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ppt

98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91668592
  • 上传时间:2024-09-1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01.02KB
  • / 9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 新疆地质调查院新疆地质调查院 门国发门国发二〇〇八年三月二〇〇八年三月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规范是固体矿产本规范是固体矿产(金属、非金属、煤下同金属、非金属、煤下同)矿区矿区(或井田、矿段下同或井田、矿段下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工作的基本准则,规定了勘探类型、勘探程度、工作的基本准则,规定了勘探类型、勘探程度、工程量、勘探技术要求及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程量、勘探技术要求及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评价和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环境地质评价和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1.2 本规范适用于固体矿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本规范适用于固体矿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是制订勘探设计、工程质量检查、验收质勘探,是制订勘探设计、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和报告编写、审查批准的依据和报告编写、审查批准的依据 2 引用标准引用标准•GB 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503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749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J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3 总总 则则•3.1 勘探工作的基本任务勘探工作的基本任务•3.1.1 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

      对矿床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评预测矿坑涌水量对矿床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3.1.2 查明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露天采矿查明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露天采矿场岩体质量和边坡的稳定性,或井巷围岩的岩体场岩体质量和边坡的稳定性,或井巷围岩的岩体质量和稳固性,预测可能发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质量和稳固性,预测可能发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3.1.3 评述矿区的地质环境质量,预测矿床开发评述矿区的地质环境质量,预测矿床开发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的建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的建议 •3.2 勘查工作阶段划分及其工作程度要求勘查工作阶段划分及其工作程度要求•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相适应,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相适应,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阶段水文地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阶段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勘查阶段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勘查阶段可简化或合并但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作依可简化或合并但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作依据的地质勘查报告,均应达到勘探阶段的据的地质勘查报告,均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

      要求 •普查阶段:普查阶段:结合矿产普查进行,对于已进行过区结合矿产普查进行,对于已进行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的地区,其资料可直接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的地区,其资料可直接利用或只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调查,利用或只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调查,大致查明大致查明工工作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作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详查阶段详查阶段::基本查明基本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矿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为矿床初步技术经济评价、矿山环境地质条件,为矿床初步技术经济评价、矿山总体建设规划和矿区勘探设计提供依据总体建设规划和矿区勘探设计提供依据•勘探阶段勘探阶段::详细查明详细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地质环境,为矿床的技术经济评及矿山建设评价地质环境,为矿床的技术经济评及矿山建设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 •3.3 勘查范围宜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勘查范围宜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当水文地质单元面积过大地质单元,当水文地质单元面积过大时,应包括疏干排水可能影响的范围时,应包括疏干排水可能影响的范围•3.4 已确定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床,已确定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床,通过详查工作满足矿山总体建设规划通过详查工作满足矿山总体建设规划需要,但矿区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条需要,但矿区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矿山建设开发总体设计时,件直接影响矿山建设开发总体设计时,应超前进行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勘探。

      应超前进行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勘探 •3.5 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条件极复杂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条件极复杂的矿区,如确需立项建设的矿山,而的矿区,如确需立项建设的矿山,而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又难于满足设计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又难于满足设计要求,应根据矿山建设设计的实际需要求,应根据矿山建设设计的实际需要,针对主要问题进行专门性的水文要,针对主要问题进行专门性的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勘探地质或工程地质勘探•3.6 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是在地质、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是在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基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基础上,对矿区的地质环境作出评价上,对矿区的地质环境作出评价 •3.7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应从社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应从社会的综合效益出发,既要研究保障矿山安会的综合效益出发,既要研究保障矿山安全,连续生产,又要研究矿山排水的综合全,连续生产,又要研究矿山排水的综合利用以及对附近水源地和地质环境的可能利用以及对附近水源地和地质环境的可能影响•3.8 扩大延深勘探的矿区,应充分利用已扩大延深勘探的矿区,应充分利用已有勘探报告和矿山生产中的资料,对矿区有勘探报告和矿山生产中的资料,对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进行评价。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实际需要,有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勘探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勘探 •3.9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和环境地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探紧密结合,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探紧密结合,将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将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先进和综合手段进行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先进和综合手段进行•3.10 各矿种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各矿种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的基本要求以本规范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的基本要求以本规范为准,各矿种可依其特点,在矿种规范中为准,各矿种可依其特点,在矿种规范中制订相应要求,与本规范配套使用制订相应要求,与本规范配套使用 4 矿区水文地质勘探矿区水文地质勘探•4.1 勘探类型划分勘探类型划分•4.1.1 根据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容水空间根据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容水空间特征,将充水矿床分为三类:特征,将充水矿床分为三类:• 第一类第一类 以孔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以孔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孔隙充水矿床;简称孔隙充水矿床;• 第二类第二类 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裂隙充水矿床;简称裂隙充水矿床; •第三类第三类 以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以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岩溶充水矿床。

      称岩溶充水矿床•本类可按岩溶形态划分为三个亚类:本类可按岩溶形态划分为三个亚类:• 第一亚类第一亚类 以溶蚀裂隙为主的岩溶充水矿以溶蚀裂隙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床;• 第二亚类第二亚类 以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以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 第三亚类第三亚类 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 •4.1.2 各类充水矿床按矿体各类充水矿床按矿体(或层,下同或层,下同)与与主要充水含水层的空间关系,充水方式分主要充水含水层的空间关系,充水方式分为:为:• 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含冒落带和底板破坏厚度含冒落带和底板破坏厚度),与矿体直接,与矿体直接接触,地下水直接进入矿坑接触,地下水直接进入矿坑• 顶板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顶板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位于矿层冒落带之上,矿层与主要充水层位于矿层冒落带之上,矿层与主要充水含水层之间有隔水层水含水层之间有隔水层(注注)或弱透水层,或弱透水层,地下水通过构造破碎带、导水裂隙带或弱地下水通过构造破碎带、导水裂隙带或弱透水层进入矿坑透水层进入矿坑。

      •底板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底板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位于矿层之下,矿层与主要充含水层位于矿层之下,矿层与主要充水含水层之间有隔水层或弱透水层水含水层之间有隔水层或弱透水层承压水通过底板薄弱地段、构造破碎承压水通过底板薄弱地段、构造破碎带、弱透水层或导水的岩溶陷落柱进带、弱透水层或导水的岩溶陷落柱进入矿坑• 注:一般将钻孔单位涌水量小于注:一般将钻孔单位涌水量小于0.001L/s·m的岩层视为隔水层的岩层视为隔水层 •4.1.3 根据主要矿体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关系,根据主要矿体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关系,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地表水与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地表水与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程度,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力联系密切程度,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的富水性、导水性、第四系覆盖情况以及水文地的富水性、导水性、第四系覆盖情况以及水文地质边界的复杂程度,将各类充水矿床勘探的复杂质边界的复杂程度,将各类充水矿床勘探的复杂程度划分为三型:程度划分为三型:•第一型第一型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矿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弱至中等,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弱至中等,或主要矿体虽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但附近或主要矿体虽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但附近无地表水体,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无地表水体,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弱,地下水补给条件差,很少或无第四系富水性弱,地下水补给条件差,很少或无第四系覆盖,水文地质边界简单。

      覆盖,水文地质边界简单 •第二型第二型 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矿床:主要矿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自然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自然排水条件,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排水条件,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中等至强,地下水补给条件好;或富水性中等至强,地下水补给条件好;或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但附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但附近地表水不构成矿床的主要充水因素,主近地表水不构成矿床的主要充水因素,主要充水含水层、构造破碎带富水性中等,要充水含水层、构造破碎带富水性中等,地下水补给条件差,第四系覆盖面积小且地下水补给条件差,第四系覆盖面积小且薄,疏干排水可能产生少量塌陷,水文地薄,疏干排水可能产生少量塌陷,水文地质边界较复杂质边界较复杂 •第三型第三型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主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主要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强,补给条件好,要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强,补给条件好,并具较高水压;构造破碎带发育,导并具较高水压;构造破碎带发育,导水性强且沟通区域强含水层或地表水水性强且沟通区域强含水层或地表水体;第四系厚度大、分布广,疏干排体;第四系厚度大、分布广,疏干排水有产生大面积塌陷、沉降的可能,水有产生大面积塌陷、沉降的可能,水文地质边界复杂。

      水文地质边界复杂 •4.2 勘探程度要求勘探程度要求•4.2.1 一般要求一般要求 •4.2.1.1 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详细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详细查明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查明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区域地下水对矿区的补给关系,条件,区域地下水对矿区的补给关系,主要进水通道及其渗透性主要进水通道及其渗透性 •4.2.1.2 详细查明矿区含详细查明矿区含(隔隔)水层的岩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范围、埋藏条性、厚度、产状,分布范围、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矿床顶底板隔件,含水层的富水性,矿床顶底板隔水层的稳定性着重查明矿床主要充水层的稳定性着重查明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水位、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水位、水质、水温、动态变化以及地下水迳水质、水温、动态变化以及地下水迳流场的基本特征,确定矿区水文地质流场的基本特征,确定矿区水文地质边界 •4.2.1.3 详细查明对矿坑充水有较大影详细查明对矿坑充水有较大影响的构造破碎带的位置、规模、性质、响的构造破碎带的位置、规模、性质、产状、充填与胶结程度、风化及溶蚀产状、充填与胶结程度、风化及溶蚀特征、富水性和导水性及其变化、沟特征、富水性和导水性及其变化、沟通各含水层以及地表水的程度,分析通各含水层以及地表水的程度,分析构造破碎带可能引起突水的地段,提构造破碎带可能引起突水的地段,提出开采中防治水的建议。

      出开采中防治水的建议 •4.2.1.4 详细查明对矿床开采有影响的详细查明对矿床开采有影响的地表水的汇水面积、分布范围、水位、地表水的汇水面积、分布范围、水位、流量、流速及其动态变化、历史上出流量、流速及其动态变化、历史上出现的最高洪水位、洪峰流量及淹没范现的最高洪水位、洪峰流量及淹没范围详细查明地表水对井巷充水的方围详细查明地表水对井巷充水的方式、地段,并分析论证其对矿床开采式、地段,并分析论证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提出地表水防治的建议的影响,提出地表水防治的建议 •4.2.1.5 矿层与含矿层与含(隔隔)水层多层相间的矿床,水层多层相间的矿床,应详细查明开采矿层顶、底板主要充水含应详细查明开采矿层顶、底板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和隔水层的岩性、厚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稳定性和隔水性,断裂发育程度、导度、稳定性和隔水性,断裂发育程度、导水性以及沟通各含水层的情况,分析采矿水性以及沟通各含水层的情况,分析采矿对隔水层的可能破坏情况当深部有强含对隔水层的可能破坏情况当深部有强含水层时,应查明主要充水含水层从底部获水层时,应查明主要充水含水层从底部获得补给的途径和部位。

