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工作的代际传递及机制研究-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_1.docx
10页体制内工作的代际传递及机制研究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 那么,父或母在体制内的毕业生在学历层次、院校类型、家庭关系、求职信息方面的优势是否有助于其进入体制内单位就业呢?进一步以体制内就业为因变量,在初步回归的基础上依次加入本科和研究生学历、重点院校、家庭关系广泛、求职信息主要来自父母亲戚五个变量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表4 教育背景和社会资本对体制内单位就业的影响变量类别(1)(2)(3)(4)(5)(6)父或母在体制内工作0.54***0.45***0.45***0.44***0.42***0.41***(0.10)(0.11)(0.11)(0.11)(0.11)(0.11)本科学历0.70***0.58***0.59***0.63***0.62***(0.08)(0.09)(0.09)(0.09)(0.09)研究生学历1.64***1.29***1.31***1.36***1.40***(0.10)(0.13)(0.13)(0.13)(0.13)重点院校0.43***0.44***0.47***0.46***(0.09)(0.09)(0.09)(0.09)家庭关系广泛0.27***0.24**0.26**(0.10)(0.10)(0.10)求职信息主要来自父母、亲戚0.42***0.41***(0.10)(0.10)控制变量是是是是是是控制学科门类否否否否否是截距项-0.59***-1.13***-1.13***-1.16***-1.23***-1.16***(0.09)(0.10)(0.10)(0.11)(0.11)(0.44)样本量4,0704,0704,0704,0704,0704,068准R20.020.070.080.080.080.09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可以看出,学历层次、重点院校、家庭关系广泛、求职信息主要来自父母亲戚等变量对进入体制内就业作用显著从影响程度来看,学历层次>重点院校>求职信息主要来自父母或亲戚、父或母在体制内单位>家庭关系广泛本科学历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单位的概率是专科学历毕业生的1.86倍(e0.62≈1.86),研究生学历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单位的概率是专科学历毕业生的4.06倍(e1.40≈4.06)重点院校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单位的概率是普通院校毕业生的1.58倍(e0.46≈1.58)家庭关系广泛的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单位的可能性是其他毕业生的1.30倍(e0.26≈1.30),求职信息更多来自于父母或亲戚的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单位的可能性是其他毕业生的1.51倍(e0.41≈1.51)加入学历层次等变量之后,父或母在体制内工作依然对子女进入体制内工作具有显著的影响,与父母在体制外的毕业生相比,父或母在体制内工作的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机会高0.51倍(e0.41-1≈0.51),也就是说,除了毕业生的学历层次、院校类型等的影响之外,父或母在体制内工作仍有助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工作三)大学表现能解释体制内工作的代际传递吗?学历层次和院校类型是求职者进入体制内单位的敲门砖,而在校表现能更深入地反映毕业生的人力资本。
父或母在体制内工作的毕业生是否在校期间表现更好?经历丰富,人力资本积累更多的毕业生能否在进入体制内工作的过程中脱颖而出呢?接下来分别以党员、成绩为专业前25%、担任过学生干部、获得过奖学金等变量为因变量进行二元罗杰斯特回归控制性别、家庭收入、户口、学科门类等变量,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父或母在体制内工作的毕业生更有可能是党员,但是在成绩、学生干部经历、奖学金方面和其他学生没有显著差异表5 父或母在体制内工作对子女大学表现方面的差异变量类别(1)(2)(3)(4)党员成绩占专业前25%担任过学生干部获得过奖学金父或母在体制内工作0.18*-0.060.060.05(0.10)(0.11)(0.11)(0.10)控制变量是是是是控制学科门类是是是是截距项-0.96***-0.74***0.09-0.38***(0.09)(0.09)(0.09)(0.09)样本量4,0704,0704,0704,070准R20.010.0030.010.01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些因素是否影响其进入体制内单位就业呢?