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对联 160;王鸿绪.pdf
9页清对联 王鸿绪王鸿绪(1645-1728) ,原名王度心,中进士后改名王鸿绪,字季友,号俨斋,又号横云山人清江南华亭县(后松江县,今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人,御史王广心季子,太常寺博士王顼龄之弟康熙十二年(1673 年)廷试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户部侍郎,会试总裁官,左都御史,户部尚书能诗善文,亦通医学,又精书法,亦能词,词风秀艳清朝著名诗人、医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清康熙十二年(1673 年)廷试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 ,授翰林院编修康熙十四年(1675 年)中进士后两年就受命主持顺天乡试,并充日讲起居注官,寻升赞善康熙十八年(1679 年)迁翰林院侍讲,翌年获加侍读学士衔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转侍读,任《明史》总裁官,专任列传累迁内阁学士、户部侍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充会试总裁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擢左都御史时广东巡抚李士祯贪劣,明知潮州知府林杭学跟从吴三桂谋反,却向朝廷推举其“清廉”,被其疏劾,罢官夺职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刚服父丧期满回京,尚未起复补官,却遭到左都御史郭琇的弹劾说其与高士奇(时任詹事府少詹事)等人“互相勾结,表里为奸,植党营私,招权纳贿,蒙蔽视听,扰乱朝政”。
特别是收受嘉定知县贿赂银 500 两,人证物赃俱全,不容置疑奏章列数王、高罪状,措词严历康熙帝见奏章,亦觉震惊,皆被休致后康熙帝仔细分析此案,联系历代宫廷官吏的相互倾轧,结党营私的历史,顾及其与高士奇等对朝廷有过的功绩,为稳定朝政考虑,遂发谕旨,条陈历史,严斥内讧当时已被质询审问,诏谕下达,遂得释放康熙三十三年(1694 年)康熙帝下诏召入京修史书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督修高堰堤工,因与河道总督意见不合召还康熙四十三年(1704 年)参与纂修《佩文韵府》 康熙四十七年 (1708 年) 调任户部尚书 次年 (1709年)废皇太子允礽,下诏让大臣们举荐皇储,因举允禩为太子,遭康熙帝严历斥责,因此以原品免职,休致回乡回乡时万斯同已死, 即把 《明史》 全部史稿带回, 进行修改补充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完成列传 205 卷,进献朝廷获康熙帝嘉奖次年(1715 年)又召入京修纂史书,充《诗经传说汇纂》和《省方盛典》总裁官其时《明史稿》的志、纪部分尚在进行,即参与纂辑雍正元年(1006 年)以“敬慎堂”名义刊印, 题为 《横云山人明史稿》 , 其中列传 205 卷,本纪 19 卷,志77 卷,表9 卷,共310 卷,并进献朝廷。
后正式出版的《明史》 ,即以此稿为底本,重加增删而成其诗据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 4 称,艺术上“以藻绘胜”,富有文彩, 情味隽永 其五言小诗俨然有南朝乐府民歌风致能诗善文,亦能词,词风秀艳亦通医学,又精书法,“奄有魏晋以来诸家之长,挥毫落纸,人争藏弆”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国史馆收进《清史稿王鸿绪传》 ,乾隆帝命以郭琇所劾内容载入,“使后世知其罪状”清雍正六年(1728 年)病卒于张堰镇家,享年 83 岁著有《横云山人集》27 卷,按年编次,由《山晖》 、 《望云》 、《还朝》 、 《淮干》等分集合成,龚鼎孳、宋琬、周茂遇、田茂遇、吴懋谦等均有序,此外尚有《赐金园文集》60 卷, 《史例义》2 卷另有医著《王鸿绪外科》等流传当世王鸿绪律诗联1、五言律诗联长铗归来日,貂裘欲敝时吾亲怜久客, (颔联上)扶杖喜相持 (颔联下)款款谈征路, (颈联上)依依问旧知 (颈联下)自朝还至暮,尽室慰离思——《五律归来二首其一》诗联吾母倚闾久,风尘望早归惊看游子面, (颔联上)为浣去时衣 (颔联下)岩笋经冬出, (颈联上)慈乌向晚飞 (颈联下)白华堪志养,不必羡甘肥——《五律归来二首其二》诗联原注:缝衣,送游子也。
