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借鉴前人艺术-力创诗词精品.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55043557
  • 上传时间:2024-01-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借鉴前人艺术,力创诗词精品 当今诗坛创作,数量繁多,质量则参差不齐如何提高创作水平,我以为,向前人学习,学而能变,承而能创,这是不二法门我们承受了如此丰厚的诗词遗产,酌取曹溪一滴,也可以使自己提升一个层面今试就继承发展古代诗词创作艺术如何出精品这一话题,谈谈个人浅见 一、彰显个性,追求风格 从文学史来看,诗作个性与诗风是逐渐形成的《诗经》无作者名,某一类别的诗,所呈现的风格、气象,是某一阶层、群体的总体要素的综合,个性不突出直至屈原《离骚》出现,才有充分表现个性的作品出现汉乐府诗重在写民间哀乐,古诗十九首,表现的是下层文人的生活与情感,但均无作者名,无法区别诗的个性,只有整体性的风格魏晋南北朝,建安风骨、正始诗风、田园诗、山水诗相继出现,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诗人多追求传世之作,彰显个性,观曹丕《典论论文》即可知然至齐梁诗则缺少个性盛唐个性化的诗风明显,开始出现诗派边塞诗、山水诗、田园诗都出现代表性的诗人至李、杜出现,个性更为鲜明今试以李、杜诗稍作比较: 李白诗瑰奇奔放,强调主观精神,对客观物象加以变形与再造,是奔放豪情与变形的结合擅长将现实升华,化为迷离徜徉的幻景,由幻景到意象,成为理想的外化。

      提供幻景,摇荡心旌,心领神会,意得神传,获审美之妙悟即看他所作的乐府诗,比汉魏乐府更美,学而变,兼而有之 杜甫沉郁顿挫,逼真反映生活图景精造细节,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写一刹那可联想到古今,从侧面可想到大千世界其妙在于细节逼真,以现实图景引起人们的回忆,产生亲切的情绪 李白乃醉态思维醉眼朦胧,重在主观观照,想象客观世界,改造物象,或以主观造境内心郁闷,却写出奇语:“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杜甫重客观再现,以小见大,写家事,儿女情,生活细节,以逼真图画激活亲切情趣或积忧为愤,力图以某一场景、侧面反映社会,如《羌村三首》反映动乱时代,点出“世乱遭飘荡”《彭衙行》:“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是典型场景中的典型感情,从而折射出时代 总之,李白以虚为主,以造境为主,杜甫以实为主,以写境为主他们各以鲜明的个性与风格,成为诗之经(朱熹语)、诗国天空中的两星座(李汝纶语) 自李杜之后,群星璀璨,异彩纷呈路径通幽,然创新为艰,至宋,又逼出诗人使出百般手段,彰显各自个性,形成各自面目,然后才有宋诗的大千气象可惜至元、明两代,诗人多蹑手蹑脚,个性不突出,故不仅与李杜比肩者无,即与韩、柳、刘、白、欧阳、苏、黄、杨、陆相比者亦无。

      直至清代,顾炎武、王士祯、袁枚、翁方纲各以诗歌主张彰显个性,近代以来诗派纷呈,前有宋诗运动之大家郑珍,后有同光体两大领袖陈三立、郑孝胥等,各有个性,各有鲜明风格,鼎立诗坛试以陈、郑两人比较: 二人均以学宋为主,兼综唐诗,但同中有异:陈三立取法杜少陵、韩昌黎、黄山谷、陈后山,诗风奥邃苍坚,醇厚清奇郑孝胥从学梅尧臣、王安石、陆游入手,上法王维、韦应物、柳宗元、孟郊,融化创新,自成面目,清刚瘦淡,凄婉深秀,然亦有苍浑劲悍之作,兀傲之气横绝一世,出之以精切洗练钱基博高度概括两人诗之不同:“陈三立诗豪放恣肆,以山谷为门户,而根极于韩愈而郑孝胥诗凄婉深秀,以柳州树骨干,而洗练以孟郊①李审言指导后学少年学诗有一段话说:“锻章炼句,语必超奇,则学伯严;议论闳深,洞胸达腋,务尽其致,则学苏堪②认为陈三立重在锻炼章句,语必出奇;郑孝胥长在议论,深刻而务尽其意这是两人的各自特长胡先则以形象的比喻将两人诗风与气象作比较:“郑诗如长江上游,虽奔湍怪石,力可移山,然时有水清见底之病;至陈诗则如长江下游,烟波浩渺,一望无际,非管窥蠡酌所能测其涯者③ 当今诗坛,一部分诗人已形成个性与风格,或刚健或柔婉,或诙谐或辛辣;或格高调雅,或俗中见雅。

