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剖名词解释.doc
18页解剖名词解释翼点: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或3.5~4cm)处,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尺神经沟:尺神经沟位于肱骨内上髁后方,尺神经在其内通过,此处表浅贴近骨面,隔皮肤可触到界线:是指由骶骨的岬及其两侧的骶骨翼、髂骨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嵴和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状线,是大、小骨盆的分界线,也是盆腔的入口颅囟:新生儿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缝间布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间隙的膜较大,称颅囟颅囟重要有前囟(额囟)、后囟(枕囟)、蝶囟和乳突囟椎间盘:分为中央部的髓核,富于弹性的胶状物质;周边部的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按同心圆排列颈腰部纤维环前厚后薄,髓核易向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髓或脊神经——椎间盘脱出症Chopart 关节:又称跗横关节 transverse tarsal joint.Chopart关节是距跟舟关节和跟骰关节的联合构成,其关节线横过跗骨中份,呈横位的 "S" 内侧部凸向前,外侧部凸向后.但关节腔并不相通,在解剖学中为独立的关节.临床上常沿此线进行足的截断。
半月板:半月板是2个月牙形的纤维软骨,位于胫骨平台内侧和外侧的关节面其横断面呈三角形,外厚内薄,上面稍呈凹形,以便与股骨髁相吻合,下面为平的,与胫骨平台相接这样的构造正好使股骨髁在胫骨平台上形成一较深的凹陷,从而使球形的股骨髁与胫骨平台的稳定性增长 半月板的前后端分别附着在胫骨平台中间部非关节面的部位,在髁间棘前方和后方这个部位又可称做半月板的前角和后角 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故临床上可将麻药注入此间隙,进行臂丛神经组织麻醉目前斜角肌肥厚或痉挛可压迫臂丛,致使患肢麻木、疼痛或运动障碍等,称“前斜角肌综合症”白线: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介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间,有两侧三层扁肌腱膜纤维交错而成,上方起自剑突,下方至于耻骨联合,坚韧而缺少血管,中点有脐环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1/2的上方由外向内下斜行的肌肉筋膜间裂隙长4~5cm,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有4个壁及内外两个口管的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在外侧1/3处有腹内斜肌的起始部;后壁为腹横筋膜,在内侧1/3处有联合腱(近浅环外侧脚处有反转韧带参与构成后壁);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内口为腹环,外口为皮下环。
海氏三角:又称腹股沟三角,位于腹股沟区前下部,是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背面正对腹股沟内侧窝,前面正对腹股沟管浅环该三角区内无腹肌,腹横筋膜又较单薄,加之腹股沟浅环也位于此区,因此是腹前壁的一种单薄区,腹腔内容物若经此三角突出达皮下称直疝三角胸肌间沟:就是三角肌和胸大肌构成的一种沟,里面有头静脉穿过三边孔:指位于腋窝后壁,外科颈水平四边孔内侧1cm的三角形间隙,其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四边孔:指位于肩胛区肩胛骨外缘后外侧的四边形间隙上界:小圆肌和肩胛骨外缘、肩胛下肌、肩关节囊下界:大圆肌和背阔肌内侧界: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缘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穿行构造: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和静脉股管:股管femoral canal为股鞘内侧份漏斗状的筋膜间隙,平均长约1.3cm有上、下两口及前、后、内、外四壁骨间肌:起始于掌和跖骨上端;向下止于掌指和跖趾关节的两个近侧籽骨,并分出两支绕至指和趾部背面,与伸肌腱相连肌的数目因家畜种类而异:狗4条,猪2条,反刍兽2条合并为一条,马只保存1条,称骨间中肌作用在肉食兽和猪可屈掌指和跖趾关节;马和成年反刍兽已完全转变为腱组织,常称悬韧带,反刍兽并有分支至浅屈肌腱,重要是通过籽骨和籽骨远侧韧带以支撑掌指和跖趾关节于正常背屈状态,可沿掌骨或跖骨后方与屈肌腱之间触摸到。