进一步以体制内就业为因变量,在表4的基础上加入党员、担任过学生干部、成绩为专业前25%、获得过奖学金等变量,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不难发现,党员和担任过学生干部有助于进入体制内单位,其中党员的影响大于担任学生干部的影响,而成绩占专业前25%和获得过奖学金则对进入体制内单位没有帮助具有党员身份的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单位的可能性是非党员的1.28倍(e0.25≈1.28),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单位的可能性是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毕业生的1.15倍(e0.14≈1.15)表6 体制内工作代际传递的机制变量类别(1)(2)(3)(4)(5)子女体制内子女体制内子女体制内子女体制内子女体制内父或母在体制内工作0.41***0.42***0.41***0.41***0.41***(0.11)(0.11)(0.11)(0.11)(0.11)本科学历0.61***0.61***0.59***0.59***0.58***(0.09)(0.09)(0.09)(0.09)(0.09)研究生学历1.25***1.25***1.26***1.26***1.29***(0.13)(0.13)(0.13)(0.13)(0.13)重点院校0.45***0.45***0.46***0.46***0.45***(0.09)(0.09)(0.09)(0.09)(0.09)家庭关系广泛0.23**0.23**0.22**0.23**0.24**(0.10)(0.10)(0.10)(0.10)(0.11)求职信息主要来自父母、亲戚0.42***0.42***0.42***0.42***0.41***(0.10)(0.10)(0.10)(0.10)(0.11)党员0.27***0.27***0.24***0.24***0.25***(0.07)(0.07)(0.08)(0.08)(0.08)成绩前25%0.01-0.01-0.01-0.03(0.07)(0.07)(0.08)(0.08)担任过学生干部0.14**0.14*0.14*(0.07)(0.07)(0.07)获得过奖学金0.010.04(0.07)(0.08)控制变量是是是是是控制学科门类否否否否是截距项-1.29***-1.29***-1.34***-1.34***-1.32***(0.11)(0.11)(0.11)(0.11)(0.44)样本量4,0704,0704,0704,0704,068准R20.080.080.080.080.09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结合表5和表6的结果可以发现:父或母在体制内工作的毕业生更有可能是党员,而党员身份更有助于其进入体制内单位;成绩和奖学金方面对进入体制内就业无影响,而父或母在体制内工作的毕业生在此方面与其他学生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揭示了一种求职准备策略:父母在体制内工作的学生可能更了解进入体制内单位看重的特征,所以在前期准备上更有针对性,在有利于进入体制内单位的方面多下努力,而对无益于进入体制内单位的成绩方面投入不多此外,排除父或母在体制内毕业生在学历层次、院校类型、家庭社会关系、求职信息来源、党员身份等优势对其进入体制内单位的正向影响之后,父或母在体制内依然对进入体制内单位就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父母不在体制内工作的毕业生相比,父或母在体制内工作的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单位的可能性高0.51倍从表6中第5组回归系数可以发现,学历层次和重点院校比父或母在体制内就业对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单位的影响更大,教育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积极流动,有助于维系社会的公平父母在体制外单位的毕业生可以通过加强后致性因素,增加进入体制内单位的可能性在诸多影响进入体制内单位的因素中,学历层次影响最大,其次为重点院校,再次为求职信息主要来自父母或亲戚,父或母在体制内单位工作的影响与“求职信息”并列,排在第四位。
体制内工作存在代际传递现象,在体制内工作的父母通过提高子女的人力资本(学历层次、重点院校),提供求职信息,帮助子女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求职准备来实现体制内单位的代际传递四)学生对体制内单位的偏好存在差异吗?上述回归结果证实了体制内工作具有代际传递的特点,那么,这是不是父母在体制内与否的两类群体进入体制内就业的意愿不同造成的呢?从表7的结果来看,两类毕业生在福利待遇好、能够获得权力和社会资源、工作稳定三个体制内工作具有的优势上有同等的求职偏好,但父或母在体制内就业的毕业生更加希望能够找到解决户口的工作这说明,除更加偏好户口外,两类毕业生对体制内工作的偏好并无显著差异,而结合求职结果来看,父母在体制外的毕业生最终进入体制内工作的可能性更小,并非不愿意,而是不能够表7 父或母在体制内和父母在体制外毕业生的求职偏好及表现(%)变量类别父或母体制内父母体制外差值求职偏好福利待遇好92.892.20.6能够获得权力和社会资源76.875.01.8能够解决户口问题58.448.110.3***工作稳定88.587.60.9注:*、**、***分别表示t检验结果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五、稳健性检验为了进一步检验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本文还进行了两项稳健性检验。
第一,由于受数据限制,文中父或母在体制内工作指父或母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未包括父或母在国有企业的情况为了更严格地检验父或母在体制内是否对子女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产生影响,本文进一步以是否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为因变量重现了上述回归,也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研究发现父或母在体制内工作的毕业生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他们在学历层次、求职信息主要来自父母亲戚、党员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对其进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有显著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