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精品导学案:2.6《琵琶行并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16页《琵琶行并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2)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高超艺术技巧3) 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涵,体会作品情感和艺术特点2)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学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3) 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提高诗歌鉴赏水平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涵学习重点: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学习难点:品味诗歌中对琵琶演奏声的精湛描写,学习象声摹音、设喻作比的修辞方法学习方法: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课时安排:4课时活动:课前预习[品思题目]《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29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兵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谏官)等职他抱着“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他又写下了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讽喻诗”。
这些诗反映了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白居易在43岁时被改职任大子左赞善大夫次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亦被刺伤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产”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并造谣陷害,他被贬为江州刺史(唐时刺史垮州的长官),继而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生平与诗作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后期(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语言知识积累[难读字] 钿(diàn)头银篦(bì) 水浆迸bèng 迁谪zhé 沾湿zhān 恬然自安tián 呕哑ōu yā嘲哳zhāo zhā 幽咽yè 铁骑 jì 红绡xiāo 贾人gǔ 捻niǎn 湓浦pén 渚(zhŭ)清 教坊(fāng) 间关(jiān) 名属(zhǔ)第一课时活动一:营造氛围,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活动二: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阅读和鉴赏诗歌,首先要通过阅读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结构请你按时间顺序,把诗歌正文部分分为五部分,并写出每一部分的段落大意序言: 1)第一部分: (2)第二部分: 3)第三部分: 4)第四部分: 5)第五部分: 活动三:语篇品读[重点语段品读](一)、品读序言问题探究:(1)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 (2)小序的作用是什么?明确:(3)小序中有这样一句话“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作者是否真的“恬然自安”,是否真的“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明确: (二)品读第一段(第一次演奏:江头送客闻琵琶)问题探究:1、 在这一段出现了哪些意象?明确:、重点语句赏析。
1)“主人下马客在船”这句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明确: (2)“举酒欲饮无管弦”有什么作用明确: (3)“醉不成欢”说明酒虽多,却不成欢,大家想想,诗人心情郁闷仅仅是因为不成欢吗?是为了什么?明确: (4)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烘托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5)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概括诗歌所渲染的气氛特点明确: [体会] 写秋景,送友人,暗含一丝凄凉和伤感课堂小结: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第二课时学习重点:品味诗歌中对琵琶演奏声的精湛描写,学习象声摹音、设喻作比的修辞方法活动一、背诵第一段(第一次演奏:江头送客闻琵琶)活动二、品读第二段(第二次演奏:江上聆听琵琶曲)问题探究:1、 琵琶女是怎样出场的?关于琵琶女的出场,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诗人的态度;二是琵琶女的反应大家找一找哪些是表现诗人态度的词句,提示大家注意动词的使用明确 : 那么 这些动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态度?明确 : 琵琶女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大家再找一下文中表现琵琶女反应的语句。
明确 : 这些说明了琵琶女是否愿意与诗人见面?为什么?明确 : 既然琵琶女不愿抛头露面,最后为什么又出来了呢?明确 : 2、分析琵琶女的演奏(第二次演奏:江上聆听琵琶曲)(1)曲调高低起伏变化过程场景特点方法序曲: 开始: 过渡: 发展: 高潮: 结束: 尾声: (2)此文中,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可谓绝唱,大量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你能找出几处呢?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写在括号内?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3)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 联绵词: (4)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 (5)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6)情感起伏变化(曲中带情):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其实不只文章可以反应人的内心世界,音乐同样也可以在琵琶女的演奏过程中,我们可以感觉出她的曲调是随着她心情的变化而变化的活动三、课堂小结第2自然段着重描写了琵琶女的演奏过程,赞颂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说:“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第三课时活动一、赏析第三自然段1、齐读第3自然段2、解读琵琶女自诉身世苦(1)结构分析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两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从“自言”开始,琵琶女讲述了她的凄凉身世划分这部分的层次(以琵琶女命运转折为界)明确: (2)问题探究:具体解读琵琶女的身世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介绍自己的籍贯(京城女)、住处(蛤蟆陵)第一层接下去四句里诗人分别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方式来描写琵琶女的才貌双全仔细分析一下,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明确:第二层从前面描述琵琶女弹奏的技艺来看,并没有因年长而衰败,而是依然精妙绝伦然而那些豪门子弟都不来光顾了,这说明什么?明确: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是对比叙述身世遭遇之后的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明确:3、小结 在这一段中,诗人将琵琶女的受宠与失宠进行了对比,概括一下是怎样的对比描写活动二、赏析第4自然段1、齐读第4自然段2、问题探究: 我们来分析诗人的身世有何曲折,为什么会与琵琶女产生共鸣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大家结合上下文,以及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所讲到的内容,概括一下诗人和琵琶女有什么样的共同遭遇?明确: 诗人为什么要“为君翻作《琵琶行》”呢?明确:3、名句解析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活动三、布置作业背诵第3、4自然段第四课时活动一、解析第5自然段第三次演奏:重闻琵琶青衫湿问题探究:这一段是本诗的结尾,我们承接到上一段,诗人要为琵琶女翻做《琵琶行》而琵琶女对此的反应是“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这说明了什么?明确: 二、课文小结1、写作技巧分析①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明确:②分析侧面描写的作用③修辞手法的应用2、人物形象分析3、回顾全文,拓展主题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4.拓展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任盈盈演奏《笑傲江湖曲》 金 庸 令狐冲又惊又喜,依稀记得便是那天晚上所听到、曲洋所奏的琴韵这一曲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温柔雅致,令狐冲虽不明乐理,但觉这位婆婆所奏,和曲洋所奏的曲调虽同,意趣却大有差别。
这婆婆所奏的曲调平和中正,令人听着只觉音乐之美,却无曲洋所奏热血如沸的激奋奏了良久,琴韵渐缓,似乎乐音在不住远去,倒像奏琴之人走出了数十丈之遥,又走到数里之外,细微几不可再闻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地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 箫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醒王元霸、岳不群等虽都不懂音律,却也不禁心驰神醉易师爷更是犹如丧魂落魄一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