浣衣,游子归也旧事翻新,只转换间耳2、七言律诗联小筑幽居碧草扃,云溪淡淡水泠泠风流雅托梓人传, (颔联上)丘壑应垂处士星 (颔联下)若菊有情堪独把, (颈联上)江篱无怨为谁醒?(颈联下)高山更入朱弦调,可许巢由洗耳听——《七律赠萧芷崖》诗联原注: 芷崖托于梓人, 实逸民也 司空赠诗, 比于泉明、正则,近日卿大夫无此下士风矣霜风瑟瑟动窗纱,故国音书旅雁赊永夜闻砧难入梦, (颔联上)他乡见月易思家 (颔联下)干戈且喜人无恙, (颈联上)浦柳应怜鬓有华 (颈联下)独愧圣朝容弃物,未辞簪绂问桑麻——《七律夜》诗联原注:善学少陵,不在形似贺赠王鸿绪联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赐赠王鸿绪(1)王鸿绪曾深得康熙帝信任, 奖赐有加 康熙帝两次南巡,均幸临其宅,并先后赐御书“敬慎堂”扁额、御书《船泊三江口》诗和“松竹”两字,又御书两联(另一联见下)赐赠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 ,康熙帝还赐给他亲自临写的董其昌书李白诗一幅,王鸿绪雇人摹刻上石在松江府学明伦堂建御书亭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旁衮龙浮——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赐赠王鸿绪(2)附录: 【王鸿绪轶事、趣闻】〖机密奏折〗王鸿绪比康熙大九岁,是康熙十分亲信的臣子。
呈给康熙的奏折上,只写“密奏臣王鸿绪谨奏”字样,不写官衔,所有公式套语完全不用在京城做官,所密奏的大都是北京官员的情况 康熙派遣亲信探听消息, 起初所派的都是大臣,人数极为有限,并一再叮嘱不可让人知道在给王鸿绪的亲笔上谕中说:“京中地可闻之事,卿密书奏折,与请安封内奏闻,不可令人知道倘有泻(泄)漏,甚有关系,小心,小心前岁南巡,有许多不肖之人骗苏州女子朕到家里方知今年又恐有如此行者尔细细打听,凡有这等事,亲手蜜蜜(密密)写来奏闻此事再不可令人知道有人知道,尔即不便矣苏州女子以美丽出名,大概有人乘着康熙南巡的机会, 想选美进献, 或假借名义, 欺骗苏州女子的家属 )“已(以)后若有事,奏帖照南巡报例在宫中耳目众,不免人知,不必奏有所闻见,照先密折奏闻王鸿绪受到皇帝委托, 保证绝对不敢泄漏 在密折中说:“臣一介竖儒,历蒙圣恩简擢,毫无尺寸报效,愧悚无地兹于十三日卯刻入直内廷,恭接御批并封内密谕,其时蔡查二臣未曾到 臣虔开默诵, 不胜感激惶悚之至 伏念臣至愚昧,何足此数,乃仰荷天恩,破格密加委任,惟有竭尽犬马,力矢忠诚, 以仰报圣恩于万一 至蒙恩谕谆诲, 虑臣稍露风声,关系甚大,臣益感而欲泣,永永时刻凛遵,三缄其口,虽亲如父子兄弟,亦决不相告,自当慎之又慎,以仰副天心委任之至意也。
自后京中可闻之事,臣随时于恭请圣安帖内缮写小折,密达御览缘系特奉密旨事宜,理合奏复康熙批:是 )王鸿绪所密奏的,大都是关于钱粮、马政、铸钱、盐政等财政经济事务对财经事务感兴趣,长期做工部尚书和户部尚书本来财经事务可以由正式奏本奏告皇帝,但密折中所奏的大都是弊端,侵犯到既得者的利益,似乎密奏较为妥善除财经弊端外,密奏性质十分广泛有几个密折与“陈汝弼案”有关案子起因于陈汝弼纳贿 3000 两银子,发展为大案,由“议政大臣、九卿詹事科道等赴刑部衙门会审”王鸿绪参与会审,将审案经过详细密奏康熙,其中说到满官汉官之间的争辩:“……定陈汝弼‘情真立斩’,满大人皆已依允李振裕与臣说:定罪未有口供,大人们应斟酌,且陈汝弼昨日所首字纸及书札是什么东西臣又云:不是隐藏得的满大人因令司官取来, 念与众大人听……满大人说, 没有关系,不必入在口供内汉大人说:‘假装身死’四字该去,昨日原是昏晕去了应删四字屠粹忠说:藏匿案卷及犯赃,得无‘立斩’之条议政大人说:改了罢舒辂因改‘立绞’科道说:仍照三法司监候绞罢满班大人未有应者又陈汝弼令家人递亲笔口供,满大人不收李录予说:以前三法司不曾取陈汝弼亲笔口供, 今日伊家人来递, 又不收, 如何使得呢?……今本内所定口供,寥寥数语,乃舒辂所做也……从来问官改供及捏供,拟罪处分,条例甚重……满大人皆怕惹怨,有话不肯发出。
议政大臣亦唯听舒辂作主裁定而已……”康熙批语:“此奏帖甚好, 深得大臣体, 朕已明白了 ”奏帖的主要内容,是说“满大人”有冤枉犯人的情况,“汉大人”则力为开脱案子后来如何结案不明,相信康熙会有较宽大的裁定值得注意的是,满洲官员传统上虽较有权势,但康熙并未偏袒满官同时处人死刑十分郑重,不能由有权势的大臣一言而决王鸿绪的密奏中偶然也有若干无关紧要的小事,今日读来,颇有兴味:有一个奏折是长篇奏告马政的,最后一段却说:“……李秀、殷德布二人,不知何人传信与他,说皇上在外说他是大光棍,李秀、殷德布甚是惊慌等语此后臣所陈密折,伏乞皇上仍于密封套上,御批一‘封’字,以防人偷看泄漏之弊……”(康熙批:知道了 )有一个长篇密折奏告主考官、 副主考是否有弊, 最后一段说: “又宋荦幼子宋筠系举人,于十一月廿一日到京会试,向人言:其父向年有晕病,隔久方一发,惟今年武场中晕一次,及到扬州,复发一次,比以前紧些,然幸而晕醒,仍可办事,今奉新恩,将来交印之后即可来京等语……” (康熙批: 知道了 ) 宋荦本为江宁巡抚,新任吏部尚书,办事能干,康熙关心他的健康有一个密折奏告一个官员有罪充军,解差向他讨赏,每人要银子十两,那官员不给,反加辱骂。
一天晚上,那官员忽被人绑缚,所有银两尽被取去这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王鸿绪一样的密折奏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