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之真与假的界限.docx
14页价值之真与假的界限 价值之真与假的界限 价值观上的相对主义,是当代哲学的一个主潮在我国,国门打开以后,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领域对长期以来的意识形态中心状态的疏离,更强化了这种价值相对主义思潮之流行于是,非中心、边缘化、多元化、解构、非确定性等等名词纷至沓来,充斥学者文人笔端,蔚成一种时尚 平心而论,价值相对主义的这种流行,有其内在的理论、文化、社会原因,具有相当的进步性,尤其在当代中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更内涵着一种肯定人性个体性之平等价值的客观性精神,因而颇具精神与思想解放的意义但是,一种“思”一旦流行为“潮”,其流弊亦渐次显露在“做你要做的”、“怎么都行”的口号下,人们恰恰易于为诸如媒体、广告所形成的流俗、时尚所左右而失却自己,无能“做其所要做”;在否定了意识形态中心之虚幻理想性而转向物化的“真实”之后,由于心无所主的精神失落而无法在每一相对之流动性中建立一具有持存意义的“家”,从而一切相对性的“真实”复又颓变为“无常的虚假”,随波逐流的外在时间性的填充,使人流于感性满足继之以匮乏之无穷递进的恶无限;公约、公法被视为与私人性、特殊性无关的单纯外在约定而流于一纸空文,而文化历史和价值相对性的绝对化反而构成了逃避公法制约和制裁者的任性乃至专制之口实和依据。
从理论上讲,相对主义使现实社会实际上的价值目标成为无意义哲学在这种“决然的范畴解体”状态下将失去对人类的种种现实精神现象进行意义理解和解释的能力 近年来,这种价值相对主义流行所造成的文化、道德危机已经引起人们的忧虑在我国,文化和人文社会科学规范的重建亦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界关注的一个理论热点价值问题究竟有否真理性和客观效准,便成了一个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对于这个关乎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考方式或许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当代社会思潮中的相对主义观念,可以说是工业社会和所谓后工业社会现实的一种文化理论表现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精神的反动当代哲学家对传统形上学、对理性主义的批判、解构,似乎都表明了这一点但从理论原则上讲,这种激烈的批判所表现的,恰恰是西方传统哲学精神的继续这正是思想、理论发展的吊诡之处近代西方哲学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观念:知识与信仰、事实与价值、理论与实践、认知理性与道德理性的二分这一观念的提出,为人的精神摆脱俗世化了的神学的束缚,面向自然而反思自身,为近现代科学的独立发展乃至现代人生存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新的思想、精神的空间但也正是这一观念所造成的自然与自由的绝对对立,暴露了西方思想的根本矛盾。
现代思潮中的价值相对主义观念与此有着很深的理论渊源关系 在近代哲学中,康德的批判哲学对知识与价值、自然与自由作出了明确的区分和系统的理论说明康德从分析的立场出发批评古代哲学家对实践理念与思辨知识的混同不过,这种混同其实并非像康德所说的那样是扩大实践的理念以包括思辨的知识,而是以思辨的立场来审视实践的问题以理论认知方式建立形上学的普遍原则,这是西方传统哲学形上学的一个特点西方哲学中种种二元分立的观念,都表明了这一点康德明确区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指出知识领域不允许有超验的对象,宣告了以理论认知方式为前提的形上学的不合理性,转而以实践理性为基础重建形而上学这是康德的真知灼见但他并未摆脱西方哲学的理论传统实质上,他在实践理性的领域中仍然使用了理论的原则在这里,包括道德感在内的一切情志内容都被视为具有偶然和相对性的“实质”,道德法则作为纯粹形式的原则乃在人的自然实存本性之外另有来源,而作为道德法则之本原的意志自由,保证至善之可能的灵魂不死和上帝存在皆为一种无法为经验、实存内容所实证的理论假设这样,哲学概念的澄清和传统哲学理论原则的反省恰恰在实践领域内更集中地暴露了古代以来形式与实质的矛盾。