      但相当多的诗词作者,不知努力的方向在求个性的彰显,而是人云亦云有志于诗史留名者,应向前人学习,力求个性的彰显,追求表现手法的独特,避免表现手法的雷同、诗风的趋同唯有风格多样化的发展,才有诗词生命力的旺健 二、以景寓意,意与境偕 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妙在采菊有所感而难言,以景会之,境中蕴有意趣杜甫抉其奥,会其意,诗句如:“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盘《赠蜀僧闾丘师兄》)细语接谈,不觉夜深,亦不言软语为何,蓦然抬头,但见落月如盘故《扪虱新话》评此诗云:“采菊之际,无意于心,而景与意会,此渊明得意处也老杜亦曰:‘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盘’予爱其意度闲雅,不减渊明,而语句雄健过之每咏此二诗,便觉当时情景尽在目前,而二公写之笔端,殆若天成,兹为可贵④此类妙句,老杜诗中还如“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醉时歌》)、“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语本陶诗“遥遥望白云,怀古意何深”(《和郭主簿二首》)、“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江阁”(《缚鸡行》),意与景会,心领神会,意在言外又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颇有理趣又:“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后游》)与大自然悠然神会《唐宋诗醇》评此诗云:“盖其胸中自然流出,而意已潜会,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诠者如此 或由情景交融进而求意与境偕,主客交会杜诗云:“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杜诗结尾即常有混茫之境,如:“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缚鸡行》),以景作结,情融景中由鸡虫看世界,并无是非观,超越常人之识,冷眼旁观黄山谷学他:“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鲁迅亦化用杜诗:“白眼看鸡虫《哀范君三章》) 委婉而不直说,以景寓心中之意宋代理学家朱熹也深明此理其诗如“认取溪亭今日意,四更山月涌波心”(《趁韵》)、“浮云一任闲舒卷,万古青山只么青”、“不须更话三生石,紫翠参天十二峰”等,也是彻悟之后的境界,却借景说出其《偶题三首》前二首云: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嵬崔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第一首写哲人面对青山沉思,见山而及云,探求云既化雨,为何云又不断出现的道理。

      第二首看似写峡中瀑布注入潭中之景,有沛然气势,实际上是哲人在穷理,在奋力擘开障碍,以求真理之源泉;谬误之念都如断梗枯槎无处藏身,因而无碍智慧之川的清澈自然界中不可能看到擘开苍峡之景,此亦构想意象之妙,以理造境这组诗正是“心物两契,举物以写心”之作康德说:“这种由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呈现,就叫作意象《判断力批判・关于艺术―般》)朱熹此诗中的意象,很可能是对自然界种种观察、体验、沉淀为经验的结晶,一旦得到理性的顿悟,便唤起这些结晶,组成动人的意象,构成完整的意境,妙在物态与我所悟的理水乳交融在一起,趣味适在其中《观书有感》第二首云: 昨日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水深则巨舰亦轻如一毛,此是物之常理,学问不断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也会豁然贯通,而得自由境界看似写物,实则言理,“理内物显”作者很可能有此感想而借景说出,将其理性寓于情景中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在加拿大递出归国讲学申请的当日,作有两首绝句,其一云:“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独自寻”,她在寻找她的归宿,要像飞鸟归巢般返回故国,如同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归园田居》)。