      得补给的途径和部位•4.2.1.6 调查老窿的分布范围、深度、积水调查老窿的分布范围、深度、积水和塌陷情况,大致圈定采空区,估算积水和塌陷情况,大致圈定采空区,估算积水量,提出开采中对老窿水的防治建议量,提出开采中对老窿水的防治建议 •4.2.1.7 对有热水、气对有热水、气(有害气体,下有害气体,下同同)的矿床,应基本查明热水、气的分的矿床,应基本查明热水、气的分布、压力、温度、梯度、流量,大致布、压力、温度、梯度、流量,大致查明热水、气的来源及其控制因素,查明热水、气的来源及其控制因素,有害气体成分及其浓度,地热盖层的有害气体成分及其浓度,地热盖层的厚度,热异常区的范围、温度及热水、厚度,热异常区的范围、温度及热水、气对矿床开采的影响气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4.2.1.8 冻土地区矿床,应详细查明冻土的冻土地区矿床,应详细查明冻土的类型、分布、厚度、层上水、层间水、层类型、分布、厚度、层上水、层间水、层下水的空间分布、富水性及其对矿床开采下水的空间分布、富水性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4.2.1.9 水溶法开采的盐类矿床,应详细查水溶法开采的盐类矿床,应详细查明岩、矿层的空间分布,矿层顶底板岩石明岩、矿层的空间分布,矿层顶底板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指可塑性、膨指可塑性、膨胀性、收缩性、崩解性、透水性等胀性、收缩性、崩解性、透水性等),地质,地质构造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各含水层与矿构造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各含水层与矿层的空间关系及其水力联系情况。

      层的空间关系及其水力联系情况 •4.2.1.10 扩大延深勘探矿区,应充分研究已有勘扩大延深勘探矿区,应充分研究已有勘探和矿山生产的资料,评价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探和矿山生产的资料,评价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扩大勘探的矿区,应详细查明主要充水含水层,扩大勘探的矿区,应详细查明主要充水含水层,断裂破碎带及矿区水文地质边界在扩大范围内的断裂破碎带及矿区水文地质边界在扩大范围内的变化,当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不大时,可用比拟法变化,当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不大时,可用比拟法预测矿坑涌水量,否则应按新矿区的要求进行勘预测矿坑涌水量,否则应按新矿区的要求进行勘探•延深勘探矿区,应详细查明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延深勘探矿区,应详细查明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断裂破碎带向深部的变化,若水文地质条水性,断裂破碎带向深部的变化,若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不大,可用比拟法预测矿坑涌水量:当深件变化不大,可用比拟法预测矿坑涌水量:当深部发现新的充水含水层和导水构造破碎带时,应部发现新的充水含水层和导水构造破碎带时,应按按4.2.1.2和和4.2.1.3条执行,并可根据实际条件结条执行,并可根据实际条件结合已有的矿山巷道进行放水试验,查明深部含水合已有的矿山巷道进行放水试验,查明深部含水层富水性变化及地下水径流场特征,预测矿坑涌层富水性变化及地下水径流场特征,预测矿坑涌水量。

      水量 •4.2.2 各类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的问题各类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的问题•4.2.2.1 孔隙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含水层孔隙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含水层的成因类型,分布、岩性、厚度、结构、的成因类型,分布、岩性、厚度、结构、粒度、磨圆度、分选性胶结程度、富水性、粒度、磨圆度、分选性胶结程度、富水性、渗透性及其变化;查明流砂层的空间分布渗透性及其变化;查明流砂层的空间分布和特征,含和特征,含(隔隔)水层的组合关系,各含水水层的组合关系,各含水层之间,含水层与弱透水层以及与地表水层之间,含水层与弱透水层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评价流砂层的疏干条件之间的水力联系,评价流砂层的疏干条件及降水和地表水对矿床开采的影响及降水和地表水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4.2.2.2 裂隙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裂裂隙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裂隙含水层的裂隙性质、规模、发育程隙含水层的裂隙性质、规模、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充填情况及其富水性;度、分布规律、充填情况及其富水性;岩石风化带的深度和风化程度;构造岩石风化带的深度和风化程度;构造破碎带的性质、形态、规模及其与各破碎带的性质、形态、规模及其与各含水层和地表水的水力联系;裂隙含含水层和地表水的水力联系;裂隙含水层与其相对隔水层的组合特征。

      水层与其相对隔水层的组合特征 •4.2.2.3 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岩溶发育与岩性、构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关系,岩溶在空间的分布规律、充填深度和程造等因素的关系,岩溶在空间的分布规律、充填深度和程度、富水性及其变化,地下水主要径流带的分布度、富水性及其变化,地下水主要径流带的分布•以溶隙、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应查明上覆松散层的以溶隙、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应查明上覆松散层的岩性、结构、厚度,或上覆岩石风化层的厚度、风化程度岩性、结构、厚度,或上覆岩石风化层的厚度、风化程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在疏干排水条件下产生突水、突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在疏干排水条件下产生突水、突泥、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塌陷的程度与分布范围以及对矿泥、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塌陷的程度与分布范围以及对矿坑充水的影响对层状发育的岩溶充水矿床,还应查明相坑充水的影响对层状发育的岩溶充水矿床,还应查明相对隔水层和弱含水层的分布对隔水层和弱含水层的分布• 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岩溶洼地、漏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等的位置及其与暗河之间的联系;暗河发育与斗、落水洞等的位置及其与暗河之间的联系;暗河发育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关系;暗河的补给来源、补给范围、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关系;暗河的补给来源、补给范围、补给量、补给方式及其与地表水的转化关系;暗河入口处补给量、补给方式及其与地表水的转化关系;暗河入口处的高程、流量及其变化;暗河水系与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高程、流量及其变化;暗河水系与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4.2.3 不同充水方式的矿床应着重查明不同充水方式的矿床应着重查明的问题的问题•4.2.3.1 直接充水的矿床:应着重查明直接充水的矿床:应着重查明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边界、补给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边界、补给途径和地段;直接充水含水层与其他途径和地段;直接充水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地表水、导水断裂的关系含水层、地表水、导水断裂的关系当直接充水含水层裸露时,还应查明当直接充水含水层裸露时,还应查明地表汇水面积及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地表汇水面积及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强度 •4.2.3.2 顶板间接充水的矿床:应着重顶板间接充水的矿床:应着重查明直接顶板隔水层或弱透水层的分查明直接顶板隔水层或弱透水层的分布、岩性、厚度及其稳定性、岩石的布、岩性、厚度及其稳定性、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裂隙发育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裂隙发育情况、受断裂构造破坏程度,研究和情况、受断裂构造破坏程度,研究和估算导水裂隙带高度估算导水裂隙带高度(附录附录F),,分析主分析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进入矿坑的地段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进入矿坑的地段。

      附附 录录 F冒落带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经验公式表冒落带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经验公式表注:① ① 表中:表中:M—M—累计采厚(累计采厚(m m););n—n—煤层层数煤层层数;;h—h—采煤工作面小阶段垂高(采煤工作面小阶段垂高(m m)② ② 冒冒落落带带、、导导水水裂裂隙隙带带最最大大高高度度,,对对于于缓缓倾倾斜斜和和倾倾斜斜煤煤层层,,系系指指从从煤煤层层顶顶面面算算起起和和法法向向高高度度;;对对于于急倾斜煤层,系指从开采上限起的垂向高度急倾斜煤层,系指从开采上限起的垂向高度③ ③ 岩石抗压强度为饱和单轴极限强度岩石抗压强度为饱和单轴极限强度 •4.2.3.3 底板间接进水的矿床:应着重底板间接进水的矿床:应着重查明承压含水层径流场特征,直接底查明承压含水层径流场特征,直接底板的岩性、厚度及其变化,岩石的物板的岩性、厚度及其变化,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以及断裂构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以及断裂构造对底板完整性的破坏程度,分析论造对底板完整性的破坏程度,分析论证可能产生的底鼓,突水的地段证可能产生的底鼓,突水的地段(附录附录G) •附附 录录 G•安全隔水厚度和突水系数计算公式安全隔水厚度和突水系数计算公式 • •式中:t——安全隔水厚度(m);• L——采掘工作面底板最大宽度(m);• R——隔水层岩石的容重(t/m3);• Kp——隔水层岩石的抗张强度(Pa);• H——隔水层底板承压的水头压力(Pa)。

      • • • •式中:Ts——突水系数(MPa/m);• p——隔水层承受的水压(MPa);• M——底板隔水层厚度(m);• Cp——采矿对底板隔水层的扰动破坏厚度(m)•按式中(G1)计算,如底板隔水层实际厚度小于计算值时,就是不安全的按式(G2)计算,就全国实际资料看,底板受构造破坏块段突水系数一般不小于0.06,正常块段不大于0.15 •4.3 勘探工程布置原则及工程量勘探工程布置原则及工程量•4.3.1 勘探工程布置原则勘探工程布置原则•4.3.1.1 应结合矿区具体条件,针对主要水应结合矿区具体条件,针对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从区域着眼,文地质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从区域着眼,立足矿区、把矿区和区域的地下水,地表立足矿区、把矿区和区域的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降水作为统一系统进行研究应水和大气降水作为统一系统进行研究应重视水文地质测绘和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重视水文地质测绘和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等基础工作,配合地面物探或井测与编录等基础工作,配合地面物探或井中物探,因地制宜地进行适当规模的抽水中物探,因地制宜地进行适当规模的抽水试验,运用多种勘探手段,加强综合分析试验,运用多种勘探手段,加强综合分析研究,从而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主研究,从而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主要充水因素。

      要充水因素 •4.3.1.2 水文地质勘探钻孔,应尽量构成剖水文地质勘探钻孔,应尽量构成剖面,既控制地下水天然流场的补给、径流、面,既控制地下水天然流场的补给、径流、排泄各个地段;又要控制开采后流场变化,排泄各个地段;又要控制开采后流场变化,特别是进水通道地段特别是进水通道地段 •4.3.1.3 群孔抽水试验,主孔宜布在主要充群孔抽水试验,主孔宜布在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段或强迳流带上必须有水含水层的富水段或强迳流带上必须有足够的观测孔足够的观测孔(点点),观测孔布置必须建立,观测孔布置必须建立在系统整理、研究各勘探资料的基础上,在系统整理、研究各勘探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试验目的,水文地质分区情况,矿坑根据试验目的,水文地质分区情况,矿坑涌水量计算方案等要求确定,应尽可能利涌水量计算方案等要求确定,应尽可能利用地质勘探钻孔、地下水天然或人工露头用地质勘探钻孔、地下水天然或人工露头作为观测孔作为观测孔(点点) •4.3.2 勘探工程量勘探工程量•4.3.2.1 各类型充水矿床勘探所需的基本工程量应各类型充水矿床勘探所需的基本工程量应结合矿区的具体情况确定,以满足相应的勘探程结合矿区的具体情况确定,以满足相应的勘探程度要求为原则。

