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义痰病学的源流.pdf
5页中医药学报人人年第期广义痰‘病学的源、 流湖扎中医学院朱曾柏提要痰病学说是中医学 的一大待色,近年来发展己速,广义痰房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强区继承性,又有防未实践性,已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作者从大量的文献中论述了淡病学的源流,其形成于临床实践,在历 代都有发展、对疑难杂症,怪症及危重症的治疗雌具有指导意义中邑有许多优势和待色,广义 痰病学则是优势中的 优势广义痰病学在漫长 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强烈 的实践性,又有很强 的继承性,已形成自己的 独立体系广义的痰病痰症,以及某些夹庚之症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可发生在临床各科,又由于痰病痰症不仅是拓床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又是导致很多疑难杂症、怪病、疑难重症的发病原因,因此很自然的引起了古代劳 动人民和医 药学家的高度重视公元前五世纪作品《诗经、庸风》中就有“涉波阿丘、言采其蛇”句,“蛇”就是医家常用的化痰药贝母湖南长沙马王郊 三号汉墓出土 的医学 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至今治痰仍常用 的药物如半夏、服零获等、白付白附子、牡砺、杏仁、皂英等十多种,并用蛇贝母和漏芦等配伍治疗痰淤之病症的记载只是由于历史和文字的原因,《内经》中没有“痰”字,将 痰归属为饮湿之类,然而记载痰症痰病的论述则多处可见,如《素问·评热病论篇》中讲“劳风”病时说,“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 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振寒·⋯,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一。
《灵枢厥 病》篇中讲的“厥头痛,贞贞头阅,,用目心翻旧用口目用口日口翻 峨,门日用翻月日幻月润曰口目旧月,月卜 目‘目曰粗口目目”目翻月月翻阅翻旧翻旧侧 州目幽门阅翻曰翻日曰冲日】日法、中医辨证等方面,值得重视至 于其形成原理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总结参考文献〔〕陈泽霖陈建民等例肿庙病人舌象观察《中西医结合杂志》〕陈健民幻例舌下脉临床观察及原理研究全国首届中西医结合四诊学术会议论文汇笋,青岛〔〕陈泽霖陈建民痛定与舌象《新中医》施永德陈健民恶性肿溜病人的紫舌观察和血液流变指标等分析《中华肿瘤杂志》〔〕河北省医科院肿瘤研究室以舌诊为主初筛、中西医结合大面积普查食管癌《河北中医协〔〕童国琢原发性肝癌舌诊特征的发现《福建中民药排〔〕杨春疲等中医舌诊对慢性胃病的诊断意义《中西医结合杂志》〔〕,唐辰龙等中医舌象舌质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联系《新医药杂志 》〔〕陈效莲等港澳华侨同胞鼻咽癌患者舌质改变临床探讨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肿瘤学木会议文摘汇编页北京〔〕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中医科恶性肿瘤和活血化淤《中医药研究参考》〔〕湖南中医学院例舌象临床观察的初步分析《湖南省肿瘤防治研究 》工〕陈健民舌下脉当议《天津中医》之〕昆明市延安医院舌腹面静脉对慢性肺原性心胜病的诊断价值《新医学 》工年第期‘义痰病痛而重”《甲乙经》作员员,精一种 眩晕 状,就 是痰厥头痛,只不过《灵枢》以针刺为主,故取针刺为 治。
