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解析华为成功的原因.doc
5页...wd...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解析华为成功的原因朱彬斌 建电1301 131507138公司介绍: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基于客户需求持续创新,在电信根基网络、业务与软件、专业服务和终端等四大领域都确立了端到端的领先地位凭借在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和IP数据通信领域的综合优势,华为已成为全IP融合时代的领导者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华为以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为愿景,运用通信领域专业经历,帮助不同地区的人们平等、自由地接入到信息社会,消除数字鸿沟为应对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挑战,华为通过领先的绿色解决方案,帮助客户降低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创造最正确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华为曾有“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华为〕之称的四个中国IT行业的领头羊之一,在任正非的带着下,从1988年创业初期的注册资金24000元,14名员工到复杂的经济形势下的2009年,华为依然实现了稳健增长销售收入到达了1491亿人民币〔218亿美元〕,同比增长19%。
伴随着华为全球市场的稳健开展,市场规模效应已逐渐显现,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09年,营业利润率为14.1%,净利润到达183亿人民币〔27亿美元〕公司治理架构:公司组织架构:主要内容:华为的全资股东是深圳市华为投资控股华为控股是100%由员工持有的私营企业,没有任何第三方〔包括政府〕持有华为控股的股份华为控股通过工会实行员工持股方案,员工持股方案参与人数截止目前为61,457人,全部由公司员工构成全体在职持股员工选举产生持股员工代表,并通过持股员工代表行使有关权利员工持股方案将公司的长远开展和员工的个人努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长远的共同奋斗、分享机制华为建设了清晰而全面的公司治理架构,为维持良好的企业表现和长期持续增长奠定了根基华为的管理体系被无数的大小企业奉为学习的楷模,华为的管理体系不是一天之内建成的,也不是一年、两年之内建成的,华为管理体系的建设一天都没有停顿华为也是从一家小规模的民营企业逐步开展起来的,开场时也和众多的民营企业一样没有管理,随着规模扩张开场有粗糙的管理,经过不断的优化进化到系统性的管理华为的管理体系能够有今天的成就与其长期坚持的自我批判精神是分不开的,“自我批判〞是华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承受客户的批判,客户的批判使他们认识到自身产品的缺乏、技术的缺乏、服务的缺乏承受竞争对手的批判,对手的批判使他们认识到自身与先进企业的巨大差距承受内部员工的批判,《华为人》、《管理优化》〔注3:华为公司内部刊物〕表达了内部员工的心声,使他们认识到内部管理各个细节上的缺乏华为需要变革,不变革就不能存在,更不能开展要变革首先要刨松自己的土壤,土壤刨松了,新的种子才能种下去、才能发芽、才能破土刨松自己的土壤就是自我批判,只有勇于自我批判,才能听进不同意见,听进批评意见人才、技术、资金可以引进,管理是引不进来的,只有依靠自己去创造,没有管理,人才、技术、资金无法形成合力组织的自我批判,会促进流程的更加优化,管理更加优化员工的自我批判,会促进员工个人技能的不断提升,观念的更新,个人成长的加速 制度建设:1994年,任正非请来了局部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开场起草《华为公司 根本法》当时的初衷是为了研究华为走出混沌必须弄清楚的三个问题:第一、华为为什么成功第二、支撑华为成功的要素是什么第三、华为要取得更大的成功还需要哪些要素而这正是德鲁克提出的做一个企业的三个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1997年3月27日,历时三年,八易其稿,103条的《华为公司 根本法》最后一次审稿。
至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部企业宪章或者说企业管理大纲正式诞生华为完成了一次自我超越,走出了混沌《华为公司 根本法》中充满着大量以“我们要〞为开头的条款华为后来在市场竞争中所创造的“100:l的人海战术〞、“不计本钱——不敢花人民币的干部不是好干部〞、“把客户震撼,把合同给我〞、“价格进攻——击杀对手〞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等市场策略,无不表达了《华为公司 根本法》以自我为中心的存在假设观,强调“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我要假设何去求存在、我要假设何干掉竞争对手〞 危机管理:前文在企业文化中强调过华为的危机意识,任正非关于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曾在业内外产生过广泛影响,他的名篇佳作《华为的冬天》曾经被许多企业(尤其IT界)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范本任正非励精图治十多年,把华为建成了中国IT界的标杆企业,与国际著名企业一样成为众多名牌大学学子择业的首选企业之一 华为在2000财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而此时华为CEO任正非却在2001年著写了名篇《华为的冬天》,这篇战略性的文章在业内投下了一枚炸弹许多企业的领军人物如创维的黄宏生、联想的杨元庆以及东软的刘积仁在读到此文后纷纷认为“这篇文章说出了所有干企业的人的感受〞。
