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古代哲学史 (复旦大学) 道学思潮的先驱.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豆浆
  • 文档编号:19994663
  • 上传时间:2017-11-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05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第二章 道学思潮的先驱道学的发生,学术界一般从中唐开始追溯但从道学历史发展过程的 实际来看,中唐只是远源,尚未形成普遍风气北宋立国,维持着唐代以来 的思想格局,至宋真宗、仁宗之际,仍处在“儒林之草昧”(《宋元学案•高平 学案》) 的状态中一直到宋仁宗的庆历年间(1041—1048) ,伴随着当时求 变呼声的髙涨和“新政”的一度施行,学坛上兴起了一股批判的社会思潮 整个思潮在排斥佛道“异端” 、否定汉唐经学和抨击科举时文三个层面上同 时展开,而思潮的总倾向则是要求复兴儒学在批判思潮中,唐代韩愈的价 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发展,进而引起了整个士林风尚、思想取向和学术格 局的变化范仲淹、欧阳修、胡瑗、孙复、石介、李觏等,就是这一思潮的代表 人物,在他们“筚路蓝缕,用启山林”(《宋元学案》卷首《序录》) 下,开启了后 来延续数百年的道学思潮第一节 范仲淹与欧阳修一、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卒谥“文正” ,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 人范仲淹二岁丧父,其母改嫁稍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应天府(今 河南商丘市)读书他刻苦好学,终有所成。

      他一生历任多种职务,最高为 参知政事(副宰相) 他为官清正,刚正不阿,忠亮谠直,敢于犯颜谏浄,不怕挫折打击他关心人民疾苦,乐于为民谋利,主持修建的泰州兴化捍海堰延 袤百余里,当地人为感激他而命名曰“范公堤”,还为他立生祠在宋夏战争 中,他运筹帷幄,西夏军惧称“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后人则称他为 “儒将” 他有胆有识,锐意进取,勇于除弊,领导的“庆历新政”轰动一时,青 史留名他做大官后仍保持生活艰朴,对子孙管束甚严,设“义庄”赈济穷 人,得“风水宝地”不建居室而盖学校,苏州“吴学”从此而兴他多才多艺, 精通儒学,善写文章, 《岳阳楼记》传诵千古在学术上,范仲淹长于经学,史称“泛通六经,长于《易》 ”(《宋史•范仲 淹传》 ) ,即在春秋学和易学方面他颇有造诣但他一生忙于政务,没有学术 著作留世就现存的片断资料看,在经学上他颇认同于当时出现的否定传 统注疏,怀疑经传的新学风范仲淹是北宋开风气之先的人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倡导儒学复兴范仲淹复兴儒学的思想首先是来自现实政治改革 的需要他坚决主张以儒家思想来指导现实政治,以取代宋初统治奉行 的黄老学说他以《周易》 “变通”思想为依据,主张修理政教,有所作为,不 能因循守旧。

      二、 追求理想人格范仲淹“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 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欧阳修全集》卷二十《范公神道碑铭》)在《岳 阳楼记》中他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成为儒家理想人格 和忧患意识的名言在与当时守旧大臣针锋相对的斗争中,他“以直言谠论 倡于朝” ,一扫中唐、五代以来士大夫的陋习,开了尚名节、重廉耻、尊儒学的 士林新风气, “于是中外搢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宋 史•忠义传》 ) 后来道学思潮兴起,追求理想人格成为重要内容之一三、 发展教育事业在提倡复兴儒学的同时,范仲淹特别强调以经学 造士,认为读书人不能只关心求取功名的科举时文,而应该熟悉儒家经典, 通经致用所以,他一生注重发展教育,无论是在地方还是中央任职,他无 不把兴学校作为要务由此也使他成为北宋“庆历兴学”的重要倡导者和 实践者四、奖掖后进范仲淹是在当时士大夫中很有影响的人物,他的周围 团结了一批积极有为的学者,史载:“文正公门下多延贤士,如胡瑗、孙复、石 介、李觏之徒,与公从游 ”(《三朝名臣言行录》卷十一)此外如富弼、苏舜钦、 欧阳修等许多人都受到过他的提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道学中“关学”一 派的创始人张载, “少喜谈兵” ,颇有军功之志,21 岁时,值宋夏战争爆发,范 仲淹任陕西招讨副使,张载上书谒见范仲淹,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 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宋史•张载传》)引导他去读《中 庸》 ,从此张载开始了成为哲学家的探索历程总之,范仲淹的真正贡献主要不在于理论方面,而在于对北宋道学思潮 兴起的实际推动二、欧阳修欧阳修(1007 —1072),字永叔,号“醉翁” ,晚年号“六一居士 ”,卒谥“文 忠” ,庐陵吉水(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年间进士,历任多种职务,官至参 知政事,封开国公他是 “庆历新政”的积极参加者,主张革除弊政、减轻赋 税、加强国防晚年不满王安石变法,认为有敛财扰民之嫌在哲学方面,欧阳修注重儒家的理性,他始终把理性作为衡量事物的标 准,认为“物无不变,变无不通,此天理之自然也”(《欧阳修全集》卷十八《明 用》 ) ;“未有人理逆于下,而天道顺于上者 ”(《新五代史•司天考第二》 ) ;“盛 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他提出了“不绝 天于人,亦不以天参人”(《新五代史•司天考第二》 )的天道观,指出“天”与 “人” 、 “天道”与“人事”之间既有关联,又有明确区分。

