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武夷岩茶的山场.doc
6页关于武夷山武夷岩茶大红袍的" 山场":三坑两涧所谓的山场,主要表现在土壤和微域小气候两个方面,事实上任何一种茶都受山场的影响,只是相比之下没有武夷岩茶那么大而已, 武夷岩茶(Rock Tea)因岩而得名,可见撇开山场来谈岩是不现实的 武夷山武夷岩茶山场的形成:武夷山的山场因素有其复杂的地质原因,大约在 8000 万年以前,武夷山发生火山喷发再加上后来的地壳变动和地表侵蚀,使市区、武夷、星村一带形成一个呈东北方向的短轴盆地,盆地的四周是由火山岩组成盆地的中间形成湖泊火山岩风化的含有铁质岩石碎片,随着流水的搬运而沉积湖底沉积物中的铁质经过氧化作用变成紫红色,逐渐形成紫红色岩层,这就是正岩土壤的基础后来,由于地壳变动,湖盆西部凹陷断裂,而其东部则西倾,山顶皆翘首东向,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单斜山或单斜断块山,即现在的常说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在岩坑中,由于岩崖和森林的遮阴,在夏季茶树承受散射光,在冬季高崖挡住西北的冷风,且尚有终年不断的岩隙流水补充,因此岩坑谷的微域气候更为优越,为茶树的生长提供非常好的气候环境武夷山武夷岩茶山场的土壤特征:姚月明分别对以竹窠、企山、赤石茶园代表“正岩(紫色砂砾岩) ”、 “半岩(红色硅铝质土) ”、 “洲茶(河流冲积黄土) ”茶园土壤调查表明,三地茶园的氮磷钾三要素含量相互比例相距甚大,竹窠茶园磷钾高而氮低,赤石茶园氮高而磷钾低,企山茶园位于二者之间;据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调查,凡是“正岩”生长的土壤,含砾量高,质地以轻壤为主,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在 50%左右,土壤通风透气适中;而质地较粗粘,含砾量较小的黄土所制出的茶叶的品质则较差。
土壤对武夷岩茶茶叶品质的影响:正岩、外山土壤中的氮、磷、锰和有机质含量差异不大,但 pH 值、钾、锌、镁等微量元素及土壤的疏松度差异显著,直接导致了茶叶的品质差异从茶叶的生化角度来看,茶叶的品质不但与各生化成分总量有关,也与各成分之间的比例有关滋味方面:正岩、外山水仙品质主要生化指标差异显著,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总搪、儿茶素总量差异不大,水浸出物差异显著(茶汤厚度),氨基酸、酚氨比(茶汤浓度、茶味的轻重)差异极显著香气方面:岩茶素有“醇不过水仙、香不过肉桂”之说,茶青中的香气成分以醇类物质为主,不同品种茶青主要香气物质(品种香)不同,水仙以乙醇含量最高,肉桂以橙花叔醇含量最高;在香气总量上,成正岩> 半岩>外山趋势,不同品种香气总量相差较大,肉桂香气总量是水仙的 2 倍左右,种类更多,因此做出的茶香气(工艺香)更加馥郁清长;不同产地茶青中香气成分中有相同的物质,也有独有的香气物质,且同一香气成分含量及比例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土壤香传统的武夷山武夷岩茶山场的划分:(一)正岩(紫色砂砾岩):以著名的“三坑两涧——慧苑坑、大坑口、牛栏坑、流香涧、悟源涧”为代表,还有慧苑岩、天心岩、马头岩、竹窠、九龙窠、三仰峰、水帘洞等。
土壤含砂砾量较多,达 24.83~29.47%,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 50%左右,土壤通气性好,有利于排水,且岩谷陡崖,夏季日照短,冬挡冷风,谷底渗水细流,周围植被条件好,形成独特的正岩茶的“茶土”,土层厚,富钾、锰,土壤酸度适中,土壤多砾质土壤二)半岩茶地(红色硅铝质土):分布在青狮岩、碧石岩、燕子窠等,主要是厚层岩红土,土层较薄,铝含量较多,钾含量特少,酸度高,质地较粘重三)洲茶地(河流冲积黄土):主要是上述区域之外的黄壤土茶地及河洲、溪畔冲积土茶地等,范围较广泛林馥泉曾把山地茶园土质分为青狮系和企山系两系青狮系以青狮岩附近较平坦的黄壤缓坡地为代表,企山系指位于岩崖壁脚之谷地,母岩棕红色,列为棕壤类,以企山附近茶地为代表然而由于名胜区内地形复杂,土地零星,此种分类法使用较少现代武夷山茶区的区分:2002 年 3 月,武夷岩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地理区域界定为武夷山市行政辖区全部范围 2798 平方公里全市分为名岩区和丹岩区两类名岩区系指崇阳溪以西、黄柏溪以南,南星公路以北之风景名胜区内;其余广大地区为丹岩区辩证的看待武夷岩茶大红袍山场:武夷山市不同方向茶叶品质差异较大,基本上形成了以三坑两涧为中心,往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成不同的规律变化趋势。