      可参照表度要求为原则可参照表1、表、表2执行•4.3.2.2 表表1、表、表2工作量指各勘查阶段的基本工工作量指各勘查阶段的基本工作量,小型矿床可酌减作量,小型矿床可酌减•4.3.2.3 表表1、表、表2所列抽水试验和动态观测孔的所列抽水试验和动态观测孔的数量,指控制矿区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基本工程量,数量,指控制矿区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基本工程量,次要充水含水层及构造破碎带必须根据矿区的具次要充水含水层及构造破碎带必须根据矿区的具体条件增加相应的工程量体条件增加相应的工程量 •表表1 孔隙裂隙孔隙裂隙充水为主的矿床充水为主的矿床水文地质工作基水文地质工作基本工程量表本工程量表 •表表2 岩溶充水岩溶充水为主的矿床水文为主的矿床水文地质工作基本工地质工作基本工程量表程量表 •4.3.2.4 矿区附近有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生产矿井矿区附近有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生产矿井资料可利用时,可适当减少抽水试验或其他工作资料可利用时,可适当减少抽水试验或其他工作量•4.4 勘探技术要求勘探技术要求•4.4.1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4.4.1.1 水文地质测绘分为区域和矿区区域水文水文地质测绘分为区域和矿区。

      区域水文地质测绘范围应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地质测绘范围应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查明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为重以查明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为重点,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可不进行区域水点,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可不进行区域水文地质测绘;矿区水文地质测绘应包括矿床疏干文地质测绘;矿区水文地质测绘应包括矿床疏干可能影响的范围及补给边界,以查明矿床充水因可能影响的范围及补给边界,以查明矿床充水因素及矿区水文地质边界条件为重点素及矿区水文地质边界条件为重点 •4.4.1.2 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区域一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区域一般采用般采用1∶ ∶50000—1∶ ∶10000;矿区一般;矿区一般采用采用1∶ ∶10000—1∶ ∶2000 •4.4.1.3 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在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在地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应全面搜集和充分利的基础上进行,应全面搜集和充分利用航用航(卫卫)片解释、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片解释、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相邻矿区的资料和相邻矿区的资料 •4.4.1.4 水文地质测绘应全面收集矿区及相水文地质测绘应全面收集矿区及相邻地区历年的水文、气象资料;详细调查邻地区历年的水文、气象资料;详细调查矿区地形地貌、地下水的天然和人工露头矿区地形地貌、地下水的天然和人工露头及其水化学特征、岩溶发育情况、第四系及其水化学特征、岩溶发育情况、第四系松散层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的补给、径松散层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圈定矿区水文地质边界;流、排泄条件,圈定矿区水文地质边界;调查矿山老窿的分布:对现有生产矿井或调查矿山老窿的分布:对现有生产矿井或勘探坑道进行水文地质编录,系统收集生勘探坑道进行水文地质编录,系统收集生产矿井产矿井(或露天采矿场或露天采矿场)的水文地质资料。

      的水文地质资料 •4.4.2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4.4.2.1 观测和详细记录钻进中涌观测和详细记录钻进中涌(漏漏)水、掉块、水、掉块、塌孔、缩塌孔、缩(扩扩)径、逸气、涌砂、掉钻等现象发生径、逸气、涌砂、掉钻等现象发生的层位和深度,测量涌的层位和深度,测量涌(漏漏)水量,有条件时,应水量,有条件时,应观测钻进中动水位和冲洗液消耗量的变化,必要观测钻进中动水位和冲洗液消耗量的变化,必要时应测量稳定水位并进行简易放时应测量稳定水位并进行简易放(注注)水试验•4.4.2.2 描述岩芯的岩性、结构构造、裂隙性质、描述岩芯的岩性、结构构造、裂隙性质、密度、岩石的风化程度和深度以及岩溶形态、大密度、岩石的风化程度和深度以及岩溶形态、大小、充填情况、发育深度,统计裂隙率、岩溶率小、充填情况、发育深度,统计裂隙率、岩溶率•4.4.2.3 单一含水层单一含水层(组组)的钻孔应测定终孔稳定水的钻孔应测定终孔稳定水位 •4.4.3 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钻探•4.4.3.1 钻孔施工宜采用清水钻进,当地层破碎不钻孔施工宜采用清水钻进,当地层破碎不能用清水钻进时,应在主要含水层或试验段能用清水钻进时,应在主要含水层或试验段(观测观测段段)用清水钻进,若必须采用泥浆钻进时,应采取用清水钻进,若必须采用泥浆钻进时,应采取有效地洗井措施。

      有效地洗井措施•4.4.3.2 钻孔揭露多个含水层时,应测定分层稳定钻孔揭露多个含水层时,应测定分层稳定水位;分层抽水试验和分层测水位的钻孔,必须水位;分层抽水试验和分层测水位的钻孔,必须严格止水,并检查止水效果,不合格时应重新进严格止水,并检查止水效果,不合格时应重新进行•4.4.3.3 钻孔孔径视钻孔目的确定,抽水试验孔试钻孔孔径视钻孔目的确定,抽水试验孔试验段孔径以满足设计的抽水量和安装抽水设备为验段孔径以满足设计的抽水量和安装抽水设备为原则,一般不小于原则,一般不小于91mm,,水位观测孔观测段孔水位观测孔观测段孔径应满足止水和水位观测的要求径应满足止水和水位观测的要求 •4.4.3.4 钻孔应取芯钻进岩芯采取率:钻孔应取芯钻进岩芯采取率:岩石大于岩石大于70%,破碎带大于%,破碎带大于60%,粘%,粘土大于土大于70%,砂和砂砾层大于%,砂和砂砾层大于50%当采用水文物探测井,能正确划分含当采用水文物探测井,能正确划分含(隔隔)水层位置和厚度时,可适当减少水层位置和厚度时,可适当减少取芯•4.4.3.5 钻孔的孔斜应满足选用抽水设钻孔的孔斜应满足选用抽水设备和水位观测仪器的工艺要求。

      备和水位观测仪器的工艺要求 •4.4.3.6 钻孔控制深度以揭穿主要目的层为原则,钻孔控制深度以揭穿主要目的层为原则,重点控制第一期开拓水平,少数孔兼顾矿体主要重点控制第一期开拓水平,少数孔兼顾矿体主要储量分布标高对底板直接或间接充水的矿床,储量分布标高对底板直接或间接充水的矿床,应按勘探剖面加深控制,其深度以揭穿含水层的应按勘探剖面加深控制,其深度以揭穿含水层的裂隙、岩溶发育带为原则裂隙、岩溶发育带为原则•4.4.3.7 应结合矿区的物性条件,选择有效的方法应结合矿区的物性条件,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水文物探测井进行水文物探测井(含井中测流含井中测流)•4.4.3.8 钻孔除留作长期观测外,均应封孔,封孔钻孔除留作长期观测外,均应封孔,封孔方法宜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和可能的开采方式研究方法宜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和可能的开采方式研究确定 •4.4.4 抽水试验抽水试验•4.4.4.1 抽水试验前应获得自然流场水位、抽水试验前应获得自然流场水位、流量变化趋势和速率的资料;试验过程中,流量变化趋势和速率的资料;试验过程中,严禁抽出的水就地排放造成回渗或倒灌;严禁抽出的水就地排放造成回渗或倒灌;注意观测地面塌陷、沉降现象。

      注意观测地面塌陷、沉降现象•4.4.4.2 抽水试验方法分为稳定流和非稳定抽水试验方法分为稳定流和非稳定流,可根据概化的水文地质模型和水文地流,可根据概化的水文地质模型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的要求选择质参数计算的要求选择 •4.4.4.3 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 a..水位降深应根据试验目的和含水层富水位降深应根据试验目的和含水层富水程度确定,应尽设备能力作一次最大降水程度确定,应尽设备能力作一次最大降深,其值宜不小于深,其值宜不小于l0m;;当采用涌水量与降当采用涌水量与降深相关方程预测矿坑涌水量时,应进行三深相关方程预测矿坑涌水量时,应进行三次水位降低次水位降低• b. 稳定时段延续时间宜根据含水层的特稳定时段延续时间宜根据含水层的特征,补给条件确定单孔抽水试验最低不征,补给条件确定单孔抽水试验最低不少于少于8小时,替水层抽水、带观测孔抽水和小时,替水层抽水、带观测孔抽水和有越流以及潮汐影响的抽水,必须适当延有越流以及潮汐影响的抽水,必须适当延长 • c..稳定时段内钻孔水位、流量稳定程度应结合稳定时段内钻孔水位、流量稳定程度应结合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确定。

      水位波动相对误差: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确定水位波动相对误差:抽水孔不大于抽水孔不大于1%;观测孔水位变化不大于%;观测孔水位变化不大于2cm涌水量波动相对误差:当单位涌水量大于涌水量波动相对误差:当单位涌水量大于0.1L/s.m时,不大于其平均值的时,不大于其平均值的3%;当单位涌水%;当单位涌水量等于或小于量等于或小于0.1L/s.m时,不大于其平均值的时,不大于其平均值的5%,%,波动相对误差按式波动相对误差按式(1)计算:计算:•d..抽水试验过程中应取全取准水位下降、流量、抽水试验过程中应取全取准水位下降、流量、水温和水位恢复的连续观测资料水温和水位恢复的连续观测资料 •4.4.4.4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 a..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宜采用定流量或阶梯定流量抽水,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宜采用定流量或阶梯定流量抽水,也可用定降深抽水也可用定降深抽水,其降深值可参照其降深值可参照4.4.4.3a条执行• b..抽水孔水位、流量的波动误差可参照抽水孔水位、流量的波动误差可参照4.4.4.3c条执条执行• c..抽水孔水位、流量累计观测时间,可按对数轴上的抽水孔水位、流量累计观测时间,可按对数轴上的分格点进行。