股三角:位于股前部上1/3,为底在上、尖朝下的三角形凹陷由腹股沟韧带、缝匠肌和长收肌围成从外向内有股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及其分支,尚有股管(空隙)等构造股三角在大腿的前面上部,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底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股三角的构造由外向内依次为:股神经、股鞘及其涉及的股动脉、股静脉、股管和腹股沟深淋巴结、脂肪组织等股动脉居中,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收肌管:又称Hunter管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由股内侧肌、缝匠肌、长收肌和大收肌围成梨状肌上孔:起始于盆腔后壁,第2~4骶前孔的外侧,向外穿过坐骨大孔出盆腔,与坐骨大孔的上缘之间各有一间隙,称为梨状肌上孔.穿过此孔的构造自外向内依次为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和臀上静脉臀上神经分上、下两支支配臀中、小肌阔筋膜张肌后部;臀上动脉亦分浅、深两支,浅支重要营养臀中、小肌及髋关节静脉与动脉伴行血管腔隙: 腹股沟韧带与髋骨间被髂耻弓(连与腹股沟韧带和髋骨的髋耻隆起之间的韧带)分隔成内、外侧两部;内侧的为血管腔隙是腹、盆腔与股内侧区之间的重要通道。
牙式:牙式是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可分为用以咬切食物的切牙(incisor);用以扯破食物的尖牙 canine teeth)和用以研磨食物的前磨牙(premolar)与磨牙(molar)牙排列成上下两列,各型牙数目和排列状况常用牙式表达Vater壶腹:胰头背面的胆总管沟,斜行进入十二指肠第二段后内侧壁,70%的人在此处与胰管汇合成膨大的壶腹(Vater壶腹)Oddi括约肌:胆总管末端和胰管末端的环形平滑肌与胆胰壶腹周边的环形平滑肌一起合称为Oddi括约肌,又称胆胰壶腹括约肌,具有控制胆汁和胰液排放的作用进食时,Oddi括约肌松弛,胆汁和胰液流入十二指肠;不进食时Oddi括约肌收缩,关闭其环绕的管道Treitz韧带:(十二指肠悬肌)(位于第2腰椎左侧的十二指肠悬肌(起自右膈脚,止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部背面)和包于其下段外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腹膜皱襞跨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左缘和横结肠系膜根之间韧带有悬吊固定十二指肠的作用,是空肠起点标志十二指肠悬韧带位于十二指肠上襞右上方深部,由纤维组织和肌组织构成,从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面向上连至右膈脚,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又称屈氏韧带,是辨别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标志。
McBurney点:麦氏点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一般以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为标志肛管:解剖学肛管指齿状线至肛缘的部分,成人平均长2.5cm 外科学肛管指肛缘到肛管直肠环平面的部分,成人平均长4cm,外科学肛管有4个界线;(1)肛门缘,平常也叫肛门口,是消化道最低的界线;(2)括约肌间沟,即白线,在肛门缘与齿线之间,距肛缘约1cm,正对内、外括约肌连接处如将食指伸入肛管,摸到肛门内括约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之间有一种凹陷的沟,即括约肌间沟;(3)齿线,在白线上方皮肤黏膜交界处,距肛缘约2.5cm有一环锯齿状的线叫齿线;(4)齿线和白线之间表面光滑,光泽发亮,叫肛门梳第一肝门:第一肝门就是肝脏代谢物质进入(in)和出来(out)的第一种通道在肝脏的脏面,H形的沟,是门静脉、肝总管、肝动脉出入肝脏的位置,称为第一肝门第二肝门:肝的脏面被分为肝右叶(right lobe of liver)、肝左叶(1eft lobe of liver)、肝方叶(quadrate lobe 0f liver)和肝尾状叶(caudate lobe of liver)在腔静脉沟的上端处,有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后即注入下腔静脉,临床上常称此处为第二肝门(secondary porta of liver)。
