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历代宫廷养生精要.doc

28页
  • 卖家[上传人]:笛音
  • 文档编号:25810473
  • 上传时间:2017-12-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7.50KB
  • / 2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如日之升——汉代宫廷养生(1)1.第一部养生专著《黄帝内经》关于生命的起源、人与自然、生命的发展规律以及生命衰老的原因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我们人类永远追寻的主题,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早的时候,对这些问题已经做了深入的探讨,找到了至今仍有深远意义的答案这本探索生命奥秘的宝典就是西汉成书的《黄帝内经》它是秦汉以来名医家的论文汇编,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书为什么叫《黄帝内经》呢?原来,黄帝是古代的帝王,姓公孙氏,又因他生于"轩辕之丘",又名 "轩辕氏 ",再因建国于有熊,又名"有熊氏" 他战胜了蚩尤以后,成来天子,"因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所以称 "黄帝"本书假托黄帝一问,医学家岐伯一答的形式来论述,因此冠以"黄帝" 二字《黄帝内经》正确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的问题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里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本神篇》亦曰:"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同时提出" 天人相应"的理论,认为养生的根本在于" 顺应自然"。

      《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如《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的四时顺养原则 《素问· 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另外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 8 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 7 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津,《灵枢天年篇》以 10 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对衰老的认识也极为正确《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诸方面若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一、如日之升——汉代宫廷养生(2)《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

      提出了自然观、防治观、意志观、精气观、动静观、食疗观等科学实效的养生思想《黄帝内经》的问世,使当时尚在黑暗中摸索的传统养生术有了理论的指导,并为此铺设了前进的道路从此,我国的养生术便沿着《黄帝内经》所确立的规范不断地向前发展,并逐渐形成了道家、儒家、医家、佛家等养生学派《黄帝内经》堪称我国古代气势恢宏的医学巨著,闪耀着古人智慧的灵光它对中医学及养生文化精辟准确的论述,推动了我国养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历经几千年的岁月风霜依然在今日的养生文化领域散发着夺目的光彩2 保健养生的运动项目运动项目成长图谱:夏商时期→御术、军事武艺、田猎、跑、跳跃、水上活动西周时期→继承前者,发展“射礼”(包括大射、宾射、燕射、乡射)以德育教化为目的春秋、战国时期齐、楚一带→蹴鞠、弄丸、斗鸡、走狗等秦代→“角抵戏”汉代→射术、剑术、角力、保健养生,并形成其技术和理论体系这份运动项目成长图谱清晰地记录了夏商至汉代我国保健养生的运动项目,并逐渐形成了技术和理论体系除了这些运动项目以外,东汉时期的名医华佗创编了一套健身健体的保健引导动作,为后人进行养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这就是“五禽戏” “五禽戏”,顾名思义,是把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代表性动作,按照锻炼身体的要求进行编排,形成了动作互相衔接的五套运动健身术,是华佗在《庄子》“熊经鸟伸”和《淮南子》“六禽戏” 的基础上创编的,因其炼身效果显著而经久不衰。

      虽然“五禽戏” 的具体动作早已失传,但幸运的是,淮南朝陶弘县,在《养生延命录》中载有“五禽戏”的术势,也是仅存的现有所见的具体术势,摘录原文如下:一、如日之升——汉代宫廷养生(3)"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踯(掷),却二踯(掷),长引腰,侧脚(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伸左右(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 "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也,举头,左擗(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用(鼓)力,各(右)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趾(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五禽戏”动作中的气功外动,是按照祖国医学五行“ 相生 ”的规律编排的,因而疗效也与五行相关五禽五行五脏疗效鹿 金肺固腰肾,增强行走能力熊水肾增强脾胃功能,壮健力量虎木肝增长气力,精力旺盛鸟火心加强呼吸功能,提高平衡能力猿土脾灵活脑筋,增强记忆,发展灵敏性,开阔胸襟 此外,华佗“五禽戏” 的出现,使东汉末期导引养生术得以进一步发展,不断突破了“导引图”单势导引的局限,还突破了“导引图” 单一疗疾手段的局限,为武术的发展,特别是某些象形拳的创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如日之升——汉代宫廷养生(4)3.养生宫廷药膳的出现“食疗”这一思想不只是现代人的宠儿,追根溯源,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开始了探索食物和药物相结合的旅途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朝,就有为帝王调配膳食,进而养生保健的“食医”据载,我国至少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 药膳 ”其名,虽然该词最早已见于《后汉书·烈女传》君主帝王具备寻求养生的优越条件,可以尽天下物质、精神之财富为己之用,毫无疑问,宫廷药膳养生成为更深层次,更具效果的养生之道,宫廷御膳即为食补与食疗的融渗,中医与饮食的结合,达到“寓医于食”的理想目标我国从汉代起宫廷就引入了药膳食补食疗的理念,而宫廷御膳更是将国粹中医巧妙的和帝王的饮食提炼融合,寓医于食,使饮食极具营养价值,又可延年益寿宫廷药膳素以原料品种齐全、选料珍奇名贵、制作工艺考究为主要特点如在汉代,即有"鹿身百宝" 之说,皇帝将稀有的鹿角、鹿血、鹿茸、鹿肉等纳入宫廷,制成各种药膳,强壮龙体药膳的中药原料是药物,也是食物,它须寓药于食,寓性于味,融药物功效与食物美味于一体同时,药膳必须以精湛的烹调艺术为手段,借助炖、焖、煨、蒸、煮、熬、炒、卤、烧等中国传统的烹调方法,根据患者身体的需要进行中药的选料,对所选用的中药应根据药物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炮制、加工方法及分离提取方法,以保证制成的食品既具有一般美食的色、香、味、形,又可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达到治病、保健和强身的目的。

