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川与蜀州辨考-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异文证释.doc
5页资料来源:来自本人网络整理,祝你生活愉快页码:第5页 共5页蜀川与蜀州辨考-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异文证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蜀川与蜀州辨考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异文证释盼望能够帮到大家 蜀川与蜀州辨考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异文证释 内容提要 初唐王勃名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有”蜀川’作”蜀州’的异文,向无善解至有以”蜀州’指四川为解者,实不行从揆诸史实,蜀州之设置较晚,在王勃死后十年方才有之;而蜀川之设置较早,在东汉安帝时期故王勃诗题,有作”蜀川’的道理,而无作”蜀州’的可能 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此诗题目又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又作《杜少府之任蜀州》 ① ,这几个诗题异文以何为正?从理论上说,这首诗的标题只能有一个是正确的,而不行能几个都是正确的。
通常〔唐诗〕选本或教材都注诗题一作什么,而不说明原由或考证来历等沿袭一久,积重难返,后来的文史读物甚至教科书对王勃此诗题即使有说明解释的,也往往难以见到较为中肯而且妥帖的疏理顷见一种中学语文教材选入王勃此诗,其题目亦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解释云:”蜀州,今四川’ ② 未知有何依据?故关于此诗标题所涉及的地名歧说,不仅属于一般的文史学问问题,还关乎义务教育常识的正误问题今不揣浅陋末学,据读书所及,略加考证,申述鄙见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题异文中涉及”蜀川’、”蜀州’两个地名,推断其正误的基本前提是:蜀川、蜀州分别是何时设置,何时使用?作为王勃诗题目中的地名,则其地名必需在王勃生前已经开始设置并使用,则方有可能为写入诗题,否则就不行能是所定的诗题而是后人掺和甚至篡改的结果了陈寅恪先生在其《读〈哀江南赋〉》中谈到为古文索解时说:”解释词句,徵引故实,必有时代限断然时代划分,于古典甚易,于今典则难盖所谓今典者,即当日之时事也故须考知此事发生必在作此文之前,始可引之,以为解释否则虽似相合,而实不行能’ ③ 一 蜀川设置于东汉,用于王勃以前 蜀川一名,起初是一个县名,始设置于汉朝据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四《眉州》载:”蜀川县在川中心,《舆地志》云:后汉安帝(刘祜,公元107125年在位)置。
易州广汉、嘉州,是为三蜀嘉州见在川中,故名蜀川’ ④ 按乐史所载,似”蜀川’一名其地理范围就是指宋朝时嘉州(治今四川乐山市)之地蜀本为独立王国,秦灭蜀,改置为蜀郡,郡治即在嘉州,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一《剑南道上成都府》:”秦惠王元年,蜀人来朝八年,因五丁伐蜀,灭之,封公子通为蜀侯,于成都置蜀郡,以张若为守,因蜀山以为郡名也始皇三十六郡,蜀郡不改其理(胡案:郡理即郡治,唐人避高宗李治讳改治为理)本在青衣江,今嘉州龙游县界汉高帝王蜀,分蜀置广汉郡’ ⑤ 综合李吉甫与乐史的记载来看,所谓”蜀川’就是指蜀郡,后来分置为蜀郡、嘉州和广汉三郡,合称”三蜀’,可指蜀中犹如古代习惯上以吴兴(治今浙江湖州)、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和常州合称”三吴’,以泛指”吴中’三蜀’的治所本在嘉州,后移到成都青衣江、嘉州龙游县界即在嘉州,因嘉州位于川中心,故称这一属于现代地理学上四川盆地的中心地带为”蜀川’则”蜀川’的核心乃是”三蜀’ 这个地名,王勃不仅用之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中,还在《思春赋 并序 》中用及据其序云:”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寓巴蜀浮游岁序,殷忧明时,坎?圣代九陇县令河东柳太易,英达君子也,仆从游焉。
