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网络作业.doc
4页一、一、评述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评述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答:宋朝建立后,吸取晚唐五代两个世纪藩镇割据、权臣悍将篡位的教训, 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措施,以强化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 同时在统治策略上由原来的重视“武功”,转为强调“文治”太平兴国 七年(982 年),宋太宗明确指出:“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 治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将教育推上了一个高峰鉴于宋朝三次兴学运动对宋 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 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一、三次兴学运动,广设学校 北宋初年,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了不少人才,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统治策略 的转变以及用人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巩固,但是却忽视了兴 建学校培育人才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阶级内部一些有识之士逐渐认识 到:仅仅依靠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仅仅不够的,因为当时能够安心读书, 参加科举考试的大多是官宦人家的子弟,一些平民阶层的子女很难有此机 会,必须要广设学校培育人才最终,为革除北宋中后期科举和官学的流 弊,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的人的兴学运动兴起了,自庆历四年 (1044)年之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兴学运动。
如果说“兴文教” 的政策在北宋成立之初的 80 年间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三次兴 学运动之后,这个政策的侧重点在于兴学育才 第一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 “庆历兴学”促进宋代学校教育的兴起,对北宋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 作用,其余波一直荡漾不息庆历兴学的主要内容有三项:普遍设立地方 学校;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 创建太学最终以范仲淹被排挤出朝廷而失败 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由被誉为“中国 11 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主持的在宋 神宗的支持下,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 的改革,其中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被称为“熙宁兴学”主要有以下四 个方面的内容: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所谓“三舍法”就是“创立 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的简称;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和创设 武学、律学和医学;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熙宁兴学”也难 以避免失败的悲剧 第三次兴学运动是由蔡京主持的,意图继承熙宁新法来挽救北宋的统治危 机,恢复和发展“熙宁兴学”的某些措施历史总是相似的,此次兴学虽 不免失败的教训,但是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作业超过了前两次。
崇 宁兴学”的措施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 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 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二、三次兴学运动的影响 三次兴学运动虽为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对北宋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 业,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后,中国封建教育的基本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定型, 并且在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及观念诸方面,为其后历朝封建教育的发展 提供了范本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使全国性官学系统的完善 庆历兴学期间,恢复了久废的太学,诏令地方州县兴学,并广泛向州、县学赐 田,以资助地方教育经熙宁、元丰兴学和崇宁兴学之后,北宋地方官学设 置已相当普遍,并形成了相当稳定的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制度中央太学也 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太学内部实行三舍法,扩大学校的职能,沟通了养士与用 士的环节,吸引了各地的读书士子太学规模也不断扩大,由初创时的百余 人,发展为崇宁初的 3800 人同时,各种专科教育在宋代也受到重视,除律 学、算学、医学外,还出现了武学、画学、书学等专科学校因此,经过三 次兴学运动以后,北宋形成了多年层次全国性官学系统,它是以中央太学、 国子监为中心,诸多专科学校及地方学校配套的全国官学系统。
从而使北宋 前不完备的官学教育体制得到了发展完善,为后世教育定下模式,推动了教 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二)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完善 科举制度是自隋唐开始正式确立的,经过北宋时期的兴学运动的调整,它达 到了成熟、完备的阶段以后历朝科举制度虽在具体内容上有所损益和调 整,但在总体框架上尚未超越宋代厘定的范围北宋皇帝大多崇尚文治,在 文化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如在科举制度方面,不断扩大科 举取士名额,鼓励寒俊之士读书仕进对科举制度本身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 建立了殿试制度,实行权知贡举制,实施了弥封、腾录、锁院等办法,以便增 加科举考试的客观性,确保公正竞争,消除拘私舞弊现象等等,从而大大刺激 了宋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在思想领域内,经世致用、功利主义哲学思想得到发展 在宋代历史中虽然不乏文化专制主义的现象,甚至一度出现过像崇宁党禁、 庆元党禁这类政治、文化高度专制的非常时期,但就总体而言,宋代学术思 想领域的气氛还是比较宽松活跃的,对于一系列历史的,现实的社会间题及 人类思维、哲学、伦理命题的探讨,也是广泛而深刻的,严肃而认真的,并且 在这一,’‘泛多元的思想探讨过程中,逐步形成 r 众多的学术流派。
这些 流派又将自己的政治、经济、哲学、论理观点,引中来论证教育间题,再形 成各具特色的教育思想流派,其中,由北宋工安石所们导的,经南宋陈亮、叶 适所继承和阐发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传统,由北宋周敦颐、二程、张载所倡 导、阐发,经南宋朱熹、陆九渊所总结和发挥的理学教育思想传统,代表了 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两种主要教育思潮,而程朱理学经历代统治者所倡异,最 终形成为中国封建杜会中后期的官方哲学,并占据了教育领域的正宗地位 三、兴学运动失败原因 虽然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在教育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幸的是三次兴 学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的因此,在承认其影响深远的同时.也不否认它的 失败下面就看一下三次兴学运动的失败原因:政治上,保守势力强大;阶 级上,运动缺乏广泛的基础,多由权臣或无权的皇帝直接倡导,一旦失去权力,运 动就终止,如范仲淹、宋神宗等;思想上,士人思想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 革新观念未得到大多士人的认同;经济上,基础薄弱,物质条件不充分,不能 给兴学足够的物质保障;形式上,北宋人仕途径较多,人浮于事;兴学运动 自身措施有严重的不足 总而言之,三次兴学,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可能从形式到内容,以一个 崭新的、压倒的优势来取代旧的东西,最后只能在旧的形式、内容上添补一 些新的东西,而后顺着它原来的方向步履踌姗地前进。
北宋三次兴学,作为挽救危亡的一项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它失败了,这 已是无法改变的历史事实但是,历史是不能简单地以成败来论述的无论 如何,它作为一次深刻的科举改革和大规模兴学的尝试,至少在社会上造成 了重视学校教育的风气,推动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二、评述蔡元培的五育方针二、评述蔡元培的五育方针答: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是与他的世界观密切相关的他把世界分为现 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现象世界是相对的,受时间、空间以及因果关系制约,是 可以经验的;实体世界是绝对的,不受因果律制约,无时间、空间之可言,是 超越经验、超越政治的他认为沟通两个世界主要靠教育:“教育者,则立于 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他把教育分属于两个世界:属于现象世 界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属于实体世界的则有世界 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前三者隶属于政治,是以追求现世幸福为目的;后二者超 秩乎政治,以追求实体世界的最高精神境界为目的五育”的最终目的就是 使人达于实体世界的最高境界,这样才能使“共和国民”具有“健全之人格”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这一方面是当时“行举国皆兵之制” ,外御列强,内抑 军阀的需要;另一方面体育又是养成健全人格所必需,因为“健全之精神,必 宿在健全的身体” 。
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它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 ,主要给人以各种普 通科学文化知识、实业知识和技能,并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对事认真的科学态 度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军国民教育与实利主义教育虽是强兵富国之道,但兵强 可能导致对内私斗,对外侵略;国富可能造成贫富悬殊,因此必须“教之以公 民道德” 公民道德的要旨,是法兰西革命所揭橥的“自由、平等、博爱” 公 民道德教育崇高的目标是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公而忘私的思想 世界观教育被蔡元培视为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培养人们一种立足于现象世 界但又能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 美感教育即美育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 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可以去私忘我,净化人的心灵; 可以美化人生,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的享受,达到人生之最高境界所以美育 “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是一个不可偏废的有机整体,他曾经借用人 体各种机能的协调作用,进行形象说明:“譬之身体,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 用于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于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 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 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
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