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补充.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0202493
  • 上传时间:2018-05-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0.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补充规定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补充规定 (试 行)前 言为了加强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于 1975 年正式出版了“区域水文地 质普查规范” (试行) 于此同时,还先后出版了:平原地区、丘陵山区、滨 海地区、岩溶地区、黄土地区、干旱地区、冻土地区等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 (试行) 这对开展和推动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l978 年,在成都举行的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经验交流会议上, 又制订 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编写基本要求” 、 “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与图例” 及“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和图件验收工作基本要求” 1978 年以后,又陆续 制订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遥感技术基本要求” 、 “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试验工作 基本要求”及“水文地质钻探工程质量基本要求”等有关规定这些规定,除 “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与图例”已于 1979 年出版外,其它虽均早已颁发试 行,但至今尚来正式出版为了便于查用,现将这些有关的技术规定汇集成册, 作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的补充,正式出版目前,全国虽然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或接近完成,但仍有一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普查工作,到一九八五年才能全 部完成,不少省、市、自治区,目前正忙于编制图件、报告。

      还有一部分五十 至六十年代完成的图件和报告,因为时已久,也有必要按新的规定在近几年内 尽快重新编制图件、报告此外,广阔的青藏高原、部分沙漠地区和高山森林 覆盖区,约将近三百万千方公里面积,至今大部分尚未进行普查工作这些地 区, 由于工作条件比较困难,短期内恐怕还难以完成根据上述情况,为了更 好地进一步开展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工作,汇总出版以上各项技术规定,对提高 业务技术水平、统一技术要求和保征工作质量,都是十分必要的其中,有些 规定可能还不很成熟或不够完善,有待通过生产实践修正补充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82 年 3 月第第 一一 部部 分分 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编写要求 一、总 则1、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是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中全部成果的集中表现,是农田 基本建设、工业部局、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资料,也是进行各种专 门性水文地质勘探的设计依据报告编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建 设错误的资料还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要求报告编写人员必须具 有高度的责任感,确实保证报告和图件的质量2、编写报告是一项综合性、研究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对大量第一性资料进 行认真地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出客观规律, 把野外观察到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来。

      报告内容既要注意准确性与 科学性,还要紧密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各地区特点及国民经济建设的不同需要, 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编写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要充分利用一切已有资料,特别是最新资料包 括野外观察、调查、测绘资料,各种勘探试验资料及搜集到的有关前人工作成 果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真实、准确、系统、全面地阐明区域水文地质 条件,包括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埋藏情况及水量、水质,并对地下 水资源作出初步评价报告力求文字通顺,简明扼要,条理分明,逻辑性强, 论据充足,重点突出,结论明确,文图一致要尽可能采用插图、剖面、图表、 分析曲线、素描、照片等辅助方法,以丰富报告内容减少繁锁的文字说明插 图、附表等都要认真选择,具有代表性水文地质图要全面地反映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突出表示各类地 下水的富水程度、埋藏条件和水质图面要清晰美观,颜色协调,依据充分, 界线精确图例说明应简明扼要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图要协调一致,并基 本上符合编图方法的规定要求4、报告内容除阐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外,必须密切联系生产实际,针对工 作地区国民经济建设长远规划与近期工农业建设的有关问题,从水文地质角度, 对发展农业、工业布局、城镇供水、水利建设、新线选线及国防建设等提出具 体意见,并对本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前景,作出初步评价。

      5、报告的章节应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一般情况下,可包括 以下各章:(一)序言;(二)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条件;(三)区域水文地质; (四)专门性问题论述(章节名称根据各地区存在的具体问题而定) ;(五)地 下水资源评价;(六)区域工程地质条件;(七)结论在篇幅安排上,各章 节应大致平衡,防止有的章节篇幅过大或过小,但不能采取平均主义其中, (三) 、 (四) 、 (五)各章应占主要比重, (一) 、 (二)两章所占篇幅不宜过大, 一般以 20—30%左右为宜报告内容必须突出重点,例如岩溶地区的岩溶问题, 红层地区的红层问题,农牧业地区的农牧业供水问题,工业地区的城市和工业 供水问题,等等 6、报告的格式,应按国家统一规定,即基本上同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统 一格式报告内应有章节目录及插图、附表的目录,并应附验收委员会(或领 导小组)的批准书或决议书报告末页,应附主要参考资料或参考文献的目录 此外,还应附缩制的主要控制勘探孔的地质柱状图与抽水试验综合图表一般 水文地质钻孔或机井资料,可编制成钻孔、机井一览表凡配合有物探工作的, 应附一简明物探工作总结每一个图幅,原则上应编写一份报告;一般不得两幅或多幅编写一份报告,如有特殊情况,需经上级同意批淮。

      凡按自然单元或 行政区划开展工作的,可按自然单元或行政区划提交报告 二、各章节主要内容二、各章节主要内容 (一)序言 1、第一章“序言”部分,一般可分四节叙述:(1)目的、任务;(2) 自然、经济地理;(3)研究程度;(4)工作经过自然、经济地理一节,如 果内容较多,可分为两节;(2) 、 (4)两节如果内容较少,也可合并为一节 2、 “目的、任务”一节,应根据本地区特点与具体情况,阐明需要查清哪 些主要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结合工农业建设,在普查工作中需要注意解决 哪些问题,如城镇供水问题、缺水牧场问题、盐碱土改良问题,等等必须紧 密联系实际,防止一般化本节应包括交通位置与行政区划情况,并附“交通 位置图” 3、 “自然、经济地理”一节,主要概述地区地势、气候、水系、雪线、土 壤、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自然灾害情况与工农业情况如主要城镇、厂矿的 供水与需水情况,农牧业情况,水利规划与水利化程度,以及工农业的发展前 景等 4、 “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一节,着重评述本区主要的地质、水文地 质工作成果及有关这方面的参考文献前人成果较多的地区,应附研究程度图5、 “工作经过”或“工作概况”一节,主要说明开工及完工时间,队伍组 织情况,开动钻机类型与台数,完成的实物工作量(附工作量一览表)及施工 质量与存在的问题。