      分格点进行• d. 抽水延续时间应根据试验目的参照水位降深抽水延续时间应根据试验目的参照水位降深——时间时间半对数曲线半对数曲线S(或或h2)——lgt形态确定,当曲线出现固定斜形态确定,当曲线出现固定斜率的渐近线时,观测时间需后延续一个对数周期;有越流率的渐近线时,观测时间需后延续一个对数周期;有越流补给时,观测时间则需曲线经过拐点后趋于水平时为止;补给时,观测时间则需曲线经过拐点后趋于水平时为止;有观测孔时,应以代表性观测孔的有观测孔时,应以代表性观测孔的S(或或h2)——lgt曲线判曲线判定• e..停止抽水后,应立即观测恢复水位,观测时间参照停止抽水后,应立即观测恢复水位,观测时间参照4.4.4.4c执行 •4.4.4.5 具有多层含水层的矿区,需要分层评价时,应进具有多层含水层的矿区,需要分层评价时,应进行分层抽水试验水文地质条件允许,可用井中测流方法行分层抽水试验水文地质条件允许,可用井中测流方法进行混合抽水,分层求取水文地质参数进行混合抽水,分层求取水文地质参数•4.4.4.6 大型抽水试验大型抽水试验• a..大型抽水试验宜在勘探后期进行,必须建立在获得大型抽水试验宜在勘探后期进行,必须建立在获得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天然流场及其动态变化资料的基础上。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天然流场及其动态变化资料的基础上• b.水位降深、降深次数和延续时间视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水位降深、降深次数和延续时间视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试验目的和计算方法确定抽水水量应对天然流场有较大试验目的和计算方法确定抽水水量应对天然流场有较大的扰动,尽可能暴露储存量与迳流量的转化关系和矿区的的扰动,尽可能暴露储存量与迳流量的转化关系和矿区的水文地质边界水文地质边界• c..观测孔观测孔(点点),应根据试验目的和计算方法确定宜,应根据试验目的和计算方法确定宜布在不同的富水区、参数区、边界水量交换地段以及地表布在不同的富水区、参数区、边界水量交换地段以及地表水、水、“天窗天窗”、断裂带等地段,必要时外围区亦应布少数、断裂带等地段,必要时外围区亦应布少数孔控制•d. 具体观测方法应按专项设计执行具体观测方法应按专项设计执行 •4.4.5 地表水、地下水动态观测地表水、地下水动态观测•4.4.5.1 矿区进入详查阶段即应选择代表性井、泉、矿区进入详查阶段即应选择代表性井、泉、钻孔、生产矿井、地表水等进行动态观测,勘探钻孔、生产矿井、地表水等进行动态观测,勘探阶段应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观测内容包括:水位、阶段应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观测内容包括:水位、水量、水温和水质水量、水温和水质•4.4.5.2 水位、水量、水温观测,一般每隔水位、水量、水温观测,一般每隔5—10天一次,雨季或急剧变化时段加密日变幅大的天一次,雨季或急剧变化时段加密日变幅大的地区,应选定一个时段进行微动态观测;水质一地区,应选定一个时段进行微动态观测;水质一般按丰、枯季取样连续观测时间不少于一个水般按丰、枯季取样连续观测时间不少于一个水文年,当勘探周期不足一年的中、小型矿床或水文年,当勘探周期不足一年的中、小型矿床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可视矿区条件酌定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可视矿区条件酌定•4.4.5.3 地下水动态观测设施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地下水动态观测设施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勘探工作结束后由生产部门继续观测保护,勘探工作结束后由生产部门继续观测 •4.5 矿坑涌水量计算矿坑涌水量计算•4.5.1 矿坑涌水量计算必须建立在正确认识矿区矿坑涌水量计算必须建立在正确认识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勘探设计时应初步确定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勘探设计时应初步确定其计算方案,并在勘探过程中,随着对矿区水文其计算方案,并在勘探过程中,随着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认识的深化逐步的修正和完善。

      地质条件认识的深化逐步的修正和完善•4.5.2 应根据矿区水文地质特征、边界条件、充应根据矿区水文地质特征、边界条件、充水方式,建立矿区水文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选水方式,建立矿区水文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参数及合理的方法计算矿区一期开择有代表性的参数及合理的方法计算矿区一期开拓水平的正常和最大涌水量需预先疏干的矿床,拓水平的正常和最大涌水量需预先疏干的矿床,应计算相应水平疏干漏斗范围内的地下水储存量,应计算相应水平疏干漏斗范围内的地下水储存量,必要时,估算最低开拓水平的正常和最大涌水量必要时,估算最低开拓水平的正常和最大涌水量•主矿体在侵蚀基准面以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主矿体在侵蚀基准面以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可计算全矿区的正常和最大涌水量矿区,可计算全矿区的正常和最大涌水量 •4.5.3 矿坑涌水量计算主要方法有:比拟法、矿坑涌水量计算主要方法有:比拟法、数理统计法、水均衡法、解析法、数值法数理统计法、水均衡法、解析法、数值法和物理模拟法等应根据概化的矿区水文地和物理模拟法等应根据概化的矿区水文地质模型和所获得的各项水文地质参数情况质模型和所获得的各项水文地质参数情况选择,必须注意计算方法的使用条件,有选择,必须注意计算方法的使用条件,有条件时应采用几种方法计算和对比。

      条件时应采用几种方法计算和对比•4.5.4 对计算成果应进行详细评述,推荐作对计算成果应进行详细评述,推荐作为矿山一期开拓水平疏干排水设计的矿坑为矿山一期开拓水平疏干排水设计的矿坑涌水量,分析论证计算涌水量可能偏大或涌水量,分析论证计算涌水量可能偏大或偏小的原因及矿床开采后矿坑充水因素和偏小的原因及矿床开采后矿坑充水因素和涌水量的变化涌水量的变化 •4.6 矿区水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矿区水资源综合利用评价•4.6.1 对矿坑排水应对其利用的可能性及可利用对矿坑排水应对其利用的可能性及可利用程度做出评价程度做出评价•4.6.2 矿区内有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时,应根据矿区内有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时,应根据现有资料做出评价;矿区无可供利用的水源时,现有资料做出评价;矿区无可供利用的水源时,应在区域上指出供水方向应在区域上指出供水方向•4.6.3 矿区内有地下热水时,应圈定热异常范围,矿区内有地下热水时,应圈定热异常范围,大致查明热水的形成条件,估算热水量,测定其大致查明热水的形成条件,估算热水量,测定其化学成分,分析热水开发利用前景化学成分,分析热水开发利用前景•4.6.4 根据矿区水化学分析成果,研究赋存矿泉根据矿区水化学分析成果,研究赋存矿泉水的可能性,对达到水的可能性,对达到GB 8537—87《《饮用天然矿饮用天然矿泉水泉水》》国家标准的水点,应对其利用的可能性做国家标准的水点,应对其利用的可能性做出初步评价,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出初步评价,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5 矿区工程地质勘探矿区工程地质勘探•5.1 勘探类型划分勘探类型划分 •5.1.1 依据矿体及围岩工程地质特征,主要工程依据矿体及围岩工程地质特征,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出现层位,将矿区工程地质勘探分为四地质问题出现层位,将矿区工程地质勘探分为四类:类:•第一类第一类 松散、软弱岩类:以第四系砂、砂砾石及松散、软弱岩类:以第四系砂、砂砾石及粘性土,或第三系弱胶结的砂质、粘土质岩石为粘性土,或第三系弱胶结的砂质、粘土质岩石为主的岩类岩体稳定性取决于岩性、岩层结构和主的岩类岩体稳定性取决于岩性、岩层结构和饱水情况,稳定性差勘探中应着重查明岩饱水情况,稳定性差勘探中应着重查明岩(土土)的岩性、结构及其物理力学特征的岩性、结构及其物理力学特征 •第二类第二类 块状岩类:以火成岩、结晶变质岩为主的岩类块状岩类:以火成岩、结晶变质岩为主的岩类块状结构,岩体稳定性取决于构造破碎带、蚀变带及风化块状结构,岩体稳定性取决于构造破碎带、蚀变带及风化带的发育程度,一般岩体稳定性好勘探中应着重查明带的发育程度,一般岩体稳定性好勘探中应着重查明ⅡⅡ、、ⅢⅢ级结构面级结构面(附录附录D)的分布、产状、延伸情况、充填物、的分布、产状、延伸情况、充填物、粗糙度及其组合关系;蚀变带的宽度、破碎程度;风化带粗糙度及其组合关系;蚀变带的宽度、破碎程度;风化带深度及风华程度。

      深度及风华程度 •第三类第三类 层状岩类:以碎屑岩、沉积变质岩、火山沉积岩层状岩类:以碎屑岩、沉积变质岩、火山沉积岩为主的岩类层状结构,岩体各向异性,强度变化大岩为主的岩类层状结构,岩体各向异性,强度变化大岩体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层间软弱面、软弱夹层、构造破碎及体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层间软弱面、软弱夹层、构造破碎及岩体风化程度勘探中应着重查明岩层组合特征;软弱夹岩体风化程度勘探中应着重查明岩层组合特征;软弱夹层分布位置、数量、粘土矿物成分、厚度及其水理、物理层分布位置、数量、粘土矿物成分、厚度及其水理、物理力学性质力学性质•第四类第四类 可溶盐岩类:以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硫酸盐岩、可溶盐岩类:以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硫酸盐岩、盐岩等岩类工程地质条件一般较复杂勘探中应着重查盐岩等岩类工程地质条件一般较复杂勘探中应着重查明岩溶和蚀变带在空间的分布和发育程度,可溶岩的溶解明岩溶和蚀变带在空间的分布和发育程度,可溶岩的溶解性,第四系松散层和软弱层的分布、厚度、岩性、结构和性,第四系松散层和软弱层的分布、厚度、岩性、结构和物理力学性质物理力学性质 •5.1.2 根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根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及岩溶发育程度、第四系覆盖厚度、地下水静水压力等因及岩溶发育程度、第四系覆盖厚度、地下水静水压力等因素,将工程地质勘探的复杂程度划分为三型:素,将工程地质勘探的复杂程度划分为三型:• 简单型:地形地貌条件简单,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地简单型:地形地貌条件简单,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地层岩性单一,地质构造简单,岩溶不发育,岩体结构以整层岩性单一,地质构造简单,岩溶不发育,岩体结构以整块或厚层状结构为主,岩石强度高,稳定性好,不易发生块或厚层状结构为主,岩石强度高,稳定性好,不易发生矿山工程地质问题。

