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部六病讲义(精)资料讲解.ppt
106页山西省乡村中医初级培训(péixùn)讲义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主办(zhǔbàn):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承办: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 第一页,共106页三部六病研究室三部六病研究室l三部六病研究室是我院重点学科之一秉承立足(lìzú)经典,注重传承,突出优势,服务临床的宗旨取得了保特色,增效益的双丰收第二页,共106页三部六病学说三部六病学说(xué shuō)简介简介l三部六病学术是已故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在毕生研习《周易》、《内径》、《伤寒论》基础上,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唯物辩证法,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反复验证后,总结出来的理、法、方、药完备的全新中医学体系是一种适应时代需求(xūqiú)、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中医现代化范式l三部六病学术既是理论创新,也是临床技术创新三部六病的“四脉”诊断法和“协调疗法”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导致的“心身疾病”和部分疑难病症具有可操作性和明显的疗效优势l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学员近千人第三页,共106页人物(rénwù)l 马文辉,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山西省青年医学家,第二(dì èr)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刘绍武老先生弟子。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dì èr)中医院三部六病研究室主任,兼风湿免疫科主任l一、著作有《三部六病纲要》、《刘绍武评讲<伤寒杂病论>》、《易医论》、《传染病中西医诊疗技术》、《山西省著名中医经验荟萃》等l二、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代表作有《刘绍武先生及其学说思想简介》、《<伤寒论>的三部定位和六病辨证》、《<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论<伤寒论>的六病、六证、六时》、《一分为三与三阴三阳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定位》、《糖尿病的辨证论治思路》、《刘绍武老师治疗肿瘤病的经验介绍》、《伤寒论对胃肠病证的辨证论治》等l三、主持开展的课题有:1、“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村卫生适应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山西省农村卫生适应技术应用示范研究——《伤寒论》三部六病学说体系的推广、应用研究)2、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计划——《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重建l四、研制开发了六类制剂品种,神康合剂、胃康合剂、胰康合剂、肝康合剂、肺康合剂、皮康合剂等l 马文辉主任临床擅长治疗脾胃病、肿瘤病、老年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运动神经元病变(如重症肌无力)、血液病变(如过敏性紫癜)、心身疾病、尤为独到,曾被媒体誉为“山西特色名医”。
