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语三百讲9.doc

30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448136195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4.50KB
  • / 3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语三百讲9《论语三百讲》 第241讲  君子与小人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一个人懂得自我要求的话,他的生命就会每天进步;相反的一个人总是要求别人,而他自己完全原地踏步,他周围的人都因为他的要求而改善了,他自己本身还是一样,到最后才发现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孔子说,君子自重而不与人争斗,合群而不成帮结派矜”代表自重,不与别人争,别人要争的话我就让,代表我很自重如果你不自重的话,别人争我也争打成一团群而不党”是指我跟别人合群绝不成帮结派,这个世界上最怕党同伐异比如一个帮派的人就只谋求自己的利益,别人跟他不一样就去批评他,尤其在学术界更是如此学者的特色就在于有独立的人格,坚持自己的原则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操守不好,就漠视他的话这段话的意思是听一个人说话要尽量客观,不要先认定这个人怎么样同样,他话说得好也不要太高兴,就认为这个人是个人才,且慢判断,要再做进一步的观察。

        第242讲  终身行之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子贡请教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人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应该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一切,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比较容易用在自己同宗的,同乡的里面,超过这个范围之后,对于不认识的一般人或是外国人,你也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才是真正的修养,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这段话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天下每一个人都在内的,就这个意义上看,这八个字确实有儒家的精神,而且在全世界都说出来也算是一条光明正大的人生正路我们学儒家的时候,这八个字都能够琅琅上口,它的含义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且要努力实践的  第243讲  小不忍乱大谋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孔子说,动听的言词足以混淆道德判断,小事情不能忍耐,就会搅乱大的计划 首先是言跟德的关系,因为你巧言就会混淆道德判断人活在世界上从小就接受许多的教育,在这个时候对于道德判断有一种共识,总认为某些事是善的,某些事是恶的但是进入社会之后发现,很多事情没有那么单纯,所以有些口才好的人,他可以颠倒是非黑白。

      其次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当你有大的计划的时候,细节上小事情你不能忍耐,那就麻烦了我们要学会尽量收敛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力气,针对大的目标才可能完成人在一生里面不可能完全顺利的,很多时候你就要受委屈,看你能不能忍耐,在这个时候就要修养自己 第244讲  人能弘道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孔子说,人可以弘扬人生理想,而不是靠人生理想来弘扬人 我们讲到儒家思想的时候,“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有它非常深刻的意义,在这么早的年代就把人当做一个普遍的具有共同的特质,就是你内心里面真诚就有力量由内而发,就会让你知道人生的路该怎么走,这是儒家很重要的特色我们今天学习孔子的思想,就要紧紧把握住人的主体,他这边讲的人也是每一个个人这些个人你愿意的话,人生的路就不是问题,就怕你没有诚意,缺乏一种坚定的意志我们学儒家的时候要记得,孔子因为是平凡人,他最后的成就如此不平凡,我们这些平凡人也同样会有希望 第245讲  过而能改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孔子说,有了过错却不改正,那才叫做过错呀 孔子所教的学生好学,一定要跟德行配合,你光是好学而没有改变自己,那是没用的。

      所以好学就是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不迁怒,不贰过”,不随便迁怒他人,绝不重犯同样的过错当你做坏事怕别人知道,这就说明了人性是向善的,你做好事以后心里面很开心,就算没有人知道我照样快乐,这个人就是向善,所以从很多例子可以知道“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是很重要的一句话不要太苛责自己,犯错之后就改,改了之后就重新开始,并且对于将来别人犯错,你会比较同情,因为你知道自己也是很软弱的  第246讲  思不如学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全部时间用于思考,可是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孔子在早先就强调过学习跟思考要配合,因为学习的时候所学的是别人的心得,思考之后就可以把它转化成我自己的心得,代表我不用亲身去经验这么多复杂的人生遭遇,而又可以透过他的书本上所写的东西自己去体会,使我的生命更为丰富,使我对于不同背景的人,可以了解得更为准确,更为深刻但是孔子说这个没有什么帮助,不如去学习,就是指念书阅读是最直接的一个学习的方法,透过阅读书本就知道天下许多事情我们说开卷有益,但是今天很多人都知道开卷未必有益,还要看你开什么卷。