Calot三角:解剖学上将胆囊管、肝总管及肝脏下缘三者构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胆囊三角(又叫Calot三角)该三角内常有发自肝右动脉的胆囊动脉通过,并常用胆囊颈部的淋巴结胆囊三角是临床解剖上的重要标志,在行胆囊切除时要在该三角内寻找胆囊动脉并加以结扎切断,要辨认清晰而不可伤及较粗的肝右动脉,以免发生出血或结扎而引起右半肝缺血胆囊动脉常发生变异,应特别予以注意该三角区域是外科手术极易发生误伤的部位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降部的中部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皱襞,它下端的突起称为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处,距中切牙约75CM其上1~2CM处,个别人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为副胰管的开口上呼吸道:上呼吸道涉及鼻、副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喉下呼吸道:临床上一般把气管、主支气管及肺内的各级支气管,合称为下呼吸道易出血区:易出血区是指血管易破裂出血的区域弹性圆锥:又称环声膜,为弹性纤维构成的膜状构造其纤维起于甲状软骨前角内面,呈扇形向下后附着于环状软骨上缘内面及杓状软骨声带突此膜上缘游离,紧张于甲状软骨前角与杓状软骨声带突之间,称为声韧带,是构成声襞的基本弹性圆锥前份较厚,张于甲状软骨下缘和环状软骨弓上元之间,成为环甲正中韧带。
当急性喉阻塞来不及进行气管切开术时,可切开或用粗针头穿过此韧带,建立临时的通气道,急救病人生命气管隆嵴:气管末端的一段组织,是左右主支气管的分界,也是支气管镜检查时定位的一种重要解剖标志声门:英文称为glottis气流从肺部呼出,路过肺部、支气管和气管,然后达到喉部两侧声带位于喉部,声带间的区域为声门声带:又称声壁,发声器官的重要构成部分位于喉腔中部,由声带肌、声带韧带和粘膜三部分构成,左右对称声带的固有膜是致密结缔组织,在皱襞的边沿有强韧的弹性纤维和横纹肌,弹性大两声带间的矢状裂隙为声门裂肺门:肺内侧面(又称纵膈面)贴近纵隔和脊柱,其中央凹陷处称为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肺根:出入肺门的构造(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纵隔: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构造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纵隔呈矢状位,位于胸腔正中偏左,上窄下宽,前短后长纵隔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两侧为纵隔胸膜 正常状况下,纵隔位置较固定一侧发气愤胸时,纵隔向对侧移位支气管肺段:肺段支气管是肺叶支气管的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胸膜:胸膜是覆盖在肺表面、胸廓内面、膈上面及纵隔侧面的一薄层浆膜,可分为脏胸膜与壁胸膜两部脏胸膜被覆于肺的表面,与肺紧密结合而不能分离,并伸入肺叶间裂内壁胸膜贴附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表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互相移行,脏胸膜与壁胸膜之间是一种封闭的潜在性浆膜囊腔隙,即胸膜腔pleural cavity,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胸腔:胸腔由胸廓与膈围成,上界为胸廓上口,与颈部相连胸膜腔:脏,壁胸膜在肺根处互相移行所形成的密闭间隙肺韧带:肺内侧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互相移行,包绕肺根并向下形成肺韧带,其内有小血管,肺切除时应结扎膀胱三角:膀胱三角(trigone of bladder) 在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此区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缺少粘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处在空虚或充盈时,粘膜都保持平滑状态此区是膀胱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肾柱:浅层的肾皮质伸入肾锥体之间的部分称肾柱renal column,columnae renales,属肾皮质精索:精索是从腹股沟管深环至睾丸上端的一对柔软的圆索状构造,其内重要有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输精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和鞘韧带等,自皮下环如下,精索外被三层被膜(精索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