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发现本心与心性:认识其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437485812
  • 上传时间:2023-08-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7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发现本心与心性:认识其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傅文青李孟潮(惟海法师指导)苏州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研究所【摘要】本文根据中国传统儒道释文化、心理治疗和禅修经验,提出中国文化对“心”有一个整体性的认知,而西方文化是分析性的,缺乏整体心的概念心理治疗不能仅处理心理内容,更应该培养来访者对本心、心性体认和涵养我们通过证自证的方法提出了“心”的结构和七个特性:即整体心或混沌心,有本心、心性、心理和客体世界四部分构成;心性有七大特性:直接经验性、缘生性、灵明性、正向性或阳性、伦理性或良知性、整体性或超越性、精神能量性或心力强度据此,提出了“心性疗愈观”:即从心性的本质特性出发,提出可通过激发心性本自具足的性德光明,用性德光明去疗愈心理创伤和化解情结烦恼自性清净心是当下能呈现的,自给自足的从心性层面上可照见,物之实相,即是物之在其自己;事物能被本心与心性如实觉知,心性能转化成般若智慧之力量心性具有正向性或德性的果报,从而能疗愈病人的症状和德性匮乏性痛苦关键词】心,本心,心性,心理,德性匮乏性痛苦,心性疗愈观1导言心理治疗是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心理互动过程在这种互为主体的关系中双方以当下的、鲜活的心灵的交流,引导来访者的心理转化而产生疗效。

      心理治疗不同于学术研究,不能把病人的心理活动分割成“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来认识心理治疗以整体的“心”为背景,从主观体验的视角来认识心灵的活动整体的心灵如何运作,现代心理治疗并没有提出完整的理论,如精神分析似乎是一个整体理论,但从“本心和心性”的角度看也并不完备和究竟什么是“心”?这好像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但很多人未必能给其下完善的定义科学心理学关于“心理”的定义是: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社会生活更是人的心理现象的主要源泉;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产物,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以脑为基础的功能性活动,但不等同于脑本文提出的“心”和“心性”也不等于“心理”,也不全是西方心理学中勉强提出的“元认知”概念心本无形无相,明明灵灵,其中心理研究的是心的活动内容和产物,心性研究的是心本身或心的质2东方文化对“心”的论述2.1儒家论心儒家对“心”的描述有人心、明德、仁、天理、良知、理性《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意思是:心是肉体的精神性主宰,是主宰者,不是被指挥被主宰者《礼记.礼运》上说:“人者天地之心”,意为人是世界的掌握者《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明德是核心,明德是此心之德,即仁明德即是本心孔子《论语•阳货》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指禀性与习性之间的差异《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是指,心的天生本性就有善德,有良知良能,属于儒家的心性论《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又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这是指尽心存心、知性养性的儒家修心方法论(《尽心》)王阳明:“性一而已,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王阳明论“天地之心”,他讲到:“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从心理学原理角度看,这是从感应性经验而言的2.2道家论心道家的心性论,行守虚静,道崇天真虚,通过“不欲”、“无心”去实现老子《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第49章提到“无心”道家贵真,《庄子》说,“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何谓真?真是天然本真《庄子》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这是讲心的天然属性;《庄子•渔父》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是讲“真”的精神人格属性吕洞宾《太乙金华宗旨》曰:“天心者,三才同禀之心,丹书所谓玄窍是也,人人具有贤哲启之,愚迷闭之启则长生,闭则短折”,意为本心本具智慧,皆因贤愚而有差别本心还主宰者寿命的长短恬淡虚寂以守真,成为道家修道方法论,称之为真人之道如《淮南子》:“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寂以待;势利不能诱也,辩者不能说也,声色不能淫也,美者不能滥也,智者不能动也,勇者不能恐也此真人之道也”这个“虚寂”的“真”,又称常心,是真常的本心,并且可能通过普通的心智而达到如《庄子•德充符》云:“以其知(智)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其背后,就有一个从“知(智的通假)f心f天常真心”的层次,这正是道家的心性结构模式我国儒道先贤们对“心”、“性”的论述与见地,表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所不同,即中国文化对“心”有一个整体观,而西方文化则是分析的思路,没有整体“心”的观念。

      这提示可用于指导心理治疗的实践2.3佛教论心佛教关于“心”的观点大约有三类六种:一类是常识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称为“心、意、识”即“集起名心”;“意谓思量”;“了别为识”二类是认知和心智意义上的心,主要有两种“缘虑心,指能攀缘境之识”;“慧心,印度把心智机能通称为慧(中国称为智)”;第三类哲学意义的心,是人人本有、与生俱来的真心,称为“自性清净心”,“性净明心”,是真如心3提出关于“心”的结构与特性学说3.1 心的结构与组成基于心理治疗的实践经验,在学习佛教的理论和积累了一定的禅修经验后,我们尝试从丰富心理治疗的资源的角度,提出对人的“心”的结构和特性一些不成熟概念:本心:自性清净心,是能生万法的本体心《坛经》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本心是指人自身本来的心性,原初的心态,即与当前现实人心不同的原本心灵生来具有,不生不灭,心量广大,周遍法界但一般人的真心外面不可避免的混有“缘虑心或意识心”的成分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让患者的心向自己回归,还原于本心,契合本心心性:本心之用,是接触客体的能指是心的本质特征,是性光,觉性,属阳性,坛经云:“世人性本自净,„„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

