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苏南模式”: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全面小康之路.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40646682
  • 上传时间:2018-05-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0.50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新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全面小康之路: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全面小康之路新苏南模式”: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全面小康之路 ——以昆山为基础的“新苏南模式”调研报告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新苏南模式”课题组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苏南人民高举科学发展的旗帜,努力创新“苏南模式” ,以其始终一贯的创造精神,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之路,理论界把它概括为“新苏南模式” 我们江苏省委党校“新苏南模式”课题组,对苏南各地特别是昆山市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新苏南模式”是昆山以及苏南其他县(市)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在原有“苏南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如果说“苏南模式”是苏南人民在改革开放初期,为如何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作出的开拓性探索, “新苏南模式”则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苏南人民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路的创新实践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进程中成功的实践形式新苏南模式”的形成,对于江苏乃至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一、苏南全面小康的现实模样党的十六大以来,以昆山为代表的苏南人民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抢抓机遇,坚持科学发展,到 2006 年底,已经率先实现了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

      苏南正成为江苏乃至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样板一)经济发展持续领先全国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南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走在全国前列2001 年全国百强县评比,苏南就占据前十强的五席2003 年增加到六席,2005 年,苏南进入前十强的县(市)增加到 7 个其中昆山市 2005年和 2006 年两度荣登中国百强县榜首二)人民群众得到发展实惠苏南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富民优先,坚持把富民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让人民群众确实能够得到发展的实惠以昆山为例,百姓收入年年增长2005 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6809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8450 元2006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9016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0508 元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现在昆山农民人均住房面积 70.2 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32 平方米,市区居民住宅成套率达 100%;城镇三大保障覆盖率和农村保险覆盖率均达到 99%以上,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到 100%通过向昆山的老百姓征求意见,有 73.2%的昆山人认为这里已经达到了小康生活的标准这说明,这里的全面小康总体上已经是一个不含水分的、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小康社会。

      三)公共服务事业全面进步伴随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苏南各地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均有大幅增加,苏南财政支出结构已由单一生产型转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型,从而推进了科教文卫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以昆山为例,科教文卫投入年年增加2005 年,R&D 经费占 GDP 比重上升到 1.5%,2006 年增加到 1.6%科技进步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贡献率已经达到 52%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 14.7 年,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 99%、100%、100%和 97.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55.9%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为 100%;广播电视数字化程度达 75%;并且村村都通上了公交车2005 年,昆山的文化产业实现销售总额 90 亿元人民币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城镇居民为 21.8%,农村居民为 17.6%,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四)生态环境更加适宜人居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苏南人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烈各地均十分注重生态重建,修复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全国第一批 6 个生态市中,苏南就占有 4 个,分别是昆山、江阴、常熟、张家港昆山人经历了从被迫环保到自觉环保的转变过程,近年来环境整治的力度不断加大。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7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 95.34%,比全国 55.8%高出近 40 个百分点;全市投入10 多亿元,在寸土寸金的情况下建成占地 3150 亩的城市森林公园等一批生态景观绿地,2005 年末,城区绿化覆盖率达 40.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 14 平方米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了良好效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 84.3%昆山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超过 70%,其中绿化满意度 80.8%,空气质量满意度 79.2%,水源水质满意度71.6%,噪音控制满意度 77.8%,环境卫生满意度 84.2%昆山市居民人均预期寿命 2005 年已达到 80.22 岁,远高于全国 70.9 岁的水平,并接近和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五)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苏南经济社会率先发展,也先人一步遇到了容易引发社会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苏南高度重视“和谐苏南”和“平安苏南”建设,使这些矛盾化解于无形中,整个苏南呈现出一派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景象针对发展中大量征用农民土地的问题,昆山市政府制定了“拆一还一”的动迁保障政策,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民住房拆迁户,拆除一平方米还一平方米的面积,深受征地农民欢迎。