第四页,共106页培训(péixùn)的目的l 为了(wèi le)弘扬中医事业和促进我省农村医疗事业发展,举办中医初级医师培训班,培训班要求学员经培训后达到能够应用中医的方法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第五页,共106页培 训 内 容l第一节、三部六病的基本概念l第二节、六病辨证(biànzhèng)的具体内容(一)l第三节、六病辨证(biànzhèng)的具体内容(二)l第四节、单证、合病、并病、兼证、合证的证治内容l第五节、局部病协调疗法辨证(biànzhèng)论治第六页,共106页三、培训(péixùn)计划安排l1、学时:6天48学时l2、讲课(jiǎng kè):l3、实习:l4、考核:第七页,共106页第一节、三部六病的基本概念第八页,共106页一、三部的基本概念l(一)表部(二)里部(三)半表半里部第九页,共106页二、六病的基本概念l(一)、六病产生的机理(二)、六病不同于六经(liù jīnɡ)(三)、六病的建立第十页,共106页第二节、六病辨证(biànzhèng)的具体内容(一)l一、太阳(tàiyáng)病l二、厥阴病l三、阳明病第十一页,共106页。
第三节、六病辨证(biànzhèng)的具体内容(二)l四、太阴病l五、少阳(shǎo yánɡ)病l六、少阴病第十二页,共106页第四节、单证、合病、并病、兼证、合证的证治内容(nèiróng)l一、十二单证辩证论治l二、部证的证治l三、合病的证治l四、兼证的证治l五、合证的证治l六、六病的相互(xiānghù)转化第十三页,共106页第五节、局部病协调(xiétiáo)疗法辨证论治l一、局部病的证治分类l二、脉象在局部辨证中的意义l三、局部协调(xiétiáo)疗法l四、局部调治疗法第十四页,共106页一、局部(júbù)病的证治分类l1、局部(júbù)病局部(júbù)治疗:l2、局部(júbù)病整体治疗:l3、局部(júbù)病局部(júbù)整体治疗:第十五页,共106页二、脉象在局部辨证(biànzhèng)中的意义l1.基础(jīchǔ)脉l2.复合脉l3.四脉l溢脉(上鱼际脉):l聚脉(聚关脉):l覆脉(长弦脉):l紊脉(涩脉):第十六页,共106页三、局部协调(xiétiáo)疗法l1.调神汤l2.调心汤l3.调胃汤l4.调肠汤l5.调肺汤l6.调肝汤l7.调肾汤l8.溃疡(kuìyáng)汤l9.调经汤l10.理消汤第十七页,共106页。
四、局部调治(tiáozhì)疗法l1.解肌汤l2.决渎汤l3.降压(jiànɡ yā)汤l4.利肠汤l5.鸡甲散l6.攻坚汤l7.祛风利湿汤第十八页,共106页第一节、三部六病的基本概念第一节、三部六病的基本概念第十九页,共106页一、三部的基本概念一、三部的基本概念l 身体是由三部构成整体,整体是三部的共性,各部是整体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是指特殊(tèshū)性,共性是指普遍性由于机体各部的特殊(tèshū)性,所接受的病邪也不相同必须了解每部的个性,才能知道各部在辨证施治中的特殊(tèshū)地位第二十页,共106页(一)表部(一)表部l表部在整体中,不但在结构上,而且在功能上都有独特性这种特殊性就是和大自然的空气发生密切关系凡是和空气相接触的部位都属表部的范畴以空气的呼出吸入作为生理活动的条件,又以空气中的病邪作为致病因素表部的生理、病理变化,一切都围绕(wéirào)着空气展开 第二十一页,共106页(二)里部(二)里部l在人体,上自口腔、下至肛门在人体,上自口腔、下至肛门(gāngmén),由平滑肌组织构成一条粗细不匀,弯,由平滑肌组织构成一条粗细不匀,弯曲不等的空腔器官,而形成里部一个有曲不等的空腔器官,而形成里部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特点是适应饮食食物经机的整体其特点是适应饮食食物经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由肛门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由肛门(gāngmén)排出,形成饮食的摄取、消化、排出,形成饮食的摄取、消化、吸收、排泄的里部系统吸收、排泄的里部系统 第二十二页,共106页(三)半表半里部(三)半表半里部l半表半里部是以气血为中心,以心脏为半表半里部是以气血为中心,以心脏为主导,经过心脏的动力作用,使血液循主导,经过心脏的动力作用,使血液循环环(xuè yè xún