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思路与答题方法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doc
4页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思路与答题方法人教实验版一. 记叙文简单的文体知识: 1. 表达方式:(5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2. 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1)从对象分:*人物描写*景物描写* (2)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 (3)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肖像、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 (4)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烘托氛围或是人物的心情;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是为了交代当时的时代大背景3. 记叙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不一定在一篇记叙文中同时出现4. 记叙的顺序: 顺叙 倒叙 (同一件事) 插叙(另一件事)5. 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便于写作,这是一个万能人称6. 记叙的线索:一人、一事、一物、时间、地点、感情线索要贯穿整篇文章7. 表现手法:对比(一般情况中,指的是正面和反面的对比)象征(注意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隐含在表面意义之后的意向)烘托(有时是环境的描写)8. 分析记叙文的段落结构:① 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即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分出不同的阶段。
② 按地点的转换划分如《故乡》的“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还有《藤野先生》中的“在东京,在仙台,离开仙台”③ 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④ 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⑤ 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9.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的定义:(1)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跟甲事物(本体)作比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要注意的是,用“像”“仿佛”不一定就是比喻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有人一样的感情和人一样的动作神态3)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4)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句子或短语量上够不上三个的,不是排比5)对偶: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它一般只在诗歌或对联中出现 (6)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短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重复的词、短语或句子中间插入其它内容)两种7)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
设问分两种,一种是自问自答,一种是问而不答8)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以肯定形式问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设问、反问、反复、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二. 阅读步骤:分三步:第一:要速读全文,确定文体,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材料概要第二:再次通读文章,弄清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调注意线索、过渡与照应、段落层次第三:看文章所设的问题,再次回头细读文章,一一找出答案能用文章原文回答的,尽量用原文回答 三. 阅读题答题要点: 答题原则:1. 明确文体(文体知识扎实) 2. 联系主题 3. 语言准确,言之有物: 具体方法 : 1. 对文章的整体感知:(1)理解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或段意、层意答题时,注意语言的文体特色记叙文是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或写了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议论文是针对什么问题,作者有怎样的观点;说明是介绍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段意、层意的总结要针对某一段落进行注意提示语:题目、开头、结尾;议论句、抒情句;总结性词语2)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文体不同,思路考查也不同,阅读记叙文要对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行文过程能够分析理解,对人物的思想、品行的发展变化进行品析理解3)能够理解上下文前后呼应、紧密相关的内容包括:词义照应,如就某个词找出与之对应的描述句子;结构照应,如对过渡句的理解,开头与结尾的呼应等;选择照应,如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能还原到恰当的位置上这需要在充分理解这句话内容以外,还必须弄清原来位置的语言环境4)能比较阅读即对体裁和题材相同或相近,表达方式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文段就内容、中心、结构、写作特点、语句理解等方面进行比较2. 理解某一段的作用: 首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过渡段---承上启下3. 理解句子作用: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联系主题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2)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首句总起、尾句总结、中间句承上启下的作用(3)艺术效果看: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等作用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 点明题旨的句子;记叙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结尾。
② 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描写的句子一般穿插在行文的过程中,而议论抒情的句子多在文章的结尾,起到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③ 总结全文的句子;④ 引用的句子;⑤ 起承转合的句子4. 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如富兰克林的《哨子》中“哨子”的不同含义是训练这类题的最好例子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5. 培养学生解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能力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开放性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① 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② 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③ 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④ 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⑤ 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注意措施的可行性⑥ 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还有学科间的整合知识⑦ 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⑧ 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先写出自己对文中的哪个方面比较欣赏,然后按照赏析的基本步骤进行⑨ 要求仿照文中的有关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仿写一句话,要求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形式上一致从一个大范围看:散文、小说、记叙文都属于大的记叙文范畴,所以要找出散文(写景、叙事)、记叙文(写人、记事)、小说说明文知识点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9、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3、对说明顺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