茶树的生长除受土壤限制以外,还受日光照射、温度等影响,因此就算正岩的同一个山场产的茶,坑底的茶和山岗上的茶味道区别就有可能很大最近几年,很多山场也受到掠夺性开发,大量的化肥被使用,对武夷山的山场也有一些破坏作用,导致做出的茶山场特征被改变,因此对于山场的问题,要辩证的看待岩茶的品质除受山场影响外,还受品种和工艺的影响也比较大,不同的树种在同一个山场会表现出不同的品质;不同的制茶师做出的茶品质差距也较大总的说来,正岩茶只要做不坏,就有岩骨,外山茶做的再好,依然没有岩骨,这就是为什么谈及岩茶的时候必须谈论山场的根本原因作者:冯卫虎)介绍一下著名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山场 :武夷岩茶大红袍最为有名的山场是“三坑两涧"的慧苑坑、大坑口、牛栏坑、流香涧、悟源涧 ”.牛栏坑 位于章堂涧与九龙窠之间为武夷山风景区三条重要沟谷之一牛栏坑涧谷土质肥沃、日照较短,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佳好环境,是武夷岩茶的重要产区之一沿涧有石砌磴道,原是通往天心岩的重要通道1993 年修通马子坑到天心的公路后,这里行人渐少涧谷南侧为杜辖岩北壁,有“虎”、 “寿”等摩崖石刻另有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第二次入闽时题刻的“红军经过此山”等牛栏坑出产的肉桂( 牛肉桂最为有名).流香涧原名倒水坑,位于天心岩北麓。
说来也怪,武夷山风景区内的溪泉涧水,均由西往东流,奔向峡口,汇于崇阳溪唯独这条山涧,自三仰峰北谷中发源,流势趋向西北,倒流回山,故名倒水坑两旁壁立苍石丹崖,青藤垂蔓,野草丛生,而其间却又夹杂着一丛丛山惠、石蒲、兰花 “坠叶浮深涧,飞花逐急湍 ”一路走去,淙淙的流水声与飞花相随不舍,一缕缕淡淡的幽香,时时扑鼻而来明朝诗人徐渤游历此地之时乐而将此涧改名为流香涧 随着山涧往北一折,即为清凉峡该峡两旁危崖夹涧而立,抬头仰望,犬牙交错的崖石,岌岌欲坠,当中只留下一线空隙,到正午时才会透进一缕阳光流挂在石壁上的一道道水痕,顷刻之间,又化成一滴滴岩溜,落入涧中,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十分悦耳动听炎夏游此,坐在涧边的石盘上,只觉得凉风习习,寒气袭人,俨然一个清凉世界 出清凉峡不远,便可看到一座黑乎乎的山峰顶上,耸立着一片向前倾斜的巨石,就像一农夫斜戴着一顶斗笠相传这片巨石是从远方飞来的,故峰名为“飞来峰”绕过飞来峰,便可看到昂然直上.悟源涧为流经马头岩麓的一条涧水,涧水淙淙,幽兰芬香通向马头岩的涧旁石径静谧安祥,令人悟道思源,故名该涧为悟源涧涧旁石壁上勒此三字涧名,以及乾隆年间江西茶商捐资修建石径的题刻。
武夷山九曲景区最高峰三仰峰诸多山头流出的诸多小溪流,汇集到马头岩区域,形成悟源涧的源头,涧水流到山脚的兰汤村,最后汇入九曲溪九龙窠为茶叶名丛“大红袍” 原生地通往天心岩的一条深长峡谷,俗名大坑口峡谷两侧峭壁连绵,逶迤起伏,形如九条龙人们遂把峡谷喻之为游龙的窠穴,故名九龙之间呈现一座顶部略呈圆形的小峰峦,称为龙珠,故又称九龙戏珠沿着幽谷铺设了一条石径两侧涧水长流,茶园碧绿,芬香沁人,景色幽美出峡平旷之处的岩壁上凿满包括“晚甘侯”(武夷茶的拟人化美谥)以及历代名人题咏武夷岩茶的摩崖石刻其中有北宋范仲淹、南宋朱熹的咏茶名诗以及唐代茶圣陆羽的后裔、清代崇安县令陆廷灿的诗作陆氏《武夷茶》诗句云:“桑苎经传熟见闻,弹琴喜傍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醒睡功资宵判牒,清神雅助昼论文春雷催出仙岩笋,雀舌龙团取次分 ”峡谷的两边崖壁还刻有其他咏茶的摩崖石刻数方 大红袍母树 出流香涧东行,越一小岭,即可见到此处茶叶名丛它种植于岩腰的盆式茶园内,共 6 株,外砌石堰加以护卫,因而倍显珍贵围堰分为三层:最高 4 株,第二层 1 株,底层 1 株岩壁镌刻“大红袍”三字盆式茶园下有亭子,称九龙茶室,可以边品名茶边赏佳景,边听有关“大红袍”的动人民间传说。