huán)全身,灌注四肢百骸、全身,灌注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人体中没有一个关节、一块五脏六腑人体中没有一个关节、一块肌肉、一个细胞不受气血的灌注,不然肌肉、一个细胞不受气血的灌注,不然就会发生缺血、坏死,失去其特有的功就会发生缺血、坏死,失去其特有的功能第二十三页,共106页二、六病的基本概念二、六病的基本概念l三部是整体的三个子系统,按每部病性的不同属性,分为:l表部的太阳病、厥阴病;l里部的阳明病、太阴(tàiyīn)病;l半表半里部的少阳病、少阴病第二十四页,共106页(一)、六病产生(一)、六病产生(chǎnshēng)的机理的机理l无论是机械的、理化的、生物的,还是第二信号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只要刺激的强度和频率不超过机体的灵活性,就会出现兴奋性证候,呈现阳性反应,反之,刺激的强度、频率超过机体的灵活性,表现一系列抑制性证候,则呈现阴性反应。
刺激有强弱,频率有快慢(kuàimàn),在机体三部,只要不压制机体的正常反应,则表现为三阳证,超过其正常反应则出现三阴证,这就是病邪与机体之间的变化规律第二十五页,共106页(二)、六病不同于六经(二)、六病不同于六经(liù jīnɡ)l“三部六病”学说是根据《伤寒论》的具体内容,将人体划分三部,根据阴阳不同属性(shǔxìng),每部分别列出代表阳性证候群和阴性证候群的病名,由三部辨出六病,以此辨证施治,体现《伤寒论》的学术观点,它和经络学说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二十六页,共106页(三)、六病的建立(三)、六病的建立(jiànlì)l 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践之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论治的体系,根据疾病的征象、深浅(shēnqiǎn)、性质等把人体划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部位,根据阴阳属性的原则,把疾病归纳为两种类型的六组证候群 第二十七页,共106页第二节、六病辨证第二节、六病辨证(biànzhèng)的具体内容(一)的具体内容(一)第二十八页,共106页(一)表部(一)表部l1、太阳、太阳(tàiyáng)病病l2、厥阴病、厥阴病第二十九页,共106页1、太阳、太阳(tàiyáng)病病l主证:头项强痛,发热恶寒(wù hán),无汗,脉浮,或咳喘。
l治则:发汗解表l主方:葛根麻黄汤葛根30克、麻黄10克、石膏30克、杏仁15克、甘草10克l主药:葛根;副主药:麻黄l诊断部位:头部第三十页,共106页伤寒太阳(tàiyáng)主证对照l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l历代医家多以此条作为太阳病总纲,但无“发热”一症,但据“病有发热恶寒着,发于阳”补入发热又“肺与皮毛相表里、温邪上受,首先(shǒuxiān)犯肺”,古将肺部的主要病症“咳喘”补入,但并非必有直症第三十一页,共106页2、厥阴、厥阴(jué yīn)病病l主证:手足逆冷、脉细、恶寒、肢节痹痛l治则:温通血脉l 主方:当归桂枝汤当归15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细辛10克、木通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l主药:当归副主药:桂枝l诊断(zhěnduàn)部位:手足第三十二页,共106页伤寒厥阴(jué yīn)证对照l厥阴(jué yīn)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也l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手足厥寒,脉细欲厥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第三十三页,共106页(二)里部(二)里部l1、阳明病、阳明病l2、太阴、太阴(tàiyīn)病病第三十四页,共106页。
