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 谈 作文 教 学 之 “五 要”》论文.doc
2页浅谈作文教学之“五要”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从小学到中学,每个语文老师都很重视培养 学生的写作能力,都希望口己的学生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但是,有些老师 功夫花了不少,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提高得不多究其原因,往往是训练方法不恰 当要让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动脑,多实践, 逐渐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笔者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积累了几点体会,归 纳出来供大家参考一、 阅读教学要活有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每周都安排写作课让学生集中写作文, 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仅靠作文课来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见效不大的,作文 教学必须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來在课内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各 种灵活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碰到感情充沛、能感动学 生心灵的好文章(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让学生仔细体会饱含深情的语言, 从作者和读者两方面来谈自己的感受,并且动笔写一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曾被深 深感动的事例话不在多,能感动人就行这样长期坚持训练,学生的作文就不 会是干巴巴的流水帐,而是充满真情实感的心灵诉说了在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时,要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归纳岀课文语言运用、结构安排等方而的写作特点,并 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该特点的(如“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然后,再运 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作文小片断,及吋掌握并积累所学的作文技巧。
这样,学生 的作文自然就会形式灵活而内容充实了二、 课外阅读要广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光靠老师讲和学生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 学生到课外去阅读大量的优秀文学作殆,并抽出一定的吋间,让大家交流阅读体 会,写出读书笔记学生在阅读他人作品的同时,也会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人 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 不无道理的必须注意的是,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到优秀作品中去吸取 写作的营养如:有的学生写作素材贫乏,就让他学习别人是如何积累、选择、 组织材料的;有的学生作文立意不深,就让他研究别人是如何联系实际以小见大 的;有的学生作文语言枯燥无味,就让他体会别人是如何斟酌锤炼,使语言优美 生动的;等等总之,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时,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三、 文题拟得要好记得宁鸿彬曾说过:“作文不是老师讲岀来的,也不是老师改出来的,而是 学生练出来的让学生多练是提高作文水平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教师在让 学生写作文吋,切忌信手拈来一个题戸就写,而要精心设计一个好题戸教师所 给的题H范围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看到作 文题就觉得有话要说、有事可写。
另外,老师应尽量少让学生写命题作文,因为 命题作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命题的限制下,学生写出的 作文容易平淡无奇、落入俗套在写作文吋,如果只给一定的写作范围(如“话 题作文”)则可以让学生联系广泛的生活空间,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能力,写出 丰富多彩的好作文话题作文写好了,命题作文自然也就不难写了在写作文时,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拟出合适的标题,自己命题自己写这样,学生对写作文 就会产生一种亲近感,要提高写作水平也就不难了四、 创新鼓励要多要让学生写出质量较高的优秀作文,光靠训练学生选材组材、立意构思、语 言运用等能力还是不够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还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 能力,让学生在作文的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所谓“人 无我有,人有我精”说的就是这一点学生的作文水平是逐步提高的,刚开始吋, 很难有创新的地方这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牛作文中的一些细微的“闪光点”, 并且加以表扬如果发现有别出心裁的深刻的见解,那就更要加以特别表扬在 作文训练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作尝试,力求写出新意即使是失败了也不要 气馁,多用“失败是成功Z母”来激励学生不断的创新相信,只要我们长期坚 持,不懈的努力,就不怕学生写不出富有创意的好作文。
五、 教师动手要勤要教学生写出好作文,教师先要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俗话说“拳不离手,曲 不离口”,语文老师虽然不要“笔不离手”,但也要经常写写下水作文特别是和 学生同时写同题作文,能够更好地与学生交流写作的体会,讨论作文的成败而 且,教师还可以和学生进行作文竞赛在竞赛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看到“行 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优势,又要让学生亨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快感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多向报社投稿(老师的、学生的都投)如果作品发表了, 对学生将会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他们会自觉地去效仿,去赶超,其作文水平的 提高将会让老师刮H相看以上五点体会,只是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点初浅的认识,仅供大 家参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勤动脑,勤实践,一定能 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而促进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全面发 展那吋,我们一定能看到“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惠人前 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