高谈胸怀,颇泄愤懑屈平有言,目极千里伤春心,因作《春思赋》庶几乎以极春之所至,析心之去就云尔’其赋中写道:”若夫年临九域,韶光四极解宇宙之严气,起亭皋之春色况风景兮同序,复江山之异国感大运之虚盈,见长河之纡直蜀川风候隔秦川,今年节物异样年’ ⑥ 又据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百十五《舆地考》:”至东魏将侯景以河南地降,逆乱相寻,出名无实及景平后,江北之地,悉陷高齐;汉川、蜀川,没于西魏’ ⑦ 汉川指”蜀川’与”秦川’之间的汉中,故蜀川指蜀中的成都平原是顺理成章的 另一方面,唐朝文人提到蜀川地名的诗文,也可作为当时蜀川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状况的旁证如与王勃生活时代基本相同的蜀人陈子昂(公元661702年)《上蜀川安危事三首》:”臣伏见四月三十日敕废同昌军,蜀川百姓,每见免五十万丁运粮,实大苏息然松、茂等州诸羌首领二十年来利得此军财帛粮饷,以富己润屋今一旦停废,失其大利,必是勾引生羌,诈作警问,以恐动茂、翼等州,复使国家征兵镇守若松茂等州无好都督,则此诈必行,旦夕警问必有发者一发已后,警动蜀州朝廷不知,征兵赴救兵至贼散,靡弊更甚’”蜀中运粮既停,百姓更无重役’”蜀中诸州百姓所以逃亡者,实缘官人贪暴,不奉国法,典吏游容。
因此侵渔剥夺既深,人(胡案:人本作民,因避唐太宗讳改)不堪命,百姓失业,因即逃亡凶险之徒,聚为劫贼’ ⑧ 其所述”松茂’等州正在”蜀州’西北面,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内,为当时西北诸羌进攻蜀川的必经之地又所谓”警动 蜀州’而致朝廷徵兵赴救者,因蜀州正当松茂等州与蜀川心脏成都的中间,一旦有失,必定危及全蜀陈氏又有《上蜀川军事》一文,内有:”臣伏见剑南诸州缘通轨军屯在松潘等州,千里运粮,百姓困弊臣不自恤,窃为国家惜之’ ⑨ 此文《四库全书》题作《上蜀中军事》综上所述,陈子昂文中”蜀川’所指范围指剑南诸州,即唐朝剑南道所辖西川节度使管辖范围,与其文中”蜀中’之概念大致相当 以上诗文所及蜀川,均指”三蜀’正史中也可提供例证,如《旧唐书地理志》维州下:”(维州)垂拱三年又为正州,天宝元年改为维川郡,乾元元年复为维州上元元年后,河西陇右州县皆陷吐蕃,赞普更欲图蜀川,累急攻维州不下,乃以妇人嫁维州门者,二十年中生二子及蕃兵攻城,二子内应,城遂陷’ ⑩ 维州辖境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当时处于汉蕃相持地域《旧唐书毕构传》:”顷之,复授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充剑南道按察使所历州府,咸著声绩在蜀中尤革旧弊,政号清严。
睿宗闻而善之,玺书劳曰:卿孤洁独行,有古人之风自临蜀川,弊化顿易’ 11 《旧唐书文宗纪》载太和三年”丙申,西川奏南诏蛮入寇’,”十二月丁未朔,南蛮逼戎州遣使起荆南、鄂、岳、襄、邓、陈、许等道兵赴援蜀川’ 12 ,《旧唐书哀帝纪》载唐末西川叛乱,”丙寅,(朱)全忠继至壬申,匡凝牙将王建武遣押牙常质以荆南降,言权知荆南军府事赵匡凝今月十一日弃城上峡奔蜀川’ 13 由于”蜀川’在蜀之中心,故其含义在”三蜀’之基础上,可寓指”蜀中’,也即可泛指蜀地故王勃诗题”蜀川’乃是用习称,指”三蜀’之地杜少府即是到”蜀川’某县担任县尉之人,所指亦当为具体的地区,而非泛指蜀地王诗中”风烟望五津’是指”蜀川’的腹地,向引《华阳国志》”其大江自湔堰下至犍为有五津,始曰白华津,二曰万里津,三曰江首津,四曰涉头津,五曰江南津’为解,此五津分布于从灌县(今都江堰市)到犍为的岷江各大渡口,正好贯串了蜀川的心脏地带近人考证诗题中的杜少府即〔杜甫〕之祖父杜审言,其所任之地为通义(今四川眉山)县尉,则与蜀川之范围吻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选入王勃此诗,在诗的解题中说”蜀川,犹言蜀地’ 14 ,乃是以泛指的”蜀川’来解释王勃诗中的”蜀川’。