      选择一本书不要怕重复阅读,重复阅读心得就越深,只要这是好书  第247讲  君子忧道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孔子说,君子追求的是人生理想,而不是衣食无缺认真耕田自然得到了食物,认真学习自然得到了俸禄,君子挂念的是人生理想,而不是穷困生活 一般人活在世界上,都是要先让自己衣食无缺,而衣食无缺有他最低的标准跟无限的要求一般来说我们在衣食方面如果讲究最低标准,不需要费太多心思,那么你所应该去谋的是人生理想道作为人生理想,不但是一个认知的问题,还需要去实践,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做并且要精益求精,永远没有最完美的程度学习古代人的东西一方面要把他的意思学得准确,但是不能完全一字不漏的接受在这里我们就要了解孔子的意思,他的结论是君子忧道不忧贫,儒家思想的忧是忧我这一生没有成就完美的人格,他所担心的绝不是每天吃什么,喝什么第248讲  全民行仁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孔子说,百姓需要走上人生正途,胜过需要水与火为了得到水与火,我见过有人牺牲了生命,但是却不曾见过有人为了走上人生正途而死的。

       这段话所说的跟“杀身成仁”意思是一样的,反而更具体的指出来,你要分清楚轻重人生就是要分辨什么是根本,什么是次要,钱应该是替人服务的,你不能倒过来为了赚一点钱而牺牲了健康,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孔子说这段话的意思,并不是真的叫你立刻蹈仁而死,而是希望你为了实现仁德,你再做很大的牺牲都是应该的譬如我要帮助别人,我要孝顺父母,我要去做很多好事,弄得好累,这是应该做的所以他想死是代表一个极端的结果,在这之前还有大好的生命你有很多时间、力量、金钱、能力都要用来实践人生的正路,用来做该做的事,这是比较能够代表孔子的思想 第249讲  当仁不让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孔子说,遇到人生正途上该做的事,即使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老师跟学生的年龄有差距,闻道也有先后,但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希望将来可以实现人的理想,因为学生现在是比较年轻,将来也可能当老师,毕竟在社会上,有些人是长辈,有些人是晚辈,这个晚辈将来也会变成长辈,所以人跟人之间基本的礼貌是需要的我们要记得做好事第一时间就做,一有念头立刻就做,如果拖延的话这中间的挣扎是很痛苦的当仁不让于任何人,不要说不让于师,这是人类共同的准则,因为走上人生正路是你自己要负责的,你不能找借口,不能推托。

       第250讲 教育与人生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孔子说,我在教学时一视同仁,不会区分学生的类别有教无类的重点有两个,第一个是他有所教,在古代来教的话,基本上是“五经”跟“六艺”,你教学生要有材料,教了之后才能够预期学生有什么样的表现,成为人才类”代表类别,只要是十五岁以上的,孔子都会教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孔子说,人生理想不同的话,不必互相商议这句话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思考,人生的路本来就有很多种,各有志向,如果理想不一样,也不用互相商量,我重视的你不重视,你重视的我不在意,商量之后只有互相批评人生最高的快乐在于完成我生命最根本的要求,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最后目标止于至善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所以学习儒家之后,你这一生就在人群社会里面跟别人相处,尽自己的责任,让自己接触的人都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安顿,这就是最大的快乐  第251讲  生活的细节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欤?”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前,孔子说这是台阶。

      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大家坐定之后,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师冕告辞走了,子张请教说,这是与盲者说话的方式吗?孔子说,对的,这确实是与盲者说话的方式 本章讲的是生活上的一个细节,从这些小方面更能体现出孔子的做人处事师冕是一位乐师,也是盲者,到孔子家做客的时候,孔子并没有刻意要做什么事,只是很自然的向他介绍台阶、座位、人员子张这个学生很细心,年纪虽轻但很聪明,他就问说这是与盲者说话的方式吗?孔子说是的,代表孔子并没有主动去教学生这些细节我们学儒家之后就要从各种细节着手,你要是学了之后觉得平常生活没有改变,那你学了也没用我们做个人,正常人就要有正常的表现,看到别人有困难就要体谅他的困难从他的角度来想,如果我是他,我希望别人怎么待我呢,我们就要这样对待他第252讲  治国的忧虑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欤?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论语·季氏第十六》【译】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与子路一起来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用兵了孔子说,求,难道这不该责怪你吗?这个颛臾,古代君主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并且领地在鲁国的国境中,是鲁国的附庸藩属,为什么要攻打他呢?冉有说,是季孙想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赞同孔子说,求,周任说过一句话,能够贡献力量才去就任职位,做不到的人就下台看到盲者遇到危险而不去保护,快要摔倒而不去扶持,那么这样的助手又有什么用呢?你的话真是错了,老虎与野牛逃出了栅栏,龟壳与美玉在柜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冉有说,眼前这个颛臾城墙牢固,并且离季氏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占据它,将来一定会给子孙留下后患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第十六》【译】孔子就说了,求,君子就讨厌那种不说自己贪心,而一定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过诸侯与大夫,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