      矿山工程地质问题• 中等型:地层岩性较复杂,地质构造发育,风化及岩溶中等型:地层岩性较复杂,地质构造发育,风化及岩溶作用中等或有软弱夹层及局部破碎带和饱水砂层影响岩体作用中等或有软弱夹层及局部破碎带和饱水砂层影响岩体稳定,局部地段易发生矿山工程地质问题稳定,局部地段易发生矿山工程地质问题• 复杂型:地层岩性复杂,岩石风化、岩溶作用强,构造复杂型:地层岩性复杂,岩石风化、岩溶作用强,构造破碎带发育,岩石破碎,新构造活动强烈或松散软弱层厚、破碎带发育,岩石破碎,新构造活动强烈或松散软弱层厚、含水砂层多、分布广,地下水具有较大的静水压力,矿山含水砂层多、分布广,地下水具有较大的静水压力,矿山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比较普遍和经常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比较普遍和经常 •5.2 勘探程度要求勘探程度要求•5.2.1 一般要求一般要求•5.2.1.1 在研究矿区地层岩性、厚度及分布规律的在研究矿区地层岩性、厚度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划分岩基础上,划分岩(土土)体的工程地质岩组,查明对体的工程地质岩组,查明对矿床开采不利的软弱岩组的性质、产状与分布矿床开采不利的软弱岩组的性质、产状与分布 •5.2.1.2 详细查明矿区所处构造部位,主要构造线详细查明矿区所处构造部位,主要构造线方向,各级结构面的分布、产状、规模及充填、方向,各级结构面的分布、产状、规模及充填、充水情况,确定结构面的级别充水情况,确定结构面的级别(附录附录D)及主要不良及主要不良优势结构面,指出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优势结构面,指出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5.2.1.3 详细查明矿体及围岩的岩体结构、岩体质详细查明矿体及围岩的岩体结构、岩体质量,参照附录量,参照附录E..H对岩体质量及其稳定性作出评对岩体质量及其稳定性作出评价 •5.2.1.4 可溶岩类矿床,应详细查明岩溶发育主要可溶岩类矿床,应详细查明岩溶发育主要层位、深度、发育程度和主要特征、充水、充填层位、深度、发育程度和主要特征、充水、充填情况及表部覆盖层的厚度、岩性、结构特征情况及表部覆盖层的厚度、岩性、结构特征•5.2.1.5 详细查明岩体的风化程度、强弱风化带界详细查明岩体的风化程度、强弱风化带界面及标高、强风化带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强蚀变面及标高、强风化带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强蚀变矿区,应确定主要蚀变作用,圈定蚀变范围矿区,应确定主要蚀变作用,圈定蚀变范围•5.2.1.6 系统、完整地测定露采和井采影响范围内系统、完整地测定露采和井采影响范围内各种岩石各种岩石(土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的物理力学参数•5.2.1.7 矿层及其围岩含粘土的矿区,应查明粘土矿层及其围岩含粘土的矿区,应查明粘土的成分、分布、厚度及其变化的成分、分布、厚度及其变化。

      •5.2.1.8 多年冻土区还需查明冻土类型、分布范围、多年冻土区还需查明冻土类型、分布范围、温度温度(地温地温)、含冰率,测定多年冻土最大融化深、含冰率,测定多年冻土最大融化深度,季融层及覆盖层剥离后多年冻土融化速度,度,季融层及覆盖层剥离后多年冻土融化速度,冻土层的上、下限冻土层的上、下限 •5.2.1.9 船采砂矿区,还应查明松散层砾卵石的粒船采砂矿区,还应查明松散层砾卵石的粒级、含量及分布、底板纵向和横向坡度、岩石硬级、含量及分布、底板纵向和横向坡度、岩石硬度、岸坡的岩石组成及坡度,测量砂层水上、水度、岸坡的岩石组成及坡度,测量砂层水上、水下安息角下安息角•5.2.1.10 扩大延深勘探矿区,应详细调查矿床开扩大延深勘探矿区,应详细调查矿床开采中己发生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查明其产生的采中己发生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查明其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并针对扩大延深可能产生的工程地条件和原因,并针对扩大延深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相应的工作质问题进行相应的工作•5.2.1.11 在构造活动强烈的高地应力地区,有条在构造活动强烈的高地应力地区,有条件时,应专门进行地应力测量,确定最大主应力件时,应专门进行地应力测量,确定最大主应力方向及大小。

      方向及大小 •5.2.2 边坡勘探应重点查明的问题边坡勘探应重点查明的问题 •5.2.2.1 松散岩松散岩(土土)类边坡:查明岩类边坡:查明岩(土土)层的岩性、层的岩性、结构;粘土岩的矿物成分、含量、分布范围、物结构;粘土岩的矿物成分、含量、分布范围、物理力学性质理力学性质(特别是抗剪切特别是抗剪切)和水理性质,含水层和水理性质,含水层的水压、透水性和岩石力学强度差异明显的岩层的水压、透水性和岩石力学强度差异明显的岩层界面位置及特征界面位置及特征 •5.2.2.2 层状岩类边坡:查明软弱夹层的层位、岩层状岩类边坡:查明软弱夹层的层位、岩性、厚度、产状、分布;粘土矿物成分、含量、性、厚度、产状、分布;粘土矿物成分、含量、物理力学和水理性质:各类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和物理力学和水理性质:各类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和组合关系,含水层的水压等组合关系,含水层的水压等 •5.2.2.3 块状岩类边坡:查明边坡与各类结构面的块状岩类边坡:查明边坡与各类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充填物成产状、组合关系、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充填物成分、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分、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

      •5.2.3 剥离物强度勘探剥离物强度勘探 •5.2.3.1 对适宜建设特大型露天开采的矿床,应着对适宜建设特大型露天开采的矿床,应着重查明岩重查明岩(矿矿)石强度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能否采石强度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能否采用轮斗开采提供岩用轮斗开采提供岩(矿矿)石的力学强度基础资料石的力学强度基础资料•5.2.3.2 运用地质方法、物探测井配合岩石物理力运用地质方法、物探测井配合岩石物理力学试验进行岩学试验进行岩(矿矿)层对比,着重查明剖面上岩层对比,着重查明剖面上岩(矿矿)层层序、岩性、厚度、结构:岩层层序、岩性、厚度、结构:岩(矿矿)石强度变化:石强度变化:岩岩(矿矿)石裂隙发育程度、规模、密度、产状、充石裂隙发育程度、规模、密度、产状、充填胶结情况,建立完整的地质柱状及其对比剖面填胶结情况,建立完整的地质柱状及其对比剖面尤其应查明硬岩尤其应查明硬岩“的层位、岩性、厚度、分布及的层位、岩性、厚度、分布及其在剥离物中的比例其在剥离物中的比例•注:注: 按剥离物岩石抗压强度分为三类:第一类松按剥离物岩石抗压强度分为三类:第一类松散软岩类,岩石抗压强度小于散软岩类,岩石抗压强度小于6MPa;;第二类中硬第二类中硬岩类,岩石抗压强度岩类,岩石抗压强度15—6MPa;;第三类硬岩类,第三类硬岩类,岩石抗压强度大于岩石抗压强度大于15MPa。

      •5.3 勘探工程布置原则和工程量勘探工程布置原则和工程量•5.3.1 勘探工程布置原则勘探工程布置原则•5.3.1.1 勘探工程应能控制采矿工程可能影响的范勘探工程应能控制采矿工程可能影响的范围 •5.3.1.2 在详查的基础上,已确定开采方式的矿区,在详查的基础上,已确定开采方式的矿区,勘探工程的布置应结合开采方式勘探工程的布置应结合开采方式•5.3.1.3 井下开采的矿区,主要工作量应放在首采井下开采的矿区,主要工作量应放在首采地区地区(段段),兼顾深部,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兼顾深部,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沿矿体走向与倾向以工程地质剖面控制度沿矿体走向与倾向以工程地质剖面控制•5.3.1.4 应重视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和地质孔的岩芯应重视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和地质孔的岩芯编录等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采矿工程需要,编录等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采矿工程需要,布置工程地质勘探剖面,工程地质孑布置工程地质勘探剖面,工程地质孑L应与地质、应与地质、水文地质孔相结合,一孔多用水文地质孔相结合,一孔多用 •5.3.1.5 露天开采矿区,边坡勘探的重点是露天开采矿区,边坡勘探的重点是首期开采地段的长久帮和边帮,以勘探剖首期开采地段的长久帮和边帮,以勘探剖面进行控制。

      面进行控制•5.3.1.6 剥离物强度勘探,重点是首期开采剥离物强度勘探,重点是首期开采地段,同时对全区作适当控制勘探线沿地段,同时对全区作适当控制勘探线沿岩石强度变化的主导方向布置,其线距视岩石强度变化的主导方向布置,其线距视岩石强度均匀程度、勘探面积大小而定岩石强度均匀程度、勘探面积大小而定剥离物强度为第一类的矿区,可选择少量剥离物强度为第一类的矿区,可选择少量地质水文地质钻孔取芯进行采样试验;第地质水文地质钻孔取芯进行采样试验;第二类矿区线距二类矿区线距400~~1 200m;;第三类矿区第三类矿区一般只宜布少量钻孔进行控制一般只宜布少量钻孔进行控制 •5.3.2 勘探工程量,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参照表勘探工程量,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参照表3确定确定•表表3 矿区工程地质勘探工程量表矿区工程地质勘探工程量表•注:注:1)每条勘探剖面由)每条勘探剖面由3~~5个工程地质孔或具有工程地个工程地质孔或具有工程地质编录的地质孔、水文地质孔组成质编录的地质孔、水文地质孔组成 •5.4 勘探技术要求勘探技术要求•5.4.1 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5.4.1.1 测绘范围以达到采矿工程可能影响的边界测绘范围以达到采矿工程可能影响的边界外外200~~300m,,比例尺比例尺1::10000~~1::2000。

      •5.4.1.2 测绘内容测绘内容•a..划分工程地质岩组,详细调查软弱岩组的性质、划分工程地质岩组,详细调查软弱岩组的性质、产状、分布及其工程地质特征产状、分布及其工程地质特征•b.调查矿区内软弱夹层及各类结构面的分布、物调查矿区内软弱夹层及各类结构面的分布、物质组成、胶结程度、结构面的特征及组合关系,质组成、胶结程度、结构面的特征及组合关系,按附录按附录D进行分级进行分级• c..按岩组和不同构造部位进行节理裂隙统计,按岩组和不同构造部位进行节理裂隙统计,测量其产状、宽度及延伸长度,编制玫瑰花图或测量其产状、宽度及延伸长度,编制玫瑰花图或级射赤平投影图,确定优势节理裂隙发育方向,级射赤平投影图,确定优势节理裂隙发育方向,参照附录参照附录H划分岩体结构类型划分岩体结构类型 • d..对矿体主要围岩的风化特征进行研究,可参照附录对矿体主要围岩的风化特征进行研究,可参照附录I划划分岩体的强弱风化带分岩体的强弱风化带• e..对自然斜坡和人工边坡进行实地测定,研究边坡坡高、对自然斜坡和人工边坡进行实地测定,研究边坡坡高、坡面形态与岩体结构的关系;调查各种物理地质现象在坡面形态与岩体结构的关系;调查各种物理地质现象。

