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同步练习含解析.docx
13页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单选题1.19世纪后期,70%到90%的欧洲城市里的人都感染过肺结核,又因为饮用水的污染,使霍乱、伤寒、天花盛行尽管187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条例》,1906年又颁布了《制碱等工厂管理法》,但在1952年12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还是夺走了超过12000人的生命这一描述在客观上反映了A.欧洲国家的医疗水平已经下降 B.工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C.欧洲城市化过程中的法制仍需完善 D.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导致环境被破坏2.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化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 B.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 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3.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 B.工业化发展水平比较低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 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4.曼彻斯特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城市之一,也是英国的第二大城市。
下表两则材料反映了曼彻斯特城市发展进程,对此解读准确的是材料一 “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1801年已发展到9.5万人,1841年有35万人,成为当时英国第二大城市材料二 “曼彻斯特在1794年至1811年,19岁以下的财产犯罪人数占总犯罪人数的26%,到了1820年至1822年,这一数字则上升为48%A.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B.经济发展导致财产犯罪猛增C.城市化进程与社会问题并行 D.曼彻斯特城市管理严重滞后5.如图是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1949—1960年城市化发展集中在沿海地区B.1960—1978年因政府政策出现逆城市化C.1978年至今我国已经完成城市化D.1949年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迅速6.城市公共设施指的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向城市提供的、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公共建筑或设备,可分为教育、医疗、文娱、交通、社保、社区服务等而且,任何人增加对这些设施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公共设施A.关系到城市政府的形象 B.反映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C.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D.关系每个居民的基本利益7.下表呈现了中国近代后期城市化发展的状况。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中国统计时间城市化率文献依据民国初年21%卜凯《中国土地利用》1941年20世纪30年代28%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1946年1949年17.4%罗时凡《中国国情大事典》1993年A.城市化未引起社会关注 B.缺乏城市化的物质基础C.民国时期研究结论失实 D.城市化受阻于政治环境8.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士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这一革命A.导致英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 B.促成英国实现粮食自给C.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D.揭开英国圈地运动序幕9.20世纪60年代,英国伯明人口减少8%,伦敦人口减少54万:1970-1985年间,伯明翰与伦敦的人口均出现负增长:19851995年间,上述两个城市的人口基本没有増加,材料表明英国A.人口逐渐呈现减少趋势 B.深受经济危机冲击C.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平衡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10.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分析近代城市的发展时写道:“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须住在近处……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于是村镇就变成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此材料可用于说明A.大工业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率 B.大城市由小村镇直接发展而来C.村镇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 D.工业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11.“近代中国,真正的城市化开始了。
但是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对此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得以发展B.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外来侵略之上C.若没有外来侵略中国将不会出现城市化D.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12.二战后,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得以推广的直接原因是A.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 B.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C.利润丰厚与企业盲目扩展 D.人口逐步向城市郊区聚集13. 下表体现了1978—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反映了年份19781980199020002010城市化率(%)17.919.426.436.249.9A.城乡二元结构已基本破解 B.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C.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D.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不均衡性14.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只要发展中国家多加注意,这些问题将不会出现,而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还是经历了这些问题,甚至这些问题更严重。
据此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应避免城市化,让更多的人在农村生活B.发展城市化,让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C.城市化是逆流,国家应在政策上阻止D.城市化是潮流,应做好人们的心理疏导15.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明( )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脚踏车机器脚踏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89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01943764172922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 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 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16.据学者研究,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如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化英国总人口与城市总人口(万人)年代全国总人口城市总人口城市人口所占比例1520年24012.55.25%1600年41133.5(伦敦22万人)8.25%A.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 B.受制于城市人口的缓慢增长C.政治中心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 D.催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17.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伦敦百货公司、连锁商店大量涌现,运动俱乐部、剧院、音乐厅也日益增多,各式各样的展览会目不暇接,这说明当时英国A.贫富差距缩小 B.城市化水平提高C.垄断组织快速发展 D.奢侈之风盛行18.恩格斯曾在评论伦敦时指出:“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据此可以判断英国工业革命后A.城市化推动英国工业化的进程 B.人口增加社会生产发展迅速C.经济实力增强推动城市化发展 D.无产阶级壮大议会改革发生19.“在该城的某些部分……地下室的潮湿程度根本不宜于给人居住……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了”,而富人阶级却可以住在富丽堂皇的居室里锦衣玉食。
上述材料可以看出A.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B.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加大C.环境污染造成室内居住环境恶劣 D.人们的居住条件尚未得到改善20.1838年,英国议会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须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为当地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收地方税这表明当时英国A.城市化水平相当高 B.注重改善居住环境C.法制建设日趋完善 D.城市建设世界领先21.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各项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土地是城乡发展空间扩张的首要载体,我国虽然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较为匮乏由此出现的矛盾是A.人地矛盾 B.供需矛盾 C.土地供需矛盾 D.能源危机22.1854年美国人伊莱莎·格雷夫斯·奥的斯站在高高升起的升降梯平台上,命令助手砍断平台的提拉缆绳,平台没有坠毁,而是固定在半空中下列对于升降梯的说法正确的是A.此时升降梯动力为电力 B.奥的斯提高了升降梯的安全性C.此时升降梯只能依靠蒸汽动力 D.此时升降梯已应用到住宅中23.下表所示是1980年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对北京建设的四项指标,由此可知①要把北京建成全中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公治安和社会风气最好的城市②要把北京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一流城市③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流城市④要使北京经济上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定A.城市规划应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性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的必要性C.精神文明建设在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地位D.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深化政府行政职能24.近代中国的上海人,具有其特有的精神特征,张爱玲在小说中曾有过“到底是上海人”的感叹。
近代上海人”这一历史概念的内涵是A.上海著名的工商业家族团体 B.苏浙移民从乡民到市民的转化C.以西式文化为特征的原住民 D.多元组合的都市普通居民群体二、材料分析题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设立和扩张,中外贸易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上海人口由1843年的27万增长至1910年的128万余人,但这些人口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而流入上海,当时的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不及实际需求,导致流入城市者大多成为城市贫民,被迫在城市边缘地带搭建了成片的窝棚栖身……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近代西方样式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进入以租界为中心的上海城市生活领城,城市管理也趋于制度化,但在租界以外的华界如豫园所在的上海老城区,尽管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沿淞沪铁路天通庵与江湾车站之间,有威士制革厂,傍江湾河而立,凡厂中秽水,皆泄于河中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近代成市化进程中——摘编自戴鞍钢《城市化与“城市病--以近代上海为例》材料二: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到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度弃物和臭气所包围。
……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该法案涵盖了对城市街道、住房、卫生设施和公共空间进行治理的内容,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随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住房与城市规划的一系列法案,至19世纪末英国城市规划基本得到完善——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请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