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短有趣的历史小故事精编.docx
13页简短有趣的历史小故事简短好玩历史故事1 魏徵像唐太宗执政公开严明,激励大臣直谏,所以他手下有很多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 而在这些谏臣中,最突出的当属魏徵,他常常进谏,提出过很多很好的建议,甚至经常与李世民当面争吵,即使李世民大怒,也还是神色不变,坚持自己的看法 公元626年,李世民下诏征兵,规定不满十八岁而个头高大的男子,也可以征 魏徵却扣住了这道诏书不发,太宗连催几次,他都不理 李世民大怒,召来魏徵训斥他大胆抗旨 魏徵镇静地说:“臣听说竭泽而渔,就无鱼可捕了 陛下将不满18岁但身强力壮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再到哪里去征兵呢?再说,国家的赋税让谁来负担呢,并且陛下以前宣布18岁以上的男子才征,现在的诏书一下,你不是失言于天下吗?”李世民听了,张口结舌,良久,才承认自己错了,撤销了这道诏书,还提升魏徵为太子太师 一天,李世民正在逗弄一只小鹞(即雀鹰,比鹰小,可帮助打猎),见魏徵进来,怕他指责,忙将它藏在怀中,魏徵装作没望见,向太宗奏事,又有意拖延时间 等他离开,小鹞已经闷死了 还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天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
长孙皇后忙问杀谁 太宗说:“魏徵经常当面顶撞我,使我尴尬 长孙皇后就退出去穿上礼服再进来,向李世民道贺道:“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进谏,魏徵敢于当面顶撞陛下,说明陛下是圣明之君,臣妾怎能不向陛下庆贺呢?”李世民听了皇后委婉的指责和规劝,怒气顿消,醒悟地相识到虚心纳谏对于天下兴亡的重要性 贞观中期以后出现了盛世,大臣都极力歌颂李世民,只有魏徵保持着醒悟的头脑,给李世民指出了10个缺点,要他警惕 李世民就慎重地将它抄在屏风上,以便早晚阅读,引为戒鉴 公元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哀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 魏徵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简短好玩历史故事2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斗争,很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慢慢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也是奴隶主贵族,后来他们采纳了封建的剥削方式,转变为地主阶级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还用减轻赋税的方法,来笼络人心,这样,他们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那个时候,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
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相互攻打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原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见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故意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 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 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立刻吩咐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当右路,魏家的军队担当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 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叮嘱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似乎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 晋阳城靠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
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叮嘱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始终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挡住上游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吩咐兵士在水坝上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 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沉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子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愿倒戈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挡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听从地答应,心里暗暗惊讶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示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状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特别焦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当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伯瑶,是不会心甘情愿的,我想方法找他们两家说说去 