      他批判汉唐儒学中 “天人相副”的思想,尤突出批判汉唐时期的谶纬之学总体上说,欧阳修所 强调的“理” ,是历史的、人世的、实用的、理智的,与后来道学家所言万事万 物本原的那个“理”不尽相同,可视为中国哲学史上由“天命论”向“天理论” 的一个过渡在经学方面,欧阳修著有《易童子问》 、 《诗本义》 、 《春秋论》等著作,成为 当时“疑传惑经”的经学变古思潮之重要代表人物在“疑传”方面,他对《诗》的毛《传》 、郑《笺》 , 《春秋》的三《传》都有怀疑和批评,敢于与汉唐经学 家立异,坚持从经典本身理解经典在“惑经”方面,首推对《易传》的怀疑, 认为它们非世传所谓孔子所作,而是战国到汉初儒家“讲师”解经的“传” ,其 中既有口耳相传的“圣人之言” ,也有讲师们加进去的内容,不能盲目轻信 朱熹曾说:“旧来儒者不越注疏而已,至永叔(欧阳修) 、原父( 刘敞) 、孙明复 (孙复)诸公,始自出议论,如李泰伯(李觏)文字亦自好,此是运数将开,理义 欲复明于世故也 ”(《朱子语类》卷八十)欧阳修是当时排佛道思潮的重要人物他的排佛道思想,已开始突破 仅从实用层面去批判的范围,提出要想战胜佛教就必须“修本” ,而这个“本” 就是儒家的“礼义” 。

      因此他不同意韩愈“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排佛方 法,主张“莫若修其本而胜之” “修本”的内容则是“补其阙,修其废,使王政 明、礼义充,则虽有佛,无所施于吾民也 ”这一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是后来道学家从理论上排佛的先导欧阳修又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唐宋八大家”之一,且长期居文坛执 牛耳的地位后来的古文大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曾巩、王安石等, 或出自其门下,或曾得其提携他受韩愈的影响很大,认为“学者非韩不学” (《欧阳修全集》卷七十三《记旧本韩文后》 ) ,主张“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同上书卷七十三《答吴充秀才书》 ) ,突出了“道”对“文”的指导作用此外,在人格完善和名节砥砺、转移士风上,欧阳修的影响也不下于范 仲淹他在《新唐书》中提出:“节谊为天下大闲,士不可不勉”;“ 天下士知大 分所在,故倾城复支,不有君子,果能国乎? ”在《新五代史》中他说:“礼义廉 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廉耻,立人之大节 ”等等,在当时都 起到了振作士风的作用总之,无论在思想、人品、气质上,欧阳修与范仲淹都十分相似就对道 学思潮所起的作用而言,他比范仲淹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二节 胡 瑗南宋的道学家们在追溯道学思潮产生的源头时,对庆历之际的胡瑗、孙复、石介很推崇,合称其为“宋初三先生” ,认为他们为道学的创立奠定了基 础而其中的胡瑗因为是程颐的老师,所以更受重视胡瑗(993—1059), 字翼之,泰州如皋( 今江苏如皋)人,一说为泰州海陵 (今江苏泰州)人,其远祖世居安定(今甘肃泾川北) ,学者习称“安定先生” 胡瑗自幼专意修习儒经,据说曾上泰山苦读十年不归除精通儒经外, 他还深谙音律他曾数度应举,均名落孙山,遂在苏州以教书谋生景祐元 年(1034),范仲淹知苏州,一见胡瑗便“爱而敬之” 范仲淹创建苏州府学, 延聘他担任教授此后两人关系一直十分密切不久范仲淹又荐胡瑗赴朝 廷考较钟律西夏侵宋,范仲淹出任安抚副使,举其为军事推官,后因丁忧 去职服阕后,范仲淹又荐其赴好友知湖州的滕宗谅处掌府学在“湖学” 的九年里,胡瑗的教学声名日显,庆历四年(1044)朝廷正式建立太学,有司 取胡瑗在苏、湖两地的学规为太学法从皇祐四年(1052)至嘉祐四年 (1059),胡瑗在太学执教凡八年,兼任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和“管勾太学” 的学政,直至病重致仕一、易学与“性情”论胡瑗的学术以经学见长,他博通五经而尤精于《易》 。