按照上述原则,一方面,我们不可能由知识、事实的判断合法地推论出道德和价值的普遍原则;另一方面,实践理性所设立的道德原则,由于其无人的实存性情态生活的根据,不能为人的情感生活所实证而流为抽象的形式原则这样,抽象化了的道德原则便落在了同样抽象化了的相对性的“实质”之外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思想中的契约论思想,当代哲学中甚为流行的约定论观念,正可看作是此种理论原则的衍生物既然社会性的伦理原则成为在人的情志内容之外的人为设定而无人性的基础,不能为人的心灵生活所亲切体证,那么,它便不具有实在的意义和普遍性客观性的效准近代以来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现当代哲学拒斥形而上学,转向内在性、私人性,诉诸仅具有相对性意义的“实质”,都与上述哲学的观念有关当代人文学者一般都把当代价值相对主义思潮的流行归因于寻求理性统一性这一启蒙方案的失败表面上看,这是不错的但是,近代启蒙理想所导致的事实与自由、形式与实质的分立,恰恰是西方传统理智化精神彻底化的结果而现当代价值哲学转向内在性私人性,突出差异,表面上似乎是对启蒙思想和现代性的反动,实质上,这种反传统,恰恰表明了它与传统精神的一种内在关联 这样看来,超越此种价值与事实相分裂的观念,乃是我们理解价值真理性的关键。
当我们认定一个抽象事实领域时,实质上已经表达了一种价值的立场——人类中心论的立场——对象在其自身中无价值可言,它只是相对于人才有了价值:有用性我们今天的行为、思想已经深深地为这种观念所浸透所谓“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化自然”、“人为自然立法”,皆表现了这一点实际上,这种“有用性”恰恰是在事实与价值抽象对峙前提下造成的事物的非价值相反,依照中国道家的观点,事物之“无用性”却正表现了它自身的价值因为此“无用性”恰恰排除了事物自身以外的尺度而可以自身的尺度实现其自身存在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事实的客观性,如排除在它之外的外在价值尺度而言,就是它本身存在的“应当”一物事实意义上的“真”在其实存的表现里就是“它自己”中国古典哲学里有“体”、“用”这对范畴体”、“用”近似于但却不同于西方哲学里所说的本体与现象体”非在逻辑、认知意义上所抽象出的实体性用”是显象、流行,类似今语所谓作用、功能一“物”在其显象、流行或其功能表现中即是它自己所以,中国哲学家称之为是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事物即流行而现其真常,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观念但是,任何使这种显象和流行僵化、滞著为一种任性所要求的抽象“质”的智化作用,都被认为是一种对“体”的蒙蔽。
在这个意义上,“体”只可说是一种“无”性能够即万有之流行而“体无”者,方可谓之圣人、真人由此可见,作为“体”的“无”性,实又为一对内在性、任性的超越性或客观性在这个超越的“无”性中,事物才有其真实的存在这种观念,我们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功能作用超越性”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观念的使用其实是很普通的我们可以从一个教师对其工作的尽职尽责,对学生的爱护和有效的教学等表现中得出“这是一位好教师”的判断我们之所以不会怀疑类似判断的客观性、真实性意义,乃是因为此类价值判断的日常用法中已本然地超越了事实与价值的抽象对立可以看出,在“教师”这一概念的“体”性中,实已蕴涵了对它的“用”的内在要求,尽管我们从现实中不可能列举出这“用”的显象的全部在中国哲学里,善、道德法则就是这样一种“功能作用超越性” 的观念 从这个意义看,价值的“真”,并非一种形式的、抽象的设定,确切地说,这个“真”,就是“真实”、“实有”儒家的形上学,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诚”诚是一个标志人性或人之存在价值实现的概念诚的字义是“真实”朱子《中庸章句》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王船山《尚书引义·洪范三》说:“诚也者,实也实有之固有之也,无有弗然,而非他有耀也。