1、阳明病、阳明病l主证:胃家实、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 l治则:泻热除实l主方:大黄芒硝汤:大黄15克、芒硝10克、枳实(zhǐ shí)15克、厚朴20克、白芍30克l主药:大黄;副主药:芒硝l诊断部位:胃肠第三十五页,共106页伤寒(shānghán)阳明证对照l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l胃家之胃肠而言,重点(zhòngdiǎn)为大肠第三十六页,共106页2、太阴、太阴(tàiyīn)病病l主证:腹满,或吐,或利,时腹自痛l治则:温胃健脾l主方:苍术(cāngzhú)干姜汤:苍术(cāngzhú)30克,干姜10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l主药:苍术(cāngzhú);副主药:干姜l诊断都位:腹第三十七页,共106页伤寒太阴(tàiyīn)证对照l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lìyì)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l在里部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太阴虚则表现为小肠吸收功能降低第三十八页,共106页(三)半表半里部(三)半表半里部 l1、少阳、少阳(shǎo yánɡ)病病l2、少阴病、少阴病第三十九页,共106页 1、少阳、少阳(shǎo yánɡ)病:病:l主证:胸中(xiōnɡ zhōnɡ)热烦,胸满,身热或寒热往来,咽干口苦,小便黄赤。
l治则:清热除满l主方:黄芩柴胡汤黄芩15克,柴胡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大枣10个l主药:黄芩副主药:柴胡l诊断部位:胸第四十页,共106页伤寒(shānghán)少阳证对照l少阳之为病,口苦(kǒu kǔ)、咽干、目眩也第四十一页,共106页2、少阴、少阴(shǎo yīn)病病l主证:心动悸,背恶寒、短气(duǎnqì),或脉微细l治则:强心壮阳l主方:人参附子汤l 人参10克,附子15克、茯苓15克,五味子15克,麦冬30克l主药:人参;副主药:附子l诊断部位:心背第四十二页,共106页第四节第四节 单证、合病、并病、兼证、合证的证单证、合病、并病、兼证、合证的证治内容治内容(nèiróng)第四十三页,共106页一、十二一、十二(shí èr)单证辩证论治单证辩证论治l虚与寒合而为阴病,实与热合(rèhé)而为阳病,换言之,阴病中含有虚证、寒证,阳病中包有实证、热证综合三部就会有十二个方面的四类不同病质的反应,我们称这种单纯的一方面的病证为“单证”在辨证论治中,如果说整体的六病是纲,那么十二单证就是目第四十四页,共106页 1、表热证、表热证l主证:发热恶寒。
l类证:身热战寒,鼻煽喘急,脉浮数,头项强痛l治则:解表l主药方:葛根甘草汤葛根60克,甘草10克l类药:菊花、银花(yín huā)、连翘、薄荷、青蒿、苇根 第四十五页,共106页2、表实证、表实证(shízhèng)l主证:无汗而喘l类证:无汗恶风,项背强几几,骨节疼痛l治则:发汗l主药方:麻黄甘草汤麻黄10克,甘草10克l类药:苏叶、荆芥、羌活、独活(dú huó)、山椿柳、葱白第四十六页,共106页3、表寒证、表寒证l 主证:恶寒,肢节痹痛l 类证:四肢(sìzhī)沉重,行动不便,肢冷畏寒l 治则:温阳通络l 主药方:桂枝甘草汤桂枝10克,甘草10克l 类药:桂皮、肉桂第四十七页,共106页4、表虚证、表虚证l主证:手足冷,脉细l类证:肢乏无力,懒动,脉沉微l治则:补血活络(huóluò)l主药方:当归甘草汤当归15克,甘草10克l类药:川芎、丹参第四十八页,共106页5、里热证、里热证l主证:日晡所潮热l类证:谵语(zhānyǔ),面垢,手足濈然汗出l治则:泻热l主药方:大黄甘草汤大黄15克,甘草10克 l类药:蕃泻叶第四十九页,共106页。
6、里实证(shízhèng)l 主证:胃家实l 类证:腹满而胀,大便硬l 治则:软坚散结l 主药方:芒硝甘草(gāncǎo)汤芒硝10克,甘草(gāncǎo)10克l 类药:芦荟、麻仁、郁李仁 第五十页,共106页7、里寒证、里寒证l主证:时腹自痛l类证:腹中冷,下利清谷,自利不渴l治则;温中l主药方(yàofāng):干姜甘草汤干姜10克,甘草10克l 类药:砂仁、豆蔻、广木香、小茴香、荜拨、良姜第五十一页,共106页8、里虚证、里虚证l 主证:腹满l 类证:食不下(bù xià),胸下结硬l 治则:健脾l 主药方:苍术甘草汤苍木30克,甘草10克l 类药:白术第五十二页,共106页 9、半表半里部热证、半表半里部热证l 主证:胸中烦热l 类证:身热烦,口苦(kǒu kǔ)咽干,小便黄赤,口渴,身热或寒热往来l 治则:清热l 主药方:黄芩甘草汤黄茶15克,甘草10克l 类药:黄连、黄柏、栀子、石膏、知母、元参、竹叶第五十三页,共106页10、半表半里就实证、半表半里就实证(shízhèng)l 主证:胸中烦满。