      还应阐明搜集到的生产井资料及其利用情况,勘探孔中有 多少是移交地方的探采结合孔,其效果如何 (二)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条件 1、本章是报告的基础部分,一般包括:(1)气象、水文;(2)地层、 构造;(3)地貌等节凡第四系比较发育的地氏应单列“第四纪地质”一节; 凡新构造比较强烈的地区,应单列“新构造运动”一节火成岩,除呈大面积 分布可单列一节外,一般情况下可并入地层一节本章内容必须与水文地质部 分前后呼应,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凡与水文地质部分关系不大的内容,应尽 可能精简或省略;相反,与水文地质部门紧密相关的,则应力求详尽 2、 “气象、水文”一节,应着重分析本地区气象站、水文站的多年观测资 料,特别是多年月平均及年平均降水量资料及主要河流月平均与年平均径流量, 以及其它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本区气象及水文特征,正确划分枯水季 节与丰水季节的时期在有长年冰雪覆盖的山区,要分析山区河流与融雪的关 系;在有湖泊、水库、渠系等分布的地区,要注意搜集、分析有关的水文资料 及历史记载资料 3、 “地层”一节,要阐明各地层分布情况及其主要特征对各地层描述要 抓住重点不能一视同仁凡属重要含水层组,就应比较详尽的进行论述,分析 岩性、岩相的变化,上下地层接触关系,并附必要的典型剖面、素描或照片。

      分布范围较小,又无重大水文地质意义的地层,只需予以概略说明 4、 “构造”一节,要尽量运用地质力学观点分析构造体系与断裂系统,阐 明构造裂隙的特点与发育规律应附典型的断裂或褶皱剖面、裂隙统计图和构 造体系纲要图图中应同时表示新生界或中生界断陷或拗陷盆地 5、 “第四纪地质”部分,不应局限于时代划分要重点阐明第四纪地质结构,如阶地、盆地、冲洪积扇及古河道结构等要注意对各种沉积物成因类型 的探讨,进行时代对比要特别注意冰川的研究必须附典型剖面或照片、素描6、 “地貌”部分,主要阐明地貌的成因类型、形态特征及地貌发展史要 注意分析地貌与岩性、构造、新构造运动及气候等因素的关系应附地貌略图、 地貌剖面图、素描及照片 (三)区域水文地质 1、本章是报告的重点部分,—般包括以下各节: 第一节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 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与含水岩组划分; 第三节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第四节 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 第五节 地下热水; 第六节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或其它) 2、以上章节,应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工作地区如果无 地下水或无重要矿区,则第五、六两节可取消;相反,可根据需要增加其它章 节,如下面所列; (9)断裂体系与断裂充水带; (10)自流盆地的水文地质特征; (11)红层地区水化学的垂直分带; (12)盐卤水的赋存条件与水化学特征; (13)滨海平原淡水体的成因类型与分布规律; (14)铁离子(或氟离子)的形成条件与富集规律; (15)克山病(或其它地方病)的病因探讨与防治措施; (16)地震水文地质; (17)地震前后地下水动态变化; (18)水质污染原因与防治途径; (19)其它。

      以上标题可根据具体内容进行修正 3、第一节“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 ,主要是根据本区地层、地貌、 构造及气候、水文等有关自然条件,概略阐明地下水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在 不同地质、地貌条件下地下水的赋存特征与分布规律 4、第二节“地下水类型与含水岩组划分” ,主要是按地下水类型分别阐明 各类含水岩组的富水性、水质、水力特征与理藏条件一般可分以下各小节: (1)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及承压水; (2)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承压水; (3) 碳酸盐岩类岩石裂隙溶洞水; (4) 基岩裂隙水 由于各地区具体情况不同,有的地区可只分二或三小节有的地区有冻结 层分布,还要增加“冻结层水”一节有的地区如果大部分为裂隙溶洞水则 可单独作为一节加以论述如果上述各小节内容都比较多,则每小节都可升格 成为单独一节有的地区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为“平原地区水文地质”与 “基岩山区水文地质”两节,分别进行论述 本节内容应把重点放在对含水岩组富水性的评价方面对任何含水岩组,都要特别注意区分其在不同的地貌、岩性与构造条件下其富水性发生的相应变 化,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划分富水等级即同一含水岩组在不同地段,其富水等 级可以有所不同。

      因此,必须详细阐明地下水的富集规律对富水等级的划分 必须有充分的论据 (1)对“松散岩类孔隙水” ,可按潜水、承压水分别论述;也可按冲积 层.洪积层、残坡积层等潜水分别论述,但必须在地貌、第四纪地质的基础上, 阐明含水层的结构、产状、层次、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埋藏深度、潜水位 或承压水位、动态变化、涌水量与水的化学成分,以及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重点是详细分桥钻孔(包括机井)抽水试验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含水层的 结构,对其富水性作出正确评价,并合理划分富水等级应附反映含水层结构 的典型剖面和有关钻孔抽水资料等附表 (2)对碎屑岩类孔隙水构成的自流盆地,应作为一个整体,着重阐明盆 地构造,补给区、承压区和自流区的范围,岩性特征与承压含水层的埋藏条件 (包括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