英国《金融时报》惊呼,中国的华为正在改写全球电信业的存在规则从《华为的冬天》到《华为的红旗还能打多久》无不流露出华为的危机忧患意识,而对未来的担忧就要求团队团结,不能丧失狼性华为人认为只有这样,华为才能找到冬天的棉袄流程管理:在华为公司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华为进展了一系列管理变革,逐步与国际接轨华为同IBM、Hay Group、PwC和FhG等世界一流管理咨询公司合作: 1.华为以市场管理、集成产品开发(IPD)、集成供应链〔ISC〕和客户关系管理〔CRM〕为主流程,辅以财务、人力资源〔HAY〕等变革工程,全面展开公司业务流程变革,引入业界实用的最正确实践,并建设了支撑这种运作的完整IT架构 2.华为从产品线变革开场,以公司经营管理团队及战略与客户常务委员会作为实现市场驱动的龙头组织,强化Marketing体系对客户需求理解、战略方向把握和业务规划的决策支撑能力同时,通过投资评审委员会〔IRB〕、营销管理团队、产品体系管理团队、运作与交付管理团队及其支持性团队的有效运作,确保以客户需求驱动华为整体的战略及其实施 3.华为聘请德国FhG帮助进展生产工艺体系的设计〔包括立体仓库、自动仓库和整个生产线的布局〕,从而减少了物料移动,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4.2007年,华为启动了IFS(集成财经服务)工程,该工程覆盖了华为全球所有关键财经领域,将进一步提升华为管理运营能力并支持未来业务拓展,有助于与领先运营商建设更加全面深入的合作关系5.华为持续建设柔性的供应链能力,赢得快速、高质量、低本钱供货保障的比照竞争优势华为建设了扁平化的制造组织,高效率、柔性地保障市场要货需求同时推行集成供应链〔ISC〕变革,保证新流程和系统的落实华为实施了质量工程技术,供应链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得到持续改善,开展与主要供应商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采购绩效管理和推行基于业界最正确实践TQRDCE的供应商认证流程 技术管理: 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下,分工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开展已是大势所趋,华为一方面与客户和供应商建设更稳固的合作关系,加强与国际、中国主流运营商的战略合作,改善与主要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服务优势;另一方面,扩大与供应商的多层次合作,共同构建面向未来的、多赢的、共同存在的安全性开展模式,实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更好地为全球客户创造价值在过去的几年中,华为启动了与友商在技术、产品和市场等方面多领域多层面的合作,以互相依存,共同抗御风险。
同时与西门子、摩托罗拉分别成立了合资公司和上海研发中心,旨在为全球客户提供功能更强大、全面的产品解决方案;也与世界一流公司进展合作和建设联合实验室华为长期致力于研发投入,持续构建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竞争优势以客户需求驱动研发流程,围绕提升客户价值进展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及业务管理的持续创新华为投入43600多名员工〔占公司总人数的46%〕进展产品与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并在美国、德国、瑞典、俄罗斯、印度及中国等地设立了17个研究所还与领先运营商一起成立20多个联合创新中心,把领先技术转化为客户的竞争优势和商业成功2009年,华为新申请专利6770件,累计申请专利到达42543件,其中包括中国专利申请29011件、国际专利申请7144件、国外专利申请6388件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报道,2009年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合作条约)的国际专利申请数华为位居全球第二华为对行业标准组织的奉献已经得到认可,2009年,华为获得了IEEE标准组织授予的2009年度出色公司奉献奖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华为仍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09年研发费用到达133.4亿人民币,同比增加27.4%。
公司在研发领域广泛推行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在充分理解客户需求的情况下,大大缩短了产品的上市时间,帮助市场和客户成功依靠强大的创新能力,华为在2009年通过竞争获得了中国政府关于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和容错机以及欧盟FP项目等研发工程补助人力资源管理:华为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华为员工的职业成长主要由“分类分层、系统完善〞的培训体系和提供晋升双通道的任职资格管理体系支撑高素质的人才是高科技企业得以开展的保证华为认为,人才是资本,而且是比金人民币更重要的资本,因而不遗余力地广揽高素质、开拓型、敬业型人才,并创造一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目前,6000O多员工中,85%以上是大学本科学历;高薪聘用技术研究及开发人才1000O多人,其中博士后、博士、硕士等高级研究人才占7O%华为强调人力资本增值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目标公司不仅建设在自由雇佣制根基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而且引入竞争和选择机制,在内部建设劳动力市场,促进内部人才的合理流动在人才流动上,华为强调高中级干部强制轮换,以培养和提高他们能担当重任的综合素质;对低级职员则提供自然流动,爱一行干一行,在岗位上做实,成为某一方面的管理或技术专家。
华为每月平均有2OO多人换岗,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或竞聘自己适合的岗位和职位尤其值得一提是媒体争先炒作的华为“辞职门〞事件: 2007年9月底,华为共计7000余名工作满8年的老员工,相继向公司提交辞职申请自愿离职这次大规模的离职是由华为公司安排的,辞职员工随后就可以竞聘上岗,职位和待遇 根本不变,唯一的变化就是再次签署的劳动合同和工龄,全部辞职老员工均可以获得华为公司支付的赔偿,总计高达10亿美元华为“辞职门〞事件的导火索是新《劳动合同法》在第14条中的相关规定华为不惜耗资10个亿进展“先辞职,再竞聘〞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无非是担忧企业的人力资源本钱加重,造成企业开展后期的机构臃肿这一管理活动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确实是在逃避社会责任,给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造成一定的阻力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任何企业要想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存在和开展,必须通过各种途径降低本钱、提升利润,否则就会被淘汰,被竞争者击败企业之间的竞争如同百米赛跑,任何参赛者都必须使足全身气向前冲 黄卫伟先生的《拧麻花》一文,实际上是任总公司治理哲学的精华文中讲到:“扩张与效益,团队与个性,控制与活力,过程与结果……这些都是企业管理中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矛盾的哪一方都不可偏废,它们是共同推动企业开展的两股力量。
那么,假设何实现既要扩张,又要效益,既要团队,又要个性,既要有效控制,又要充满活力,既要强调结果,又要标准过程呢能不能同时实现两股力量、两个矛盾方面的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