l 类证:心烦(xīnfán)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躁急易怒,善太息l 治则:疏满散实l 主药方:柴胡甘草汤柴胡15克,甘草10克l 类药:香附、苏梗、乌药、郁金第五十四页,共106页 11、半表半里部寒证、半表半里部寒证l 主证:背恶寒l 类证:身寒倦怠l 治则:温心阳l 主药方:独附汤附子(fù zǐ)15克l 类药:乌头、天雄 第五十五页,共106页12、半表半里部虚证、半表半里部虚证l主证:心动悸 l类证:短气(duǎnqì),虚烦不得眠,惕惕不安 l治则:补心阴 l主药方:独参汤人参10克 l类药:党参、太子参、黄精、王竹第五十六页,共106页 二、三部的并病(部证)二、三部的并病(部证)l并病就是指同一部位(系统)感受同一病邪而表现(biǎoxiàn)的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证候反映,一方面互相对立,另一方面又互相渗透,两种病性不同的证候相互作用,并存于同一部位,呈现非寒非热非虚非实的混合性,称之为“并病”第五十七页,共106页(一)表部并病(一)表部并病l主证:项背强几几,恶风,有汗或无汗,骨节疼痛。
l治则:温经解表l主方:葛根(ɡě ɡēn)汤葛根(ɡě ɡēn)30克,桂枝10克,麻黄10克,芍药10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 l主药:葛根(ɡě ɡēn)、桂枝第五十八页,共106页(二)里部并病(二)里部并病l主证: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l治则:健牌和中l主方:生姜泻心汤生姜15克,干姜(ɡàn jiānɡ)10克,甘草10克,黄芩15克,黄连10克,半夏15克,人参10克,大枣10枚l主药:生姜、黄连第五十九页,共106页(三)半表半里部并病(三)半表半里部并病l主证:胸胁(xiōnɡ xié)苦满,寒热往来,心烦喜呕,心下悸,小便不利l治则:和解阴阳l主方:小柴胡汤柴胡24克,黄芩15克,人参10克,半夏15克,生姜10克,甘草10克,大枣12枚l主药:黄芩、人参、柴胡第六十页,共106页三、合病的证治三、合病的证治l 在机体每部中,凡具有实热或虚寒特性的证候群谓之“病”阳病实热、阴病虚寒是其病性,病邪侵及机体,经过正邪相争,在三部定位后,有的部位呈现(chéngxiàn)兴奋性反应,有的部位则出现抑制性反应,我们把这种各部不同的证候群并存的病理变化称为“合病”。
第六十一页,共106页四、兼证的证治四、兼证的证治l 在六病中,三阳病包括实与热两个方面,三阴病包括虚与寒两个方面,在临床具体的辨证(biànzhèng)施治过程中,疾病的形式有时是以病的形式存在,有时仅表现一方面,或虚或寒或实或热,是以证的形式表现出来仅病与证共见的情况称为“兼证” 第六十二页,共106页四、合证的证治四、合证的证治l临床(lín chuánɡ)证候是复杂的,有时不以每病的全部证候表现,而是以两种以上病的个别证出现我们把这种在临床(lín chuánɡ)上不同部位、不同证相互并见的各类证称作“合证”第六十三页,共106页五、六病的相互五、六病的相互(xiānghù)转化转化l六病之间的相互转化,有阳极似阴的转化,有阴极似阳的转化,有阳病转阴病的转化,有阴病传阳病的转化,有阳转阳的变化,亦有阴转阴的转化转化是多方向(fāngxiàng)的,形式是多样的,有单纯性的转化,也有复合性的转化第六十四页,共106页第五节、局部病协调疗法第五节、局部病协调疗法(liáo fǎ)辨证论治辨证论治l在整体的三部中,把凡具有独立结构和特殊功能的部分称为局部局部病证同样具有寒、热、虚、实的病理变化。
