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BIM施工放样技术在建筑外饰的应用.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7760428
  • 上传时间:2021-12-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7.78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BIM施工放样技术在建筑外饰的应用 郑宗跃摘 要:随着建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物美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的外饰也越发变得复杂,多成异形,在给建筑带来美观的同时也给传统测量技术带来巨大的挑战但随着BIM技术的发展与完善,BIM技术在测量方面的优势也越发明显,可以很好的面对异形外饰的测量传统测量往往方法粗糙、操作麻烦、效率低、工作量大、关键缺陷是施工精度不够的问题,会导致施工质量不能够满足设计要求,而BIM技术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缺陷本文主要以成都某装饰项目为对象,讲述BIM施工放样技术在外饰中应用的过程及操作,给以后的BIM放样技术应用提供一个参考关键词:BIM施工;技术;建筑外饰1 成都某装饰项目工程概况该项目主体建筑由地下4层、地面38层构成,高度为172米,建筑总面积约9.24万平方米,其中写字楼约4.42万平方米,酒店业态约1.6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已进入建筑外饰施工阶段由于该项目楼层较高、且位于中心地带[1]、幕墙采用内部大量的钢结构龙骨支架与外部铝合金板材及玻璃构成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测量放线工作有劳务队完成,通常采用三角测量的拉钢尺的方式进行作业,在装修过程中如果采用常规手段进行测量存在方法粗糙、操作麻烦、效率低、工作量大、关键缺陷是施工精度不够的问题,会导致施工质量不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鉴于此情况,为提高作业效率及保证测量成果精度要求,所以邀请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BIM放样机器人方案对还未安装龙骨的地方进行施工放样指导,以验证本方案的作业效率和成果精度是否符合项目整体要求2 BIM技术放样所需条件所需人员:需要项目负责人1人,负责整个项目的全面对接安排测量组2人,数据采集工程师1人,辅助技术人员1人前期数据处理人员1人,负责前期原始数据的整理,BIM模型格式转换、BIM模型绝对坐标转换、控制点坐标现场找寻需要设备:全自动放样机器人、BIM放样控制手簿、全站仪脚架、全站仪棱镜所需软件:Autodesk Revit软件,Trimble Access外业软件3 操作流程模型数据转化:模型数据转换包括将模型坐标系统与施工坐标系统转换为统一坐标系和模型格式由Revit格式转换为IFC格式,具体转换如下:修改模型项目基点为该项目基准点坐标,该放样机器人只支持IFC及DXF格式,IFC为3D转换格式,DXF为2D转换格式, DXF格式文件信息丢失较大,IFC格式文件信息保留较为完整,故本项目将BIM模型导成为IFC格式文件,并导入放样机器人控制器中,进行放样操作BIM机器人架设与模型导入:BIM机器人的架设与全站仪相类似,都需要进行调平后方能使用。

      然后直接导入IFC文件,在大屏手簿控制器的Trimble Access中以三维方式显示BIM设计模型见图1仪器建站:仪器建站可采用甲方给的已知坐标点建站和模型取点坐标进行后方交会建站,本项目因甲方给的已知点在现场有损坏,故采用模型取点进行后方交会建站的方法模型上选择特征点,提取特征点的坐标进行后方交会建站龙骨安装施工放样指导:开启IFC图层管理,选择您所要放样的图层,关闭无关图层选择结构体的点、线、面进行放样现場结构上激光指示见图2,选取模型上另外一个点放样指导如图3放样报告展示:通过对放样机器人对施工现场放样,保存放样数据后可导出放样精度报告,放样报告可设置放样精度的水平与垂直限差值,如果放样数据超过限差值要求,则成果会突出显示4 BIM放样技术与传统技术对比传统作业方式是纸质图纸与卷尺配合进行放样,而BIM放样技术三维模型加放样机器人配合进行放样工作效率上,传统模式费时费工,而BIM放样技术100点/小时,带人工标记施工精度上,传统方式精度低,BIM技术放样误差可控在毫米级作业成本方面,传统作业成本高,BIM放样技术节省人工成本,节省图纸打印费并且BIM放样技术可出报告总结,而传统模式不能出。

      5 结语BIM施工放样技术是测量界的新兴技术,不仅适用于测量异形装饰,满足其精度要求还可以针对作业环境比较恶劣的工程项目,比如在隧道中的测量,减少人为触碰式操作,时间短,精度高,提高人员的安全性在我国这项技术在测量业还有大量的使用范围与使用空间本文主要简单的叙说一下BIM放样技术的操作流程及效果,积累宝贵的操作经验,为这项技术的普及奠定基础,具有一定意义的参考价值参考文献:[1] 赵景强,陈水仙,张祖敏.关于高层建筑中基坑监测工作的探讨[J].江西测绘,2011(2):46~48.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