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言绝句小学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docx
7页七言绝句: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3、芦管:笛子 【关于“受降城”和“回乐峰”】 本诗的注解是旧注,对“受降城”的解释与“解析”有冲突其实,本诗中的“受降城”不是指张仁愿筑的“三受降城”,而是指回乐城(唐灵州城)由于,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646年)曾亲自到灵州(回乐)承受11个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归附,史称“灵州受降”,所以,灵州城(回乐城)又叫受降城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快乐地写了好几首诗以记其盛,其中有一首诗还被刻成石碑,直立在灵州城内,诗曰: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解析局部对了,解释局部沿用旧说,错了唐代回乐(灵州城)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今宁夏吴忠市 【韵译】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远眺家乡 【赏析】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风光举目远眺,曲折数十里的丘陵上屹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犹如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非常空寂惨淡也使诗人非常剧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假如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哽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愁闷的目光拂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注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衬托出夜景的空寥孤独。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迫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地诗歌最终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特别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1]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四周[2]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备突厥、吐蕃的前线一说受降城是唐高宗时朔方总管张仁愿为抵挡突厥的入侵而建筑的,有东、西、中三城诗题通过“闻笛“,感受到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风光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屹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雪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思念家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更多唐诗观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衬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盘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旧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胜利,就在于把诗中的风光、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认真体会全诗意境,确实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精彩的名篇之一。
更多唐诗观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1).前两句用“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2).通过“闻笛“,感受到吹笛人的什么感情?用自己的话简要答复 1、“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方,营造了边塞的荒芜、凄冷的环境气氛 2、通过“闻笛“,感受到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介绍】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李益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出名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更多唐诗观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2首,当时广为传唱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名篇如《夜上西城》、《参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等。
其律体亦不乏名篇,如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是历代传诵的名句七律《同崔邠登鹳雀楼》、《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又名《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等,均属佳作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诗集》2卷,《二酉堂丛书》本《李尚书诗集》1卷 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其最的代表作为《江南词》和《夜上受降城闻笛》,前者写一思妇因丈夫是瞿塘商贾,“重利轻别离”,每天不得相聚,因此不由得暗中懊悔:“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早知道还不如嫁给弄潮儿呢!究竟潮水的涨落有确定的时刻,与弄潮儿总还能朝夕厮守,比作商贾之妇强多了),心理描写可谓传神入微矣;后者写受降城上的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芦管悠扬激起乡思悠长,读来令人怜悯感伤集一卷,今编诗二卷(全唐诗中卷其次百八十二和二百八十三) 【英汉对比】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ON HEARING A FLUTE AT NIGHT FROM THE WALL OF SHOUXIANGLi YiThe sand below the border-mountain lies like snow,And the moon like frost beyond the city-wall,And someone somewhere, playing a flute,Has made the soldiers homesick all night l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