      心性是本性清净的,但通过色受想行识等业缘的积累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秉性或人格,从而有了善恶心理:识心,是心性的所指,有染有净,是对客观事物的“映像”的内化,是记忆,思想等,属阴性缘虑心或意识心(识心)主要是心理的内容明了心性与心理的区别有何价值?道家吕洞宾祖师的《先天虛無太乙金華宗旨》云,“夫岂知大道以虚无为体,以隐现为用,故须不住于有,不住于无,而气机通流”,“学者行不合旨,何也?体用不辨故也”,指出学者们的误解在于将心理之用和心性之体混淆了,从而埋没了心性的光明客体世界:是心理认识、所呈现的对象不同于客观物理世界或“物自体”据此,我们提出人的整体心或称“混沌心”的组成与结构:“整体心或混沌心”:由本心,心性,心理和客体世界,四部分组成其本自具足的本心或心性具有重要特性3.2 本心与心性的特性我们通过研究佛法和禅修实践,通过证自证的方式,领悟心性的一些重要特性,并加以提炼和总结第一特性直接经验性心性以现量的,即当下的、此时此刻的方式而被体认并起作用每一个瞬间都是新鲜的,具有直观性和体验性,当下就产生灵感、领悟、智慧慧能提倡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着”第二特性缘生性心性遇缘即变,心理常新,生命的每一天不是重复。

      心生故种种法生,法生故种种心生如不断做好事,则在主体积累了德性,储存了良好记忆与积极心态,在外部则强化了未来,良性环境在心理治疗上,可让病人领悟缘起缘空的道理第三特性灵明性指心性的灵知灵觉性、自明性、觉性、心心之间感应性,能以心读心;觉性,即生命性、觉悟性(bodhi)第四特性正向性、阳性心性具有阳性、积极性特征,可引导人心自觉地居于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顺势性,成长性心性具有快乐性特征,如愉悦欣乐、自在安稳第五特性伦理性、良知性指心性的良知,无贪、无嗔、无痴,具有慈悲性、爱心和惭愧心《坛经》云:“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伦理性即良知良德性,如儒家所提出的仁义四端,“仁义礼智自有也,非外铄也”,王阳明提倡良知良德;佛教的惭愧善根、非贪非嗔非痴善根;道家的天心天德、性真、自性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伦理性还指心性的纯洁性,无杂染、心性的透明感、心性的清净感、心性的安静感等伦理性还表明心性具有对抗消极的、病态心理的自觉性,具有恶法的免疫力,如不放逸、无贪无嗔无痴;墨子“非攻”的非暴力等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第六特性整体性或超越性。

      即整体感或统一感,佛教称为等遍、波罗密多或意译无极彼岸整体性提示了心性的深度、厚度,即法界量、法性海、性海、海印三昧,心性的空性、超越性(道性)神经科学上称为联觉,精神分析学上部分的表现为投射、移情、共情等本心与心性的整体特性,可产生客体主体化倾向,即会万物为己者其惟圣人乎,太虚辽阔肇基化元宇宙是个活物宇宙,是个生命体第七特性精神能量性或心力强度指心性的能量水平和强度心性既有精神属性,又有能量性,如古代所称的力用性、增上性心性得到积累、凝聚和保养则能量增强,耗损多则能量降低,能量越高心身越健康,能量越低越易患病心性还表现为心理的动力、方向、明亮感、光感,如实觉照的能力等试举一例,心性能量的感应现象当特蕾莎修女走进屋子里的一瞬间,在场所有人的心中都充满了莫名的幸福感她的出现即刻使人们几乎想不起任何杂念和怨恨说明她的心灵能量等级达到很高的水平4提出“心性疗愈观”从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障碍患者的症状,似乎是对以往的不断重复病人不能生活在当下的真实体验中,不具现实感真实的生活对病人来说,变成对创伤性记忆的诱发和刺激,从而产生持久、重复的防御,导致适应不良长期消极的适应环境,还会形成自身的——德性匮乏性痛苦。

      即心理障碍者可能有两种痛苦:一是疾病本身的症状之苦;二是长期生活在内心冲突和症状纠缠中,耽误了正常身心的成长和德性(正常人生经验、智慧与爱)积累,因此造成德性匮乏性痛苦自造名词)马斯洛指出长期处于基本需要的匮乏状态的人会产生心理疾病,而匮乏性需要的满足则可以避免疾病4.1何为心性疗愈观?心性是心灵调节健康与疾病的机能性平台,一切病、一切修都不离心性心性、心量可有很多变化,如心能大、能小,可心狭、心宽心性广阔、通透圆明,大机大用,则可心到病除;如果本心与心性被染着,心性可能表现为浑浊、冲动、粗糙、热烈、冷漠、固执、迟钝,这都可能参与心理障碍的形成心性疗愈观,从心性的本质特性出发,提出可通过激发心性本自具足的性德光明,用性德光明去疗愈心理创伤和化解情结烦恼自性清净心是当下能呈现的,自给自足的从心性层面上可照见,物之实相,即是物之在其自己;事物能被本心与心性如实觉知,心性能转化成般若智慧之力量心性具有正向性或德性的果报,从而能疗愈病人的症状和德性匮乏性痛苦个体可通过发挥心性自身的性德、快乐、能量和生命力,推动个体朝向自我实现的倾向发展心性疗愈观的心法——以觉性转化症状体验是人的生命感的一部分。

      体验必有自我感知,但不是觉性,属于情识,有染有漏,是我相,是我执,是意识心的最固着的情结症状体验不但不同于心性和觉性,甚至很容易压抑、限制心性与觉性通过禅修训练,个体的体验聚集的心或症状,可被心性升起的觉性转化升起的觉性和凝聚的心性力量可对症状体验进行调制和转化,从而使其从强迫性重复和应激状态,进入无强迫感的、自由的境界下面以吸烟和戒烟的心理过程为例,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