三花峰 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位于九龙窠峡谷的南面三岩耸秀下合上离,宛若盛开的三朵鲜花,倩姿亭亭,参天亭立,因而得名岩上苔藓斑驳,石色苍然岩顶小树青藤繁郁滋长登峰眺望,天心永乐禅寺即在眼前马头岩 为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位于梅岩之南五石骈列,势如五匹骏马竞相腾骧,俗称马头岩,雅称五马奔槽又因为此岩是由磊石纵横堆垒而成,又名磊石岩古有寺庵,清朝僧人如修构建,今废岩北一带种有棕树,称蓑衣林,岩南一带则称茶林,遍植茶树佛国岩 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从佛应岩沿小径行 1 公里到达岩下岩体方正,游客俨如置身于佛国之中,膜拜于妙相庄严、端庄肃穆的众佛之下岩下有佛国寺,寺额尚存,建筑完好,现为民居及制茶作坊,春夏两季茶叶飘香,令人心旷神怡岩顶、岩麓辟有茶园,四周树木葱茏,绿遍村庄弥陀岩 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位于硕大方正的佛国岩之侧与之相比,则显细巧,人们喻之为小尊佛像盘膝坐在蒲团子上,称之为弥陀岩,四周遍植茶树,为茶叶名丛的重要场地岩麓有古代寺庙弥陀寺,尚存门楼,门额镌刻“陀石永继” 四字弥陀寺是方圆 10 里内的五个寺庙之首,寺内至今尚保存一块佛教信徒于清道光三年(1823)立的碑石。
大王峰 为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首,位于冲佑观的右方,历代祭祀武夷君即在冲佑观举行此峰为进入武夷山风景区的第一峰,所以在峰麓立有一座“徐霞客进山处”的牌坊以及一尊徐霞客游山的雕像它屹立云表,如若擎东天的巨柱,故又称天柱峰朱熹为诗赞之曰:“屹然天一柱,雄镇干维东,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陡峭如削的峰势一向为游客所折服,古人须架梯三重才可登攀绝顶1983 年开辟这一景点时新架设了铁梯,又在岩罅间横插钢钎,登山蹬道共 1713 级,游客循此可有惊无险地臻于绝顶大王峰既是神话传说中的魏王子骞等十三仙辟谷之地,又是武夷先民部落长最先安放船棺之处,故有大王峰之称因之道教活动频繁,人文景观美不胜收玉女峰 为武夷山的三十六名峰之一,亭亭玉立于二曲的溪南,高数十仞,以挺秀、窈窕见奇峰壁秀润光洁,宛如玉石雕就,俨然是一位秀丽绝伦的少女 “插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处女容 ”这是古代诗人对该峰风采神韵的真实写照在峰壁中间,还有一条水平节理,就像玉女的细腰饰带玉女峰是武夷山典型的柱状山之一,峰壁有两条垂直节理,把柱状体分为高度递增的三块削岩,山民把它衍化为比肩俏立的玉女三姐妹最高一块的顶峰上秀林葱茏,花卉参簇;中间的一块,除了丹壁较红外,通体又呈白垩色;岩体最小的,则与一曲的大王峰隔溪遥对,山民衍化为“大姐爱戴花、二姐爱脂粉,三妹爱大王。
”但以整座山来观赏,该峰着实酷肖一位袅袅婷婷、有姝丽之态的玉女,隔断曲水与一曲的大王峰遥遥相对,隔岸两峰就像一双含泪相思的情人清朝文士陆廷灿诗句云:“亭亭独立水云隈,石作身心不受猜纵有大王峰在望,肯教行雨学阳台 ”玉女峰素称无径可攀,但在峰壑半壁却留下先民活动的踪迹该峰的“大姐” 、 “二姐”两岩的连体缝隙里还横架着两块虹桥板,民间俗称“鲁班尺” 玉女洞 位于玉女峰之背,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附近有两股泉水,长年不干涸妆镜台 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又名西来峰,又因峰首西顾,形如勒马,俗称勒马岩位于玉女峰侧的二曲溪南,横隔武先公路与玉女峰咫尺相近古人把它比为玉女梳饰的妆台,同时又把它比作玉女隔溪窥视大王的反光镜面向公路的崖壁上勒有明代石刻“镜台” 循岩而西,地名土地岭,岩壁刻有“西来岩”三字幔亭峰 为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之一,与大王峰连麓,高度稍逊于后者山中的神话故事“幔亭招宴” ,尽述武夷仙人在峰顶宴请两千乡民的传奇和仙凡亲情(见《文化艺文》) 如今,缭绕峰间的白云和彩霞都被游客比拟为远古时仙人在峰顶招宴时张置白幔和彩帛峰麓幔亭山房的宴会厅之侧有当代竖立的记述幔亭宴盛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