亦殆是前述义务教育教科书中以”蜀州’为指四川解者之所本 二 蜀州是唐朝武则天垂拱二年设置,时王勃已死十年 蜀川这一地名上文作了粗略钩稽,可以大致了解王勃诗题”蜀川’的梗概但是这还要考察在唐朝前后蜀中有无设置过”蜀州’这样的行政区划 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一《剑南道上成都府蜀州》载:”《禹贡》梁州之域秦灭蜀,为蜀郡在汉为郡之江原县也李雄据蜀,分为汉原郡,晋穆帝改为晋原郡后魏平蜀后,移犍为郡理此东三十里,因省晋原郡以并之,仍于此西十里立多融县,取旧郡名也隋开皇三年改属益州,皇朝初因之,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晋原等四县属蜀州’ 15 又《旧唐书地理志》:”蜀州,垂拱二年分益州四县置天宝元年改为唐安郡,乾元元年复为蜀州也领县四,户五万六千五百七十七,口三十九万六百九十四至京师三千三百三十二里,至东都三千一百七十二里’ 16 据此,唐朝蜀地的行政建置中确实有一个蜀州,管县四个:晋原、青城、新津、唐兴这一块地方在今日四川省会成都以西的新津到郫县青城山一带,州治晋原即今四川崇州市,紧靠蜀地中心城市成都,也算得上蜀地的中心地带了只是”蜀州’与”蜀川’并非改名而成这与唐朝西川节度使境内其他行政建置改川为州者不同,如维川之改为维州,泸川之改为泸州,静川之改为静州 17 。
“蜀州’出现于唐人诗文也在王勃之后唐人诗文中写到蜀州的,在王勃之前者无;除王勃的这首诗外,都在王勃之后如唐朝有名诗人高适就曾经担任过蜀州刺史,其友人杜甫作有《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开文书帙中,捡所遗忘,因得故高常侍适往居在成都时,高任蜀州刺史,人日相忆见寄诗,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自枉诗已十余年,莫记存没又六七年矣,老病怀旧,生意可知’诗中有句云:”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 18 杜甫又有《送张十二参军赴蜀州因呈扬五侍御》 19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等诗 20 ; 自居易有《唐东都奉国寺禅德大师照公塔铭并序》:”大师号神照,姓张氏,蜀州青城人也’ 21 杜牧《马迥除蜀州别驾等制》 22 ;晚唐杜光庭《蜀州孟驸马就衙设消灾迁拔黄?道场词》等 23 ,这些都清晰而有力地证明:蜀州的设置晚于王勃,唐人诗文中出现”蜀州’没有早于王勃的应当不是偶然的现象,王勃诗题中的”蜀州’是不正常的前文所引陈子昂《上蜀川安危事》的写作时间在”圣历元年’即公元698年,故文中不仅出现”蜀川’,而且出现了”蜀州’,这就符合历史,不致乖戾 “蜀川’是一个设置于东汉安帝时期的县,虽然可以用作”蜀’的泛称,但其范围是以四川盆地的中心区域”三蜀’为主;”蜀州’是一个唐朝垂拱二年设置的州名,位置在成都的西侧,其历史远不如蜀川悠久。
考王勃卒于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6年),《旧唐书王勃传》载:”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为《采莲赋》以见意,其辞甚美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24 而蜀州是在垂拱二年设置的,王勃卒年早于蜀州设置的时间换言之,王勃卒后十年唐朝方才设置了蜀州则王诗题中不当出现”蜀州’字样,哪有预先使用十年以后设置的州郡名字的?而数百年来流传甚广的《唐诗三百首》陈婉俊补注:”蜀州:《舆地志》:崇庆州,唐名蜀州’虽未以”蜀州’来泛指蜀地,也是明显的失考即以设置于王勃身后十年的蜀州作为其诗题,是违反历史常识的所以从上述的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初唐诗人王勃的名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正确的其诗题一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蜀州’异文是因为”蜀州’、”蜀川’字形相近而产生的讹变,亦有后人改动的可能,在王勃作此诗的时候尚无此州名陈婉俊补注中提到王勃诗题”旧本俱作《杜少府之任蜀川》’,也可说明此诗题的异文是后人改动所存留的痕迹 三 释蜀州为蜀地之因由于混淆概念 前文已经阐述了”蜀川’是从川中心地带而得出的通称,并由此而作为泛指蜀地其所指范围大约与”蜀中’一语相当但到后代,由于历史的变迁,行政区划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人们对于这两个地名所指的范围渐渐模糊。
唐朝垂拱二年所设置的”蜀州’就地域范围而言乃是”蜀川’即三蜀的一部分,两者的关系属于包含与被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