      末句以“谁”设问,她希望祖国安排归来之所,殷殷厚望其二云:“花飞早识春难驻,梦破从无迹可寻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惜余阴?”观花飞花落,信知春不可久留,思乡之梦醒,却无迹可寻仍然远在天涯,年华老大,珍惜余生光阴,也只有回归到故土,落叶归根,才能让光阴不至于虚度这二首绝句成功之处,不仅在于用形象寓意,发挥意兴感人之特点,且在末句用问句,逗人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 当今诗,重在客观写景,不求寓意如一首《红树林游吟》云:“林沼幽芳野趣浓,原生物态碧游宫歌惊绿梦千巢鸟,翠隐兰桥万密丛未知有何寓意 三、熔铸意象,求新求变 前人在意象方面每每求新求变唐诗中的意象如“折柳”“落梅”“劳燕分飞”“秋蓬”“红豆”“锦书”“竹篱茅舍”之类已老化到了近代,大诗人陈三立力求熔铸意象,出奇生新,融注个人主观强烈的感情色彩日月星云、雷电风雨,在他笔下是“碎日”“残阳”“月窟”“大月”“狞飚”;自然界生物,往往是“啼鹃”“饥鼠”“鼠影”“蛇影”“瘦犬”“孤灯”“孤萤”“喧鸦”“鬼魅”,甚至“蜗涎”也成为其审美对象以此表现内心的孤寂和压抑、世事的变幻与不可捉摸性又如《独坐觚庵茅亭看月》中两联写月夜:“剥霜枯树支离出,沉雾孤亭偃蹇存。

      邻犬吠灯寒举网,巢乌避弹旧移村 “枯树”“孤亭”,被霜侵雾裹寒气如网,充塞宇宙巢鸟畏弹,避居他村,意象成其悲凉身世自我形象的体现 历来诗人喜爱描绘柳树的袅娜多姿,而陈三立笔下的柳树,则往往为“秃柳”,如“影秃柳狰狞出”(《雨中去西山二十里至望城冈》)、“劫馀处处迷,秃柳迎如鬼”(《春晴携家泛舟秦淮》)为“髡柳”,如“隔墙髡柳留残叶”(《漫兴》)等由于诗人对险恶社会环境的惊恐,故看柳树也觉得可怖,如“明灭灯摇驮,狰狞柳攫人”(《夜出下关候船赴九江》),柳居然狰狞而攫人 陈三立赠人诗云“雕搜物象写奇情”(《次韵酬曹范青舍人》)、“吐胸万怪争盘”(《题何叟残画二纸》),正是他捕捉物象融入己情的创作体验 今天作诗者不少,但惯常思维往往运用概念化的词语应尽量注意用具体物象的词汇,进而熔铸为意象如有位学员《鹧鸪天・民生大计》词,末两句云:“鄱湖生态儿孙业,碧水渔歌候鸟鸣生态保护固然为当前所强调的大政,但写入诗词中则嫌空泛候鸟不如具体化到某一种鸟,故我改为:“鄱湖澄澈防秽涸,碧水渔歌雁鹤鸣 四、通感效果,妙不可言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进行转换,达到特殊效果,此谓之通感手法。

      杜甫追求通感,如以听觉化为触觉:“钟声云外湿”“高城秋自落”,常情常景却写出奇景的效果陈三立运用此种手法更多,类型也表现多样化,这是其诗之三昧,如: 1.将视觉转化为触觉,写出物之触感如“岫云粘更脱”(《庐楼居五首》)云竟被粘在山上,风吹云开,再用“脱”字状云之迅忽离开,“脱”见云之重量,又炼“粘”字将景物转化为触觉如“松色粘天冷,秋阴背岭重”(《望禹碑作》)、“草树粘天润”(《七月十二日还金陵散原别墅雨中遣兴》);又如“蔽亏露叶粘星湿”(《十六夜月步松林》),遮天蔽月、满沾露水的松林,居然将星粘湿,极言树之高、天之近诗人主观感受在理之外、情之中粘”字还用于形容心魂,如“魂都粘草树,气欲识金银”(《横板桥北草场携曹东寅、李道士玩月》)、“薄带烟痕围作晕,分粘香梦自生寒”(《宗武示过小院看牡丹之作和酬》),梦本无形无状不可触,却说可“粘” 2.将听觉转换为视觉或触觉,有诡谲之趣如“携回三峡声,雷霆挂几杖”(《飞虹梁》),想象将雷霆般的三峡瀑声挂在杖几上带走,将声音转变为实物又如“落”字:“几案落鸠声”(《晓坐》),鸠声可落,想象其声之脆有重量又“来拾虫声立断桥”(《七月十五夜移艇子就断桥玩月》),虫声可拾起,出于理而在情中。

      又“钟响漏苍翠”(《赠汪社耆》),钟声从苍翠山中漏出又“蝉嘶虫语漏缝隙”(《七月十三日偕宽仲、宗武登仓园新楼凭眺至月上》),蝉虫之声微,却能从树丛中漏过来意行近市临村落,杖底鸡声漏竹丛”(《雨霁步寻松树林还过山市》),杖底山下村落传来鸡声,居然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