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古诗词《昭君怨·牡丹》原文及赏析.docx
3页南宋古诗词《昭君怨·牡丹》原文及赏析 《昭君怨·牡丹》 宋代:刘克庄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赏析】 大多数词人写牡丹,多赞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布满富贵气象总之大都着重于一个喜字,而词人独辟蹊径,写牡丹的不幸命运,发之所未发,从而寄予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上片首二句“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写牡丹的身世姚黄魏紫在当时是牡丹中的珍贵品种,这里单举姚黄,是以姚黄代珍贵牡丹花种独步”二字,精确、简洁地说出这些牡丹的漂亮和珍贵三、四句转写目前芍药、琼花和牡丹都是天下名花,前二者虽经战火摧残,但仍近朝廷,常为词人咏歌而牡丹命运独苦,沦落于敌人的铁蹄下,如同昭君,成为朝廷孱弱的的牺牲品这是对牡丹的怜悯,也是对朝廷当政者的怨愤 下片“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描绘了国破家亡后中州的惨象,同时也形象地说明了牡丹的境况盛世繁华时姚黄魏紫,倾国倾城;山河破裂中的一片焦土,牡丹也就只剩下与荒烟衰草,荆榛狐兔相伴的命运了。
词人的忧国之心,离黍之哀,也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得到充分的表现文字极为精炼,含义极为丰富君莫说中州,怕花愁”蕴含着词人极为简单而肤浅的感情怕人说中州的惨境,并非怯懦,而是更翻进一层,说明爱中州之深,言明光复中州之心的迫切,也说明未能渡江驱敌的愤怒心情在堂堂男子汉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南宋末年,词人那种不安静的心潮是不言而喻的结句“怕花愁”,实则是自己愁不堪忍而词人采纳曲折写法,不仅能表现出惜花的深厚情意,而且也能引读者进入境地,仿佛与牡丹相对,见其愁态,而不能无动于衷 全词构思精妙,比照鲜亮,感情肤浅,达意委婉虽是一首小词,却做到叙事、谈论、抒情相结合,并且构造严谨,层层相扣借咏牡丹而生发出一个富有乐观意义的主题来,是与词人的一腔爱国热忱紧紧相连的感时伤世,寄情于花,充分表现了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时刻关注 扩展阅读:刘克庄王迈戏联轶事 据宋周密《齐东野语》有载:宋朝蔡襄与陈亚相互友善一日,以谑语嘲其名而出对蔡出对:“陈亚有心终是恶陈应声对云:“蔡襄无口便成衰又有刘颁曾经戏谑王觌,而云:“公何故见卖?”王觌:“卖公直甚分文此例颇多,纯属巧谑 南宋时期,莆仙有二位爱国诗人。
一是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于宋淳祐六年(1246)特赐同进士出身,后兼国史院编修官仙游王迈(1184—1248),字贯之,号臞轩,宋嘉定十年(1217)进士,官至知邵武军刘与王是诗友,常以诗唱酬,互为调侃 《齐东野语》有载:宋杨平舟(栋)以枢椽出任莆阳太守当时刘克庄与同乡刘希仁,俱以史官身份在故里定居一日,群集莆仙诸多才子会宴王迈以此借题出对助兴出对为:“大编修,修,同赴编修之会”因杨氏与刘氏同是编修,而等级不同刘克庄当即而道:“欲属对不难,不行见怒”王迈坦然表示见闻刘应对云:“前通判,后通判,但闻通判之名”因王迈有五次调升通判正官职未得,仅是副职王迈又出对,是将刘克庄之名拆开戏对对为:“十兄(克),二十年前何其壮(庄),二十年后何其不壮?”刘克庄遂即对曰:“二画(画),二十年前何其遇(迈),二十年后何其不遇?”联对熨贴善谑,传为美谈 刘克庄好交游,曾云:某自少壮好交游海内英隽,至老不衰闲居无事时,四方士友委刺者必倒屣下榻,行卷者必还贽和韵,未尝敢失礼于互乡童子,人所共知好友林希逸曾评价刘克庄为独岿然为大宗工,并说其于当世交游,先后代皆名流杰士,姓字班班见集中,不行悉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