      在多年冻土区应着重调查融区的分布、成因以及胀丘、冰锥、多年冻土区应着重调查融区的分布、成因以及胀丘、冰锥、地下冰层、融冻泥石流堆积、热融滑塌、沉陷、沼泽湿地地下冰层、融冻泥石流堆积、热融滑塌、沉陷、沼泽湿地等的特征与分布对含连续性冻土的矿床,还应测量冻层等的特征与分布对含连续性冻土的矿床,还应测量冻层下限深度,并绘制冻层底板等高线及冻层等厚线图下限深度,并绘制冻层底板等高线及冻层等厚线图• f..对矿区工程地质条件有影响的地下水露头点、含水岩对矿区工程地质条件有影响的地下水露头点、含水岩层与隔水层接触界面特征、构造破碎带的水理性质进行重层与隔水层接触界面特征、构造破碎带的水理性质进行重点调查研究点调查研究• g..详细调查生产矿井及相邻矿山的各类工程地质问题;详细调查生产矿井及相邻矿山的各类工程地质问题;调查露采边坡变形特征、变形类型、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调查露采边坡变形特征、变形类型、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井巷变形破坏特征、支护情况,变形破坏与软弱层、破碎井巷变形破坏特征、支护情况,变形破坏与软弱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带等结构面的关系带、节理裂隙发育带等结构面的关系 •5.4.2 钻孔工程地质编录钻孔工程地质编录•5.4.2.1 钻孔工程地质编录内容包括:统计与描述岩芯块度,绘制岩芯块度柱钻孔工程地质编录内容包括:统计与描述岩芯块度,绘制岩芯块度柱状图;统计节理裂隙;确定钻孔中流砂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风化带与状图;统计节理裂隙;确定钻孔中流砂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风化带与软弱夹层、岩溶发育带、蚀变带的位置和深度;并可按工程地质岩组用点荷软弱夹层、岩溶发育带、蚀变带的位置和深度;并可按工程地质岩组用点荷载仪测定岩石力学指标。

      载仪测定岩石力学指标•5.4.2.2 按钻进回次测定岩石质量指标按钻进回次测定岩石质量指标(只只RQD),,确定不同岩组确定不同岩组RQD值的范值的范围和平均值围和平均值RQD值一般按公式值一般按公式(2)计算确定;计算确定;• •式中:式中:Lp——某岩组大于某岩组大于10cm完整岩芯长度之和,完整岩芯长度之和,m;;• Lt——某岩组钻探总进尺,某岩组钻探总进尺,m• 注:注:1)小于小于10cm岩芯若为钻进过程中机构破碎,则应上、下对接,岩芯若为钻进过程中机构破碎,则应上、下对接,其长度大于其长度大于10cm时应参与计算;当钻头内径小于时应参与计算;当钻头内径小于54.1mm时,时,RQD值作适当降低,根据经验降低值作适当降低,根据经验降低20%~%~50% •5.4.2.3 根据根据RQD值,按附录值,按附录E划分岩石质量等级划分岩石质量等级和岩体质量等级和岩体质量等级•5.4.3 坑道工程地质编录坑道工程地质编录•5.4.3.1 对矿区的勘探坑道应全部进行工程地质编对矿区的勘探坑道应全部进行工程地质编录,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可适当减少,有生录,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可适当减少,有生产坑道时可选择典型坑道进行。

      产坑道时可选择典型坑道进行•5.4.3.2 坑道工程地质编录内容包括:对坑道所揭坑道工程地质编录内容包括:对坑道所揭示的岩层划分岩组,重点观察描述软弱夹层、风示的岩层划分岩组,重点观察描述软弱夹层、风化带、构造破碎带、蚀变带、岩溶发育带的特征,化带、构造破碎带、蚀变带、岩溶发育带的特征,分布、产状、溶蚀现象;系统采取岩分布、产状、溶蚀现象;系统采取岩(矿矿)石物理石物理力学试验样;统计节理裂隙;详细描述地下水活力学试验样;统计节理裂隙;详细描述地下水活动对井巷围岩稳固性的影响及工程地质问题发生动对井巷围岩稳固性的影响及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位置不稳定地段掘进与支护方法坑道变形地的位置不稳定地段掘进与支护方法坑道变形地段必要时设置工程地质观测点,进行长期观测段必要时设置工程地质观测点,进行长期观测 •5.4.4 工程地质钻探工程地质钻探 •5.4.4.1 钻探深度:露采矿区宜控制到最终钻探深度:露采矿区宜控制到最终坡脚或坑底以下坡脚或坑底以下30—50m;;井下开采矿区井下开采矿区控制到矿床主要储量标高以下控制到矿床主要储量标高以下30—50m•5.4.4.2 钻孔孔径以满足采取岩、土物理力钻孔孔径以满足采取岩、土物理力学试验样规格为准。

      学试验样规格为准•5.4.4.3 要求全部取芯钻进岩芯采取率,要求全部取芯钻进岩芯采取率,可根据不同的目的确定可根据不同的目的确定•5.4.4.4 应进行物探测井,结合钻探地质剖应进行物探测井,结合钻探地质剖面,确定岩石风化带深度、构造破碎带、面,确定岩石风化带深度、构造破碎带、岩溶发育带及层间软弱夹层的分布部位岩溶发育带及层间软弱夹层的分布部位 •5.4.5 工程地质测试工程地质测试•5.4.5.1 勘探矿区应选取代表性岩、土室内试样,测定其勘探矿区应选取代表性岩、土室内试样,测定其物理力学性质工程地质条件中等物理力学性质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复杂的矿区,除选取复杂的矿区,除选取代表性室内试样外,还可应用点荷载仪、携带式剪切仪进代表性室内试样外,还可应用点荷载仪、携带式剪切仪进行钻孔及野外现场测试行钻孔及野外现场测试•5.4.5.2 室内岩室内岩(土土)样试验项目,按开采方式、矿区实际样试验项目,按开采方式、矿区实际情况,结合工程地质评价要求参照附录情况,结合工程地质评价要求参照附录J选作•5.4.5.3 岩岩(土土)样采样要求样采样要求•a. 井采矿区对一期开拓水平以上矿体及其围岩按不同岩石井采矿区对一期开拓水平以上矿体及其围岩按不同岩石分别采样;露采矿区应在边坡地段自上而下分组采样。

      分别采样;露采矿区应在边坡地段自上而下分组采样•b. 块状、层状岩类按不同岩石采样;松散软弱岩类,若岩块状、层状岩类按不同岩石采样;松散软弱岩类,若岩性较均一,厚度大于性较均一,厚度大于10m时,每时,每10m采一组样;岩性不均采一组样;岩性不均一时,根据岩性结构特征分层采样一时,根据岩性结构特征分层采样•c. 块状、层状岩类可直接从岩芯采样;松散软弱岩类应利块状、层状岩类可直接从岩芯采样;松散软弱岩类应利用坑道或山地工程采样,如在钻孔中取样,则应采取专门用坑道或山地工程采样,如在钻孔中取样,则应采取专门取芯工具,砂砾石样应保持原级配取芯工具,砂砾石样应保持原级配•d. 采样规格与数量可根据实验室的具体要求确定采样规格与数量可根据实验室的具体要求确定 •5.5 矿区工程地质评价矿区工程地质评价•5.5.1 矿区工程地质评价应在查明矿区工程地质矿区工程地质评价应在查明矿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开采方式,对边坡稳定性或井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开采方式,对边坡稳定性或井巷围岩岩体质量给予定性和半定量的予测评价巷围岩岩体质量给予定性和半定量的予测评价 •5.5.2 露采边坡稳定性评价露采边坡稳定性评价•5.5.2.1 坚硬、半坚硬岩类坚硬、半坚硬岩类1)边坡稳定性评价:)边坡稳定性评价:根据边坡与各类结构面的组合关系、软弱夹层情根据边坡与各类结构面的组合关系、软弱夹层情况,分别判断并预测边坡可能滑动变形的地段、况,分别判断并预测边坡可能滑动变形的地段、范围、变形的性质、滑动面、切割面的可能位置,范围、变形的性质、滑动面、切割面的可能位置,根据需要以类批法、经验数据法建议最终边坡角。

      根据需要以类批法、经验数据法建议最终边坡角•注:注:1)按岩石单轴极限抗压强度按岩石单轴极限抗压强度(R)将岩石强度分将岩石强度分为:坚硬的为:坚硬的R≥60MPa;;半坚硬的半坚硬的60MPa≥R≥30hpa;;软弱的软弱的R≤30MPa •5.5.2.2 松散软岩类边坡稳定性评价:一般松散软岩类边坡稳定性评价:一般将拟建采场划分为不同的工程地质区,并将拟建采场划分为不同的工程地质区,并分区进行稳定性评价,建议最终边坡角;分区进行稳定性评价,建议最终边坡角;对具有饱水砂层的边坡,应根据需要进行对具有饱水砂层的边坡,应根据需要进行专门性的预先疏干试验及饱水抗剪试验,专门性的预先疏干试验及饱水抗剪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建议边坡角在试验的基础上,建议边坡角•5.5.3 井巷围岩岩体质量评价:宜采用两井巷围岩岩体质量评价:宜采用两种方法对比评价,常用的方法为岩体质量种方法对比评价,常用的方法为岩体质量系数法和岩体质量指标法系数法和岩体质量指标法 •5.5.3.1 岩体质量系数:依据公式岩体质量系数:依据公式(3)求得岩体质求得岩体质量系数量系数Z,,按附录按附录E2确定岩体质量优劣。

      确定岩体质量优劣• Z==I·f·S ((3))•式中:式中: Z——岩体完整系数;岩体完整系数;•I——岩体完整系数(无资料时可用岩体完整系数(无资料时可用RQD值代替);值代替);•f——结构面摩擦系数结构面摩擦系数(影响稳定的主要结构面影响稳定的主要结构面);;•S——岩块坚硬系数;岩块坚硬系数;• ((4))•Rc——岩块饱和轴向抗压强度岩块饱和轴向抗压强度 5.5.3.2 岩体质量指标岩体质量指标(M)法,可按近似公法,可按近似公式式(5)粗略估算:粗略估算:• ((5))•参照附录参照附录E3评价岩体质量的优劣评价岩体质量的优劣•5.5.4 地下水溶开采的矿床,根据顶、底板地下水溶开采的矿床,根据顶、底板岩岩(矿矿)石、夹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溶解性、石、夹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溶解性、膨胀性和液柱压力大小,结合开采方案综合膨胀性和液柱压力大小,结合开采方案综合分析,初步评价溶腔的稳固性。

