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与地坛活动单教师版.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38116874
  • 上传时间:2023-10-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0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我与地坛》活动单(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 2、增强学生直面挫折、战胜挫折的能力,体验探究式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 地坛、母亲给我的生命启示 活动方案课前自主研习一、阅读关于作者及《我与地坛》的补充资料,把握作者的人生经历 1、关于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北京人,汉族1967年从清华附中初中毕业,两年后,也就是1969年响应号召下乡插队务农,他插队的地方就是延安地区的清平湾1972年一场大病导致史铁生的双腿瘫痪,回到北京也治疗无效在21岁生日这一天,他住进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1974年他被安排进了北京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一直到1981年因为急性肾损伤而停止工作回家疗养在街道工厂的七年间,史铁生就开始了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发表了回忆知青生活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这篇小说开始,史铁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1984年,小说《奶奶的星星》再次为他带回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殊荣。

      他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也获得了《作家报》评选的1996年十佳小说奖同时《老屋小记》也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他的243则写于重病中的人生笔记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为《病隙碎笔》出版发行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2002年,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2005年,完成长篇小说《我的丁一笔记》 ,再次成为文坛关注的焦点代表作品有:小说《我遥远的清平湾》、小说《命若琴弦》、小说《务虚笔记》、小说《插队的故事》、小说《夏日的玫瑰》、散文《我与地坛》、散文《合欢树》、散文集《记忆与印象》、散文集《病隙随笔》、散文集《灵魂的事》、最新散文集《我的丁一之旅》他的作品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同时还兼有对知青生活的回忆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小说创作上,他的作品大多都呈现出以小说合并哲学的倾向,表现了对于生活哲学化的思索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2、《我与地坛》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主建筑是“皇祗室”和拜台皇祗室”中设地神牌位,拜台为二层方台,四周开沟贮水此外还有神库、神厨、斋官、宰牲亭、祭器库等建筑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辛亥革命后祭祝活动废止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但是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近些年来,这座古园又获得新生,经过整饬,成为现代化城市里的一座闹中取静的公园,是人们晨昏锻炼身体和休闲的好去处,每年春节还在园中举行大型的“庙会”活动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课文节选的是《我与地坛》中的第一第二两个部分所选部分涉及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一个问题是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文章有一定的哲理意味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剥蚀(     )   玉砌( )柏树(   )恍惚(   )隽永(  ) 窸窣( )猝然(  ) 坍圮(   )恪守(   )隽秀(   ) 熨帖( )倔强( ) 焦灼( )撅( )一杈( )树枝 捋( )胡须3、释词: 熨帖:      意蕴:            宿命:       恪守: 亘古不变:                     窸窸窣窣:活动一:整体感知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 还写了母亲。

      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坛”、“母亲” 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明确:在第八自然段“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活动二:研习第一部分1、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得天独厚的地坛地坛是明清时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神圣而庄严,有四百多年的辉煌与荣耀,然而现在的地坛是一幅什么模样呢?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三段进行了描写,请同学们齐读后回答:对地坛特征的描写要抓住哪几个关键词? 明确:剥蚀、淡褪、坍圮、散落2、这样的地坛给了你什么感觉?明确:荒芜3、那么此时“我”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明确:失魂落魄、残废: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4、现在,请同学来说“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 明确:第一,荒芜冷落的地坛与作者的经历相似,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第二,地坛很宁静,是作者当时需要的环境,作者需要安静平和的心态来思考自己的人生以及自己以后的生活5、当史铁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地坛中时,他开始专注于这里的一草一木,昆虫雨露,下面请听我朗读第五段后回答:此时在地坛里除了荒芜冷落,他还看到了什么? 明确:不衰败。

      教师补充:这里的景物描写,与作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息息相关同样是写园子里的景物,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对“百草园”的描写,是以儿童的眼光来写的,与这里的描写就大不相同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6、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给了史铁生怎样的启示?明确:地坛里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他们全都很卑微,可它们都是在按照自已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它们并不在意自已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反而使这里不再“衰败”,正是它们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

      即使我已经残废了,我也要直面现实,珍爱生命这也是作者从中感悟的人生真谛 7、解读自然,由此解读了生命,文中象这样蕴含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请同学们齐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然后,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说从这些句子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汪国真曾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夕阳的灿烂,雨燕的高歌,苍黑的古柏,还有不期而至的暴雨、静美的落叶,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此时,地坛,已不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它已经进入了史铁生的生活或者反过来说,史铁生在他的精神家园里完成了他对人生的第一次思索:直面现实,珍爱生命怎样面对残酷的不公平的命运,这个问题的解答,也不是史铁生一个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活动三:研习第二部分思考:1、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难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儿子的行为给母亲出了一个什么难以解决的矛盾?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惊恐” 2、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从母亲面对难题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阅读2、3、8段。

      我”上地坛,母亲“送”;“我”在地坛,母亲“忧”、“找”送”、“忧”、“找”,写尽母亲的悲苦与操劳板书:送——理解、忧——坚忍、找——关爱) 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理解儿子,关心儿子,意志坚忍,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学生可回答善解人意、疼爱、理解、体谅、宽容、痛苦、担忧、惊恐、默默承受、坚忍等) 3、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为什么这样写?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 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并不是直接表现,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对话,自问自思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爱展开反复写表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文章更加动人也更自然 4、诵读第五段 这些苍凉的文字来自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这样凝重苍凉的文字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动的热流 5、母亲的爱有什么特点? 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平凡得让人熟视无睹有谁能象史铁生那样用心体味母爱呢?更多的时候,母爱都是从我们身边默默地流走,熟视无睹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

      我们没有发现她,她当然毫无怨言,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体验到母爱应该是多么大的不幸呀!我们丢失了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 教师小结: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 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 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6、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 “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 ,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