
号秦兵马俑兵器文化.ppt
12页秦兵马俑兵器文化蔺娜 李帅 王雅君旅游系0602班n(一) 学习的目的:学习与了解秦代兵器 的质地,生产,规格与特点等,从而更近一步了解秦兵 马俑,更好的对其进行讲解.n(二) 了解了什么:了解了秦代兵器的造型与用途,及其生产技术 n秦俑坑中出土的秦剑,剑身窄长,两面四纵 四锷,近锋部束腰,表面呈青灰色,放射出 闪闪寒光出土后曾做过测试,用秦剑轻轻 在纸上一拉,竟划透了19张纸,其锋利程度 可想而知一号俑坑内出土了一把青铜剑, 出土时因被陶俑压住,弯曲了两千多年,但 去掉陶俑后立即反弹恢复平直,其坚韧程度 又不得不令人惊叹秦朝时,秦剑一般窄长 ,这也是当时秦剑的一个特色秦俑坑中出 土的铜剑都作过防腐处理,则在剑的表面用 铬盐作氧化处理,使剑表生成一层浅灰色的 保护层,保护层厚度约为10微米,含铬量约 2%这种技术西方国家到了二十世纪后才 懂得运用,但我国远在2200多年前的秦 朝就已创造出来了,这实在是世界冶金史上 的一个奇迹n三、戟长兵器的一种,是矛与戈 的结合体西周时期使用戟体 与刺合铸在一起,整体呈十字 形状的青铜戟,但因铸造困难 ,而且本身易于残损,因而使 用不够普遍春秋以后,改用 把刺(矛)和戟体(戈)分别 铸制,然后用柲联装而成的戟 ,解决了铸造方面的困难,又 具有戈、矛两种兵器的优点, 因此大量用于战争中,成为主 要格斗兵器。
战国时代,曾经 出现过两戈一矛同柲,甚至三 戈、四戈一矛同柲的戟,其实 杀伤力未必就因为多装了几具 戈而变强大进攻方式有:钩 、啄、刺、割四种戟,又写作孑、棘、匽、 镘、鏦等等 n戈戈是我国古代独 有的长兵器,由柲(柄)和戈 头组成,图中的就是一个青铜 秦戈头柲一般为木条或积竹 柄它是战车上的“五兵”之 一所谓“五兵”就是:戈、 殳、戟、矛和夷矛戈的攻击 方式为:勾、啄两种在兵马俑坑中出土 的戈十分少,多少说明戈在秦 代兵器中的地位已不像商周时 那么重要了这件秦戈出土于 一号坑T10方六过洞,戈头为 长“胡”四“穿”,弧“援” 无脊,刃“内”,“内”上有 条形“穿”一,戈通长26.7 、援长16.7、胡长12.5、内 长10厘米出土时有柲和铜 柲为木质(已朽),通长288 厘米n矛古老的长兵器,其使用时间可 能比戈还要早西周时铜矛分酋 矛和夷矛两种,酋矛长二丈,是 步兵使用的武器夷矛长二丈四 尺,是车兵使用的武器一周尺 折合公尺为23厘米左右在商 周时期,矛的重要性仅次于戈, 其进攻方式为:冲刺秦代的矛有取代戈在兵器中的 地位的迹象秦矛1通体宽扁且直,体的中 部起脊,脊两侧各有一道风槽, 直刃前聚为锋。
椭圆筒形骹,骹 之两棱同锋刃对直,两侧有钉孔 制作规整,表面光洁,刃锋锐 利 n殳殳(shu/音书 )又作“杸”古代“五兵” 之一的长兵器图为秦殳头, 接在长木棒上一般是平顶或 有棱角的圆套筒状也有的殳 前制成矛尖形状,下面带有旁 伸尖刺的圆球状物商周时期 相当盛行其进攻方式为:刺 扎和锤击图中在秦兵马俑坑 中出土的殳头,无锋无刃,只 用作仪仗性礼兵器说明殳在 秦朝的兵器中已退化,其作战 职能已基本消失,而演变为主 要作仪仗的殳仗队三号坑共出土铜殳 30件,均为圆筒形,首呈三角 锥状,长约10.5厘米,径2.3 ~3厘米,銎(骹)深8.9厘 米,用以装柄 n钩金钩是春秋时 期流行于吴越地区的 一种短兵器,称之为 “吴钩”,是一种仪 卫性的兵器这件秦 钩出土于一号坑东端 长廊部分钩体如弯 曲的镰刀,分身、柄 两部分,一次铸成 钩身齐头,截面作枣 核形,对开两刃柄 系实心的椭圆体,通 长71.2厘米,宽2.3 ~3.3厘米 n铍铍是春秋战国时 期盛行的一种较强的 冷兵器但自东汉以 来诠注不一,之后铍 的概念被世人逐渐遗 忘以往的考古发掘 中一直误把铍视为短 剑铍身 为两侧六面的扁体, 前锐后宽,刃口为直 线前收为锋,通长3. 28——3.59米。
铍表有不 规则云状花纹,其既 非铸成,亦非刻画而 成,可能是被作过硫 化处理 n弩装有张弦机构(弩臂和 弩机),可以延时发射的 弓在木制的弩臂前端横 装弩弓,后端安装机括, 弦张开后先管在机括上, 形成准备完毕的待机发射 态势,可选择最有利的时 机扳动机括即可释弦放箭 因此既可从容瞄准以提 高命中率,还可以形成多 弩齐射突发而威猛的袭击 此外,射手还可借助臂 力之外的其他动力,如足 踏、腰引等张弦,从而达 到比弓更远的射程弩机 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望 山(瞄准器)、悬刀(扳 机)和牛(钩心),用两 个铜枢(键、栓塞)结合 在一起,然后装在木弩臂后端的槽中 秦代疆域图n问题(1)图中这种武器的 名字是什么呢?n (2)秦代兵器是用什 么技术防腐的呢?n制作人:李帅 n 蔺娜n 王雅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