      分析,初步评价溶腔的稳固性 6 矿区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矿区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 •6.1 环境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 •6.1.1 区域稳定性调查,收集矿区附近历区域稳定性调查,收集矿区附近历史地震资料,调查新构造活动情况,分析史地震资料,调查新构造活动情况,分析其是否有活动性断裂的存在其是否有活动性断裂的存在•6.1.2 调查矿区所处社会环境调查矿区所处社会环境(建筑物的类建筑物的类型、密度型、密度)和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旅游区、文物旅游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 •6.1.3 勘探矿区调查内容勘探矿区调查内容•6.1.3.1 调查、收集地表水、地下水的环境背景值调查、收集地表水、地下水的环境背景值(污染起始值污染起始值)或对照值或对照值•6.1.3.2 对矿区开发影响范围的滑坡、崩塌、山洪对矿区开发影响范围的滑坡、崩塌、山洪泥石流等物理地质现象进行野外调查泥石流等物理地质现象进行野外调查•6.1.3.3 调查地质体中可能成为污染源的物质的赋调查地质体中可能成为污染源的物质的赋存状态、含量及分布规律存状态、含量及分布规律 •6.1.3.4 当调查区有热当调查区有热(气气)水时,应查明其分布、水时,应查明其分布、控制因素、水温、流量,水中气体及化学组分,控制因素、水温、流量,水中气体及化学组分,了解热了解热(气气)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6.1.3.5 当矿体埋深较大当矿体埋深较大(垂深垂深>500m)应在应在不同构造部位选择代表性钻孔进行地温测不同构造部位选择代表性钻孔进行地温测量,确恒温带深度、温度及地温梯度量,确恒温带深度、温度及地温梯度•6.1.3.6 矿区放射性调查矿区放射性调查• a..矿区发现有放射性元素,但确认无工矿区发现有放射性元素,但确认无工业价值时,应对其影响安全生产和环境污业价值时,应对其影响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作出评价染作出评价• b. 在铀矿区应对有水钻孔和地下水露头在铀矿区应对有水钻孔和地下水露头取样,测试水中放射性元素含量,同位素取样,测试水中放射性元素含量,同位素比值和化学组分,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研比值和化学组分,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其在水平与垂向的分布规律究其在水平与垂向的分布规律 •6.1.4 扩大延深勘探矿区调查内容扩大延深勘探矿区调查内容•6.1.4.1 调查由于矿坑排水而引起的区域地下水调查由于矿坑排水而引起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位下降,井、泉枯竭对当地用水的影响和地下水补井、泉枯竭对当地用水的影响和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变化。

      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变化•6.1.4.2 地表水污染调查,包括污染位置及废水、地表水污染调查,包括污染位置及废水、废渣中排出的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年排放量、排废渣中排出的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年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途径和去向、处理和综合利用状况放方式、排放途径和去向、处理和综合利用状况•6.1.4.3 矿坑水污染调查,着重调查硫化矿床矿坑水污染调查,着重调查硫化矿床(如如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等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等)、高硫煤矿床、放射、高硫煤矿床、放射性、汞、砷等矿床中对人体有害有毒元素的矿坑性、汞、砷等矿床中对人体有害有毒元素的矿坑排水及废弃的尾矿和废石堆在降水淋滤作用下对排水及废弃的尾矿和废石堆在降水淋滤作用下对水体的污染调查矿坑排放的高悬浮物水体的污染调查矿坑排放的高悬浮物(大于大于400mg//L)和高矿化水的排放浓度、分布范围以和高矿化水的排放浓度、分布范围以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 •6.1.4.4 调查矿山开采中引起的岩溶塌陷、调查矿山开采中引起的岩溶塌陷、山体失稳、崩落、地裂、沉降等对地质环山体失稳、崩落、地裂、沉降等对地质环境的破坏范围、破坏程度。

      境的破坏范围、破坏程度 •6.1.4.5 收集矿山不同开采中段收集矿山不同开采中段(水平水平)的井巷温度,确定其地温梯度井巷温度,确定其地温梯度•6.1.4.6 调查尾矿和废石堆放场的稳定性,调查尾矿和废石堆放场的稳定性,根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因素,分根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因素,分析形成山洪泥石流的可能性以及复垦还田析形成山洪泥石流的可能性以及复垦还田的情况 •6.2 矿区环境地质评价矿区环境地质评价•6.2.1 确定矿区地质环境类型:可根据地质环境现状及矿确定矿区地质环境类型:可根据地质环境现状及矿床开采引起的变化分为三类:床开采引起的变化分为三类:•第一类第一类 矿区地质环境质量良好,矿区附近无污染源,地矿区地质环境质量良好,矿区附近无污染源,地表、地下水水质良好表、地下水水质良好(ⅠⅠ、、ⅡⅡ)1),矿石和废石不易分解出,矿石和废石不易分解出有害组分有害组分• 注:注:1)见见GB 3838• 第二类第二类 矿区地质环境质量中等:采矿可产生局部地表矿区地质环境质量中等:采矿可产生局部地表变形,但对地质环境破坏不大;区内无重大的污染源,无变形,但对地质环境破坏不大;区内无重大的污染源,无热害,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较好热害,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较好(不低于不低于ⅢⅢ类类),矿坑排水,矿坑排水对附近水体有一定污染;矿石和废石化学成分基本稳定,对附近水体有一定污染;矿石和废石化学成分基本稳定,无其他环境地质隐患。

      无其他环境地质隐患 • 第三类第三类 矿区地质环境质量不良: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矿区地质环境质量不良: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因采矿可带来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地面质条件复杂,因采矿可带来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地面塌陷、山体开裂失稳、井泉干涸,有热害或矿坑排水以及塌陷、山体开裂失稳、井泉干涸,有热害或矿坑排水以及矿石、废石有害组分的分解易造成对附近水体的污染,水矿石、废石有害组分的分解易造成对附近水体的污染,水体水质超过体水质超过ⅢⅢ类标准 •6.2.2 区域稳定性评价:在全国地震烈度分区的区域稳定性评价:在全国地震烈度分区的基础上,根据断裂的活动性及工程地质条件,初基础上,根据断裂的活动性及工程地质条件,初步阐明区域稳定性及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步阐明区域稳定性及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6.2.3 矿区水环境质量评价:在查明矿区地表水、矿区水环境质量评价:在查明矿区地表水、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其变化、卫生防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其变化、卫生防护条件的基础上,按护条件的基础上,按GB3838进行评价进行评价 •6.2.4 勘探矿区环境地质评价:指出可能影响矿勘探矿区环境地质评价:指出可能影响矿区安全的滑坡、崩塌、山洪泥石流等物理地质现区安全的滑坡、崩塌、山洪泥石流等物理地质现象的危害,河流洪水危害及放射性和其它有害物象的危害,河流洪水危害及放射性和其它有害物质的分布及其对人身安全的影响。

      质的分布及其对人身安全的影响 •岩溶充水矿床应预测开采条件下可能出现岩溶充水矿床应预测开采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泥砂溃塌及疏干排水产生岩溶塌陷的程的泥砂溃塌及疏干排水产生岩溶塌陷的程度、分布范围及地表水渗漏倒灌等环境度、分布范围及地表水渗漏倒灌等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建议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建议•6.2.5 扩大延深勘探矿区环境地质评价:扩大延深勘探矿区环境地质评价:当开采矿区己产生环境地质问题,如水体当开采矿区己产生环境地质问题,如水体污染、塌陷、滑坡、地面开裂、泥石流、污染、塌陷、滑坡、地面开裂、泥石流、山体失稳等,应在查明其形成条件的基础山体失稳等,应在查明其形成条件的基础上,对现状进行评价,预测其发展趋势,上,对现状进行评价,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防治意见提出防治意见 7 报告编写要求报告编写要求•7.1 一般要求一般要求•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报告一般应作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报告一般应作为矿产地质勘探报告的一章,当矿区水文为矿产地质勘探报告的一章,当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内容多,或进行了专门性勘地质工程地质内容多,或进行了专门性勘探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单独编写,与矿产探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单独编写,与矿产地质报告同时提交。

      地质报告同时提交 •7.2 文字报告编写要求文字报告编写要求•7.2.1 基本要求:报告内容齐全,重点突出,论基本要求:报告内容齐全,重点突出,论证的依据充分,数据可靠,文字通顺,用词准确,证的依据充分,数据可靠,文字通顺,用词准确,结论明确,文图表应协调一致,互为补充,使报结论明确,文图表应协调一致,互为补充,使报告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告成为一个有机整体•7.2.2 编写内容编写内容•7.2.2.1 工作概况工作概况•简述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和环境地质调简述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的目的任务,工作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查评价的目的任务,工作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采用的工作方法,对各项工程的质量进行评价以采用的工作方法,对各项工程的质量进行评价以及其他必须说明问题及其他必须说明问题 •7.2.2.2 水文地质水文地质•a. 区域水文地质区域水文地质•简述区域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特征;含简述区域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特征;含(隔隔)水层的岩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与分布;含水层的富水性及地下水的补给、性、厚度、产状与分布;含水层的富水性及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径流、排泄条件•b. 矿区水文地质矿区水文地质•应阐明如下问题:应阐明如下问题:•矿区在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和矿坑矿区在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和矿坑水自然排泄面标高,首采地段或第开拓水平和储量计算底水自然排泄面标高,首采地段或第开拓水平和储量计算底界的标高;矿区的水文地质边界界的标高;矿区的水文地质边界•含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埋藏条件、单位涌水含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埋藏条件、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或导水系数、给水度或弹性释水系数,裂隙、量、渗透系数或导水系数、给水度或弹性释水系数,裂隙、岩溶发育程度、分布规律、控制裂隙及岩溶发育的因素;岩溶发育程度、分布规律、控制裂隙及岩溶发育的因素;地下水的水位地下水的水位(水压水压)、水温、水质以及补给、径流、排泄、水温、水质以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隔水层的岩性、分布、产状、稳定性及隔水性;确条件;隔水层的岩性、分布、产状、稳定性及隔水性;确定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的依据及其与矿层之间的关系定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的依据及其与矿层之间的关系 •主要构造破碎带对矿床充水的影响:构造破碎带的位置、主要构造破碎带对矿床充水的影响:构造破碎带的位置、性质、规模、产状、埋藏条件及其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形态性质、规模、产状、埋藏条件及其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形态特征,充填物的成分、胶结程度、溶蚀和风化特征,导水特征,充填物的成分、胶结程度、溶蚀和风化特征,导水性、富水性及其变化规律,与其它构造破碎带的组合关系性、富水性及其变化规律,与其它构造破碎带的组合关系以及沟通各含水层和地表水的情况。