《内经》中十二个方剂中就有二个是可以治疗痰症的《灵枢·厥病篇》中记载的“厥心痛”,《素问“痹论篇》中记载的“真心痛”等病症,不能仅仅看作是淤血病,其中不少是痰阻胸阳之证其他如《至真要大论篇》中讲的“太阴在泉⋯⋯,民病饮积,心痛”,“太阴之复⋯⋯,体重中满⋯ ⋯,胸中不便⋯ ⋯,咳喘有声”等等,也都是描述季节、气候环境导致痰饮病的发生及其症状,只不过前者专指痰,后者则 痰饮并重在仲景著 作中记载了寒痰结 构、热痰陷胸、痰 阻胸阳等多种痰症《金 匾要略》一书中专列“痰饮”、“水气”、“咳嗽”三篇,对后世治疗狭义的庚饮、水气、咳嗽等疾 患,开拓了先河但需要了解的是,《金 匾》论述痰饮病,虽痰、饮并列、但实际上是以水、饮的病机证治为主,痰只是推类而及,特别是《胸痹心痛 短气篇》的理法方药至 今仍在有效指导临床,对痰浊痹阻胸阳之心宿颇有效验当然把《金瞪》讲的胸痹心痛与心胶痛等同起来那是不对的《诸病原候论》中专列“痰饮候”、“诸痰候”和“解散痰癖候”等多篇,对痰病、痰症的论证十分精辟,而且将痰和饮分另论述,是最早的痰、饮分类当然还不全面在“隔痰风厥头痛候”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痰厥头痛痰厥头痛的提出,对当前临床实践,仍有指导意义。
在“解散痰癖候”中,提出了痰病患者不能,’及散而饮过度,将适失宜,衣厚食温”,这些 对预防痰病、痰症的发生和加 重、都很有实际意义《内经》已降,特别是在《诸病源候论》之后,古代医家根据各自的条件、环境、学术见解以及师承关系,·逐 步形成了各个不同的学派,因而中医痰病学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如宋代严用和说“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谭,快无痰饮之 患,若调学的源流“摄失宜,气道闭塞,水饮停于胞脆,结而能痰,其为病也,症状非一,为喘、为咳、为呕、为泄、为眩晕,心嘈怔忡,为偏楼鸽热疼痛,为肿满挛癖,为瘾闭痞隔,未有不由痰饮之所致也并引庞安时 的说法“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济生方痰饮论治》严 氏之论,如用西医学衡量,痰病痰症已广泛涉及到呼吸、消化、循环、神经、泌尿⋯⋯等人体各个系统的多种疾病,古代医家对痰病、痰症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是令人叹服的,同时 也可见到广义 痰病不仅有慢性病,而且也有急性病,严 用和当时能够对广义痰病、痰症的复杂性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实、丰富了中医痰病学的内容,特别是提出“顺气为先”的 治疗大法,是十分可贵的,但言“温利之差,可以无害,汗下之错,为病不浅矣。
则又囿 于《金 匾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一端下法不仅可以治痰,而且对顽痰、老痰以及痰热闭阻卒中等危急重症效果颇佳师古而不要泥古张子和不仅将痰分为风痰、热痰、湿痰、沫痰即食痰,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痰迷心窍”之说,为运用中医痰病学说的理论治疗精神神经性疾病,作了有益的启示明代李挺也说各类气痰,乃七情郁结而成《医学入门》从临床治疗疑难杂症的疗效看,强调精神情志 因素生痰,是很有实际意义 的宋 代杨仁斋所著的《直指方》论痰之处颇多,而且从形态 上将痰和饮作了区别一一“稠浊为痰,清稀为饮”,这对后来区分和治疗痰、饮之症,无疑是很有裨益的杨士赢还 对小儿惊风从痰治 作了精辟 的论述,他说“热盛生痰,痰盛 生惊,惊盛生风,风盛发 搐治搐先截于风,治风先豁痰,治痰先 于解热其若四症俱有,又当兼施并 理,一或有遗,必生他症杨氏虽然讲的 是小儿惊搐症中热风痰的辨证关系,但“治惊先 于豁 痰”,实属祛风止惊,热随痰 消的关 健,从临床上对小儿危急重症的抢救,采取排痰汲痰之法为之··广义痰病学的源流中医药 学报救治,则杨氏“治惊先于豁痰”的学术见解,其妙义之所在,便不言自明了见《仁斋小儿方论》朱丹溪以善治杂病而为后世所瞩 目,故有“杂病宗丹 溪”之 说。
这是对丹溪翁学术思想和医疗实践的十分公 允的 评价杂病宗丹溪”“杂”在哪里“杂”在论痰治痰上在他主要著 作《丹溪心法》、《格致余论》、《活法机要》、《脉因证治》中,论痰治痰之说,可谓跃然纸 上,俯拾即得他在《局方发挥》中说“气积成痰”而发病时或半月或一月,前证复作”,指出了痰病不愈,较之其他病症易于复发之特点丹溪讲“气积成痰, ,,系本河 间之旨言气火者多,但气逆、气虚、气滞亦可成痰,并牙“痰郁”,“痰喘”等病的 证 治论述颇详《金遗钩玄》一书,共一百三十九门,除专列痰门 而外,其中五十三门是从痰论治的,其论证抚详,立法亦稳妥,书中不汉言及头晕、头痛、气逆、带下等症‘多主于痰”,而且对淋浊、庙、屡、腹痛、胁痛、妇女不 孕等雇亦多按痰治对于“中风”,·提出“不可作风治”,应“大补气血然后治痰”,诚可谓论痰、洽痰有识之当笔者体会到,对于“中风”急症,或“中风”后遗症,化痰通腑特别是形体强悍、躯体肥胖患者可以同时起到舌血通络 的作用,特提出来以供中医治疗危、急重症参考不论现在人 们把朱丹溪列为什么派争论不休实际意义何在,但称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治痰大家、治皮高手,这是当之无愧的而且付后世痰病学的发展影 响极大。