若夫水之固润固下,火之固炎固上也,无待然而然……诚即实、真实、实有在这里,“真”的内容与“应当”是相互涵摄为一的诚”就是“是其所应是”这个“诚”,不仅包括人,也包括物《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又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就说明了这一点事物在其自身展开中完成并具有它的“所是”,就是“诚”,就是“真实”所以,这个“诚”包涵着内在一体的两重意义:实现义;真实义强调事物在实现其“所是”中而真实地具有这个“所是”,这是中国哲学基本的价值观,亦是其基本的真理观黑格尔在《逻辑学》里讲到过,“真”或真理的涵义即事物“是它们所应是的那样”海德格尔也说过,真理即存在去掉遮蔽的自身开启这些观念,很接近中国哲学上述看法 由此看来,我们所持的抽象事实的观念,并不具有先在的性质;而由这一抽象事实的观念我们恰恰可以从另一方面领会到,人的实存生活中可以分离出一个不同层级的共通性、普遍性这一特征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表现出这种事实抽象的效用性比如由易货到金属货币、纸币以致信用卡,这是一个不断抽离存有之个性内容而达共通性的过程抽象的层级越来越远,致使它完全模糊了其起源而成为与个体存有完全无关的东西由此,一切社会共通的东西都被视为为了便利的设定,而失去其“真实”的意义;而同时在实存中亦不再有“共识”,而仅剩下“内在”和“差异”。
这种抽象的便利使人更多地面对“现成”而无亲历意义的陌生世界,现代生活中人际关系的隔绝已使人存在的“真实”意义大打了折扣当代一些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反对抽象事实的观念,但却又由事实与人的价值认定相关而进一步否定存在着事实的真理实质上这种观念,是以事实与价值分割所形成的抽象内在性为前提所得出的结论,已是本末倒置,落入第二义了 这样我们可以理解人在价值问题上的一种矛盾处境一方面,人、物皆是其所应是这个“是”,已包涵有超越个性实存的共通性在另一方面,人又不同物在它的直接性存在里,无不“是”其自己,它无不“在场”物作为“事实”有确定性,从实现的意义上,它也已然是 “确定了”的《中庸》所谓“诚者物之终始”,对这一点说得再好不过人却不同人的实存现实总是:他面对着越来越复多的未经亲历、已然“安排”好了的、既成而又陌生的周遭世界规范性的名言、符号好象皆是由外而至且压抑着人的抽象设定人性的觉醒似乎总是从摆脱压抑、寻求解放始,但时过境迁,往往发现这 “解放”的追求也不过又是一种随波逐流,因而一无所“是”人总“想有个家”,乃因其总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正是“现代”的一种生活情态规范性与内在性的相互外在,确乎是一个令人烦恼的问题。
人的个体生存与共相性存在的可分离特征,使人们习惯于从外在设定的角度看待规范性,从而形成根深蒂固的私人性和内在性观念,同时也造成规范设定的任意性从上述价值“真实”性的角度看,这种观念是很成问题的与其价值观相一致,中国哲学的人学很注重个体与内在性的意义,这一点,由一个很独特的概念—— “独”——作了很好的表达儒家讲“独行”、“独其心”、“良知即独知”;道家讲“见独”、“独化于玄冥之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个“独”,是彻底的无所依傍的内在性、独特性,标明了内心生活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但它却是非与他者隔断的“孤独”相反,恰恰由这个彻底的内在性与独特性,绽露了人之所是的那个共通性在《庄子》里,正是那具备“独知”的得道者之间,才能够达到那种“目击而道存”、“相视一笑,莫逆于心”的圆融无碍的沟通(这当然不仅仅是现代人所说 的达到“共识”而已)《荀子》也说:“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诚中形外,这个“独”,也是内与外之统一在那种内、外对峙的分裂的意识中,一方面内在性是一个被抽离共“通”性内容、无任何持存恒久性的感觉之流,所以不具实在、真实的意义;另一方面则是仅仅为了实用目的而设的抽象规范性,亦无实在的意义。
人需以教育来成就这个教育,由此便仅仅成为由外铄所塑成者教育的塑成,。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