      以及沟通各含水层和地表水的情况•地表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地表水的汇水范围,河水的流地表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地表水的汇水范围,河水的流量、水位及其变化,历年最高洪水位的标高、洪峰流量及量、水位及其变化,历年最高洪水位的标高、洪峰流量及淹没的最大范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情况及其对淹没的最大范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情况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对船采砂矿床,还应阐明河流枯、平、矿床开采的影响对船采砂矿床,还应阐明河流枯、平、丰水期的河床宽度、深度、流速及河水位标高,采矿船过丰水期的河床宽度、深度、流速及河水位标高,采矿船过河地段的最小、一般和最大流速河地段的最小、一般和最大流速• 老窿水和生产井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矿区内生产井的位老窿水和生产井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矿区内生产井的位置,开采的最大深度和最低标高,开采面积、产量、排水置,开采的最大深度和最低标高,开采面积、产量、排水量和充水来源,历年来发生突水事故的次数、突水量和原量和充水来源,历年来发生突水事故的次数、突水量和原因;老窿的分布范围、坑口标高、开采的最大深度及最低因;老窿的分布范围、坑口标高、开采的最大深度及最低标高、积水情况及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标高、积水情况及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c..矿坑涌水量预测矿坑涌水量预测•论证并确定矿区水文地质边界,建立水文地质模论证并确定矿区水文地质边界,建立水文地质模型、数学模型并论证其合理性;阐明各计算参数型、数学模型并论证其合理性;阐明各计算参数的来源,并论证其可靠性和代表性;对各种计算的来源,并论证其可靠性和代表性;对各种计算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推荐可供矿山建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推荐可供矿山建设设计利用的矿坑涌水量,并分析涌水量可能偏设设计利用的矿坑涌水量,并分析涌水量可能偏大、偏小的原因大、偏小的原因• d..矿区水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矿区水资源综合利用评价• 对矿坑水的供排结合及矿区作为供水水源的地对矿坑水的供排结合及矿区作为供水水源的地下水、地表水、矿泉水和地下热水的水质,水量下水、地表水、矿泉水和地下热水的水质,水量及其利用条件进行初步评价,如矿区内无可作供及其利用条件进行初步评价,如矿区内无可作供水的水源,则应指出供水方向水的水源,则应指出供水方向 •7.2.2.3 矿区工程地质矿区工程地质• a..矿区工程地质特征矿区工程地质特征• 矿区各工程地质岩组的分布、岩性、厚度和物矿区各工程地质岩组的分布、岩性、厚度和物理力学性质。

      着重阐明较弱层的分布、岩性、厚理力学性质着重阐明较弱层的分布、岩性、厚度、水理和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度、水理和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矿区所在地的构造部位,主要构造线方向,划矿区所在地的构造部位,主要构造线方向,划分各级结构面并阐述各级结构面的特征、分布、分各级结构面并阐述各级结构面的特征、分布、产状、规模、充填情况、组合关系及优势结构面产状、规模、充填情况、组合关系及优势结构面对矿床开采的影响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岩体风化带性质,结构类型和发育深度蚀变岩体风化带性质,结构类型和发育深度蚀变带的性质、结构类型和分布范围带的性质、结构类型和分布范围 •b. 工程地质评价工程地质评价• 露天边坡的稳定性评价:根据构成边坡岩体的岩性、物露天边坡的稳定性评价:根据构成边坡岩体的岩性、物理力学性质和结构面发育程度、组合关系、确定边坡类型:理力学性质和结构面发育程度、组合关系、确定边坡类型:阐明软弱夹层的分布、产状、岩性、厚度、水理性质、物阐明软弱夹层的分布、产状、岩性、厚度、水理性质、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着重说明首期开采理力学性质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着重说明首期开采地段中的长久性边坡地段的边坡特征;提出建议最终边坡地段中的长久性边坡地段的边坡特征;提出建议最终边坡角,对各边坡的稳定性做出评价,并对评价方法的合理性角,对各边坡的稳定性做出评价,并对评价方法的合理性进行论证:根据边坡和结构面的组合关系,预测可能出现进行论证:根据边坡和结构面的组合关系,预测可能出现滑动变形的地段,当有不稳定滑动块体存在时,根据需要滑动变形的地段,当有不稳定滑动块体存在时,根据需要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并提出建议的最终边坡角。

      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并提出建议的最终边坡角• 井巷围岩稳固性评价:根据矿体及井巷围岩的工程地质井巷围岩稳固性评价:根据矿体及井巷围岩的工程地质特征,评述岩特征,评述岩(矿矿)体的质量,对其稳固性做出评价,指出体的质量,对其稳固性做出评价,指出不稳定的因素,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部位,提出不稳定的因素,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部位,提出工程措施的建议工程措施的建议 •7.2.2.4 矿区环境地质矿区环境地质 • a..评述矿区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历史,历年来地震的评述矿区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历史,历年来地震的次数、位置及烈度,指出历史上出现的最高烈度,对区域次数、位置及烈度,指出历史上出现的最高烈度,对区域稳定性作出评价稳定性作出评价• b..预测矿坑水和其他污染源对地下水、地表水的水质预测矿坑水和其他污染源对地下水、地表水的水质可能污染的情况,提出保护地下水、地表水的建议;论述可能污染的情况,提出保护地下水、地表水的建议;论述产生地表变形产生地表变形(地裂、塌陷、露采坑、废石堆地裂、塌陷、露采坑、废石堆)对地质环境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矿山环保和复垦情况的影响,矿山环保和复垦情况。

      • 评述地下水、地表水的环境质量,确定水环境质量等级评述地下水、地表水的环境质量,确定水环境质量等级 • 预测因矿山长期排水所产生的地下水位下降的深度、疏预测因矿山长期排水所产生的地下水位下降的深度、疏干漏斗的扩展范围及邻海矿区引起海水倒灌的情况,评述干漏斗的扩展范围及邻海矿区引起海水倒灌的情况,评述对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对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 • c..预测疏干排水后可能引起的地面塌陷、预测疏干排水后可能引起的地面塌陷、沉降、开裂的范围和深度,对位于旅游风沉降、开裂的范围和深度,对位于旅游风景点、著名热矿水点附近的矿区还应评述景点、著名热矿水点附近的矿区还应评述对其影响程度;对位于高山、陡崖、深谷对其影响程度;对位于高山、陡崖、深谷的矿区,应预测矿床开采可能引起的山体的矿区,应预测矿床开采可能引起的山体开裂、危岩崩落、滑坡复活的范围和影响开裂、危岩崩落、滑坡复活的范围和影响程度,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建议程度,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建议• d..对矿体对矿体(层层)埋藏深度大于埋藏深度大于500m的矿的矿区,应阐明矿区内不同深度和各构造部位区,应阐明矿区内不同深度和各构造部位的地温变化和地温梯度。

      指出高温区的分的地温变化和地温梯度指出高温区的分布范围,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布范围,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7.2.2.5 结论结论• 论述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地质环境论述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地质环境的类型,勘探成果能否满足规范的要求,的类型,勘探成果能否满足规范的要求,能否作为矿山建设的依据;简述矿区主要能否作为矿山建设的依据;简述矿区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结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结论;指出勘探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开采过指出勘探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下步工作的意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下步工作的意见及防治的建设见及防治的建设 •7.3 附图和附表附图和附表 •7.3.1 附图和附表应完整、系统、数据准确、清晰美观和实用附图和附表应完整、系统、数据准确、清晰美观和实用•7.3.2 附图附图•7.3.2.1 基本图件基本图件•区域水文地质图区域水文地质图(含水文地质剖面图及柱状图含水文地质剖面图及柱状图);;•矿区水文地质图矿区水文地质图(含柱状图含柱状图)及水文地质剖面图;及水文地质剖面图;•矿区工程地质图矿区工程地质图(含柱状图含柱状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钻孔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钻孔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等水位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等水位(水压水压)线图;线图;•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矿坑涌水量计算图矿坑涌水量计算图(附剖面图附剖面图);;•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或典型钻孔工程地质编录柱状图或典型钻孔工程地质编录柱状图);;•代表性照片。

      代表性照片 •7.3.2.2 根据实际需要编制的图件根据实际需要编制的图件•直接顶板直接顶板(或直接底板或直接底板)隔水层厚度等值线图;隔水层厚度等值线图;•底板含水层地下水等压线图;底板含水层地下水等压线图;•地貌和第四系地质图;地貌和第四系地质图;•中段岩体稳固性预测图;中段岩体稳固性预测图;•露天采矿场边坡稳定性预测图;露天采矿场边坡稳定性预测图;•岩石强风化带厚度等值线图;岩石强风化带厚度等值线图;•地热异常区等温线图;地热异常区等温线图;•矿区地质环境现状评价及发展趋势预测图;矿区地质环境现状评价及发展趋势预测图;•岩溶发育程度图岩溶发育程度图 •7.3.3 附表附表•钻孔静水位一览表钻孔静水位一览表•钻孔钻孔(井井)抽水试验成果汇总表;抽水试验成果汇总表;•钻孔简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编录一览表;钻孔简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编录一览表;•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观测成果表;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观测成果表;•气象要素统计表;气象要素统计表;•风化带、构造破碎带及含水层厚度统计表;风化带、构造破碎带及含水层厚度统计表;•矿坑涌水量计算表;矿坑涌水量计算表;•井井(泉泉)、生产矿井和老窿调查资料综合表;、生产矿井和老窿调查资料综合表;•水质分析成果表;水质分析成果表;•岩岩(土土)样试验成果汇总表;样试验成果汇总表;•工程地质动态观测资料汇总表;工程地质动态观测资料汇总表;•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汇总表。

      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汇总表 •7.3.4 上述文字报告的编写内容和附图、上述文字报告的编写内容和附图、附表适用于大中型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附表适用于大中型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中等至复杂的矿区;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中等至复杂的矿区;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以及小型矿床可根据实际条件简单的矿区以及小型矿床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精简或合并情况进行精简或合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安徽省安全员《A证(企业负责人)》冲刺试卷三.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业务操作》预测试卷三.docx 安徽省安全员《A证(企业负责人)》模拟试卷一.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交易制度政策》模拟试卷四.docx 安徽省安全员《B证(项目负责人)》冲刺试卷二.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专业基础》预测试卷四.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业务操作》考前点题卷一.docx 2023年通信工程师《通信专业实务(传输与接入-无线)》试题真题及答案.docx 安徽省安全员《A证(企业负责人)》试题精选.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专业基础》预测试卷二.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业务操作》考前点题卷二.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职业导论》冲刺试卷三.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交易制度政策》冲刺试卷三.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专业基础》考前点题卷二.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职业导论》冲刺试卷五.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职业导论》冲刺试卷四.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交易制度政策》冲刺试卷一.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交易制度政策》冲刺试卷四.docx 安徽省安全员《B证(项目负责人)》冲刺试卷三.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业务操作》模拟试卷二.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