但在临床上有时不能在整体上明显地表现出来,而是以局部的形态变化和机能障碍为主要(zhǔyào)表现这种病理变化,一般情况下,多为慢性过程因此,局部病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在治疗也需要使方剂具有相对的肯定性第六十五页,共106页l以脉定证,以脉处方如,涩脉处以调心汤,上鱼际脉处以调神汤,聚关脉处以调胃汤,弦脉处以调肠汤有其脉必有其证通过数千例病员统计,不论证候多么纷繁、复杂,只要(zhǐyào)抓住脉象这一本质,舍证从脉,择方用药,就能做到准确无误以脉定证是辨证上一种执简驭繁的方法,是一个由繁而约的提炼过程第六十六页,共106页一、局部一、局部(júbù)病的证治分类病的证治分类l1、局部、局部(júbù)病局部病局部(júbù)治疗治疗l2、局部、局部(júbù)病整体治疗病整体治疗l3、局部、局部(júbù)病局部病局部(júbù)整体治疗整体治疗第六十七页,共106页1、局部、局部(júbù)病局部病局部(júbù)治治疗:疗:l局部(júbù)出现局限性病变,只需在局部(júbù)使用各种疗法,就能达到治愈的目的叫局部(júbù)病局部(júbù)治疗,如对外伤、化脓创口,使用膏药外敷,洗剂外洗以及扎针,拔火罐、按摩、切割等等,祖国医学在这方面的内容丰富多采。
第六十八页,共106页2、局部病整体、局部病整体(zhěngtǐ)治疗:治疗: l 局部病有时不表现为局部性,而在整体上出现了明显的寒、热、虚、实需用前边叙述(xùshù)的六病辩证论治方法方能解决,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局部病整体治疗第六十九页,共106页3、局部、局部(júbù)病局部病局部(júbù)整体整体治疗:治疗:l 局部发生病变(bìngbiàn),不仅反应在局部,而且影响到整体的正常功能,造成整体的不协调,反过来又作用于局部,使局部病变(bìngbiàn)进一步恶化,这就需要局部和整体结合起来治疗,每个局部必须服从整体,只有整体的协调,才有局部的改善第七十页,共106页l协调整体的代表方剂是小柴胡汤,整体协调整体的代表方剂是小柴胡汤,整体治疗使用整体协调方,结合局部方共同治疗使用整体协调方,结合局部方共同进行治疗,我们现在临床应用进行治疗,我们现在临床应用(yìngyòng)的许多协调方,就是根据的许多协调方,就是根据“局部整体双观学说局部整体双观学说”的理论来组成的,的理论来组成的,立法用药的原则,就是协调整体,突出立法用药的原则,就是协调整体,突出局部,把整体的治疗和局部的治疗有机局部,把整体的治疗和局部的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调心汤、调神汤等就是地结合起来,如调心汤、调神汤等就是典型的代表方剂。
典型的代表方剂第七十一页,共106页二、脉象二、脉象(màixiàng)在局部辨证在局部辨证中的意义中的意义l脉象学说,古往今来,许多(xǔduō)医求做了发挥,是祖国医学中一门独特的技术通过评脉可以得知疾病性质的真伪,揭示病变的真谛第七十二页,共106页1.基础.基础(jīchǔ)脉脉l 基础(jīchǔ)脉分七类十四种: 第七十三页,共106页 (1)长度(chángdù):长脉、短脉l以等身寸量之正常人脉长一寸五分按脉时,上不盈寸,下不及尺者,叫做短脉,主夭;反之(fǎnzhī),如寸尺两端有余,缓和者,为长脉,主寿 第七十四页,共106页(2)宽度(kuāndù):巨脉、细脉l正常寸口脉宽如韭叶评脉时,宽度以巨细(jùxì)分,用出正常宽度叫巨脉,比正常脉象窄,仅占三分之一宽者叫细脉巨细(jùxì)之别,巨者主气盛,细者主气衰第七十五页,共106页(3)深度(shēndù):浮脉、沉脉l脉之深浅以浮脉、沉脉分,上为浮,轻取(qīngqǔ)明显,按之稍减;下为沉,轻取(qīngqǔ)不显,重按而明显:沉脉之弦滑而不断,多见怀孕,一般而论,浮脉主表,沉脉主病在里。
第七十六页,共106页 (4)硬度(yìngdù):弦脉、软脉l评脉则以弦脉、软脉分紧而有力谓之弦脉,柔而无力(wúlì),谓之软脉主要凭脉管的软硬度以察其详,弦主病久,软主病近, 第七十七页,共106页(5)速度(sùdù):数脉、迟脉l评脉时,速度以迟脉,数脉分,一息四至以下(yǐxià)为迟,一息五至以上为数数脉主热,主病进;迟脉主寒,主病退,并以此观察心脏的功能情况 第七十八页,共106页(6)充盈(chōngyíng)度:虚脉、实脉l评脉时以虚脉、实脉分,主要凭脉管内血液,脉管内血浆充实有力(yǒulì)谓实脉,瘪而无力为虚脉,实脉病实,虚脉病虚 第七十九页,共106页(7)节律(jiélǜ):代脉、涩脉l评脉的节律以代脉、涩脉分,主要观察脉搏跳动是否有规律数次搏动,明显一停者,称为代脉;无明显停顿,而只表现脉跳大小不等,有力(yǒulì)无力不等,快慢不等,三不等者谓之涩脉,提示心脏功能性变化与器质性病变第八十页,共106页2.复合.复合(fùhé)脉脉l 复合脉是临床实际诊断中常遇到的脉象,病者的脉象多是复合脉,单纯脉较少见,故须认真对待。
