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中考课内古代诗词阅读篇目复习 (2).doc
10页河北中考课内古代诗词阅读篇目复习学案一、 《望 岳》 杜甫 【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 ,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 ,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 《望岳》诗 【内容讲解】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乍一见泰山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和仰慕之情) 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写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评价】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 岱宗夫如何 ”,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 “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 、高大。
“青” 字是写青翠的山色, “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 ,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 、四句是近望之势 “造化钟神秀” 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 钟”字生动有力 “阴阳割昏晓” ,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 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 、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 “荡胸生层云” 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 层云”衬托出山高 “决眦入归鸟” ,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 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 ,而不是 “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 ”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这首诗的题目是“ 望岳 ”,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 “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
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二、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原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作者介绍 白居易,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 山 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课文注释中划出,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理解此诗的意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 “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
“诗眼”在“早” “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 , “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 “谁家”而不是“家家” , “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小结: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三 、 李 白 《 闻 王 昌 龄 左 迁 龙 标 遥 有 此 寄 》 赏 析【原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作者】李白(701 ~762) 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 白 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背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 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注释】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子规:即杜鹃鸟 五溪: 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李 白 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 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 ,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 白 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 白 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四、 《使至塞上》 王维【原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译文】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边塞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诗文注释】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单车:形容轻骑简从问边:慰问边士属国:秦汉时官名典属国的简称,诗中指作者本人当时作者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得胜将士居延:城名,属凉州张掖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指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自喻长河:指黄河萧关:古关名,是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衢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都护:边疆的统帅正率兵虎据燕然,镇守着祖国的西北边陲燕然: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的诗现存不足 400 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背景介绍】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层次结构】“单车欲问边” ,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 ,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 、 “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 ,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写作特色】这首诗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作者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点出春行之时令,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大漠奇观,非“孤” 、 “圆”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无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亦细味其趣,以为再无“孤” 、 “圆”更有情有理的两字可见其对仗之工,用字之确五、《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原诗】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彫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