      但胡瑗的学术著 作大多已亡佚,存世的仅有《周易口义》 、 《洪范口义》 、 《皇祐新乐图记》 ,另外 在《宋元学案》中辑有其《论语说》 、 《春秋说》 、 《中庸义》片断胡瑗长期从事教育,其教育活动颇能配合范仲淹主张的以经学造士,所 以他首重经学教育在解经上,他强调“以理为胜”(蔡襄《端明集》卷三十七 《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 》 ) ,这与传统的训诂之学已有很大不同胡瑗以易学闻名于世,他是宋代易学中“义理”一派的开创者所谓“以 义理说《易》 ”,指除了卦象外,不用长短符号、黑白点子或具体数字来解释, 而专以文词来解释卦理胡瑗的义理易学,不仅一扫西汉灾异之说、东汉谶 纬之说,同时也不取王弼的玄学之说,而代之以儒家的纲常名教之说和性命 道德之言,这与后来的道孥思潮如合符节胡瑗认为, 《易》之本义专取“变易之道” ,传统所谓《易》之“简易” 、 “不易”和“变易”的“三义”说,于“圣人之经谬妄殆甚” ,他说:《易》之作,专取变易之义,盖变易之道,天人之理也以天道言之, 则阴阳变易而成万物,寒暑变易而成四时,曰月变易而成昼夜;以人事 言之,则得失变易而成吉凶,情伪变易而成利害,君子小人变易而成治 乱。

      (《周易口义•发题》 )胡瑗的易学,对其学生程颐的影响不小,这不仅表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内 容上程颐曾前后师从周敦颐和胡瑗,他的《伊川易传》是道学家著作中的 经典之一但在形式上, 《伊川易传》不取周敦颐的《太极图易说》的“象数” , 而取胡瑗的以“义理”解《易》的方式在内容上, 《伊川易传》也多处引证胡 瑗的观点程颐还让其学生熟读三家易学著作,胡瑗的著作就是其中之一胡瑗对“性情”问题也有一些探讨,其高足徐积尝言:“ 安定说《中庸》始 于情性 ”(《宋元学案》卷一) 胡瑗认为, “性”是“天所禀” ,因此是“至明而不 昏,至正而不邪,至公而不私 ”(《 周易口义》卷十一)的;喜、怒、哀、乐、爱、恶、 欲“七情”是由外物引发的,所以就会有“正与不正”(《宋元学案》卷一) ;而圣 人则“能性其情” , “不使外物迁之” , “小人则反是,故以情而乱其性”(《周易 口义》卷一)这些观点已经透露出一点道学的气息,尽管胡瑗没有更为深 入的论说二、 “明体用之学”胡瑗是北宋著名的教育家,当他在苏、湖地区执教时,学生已经遍及东 南一带后来人主太学,社会影响更广, “天下之士不远万里来就师之”(《宋 史•胡瑗传》 ) ,以致太学无法容纳,只能旁拓军署为学舍。

      胡瑗的弟子遍布 朝野,北宋中期许多知名学者和执政的公卿大夫,往往出自胡瑗门下当 时,王安石曾特撰诗寄赠,誉其“文章事业望孔孟” , “魁冠大带满门下” ,甚至 以宰相之业期许之(《王文公文集》卷三十四《寄赠胡先生》)在胡瑗学生 中,最出名的当推后来成为道学创始人之一的程颐胡瑗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学规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制订了“科条纤悉备具”的学规,从学习到言行举止等各方面都严格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