明·孙一奎,对内科杂病有丰富的临床经 验,撰《赤水玄珠全集》三十卷又名《孙氏医书三种》,,对朱丹溪倡导的气、血、痰、郁为患之病机极为称道,尤其对丹溪论痰治痰之经验尤为膺服他认为痰既有湿痰、风痰、痰火、食积痰、气痰、肾痰、脾虚痰种种不同,所以审疾认症“当察其生痰之 源”,治病求本,各司其属如脾主运化水泥,最易聚浪生痰,但脾气 尚健而涅气偏盛者,须燥湿利水脾虚而湿聚生痰者,须以温补为主,稗中气充实,痰自流散,而不可滥用尸峻利 攻痰,重伤脾胃生气,因于火者则应先治火,后治痰,而同为一火,又有虚实之分,实火宜泻,但年高体弱之人又不可速降其火,亦不可尽去其痰攻之太甚,则正气伤残,根本动摇而痰愈多阴虚痰火,则应在补水养血的基础上兼 治痰火、稗水升火降,痰不复生而易去气郁生痰者,化痰必兼理气,使郁结开而气道畅至于痰血互结、血从痰化者又须治痰而兼主活血行血如遗精一症,一般多以肾气不足,精关不固而泛用补涩之剂,如年青气盛,饮食厚味不节,痰火湿热胶结为患者,以滋渍,往往愈补愈愤事,永无宁日,对此孙 氏颇多领悟,自拟“端本丸”一方,药用苦参、黄柏、牡砺、蛤粉、白螺丝壳、葛根、青篙,神曲糊为丸孙氏自谓“其方至今行之,百发百中”。
百发百中”,显然 是孙一奎自矜其能,说大话,但孙氏 廿广义痰病的治疗养之有素这是可信的现在,临床上确有年青气盛、好酒贪怀、患食豪饮之辈,气火煎练而致痰湿下注遗泻者,笔者师其意而略更其药味用清化痰火之剂吞服浙贝、枯矾粉,常获良效然孙一奎本丹溪之说“二陈汤一身之痰都管”,则失之浅率,以致后人有以二陈汤统治诸痰之谬元代王硅,字均童,号中阳老人,区隐居吴之虞山,故后人不直呼其 名,皆誉称为王隐君王 氏在《诸病源候论》等古典医籍的影响下,对诸痰诸饮之症,体察甚细微,特别是于痰火诸症,研究尤为精辟,他创制的“碟石滚痰丸”,治疗热痰、老痰胶固而引起的各种病症,至今仍在有效地运用于临床他说“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为喘、为嗽、为呕、为泻、为眩晕心嘈、为征仲惊悸、为寒热肿痛、为痞满隔塞,或胸胁摘滴如雷鸣,或浑身习习如虫行,或身中结核不红不肿,或颈成块似房非房,或塞如 咽喉状若梅核,或出于咯吐形若桃胶,或胸臆间如有二气交纽,或背年第期病久淡洒子划锡侃·广痰学心常作一点冰冷,或皮间赤肿如火,或心下寒痛如冰,或一肢肿硬麻仁,或胁梢癖积成形,、或骨节刺痛无常,或腰腿酸疼无力,或吐冷涎绿水黑汁,或 梦烟 火剑戟丛生,或大小便脓,或关格不通,或走马喉痹,或齿痛耳 鸣,以至劳察、癫痈,失音、瘫痪,妇人经 闭、带下,小儿惊风搐溺,甚至无端弄鬼,似祟非祟,悉属痰候。
内外百病皆生于痰”引自《医述》王隐君论王 氏对广义痰病痰症的论述,·将 中医痰病学推广、渗透 到临床各科起了重要作用,是“怪病责之于痰”,“百病皆因痰 作祟”之先声万全,可谓 湖北古代四大名医之一,而临床经验对妇科、小儿科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方面,尤有其独到之处却居四 医之冠《万氏妇人科》中论痰治痰的记栽较多,而且有不少是 自己或祖传之实际经 验,·如论证妇人调经时言其“妇人经 侯不调有三一曰脾虚,二曰冲任损伤,三日脂痰凝塞将,’旨痰凝塞”作为月经不调 的三因之一是非常正确的他说“盖妇女之身,内而肠胃开通,无所阻塞外而经隧流利,无所碍滞,则血气和 畅,经水应期惟波肥硕者,膏脂充满,脂痰凝塞按脂突凝塞四字,系首 句后移,元室之户不开,挟痰者痰涎奎滞,血海之波不流故有过期而经始行,或数月而经一行,及为浊为带为闭经,为无子之病其论证可谓精炼而公允对经讯退至和“数月而经一行”之症,“如肥人及坎食过多之人,责其湿痰奎滞,躯肢迫寒也,用六君子加归苟汤主之肥人,责其多痰兼气血虚,用六君子加苍砂导痰丸主之,”对“肥人经水少者,责其痰碍经隧也,用二陈加 苟归 汤主之对经闭不行而“因于痰者,用苍砂导痰丸主之。
更服开郁二陈汤⋯⋯《广嗣 纪要》中记载妇人妊娠子痛,口嗽不能言,多系气虚夹风痰诸邪上扰神明,急用清神汤益气安胎,并服寿星丸天南星、唬泊、朱砂、生姜汁、猪心,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