      药膳是一种具有独特食疗功效和特殊食物美味的膳食,与人们的一日三餐紧密相连,只不过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合理配伍,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治病强身作用的膳食,通常称其为饮食疗法,它是中医药学知识与中国传统烹调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它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予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是既有营养价值,更有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功效的一种饮食文化 二、高峰迭起——唐代宫廷养生(1)1.医圣孙思邈的养生理论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由于养生得法,他健康地生活了 101 岁,孙思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方法主要阐述在《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等著作中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分为养性、道林养性、居处法、按摩法、调气法、服食法、黄帝杂忌、房中补益八个部分孙思邈养生思想的核心是养性,再配以运动身体,饮食起居,营养药物等辅助的养生方法,就形成了孙思邈“养生之道”的全部风貌孙思邈认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首先养性养性就是调养自己的精神心性,使身心处于宁静祥和的境界他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修炼高尚的道德品质,淡泊无私,做到“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达到宁静致远的心境。

      在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中,认为能养性就能够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就是服用灵丹妙药也不能益寿延年他又提出了养性的具体方法,要求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即做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除掉“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探究孙思邈的养生思想,是以《黄帝内经》与嵇康的养生理论为依据的,他在《要方》中所阐述的养生之道就是对《黄帝内经》和嵇康养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因为《黄帝内经》也强调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能保持宁静祥和的心境,才能固守精神的平和,真气就会畅通全身,身体就不会受到疾病的侵害而魏晋的嵇康认为:“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嵇康《养生论》) 意思是说人的精神制约着人的肉体,只要人的精神保持祥和宁静,人的肉体就不会生病、死亡 孙思邈的养生论是以养性为基础,但也配以其它养生方法《要方》中详细介绍了养性以外的辅助养生方法,如居处、按摩、调气、服食、杂忌、房中六项。

      居处就是生活要有规律;按摩就是经常对四肢进行按摩;调气就是进行呼吸吐纳的修炼;服食就是注意适当的营养滋补及药物治疗;房中讲性生活要有节制;杂忌讲一些生活中的禁忌几千年来,孙思邈的养生理论指导着中国的养生文化的发展历程,通过实践并得到正确的验证,因此直到现在,孙思邈的养生理论依然是养生文化中一盏指路的明灯 二、高峰迭起——唐代宫廷养生(2)2.宫廷养生茶的兴起在远古时代,智慧的中国人就发现了茶的妙用,起初把它作为解毒的良药,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后来人们发现茶有更多的用途,茶既可健体,又可养生;既能清心,又能修身,于是茶被尊为保养身体的"万病之药" 在唐代,当人们知道了茶对人体的营养价值后,由南方传至北方,开始大规模地种植茶树,特别是唐代的茶圣陆羽,他在总结前人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并付诸实践,著有《茶经》三卷,详记了茶叶产地及饮茶风习,还介绍了茶的功能,从此宫廷内外饮茶之风大兴开元以后,在北方饮茶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宫廷用茶的数量日增,皇帝便下令建了一个专门生产王室用茶的场所,于是就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专门贡焙——常州义兴和湖州长兴间的顾渚贡焙。

      贡茶,实质上也是一种赋税由于唐代广征各地名茶,贡焙的贡额也不断增多,宫廷中的用茶和茶货积存也愈来愈多,因此开始又出现了皇帝以茶赏赐勋戚重臣,以示恩信的一种习惯和制度这种由皇帝遣官宦专赐,臣下得茶后上表申谢的颁赐茶叶之风,在唐代后期至宋代的一个很长时期里,几乎流为上层社会的一种隆重礼遇唐代颁赐茶叶的主要对象是近臣,但高僧名儒、戍边将士和其他各色人等,也都可因各种原因而获得颁赐据说在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 849 年),有一个和尚已是 100 岁出头的年纪,来到洛阳,宣宗问他服何药而得此寿的,和尚回答说,少时很贫苦,不知药性,没有服什么药,只是平时爱饮茶,到处唯茶是求宣宗听后,便赐他茶叶五十斤,并请他居住保寿寺以示犒赏 中国古代的宫廷茶道文化,并非始于唐代早在迄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宫廷,已设置了司掌宫廷茶事的官员,并有近乎茶宴形式“聚茶”的饮茶方式,这亦可看作是中国古代早期的宫廷茶道唐代的茶道和一些茶俗,一般都先起于民间,后来传至宫廷唐代每年夏历三月三日在宫廷举行以头纲贡茶来祭祀祖先分赐近臣,举行盛大的“清明宴”在唐代 289 年,从唐太宗李世民下召令起,历代帝王要每隔三十年开启法门寺塔地宫一次,以最高的法会、礼仪形式,将佛骨从扶风法门镇迎回长安宫中,供奉,以祈祷海晏河清,国运昌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