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迟疑,给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其次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赶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觉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他起先还以为也许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抓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大,把兵营全淹了智伯瑶正在惊惶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瑶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称为“战国七雄”。
简短好玩历史故事3 荆轲刺秦王,失败身死没有一个人能懂荆轲,也没有一个人敢为荆轲报仇就连当时任用荆轲的太子丹,最终也被自己的父亲处死献于秦 历只有一人,记得荆轲,懂得荆轲,敢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不顾性命为荆轲报仇,那就是高渐离 高渐离这个名字到了今日,为人所熟知更多的因为热门手游《王者荣耀》有这样一个英雄大家只知道高渐离是个弹着琴的法师,输出还不错,却不知道历的高渐离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说实话,挺缺憾的 高渐离是战国时期燕国人,是位琴师同时也是位刺客不过高渐离这个刺客比较特别,因为在史记中刺杀秦王的刺客中,只有高渐离这一例,不为权势也不为权贵驱使,仅仅是为了给好友荆轲报仇而行刺 高渐离敢于舍弃性命报仇,就可以得知与荆轲感情有多深厚了用咱们今日的话来说,颇有些“好基友,一生一起走”的意思 荆轲刚到燕地之时,结交了擅长击筑(古代弦乐器,颈细肩园,中空,十三弦)的高渐离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为知己 据说荆轲嗜好喝酒,有一天与高渐离连同狗屠在燕市喝酒酒至酣处,高渐离击筑,而荆轲也站起来高歌和之两人相视一笑,欢乐无比,一会儿又相对哭泣流泪,旁若无人。
他们肯定是知己,知道对方的喜悦,也知道对方的难过,才能在情感上有共鸣 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加快,燕已经无法抗衡,最终太子丹找到了荆轲,恳求他前往刺杀秦王荆轲既然是太子来宾,受太子恩惠,没有不答应的 当荆轲前往刺秦之时,太子丹并知道此事的来宾都来到易水边相送高渐离也来了,他击筑为荆轲送行,荆轲再次高声以和或许知道这是最终一次了,荆轲的歌声直入人心,悲壮无比 在座的士子都相顾垂泪,后又上前一步高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伴随着歌声相送,荆轲乘车离去,再没有回过头 荆轲刺秦王失败,荆轲死,而燕国也起先承受秦王的怒火燕王喜为了保全国家,杀掉太子丹恳求秦王息怒但是秦王根本没有停止的意思,“诏王翦军以伐燕”用了五年的时间灭掉燕国,俘虏燕王喜 太子丹的来宾和荆轲的挚友,都被秦王驱除斩杀高渐离隐姓埋名,成为一名酒保,到宋子家工作当时宴会击筑是常事,高渐离听到宴会的击筑声,最终没有忍住指引 高渐离一看就是懂音乐的人,于是侍从告知宋子宋子命高渐离前来击筑,一座称善,赐酒高渐离知道自己隐瞒不下去了,于是“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有一个非常善击筑的来宾,不知道怎么传到秦王耳中秦王命高渐离来击筑,有人认出了他秦王知道他是荆轲的好友,胆怯他为荆轲报仇,于是虽然让他为自己击筑,却也命人戳瞎了高渐离的双眼 高渐离瞎了眼击筑,仍旧满座皆惊因为他没有其他动作,慢慢的能在靠近秦王的位置上演奏等到时机成熟之时,他在筑中灌满铅,在秦王赏乐之时,拿起筑直击秦王头颅 高渐离最终当然失败了,而他自己也丢了性命但是这种不为名利权贵,只为好友报仇的“义”,仍旧让人佩服 简短好玩历史故事4 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史载宠冠诸王,大意是说李泰在全部儿子中是唐太宗宠爱的能让史官说出这番话,还记录下来,那么李泰的受宠应当就是实打实的了那么李泰究竟有多受宠呢? 在李世民还没有登基之前,李泰就被祖父李渊封为卫王,承李元霸之位李世民继位之后,年仅9岁的李泰改封越王,此后起先了他宠冠诸王的人生 李泰年长,根据规则是要前往封地的但是因为李世民舍不得这个儿子,所以李泰始终留在京中而李泰并不是白身,不仅身在王位,并且身上扛了许多头衔,全都是实权在握的官职。
有了官职是不是要去任地了,但是李世民却还让李泰不之官也就是说虽然身在官位手握大权,却不用前去任地 李泰不去任地,唐太宗就下令在东都洛阳“并坊地”以赐儿子大宅,而且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大宅还占了“东西尽一坊”之地,另有“潴沼三百亩”,李泰于此处为池、池与洛河之间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后堪称“都城之盛”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二景 除此之外,还有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也被唐太宗赐给了李泰 据说李世民一天没有见到李泰都惦念的很,每天都会召见李泰假如因为有事儿不能见面,也会让特地驯良的一只叫“将军”的白鹘送信,一天要来回数次 李泰生的有点胖,让唐太宗有些担忧但是他的担忧和一般父母的担忧不同,别的父母可能会担忧肥胖影响身材体格而李世民是担忧自己的儿子走路太累,上朝太累,所以为此下令允许李泰乘小轿子上朝 李泰长子李欣,也因为父亲的受宠,而得到李世民的特别对待四岁的时候李欣便被接到宫中教养,被养在长孙皇后身边长孙皇后待他如同亲子,始终等到弱冠之年才去了封地 李世民还曾经多次为了李泰和他重视的大臣对上,其中就包括魏征和房玄龄等人据说与魏征、房玄龄等不合的官员,上报唐太宗,说魏征和房玄龄常常私下谈论李泰的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