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逆向教学设计实践研究.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22780606
  • 上传时间:2021-12-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12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逆向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摘 要:逆向教学设计是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笔者在实践研究中发现:逆向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致,它以学习结果为导向,以可量化的动词为评估证据,能细化教学活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逆向教学设计对教师提出了一个较大的挑战基于此,本文对逆向教学设计实践进行了研究关键词:逆向教学设计;百分数;教学设计:G420 :A :2095-624X(2020)36-0016-02引 言逆向教學设计是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它是1999年美国威金斯和迈克在反思传统教学设计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的威金斯和迈克的基本假设是:人们只有在明确了某个活动要达到的结果或者目标,明确了评价这个结果或者目标实现与否及实现程度的方法之后,才能明确如何实现这个结果或者目标[1]基于这个假设,他们将逆向教学设计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确定预期的学习结果;(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因评估证据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的所处顺序与以往的教学设计不同,逆向教学设计因此得名以往的教学设计评估证据是在最后一个环节,放在学习体验与教学活动之后,根据学生的教学活动与学习体验而组织评估;逆向教学设计是根据预期的学习结果而组织的评估。

      笔者有幸参与了逆向教学设计的研究,并有所发现,现进行具体阐述一、逆向教学设计的设计思路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一致逆向教学设计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进行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与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在进行逆向教学设计时,应基于学生的学情,在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下,实现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换言之,教师是顺着学生的认知来讲授的在以往的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学生要顺应教师的思路来学习,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及时跟上,可能导致整堂课甚至是整个单元都会落下以知识为中心的模式,更多地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再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人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都忽视了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提倡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以小学六年级数学“百分数”为例,我们确定预期的学习结果为:(1)能说出百分数的意义,正确读写百分数;(2)能说出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并根据具体情境将分数、倍、比与百分数进行转换在确定预期的学习结果时,我们采用的动词都是可观测的,这些动词就是我们进行评估的证据在教学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有没有正确说出百分数的意义,能不能正确读写百分数,能不能根据具体情境将分数、倍、比与百分数进行转换。

      同时教师围绕“学生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习体验才能将上述的学习结果完成、每种学习活动对应的学习目标又是什么呢”设计了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设计,将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实现教、学、评的统一,使教和学在同一水平线上,从而打造高效课堂在整个逆向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思考最多的是:组织哪些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将可观测的动词表现出来?教师在课堂上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这与新课改理念中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相一致由此可见,采用逆向教学设计而进行的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二、以学习结果为导向,以可量化的动词为评估证据,细化教学活动我们确定了学习结果,在确定的学习结果中,采用的动词都是可观测的,即将可量化的动词作为评估证据在进行评估时,教师关注学生的表现能否用这些可量化的动词表现出来学生如果能用这些量化的动词来表达,就表明已经达成了开始确定的学习结果了此外,教师还要细化教学活动,设计合适的学生体验,让学生用这些可量化的动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百分数”一课中,第一个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说出百分数的意义,正确读写百分数。

      分数与百分数联系密切,百分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要让学生体会这种特殊的关系,教师还需要从分数的意义上来引入教师可以将预期学习结果做如下细化:(1)回顾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通分;(2)随着学习数量的增多,让学生对采用通分来比较大小产生认知冲突,体会固定一个公分母100的重要性;(3)引出百分数,借助分数的意义说出百分数的意义;(4)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百分数的意义并选择其中一个写一写这样,学生在说百分数的意义过程中,就达到了百分数读法的预期学习效果通过以上四步细化教学活动,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就实现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设计的教学活动,因为学生学习过分数,在知道分数意义的同时会通过通分来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数量小可以采用通分的方法来比较大小,如果数量增多,还采用通分的方法,公分母的选择就会很难,由此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体会到固定一个公分母的重要性那么这个公分母的选择是多少合适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由于认知局限性,学生一般都会选整十整百的数来计算,那么公分母是100的分数的产生就变得容易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提出分母是100的分数还有另外一种写法——百分数,就顺利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就不再是一个难点了百分数的读写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之后,采用百分数来解决问题就变得容易了三、逆向教学设计对教师提出的挑战第一,教师必须熟知课标教材,明确本节课学生要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选择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对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教师既要对教材课标进行认知加工,又要将自己加工之后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理解、能接受的知识,还要从整个小学这一个学年来系统地看待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是如何承上启下的,又有哪些思维方法是可以迁移到后期的学习中的所以,教师要用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每一堂课对于老教师来说,新的理念的引入,也需要有一段适应的过程虽然老教师在知识上,以及知識与知识的衔接过程中更具有优势,但是长时间从教的思维定式与心智模式对于新理念的接受会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对于老教师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只要教师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可这种理念,相信这些挑战都会迎刃而解的第二,在进行逆向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找到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知识形式与知识旨趣,即核心素养的三重意蕴知识内容包括概念、理论等,也就是我们传统所强调的知识;知识形式包括学习知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思想;知识旨趣是为创生这样的知识内容而不是那样的知识内容的价值欲求。

      百分数”这节课中,知识内容也就是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知识形式有迁移、沟通与联系学生将分数的意义迁移到百分数的意义中,明白了百分数就是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沟通与联系体现在学生在百分数学习之前,还学习了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的知识有倍、比、分数,于是会思考它们能不能与百分数进行转换,借助这一个问题将现在学习的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将现在学习的知识归纳到已有认知中知识旨趣体现在百分数的产生过程中学生依据已有的认知通过通分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发现不容易比较很多不同分数的大小,公分母太大,计算也不方便,于是就产生固定一个公分母的想法,但固定的这个公分母选多少呢?学生依据已有认知会选整十或整百的数,100这个数不大不小正合适于是,教师引出分母是100的分数还有另外一种表示形式——百分数在回顾小结的部分中,教师还用微视频播放十分数、百分数、千分数、万分数……因为学生本节课学习的不仅仅是百分数,后期还会碰到千分数和万分数,它们都是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逆向教学设计的每一步都有自己的目标,而教师需要在这个小目标的基础上融入核心素养的三重意蕴这样的教学设计对教师的挑战还是比较大的第三,要掌握好学生的学情。

      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与习惯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效率,也决定着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举行公开课前,相信很多教师都经历过多次试讲,试讲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掌握学情,即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知识、心理特点,以及对待问题的思考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学生的学情决定着教师采用何种讲授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方式进行教学核心素养的三重意蕴,也是在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在“百分数”这节课中,学生已学习了分数,又学习了表示两者之间关系的倍、比学生的思考方式更多的是根据学习分数的思维来进行的,因此在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方法是通分通分这种方法很常用,但是通分也有通分的弊端:如果公分母变得很大,计算量就会很大,这不是我们学习数学所追求的思维,所以引发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冲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发现解决办法:把公分母固定成一个不变的数,这一过程是顺着学生的思考方式进行的,也是基于学生的学情生成的课堂中生成的东西对学生的影响比较深远如有学生在课后回忆这个过程时说:“百分数真是太方便了,不用让我们对大数进行通分了由此可见,教师在掌握好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采用逆向教学设计,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结 语在进行逆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会采用逆向的思维进行思考学生受这种思维的影响,在遇到问题时也会采用这种方式来解决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一种受益终身的思维方式总之,逆向教学设计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与感受[参考文献]郑璐.逆向教学设计模式初探[J].北极光,2019(04):143.〔美〕格兰特维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