复合脉中,凡是七类基础脉中,除自身对立的脉象不能相合外,七个基础脉的任何(rènhé)一类都可以和其它种脉象相复合,构成多种多样的脉象第八十一页,共106页 3.四脉.四脉l溢脉(上鱼际溢脉(上鱼际(yú jì)脉)脉)l聚脉(聚关脉)聚脉(聚关脉)l覆脉(长弦脉)覆脉(长弦脉)l紊脉(涩脉)紊脉(涩脉)第八十二页,共106页上鱼际上鱼际(yú jì)脉:脉:l凭脉时,寸口脉在腕横纹以上可以摸到甚者,脉充皮下,可见其搏动,直达手掌(shǒuzhǎng)大鱼际,故称“上鱼际脉” 病位多表现在头,多由肝阳上亢而致、病性多为交感神经功能亢奋,呈阳性病理反应 第八十三页,共106页聚关脉聚关脉(ɡuān mài)::l凭脉时,寸口脉,关脉独大,甚者犹如豆状,搏动明显,高出皮肤,寸尺俱弱,其脉搏显于关部,故称“聚关脉”多由肝气郁结所致多与迷走神经(mízǒu- shéng jīng)兴奋有关,主阴性病理反应第八十四页,共106页长弦脉长弦脉:l以右尺多见,脉管见弦而长,超出尺部向后延续数寸,脉跳弦紧有力,多为腹满寒疝所致,根据(gēnjù)其长弦程度,可判断腹满寒疝病变的程度,对消化系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第八十五页,共106页涩脉涩脉:l脉搏大小不等,有力无力不等,快慢(kuàimàn)不等,三不等者谓之涩脉,提示心脏功能性变化与器质性病变涩脉的出现标志着心脏功能的减低和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第八十六页,共106页三、局部协调三、局部协调(xiétiáo)疗法疗法l局部病与整体有着(yǒu zhe)密切的联系,局部病的治疗规律之一就是局部病整体局部治疗,其原则是:“协调整体,突出局部”,一是调,二是治,局部的治疗亦寓意着调所以说,局部协调疗法的重点就是“调”,通过协调使局部与整体达到有机的统一,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第八十七页,共106页 1.调神汤.调神汤l调神汤方:l石膏30克,牡蛎30克,桂枝10克,大黄10克,车前子3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l适应(shìyìng)证:l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癔证,精神分裂症,内耳眩晕症,头痛、失眠、心烦等证的上鱼际脉情况第八十八页,共106页2.调心汤.调心汤l调心汤方:l百合30克,乌药10克,丹参30克,郁金10克、瓜蒌30克,牡蛎3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5克,党参3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子(sū z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l适应证:l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血管神经官能症、肝脾肿大、月经不调、不孕症、诊治时见涩脉者第八十九页,共106页3.调胃汤.调胃汤l调胃汤方:l陈皮30克,白芍30克,川军1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甘草10克,川椒10克,大枣(dà zǎo)10枚 l适应症:l慢性胃炎,胃粘膜壅塞症,胃痉挛,或病见聚关脉明显者第九十页,共106页4.调肠汤.调肠汤l调肠汤方:l川楝子30克,小茴香15克,川军15克,陈皮30克,白芍3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30克,甘草10克,大枣(dà zǎo)10枚 l适应证:l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十二指肠炎,前列腺炎,腹满时痛而见脉弦者第九十一页,共106页5.调肺汤.