      不少农民动迁后可得到 2―3 套商品房,自己住一套,多余的用于出租昆山还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2005 年外来人口已经超过本地人口他们创造性地提出“新昆山人”的概念,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使新老昆山人“共处一地,共保安宁,共创繁荣,共树新风” ,推动着昆山的和谐发展大力开展“平安昆山”建设,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刑事犯罪发案率连续下降,万人发案率为 59.75 起,比国内其他发达地区低一半左右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 2005 年达到94.4%在“两个率先”的征程中,苏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发展,成为“以人为本” 、人民幸福的新苏南,成为“六个更加、一个惠及”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成为向基本实现现代化阔步迈进的新苏南二、 “新苏南模式”的内涵和特征“新苏南模式”是对“苏南模式”的传承和创新在传统“苏南模式” “三为主、两协调、一共同”的基础上, “新苏南模式”实现了新的突破,呈现出“一个目标、两手并举、三创精神、四大超越”等鲜明特征一)发展理念上,坚持一个目标,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同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苏南人民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致力探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效地避免了两极分化,实现坚持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坚持效率优先,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富裕程度,是苏南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经验苏南人认识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充分积累只有千方百计做大蛋糕,才能为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此,苏南人首先是致力率先发展,在率先发展中抓住发展的先机二是大力支持能人先富,以先富带动共富坚持以人为本,以效率促进公平,大力实施富民工程,是苏南追求共同富裕的重要经验在对原“苏南模式”的反思中,苏南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 “百姓不富,农民不富,我们的 GDP 数字再高,也没有意义 ”近五年来,苏南各地都把富民强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定位、总目标,把富民优先作为发展的第一导向大力实施以创业富民、产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投资富民、保障富民、帮扶富民为中心内容的富民工程富民工程的实施,惠及苏南的全体百姓,提高了百姓的富裕水平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注意防止两极分化,是苏南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措施苏南人认识到,效率与公平密不可分,分配不公会导致贫富差距过大,从而损害效率的提高。

      为了防止两极分化,苏南各地加大政府对分配的调控力度,同时为百姓特别是农民构筑低保、养老、医保、征地补偿、动迁补偿等多重保障,实现了社会保障城乡全覆盖 “业有所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贫有所济”的梦想,在苏南正在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近五年来,苏南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比全国高 1.6 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全国高1.7 个百分点2005 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3.23∶1,苏南仅为2.06∶1,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苏南的城乡差距的全国最小,基本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结构苏南的实践表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公平与效率不是一对悖论只有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并在实践中使之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活生生的实践,才能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苏南人民以其宝贵的实践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二)发展手段上,实行两手并举,市场与政府协调有力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后发国家,人口众多且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十分突出,尤其是在苏南这样一个进入中期工业化的地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当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当今世界既无成功的先例,也没有哪一本教科书上有现成的答案。

      苏南人民以其成功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无形之手与政府的有形之手缺一不可;市场与政府两手都要强而有力,又要协调一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苏南政府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在推进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进程中,苏南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由苏南政府推动的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各地政府主动退出直接的市场活动和企业经营,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苏南政府致力营造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促进了生产要素的顺畅流通现在,苏南地区的市场化水平是全国最前列的地区之一,这与苏南政府的作为是密不可分的在经济社会协调中发挥主导作用,是苏南政府发挥作用的另一重要方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苏南各地政府致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首先,抓住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机会,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设计了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路径其次,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致力构建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在城乡全覆盖第三,面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苏南政府致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致力生态重建保护环境,创造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苏南的实践表明:政府主导下的经济,由于政府干预有力、方向正确,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十分明显苏南的实践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即在中国现实国情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推动,但政府干预要力求正确有效即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政府干预要做那些市场做不到也做不好的事三)发展动力上,弘扬三创精神,致力率先发展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苏南人一方面注重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努力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力量,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另一方面又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在传承历史人文精神的基础上,苏南人民形成了以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和争先创优为核心内涵的“三创精神”“三创”精神是苏南充满发展生机的活力之源在计划经济时代,苏南就突破了固有发展模式,创造性地兴办乡镇企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上世纪 80 年代,苏南又创造性地把承包制引入乡镇企业,实施“一包三改” 90 年代中期,又率天下之先对集体企业进行大面积改制当人们还在争论“苏南模式”是否“历史终结”时,苏南人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外资、民资双轮驱动, “亲商、安商、富商”与“亲民、安民、富民”双管齐下,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对外开放中牢牢保持先发优势。

      三创”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才、资金、资源、环境、市场等约束和挑战一个个扑面而来苏南人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创业求发展,以创新谋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