调肺汤l调肺汤方:l麻黄10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瓜蒌30克,沙参3O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米壳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sū z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l适应证:l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慢性气管炎等第九十二页,共106页6.调肝汤.调肝汤l调肝汤方:l茵陈(yīn chén)30克,川军10克,丹参30克,郁金15克,陈皮10克,白芍10克,车前子3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甘草10克,大枣10枚,桅子10克。
l适应证:l急性肝炎、中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肝肿大、肝硬化、单项转氨酶升高、多囊肝、胆道疾患等胆结石的排石汤亦以调肝汤作基础方第九十三页,共106页7.调肾汤.调肾汤l调肾汤方:l黄芪30克,郁金15克,银花30克,丝瓜络15克,车前子30克,白茅根60克,柴胡15克,黄芩(huánɡ qín)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l适应证:l肾脏疾患,水肿 第九十四页,共106页8.溃疡.溃疡(kuìyáng)汤汤l溃疡汤方:l川楝子30克,五灵脂15克,陈皮30克,白芍(bái sháo)30克,川军10克,败酱草2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l适应症:l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结肠溃疡和应激性溃疡 第九十五页,共106页9.调经.调经(tiáojīng)汤汤l 调经汤方:l当归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10克,通草1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3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l适应(shìyìng)证:l月经周期错乱,月经量色改变、痛经等。
第九十六页,共106页10.理消汤.理消汤l理消汤方:l黄芪120克,茵陈60克,丹参(dān cān)30克,郁金15克,花粉30克,熟地30克,山药30克,石膏60克,车前子30克,五味子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猪胰子半个 l适应证:l糖尿病第九十七页,共106页四、局部四、局部(júbù)调治疗法调治疗法l局部发生病变,病变范围局限,不影响整体的功能活动,或者没有明显的整体改变因素,仅一局部脏器出现病变证候单纯,通过局部调治就可达到治愈的目的,我们就采取(cǎiqǔ)局部病局部调治法通过局部的自调能力,使病者康复,既可减少病人经济负们,又可节约药材,局部调治方是我多年实践,根据局部病变的病理反应特点,探索组建的 第九十八页,共106页1.解肌汤.解肌汤l方剂组成:l葛根30克,党参(dǎnɡ cān)30克,黄芪30克,丹参30克,郁金15克,银花30克,丝瓜络15克,车前子30克 l适应证:l风湿病、风湿性心脏病、末梢神经炎 第九十九页,共106页2.决渎汤.决渎汤l方剂(fāngjì)组成:l黄芪30克,郁金15克,银花30克,丝瓜络15克,车前子30克,白茅根60克。
l适应证:l一切水肿,急性、慢性肾炎,膀眈炎,泌尿系感染第一百页,共106页3.降压.降压(jiànɡ yā)汤汤l方剂组成:l黄芪50克,苏子30克,茺蔚子30克、夏枯草30克,黄芩(huánɡ qín)15克,红花15克,槐花15克,车前子30克,牡蛎30克,川椒5克 l适应证:l高血压病第一百零一页,共106页 4.利肠汤.利肠汤l方剂组成(zǔ chénɡ):l白芍30克,甘草30克,威灵仙10克,芦荟5克 l适应证:l习惯性便秘第一百零二页,共106页 5.鸡甲散.鸡甲散l方剂组成:l鸡内金30克,炮甲珠30克,鳖甲30克l适应证:l肝硬化,各种(ɡè zhǒnɡ)肿物第一百零三页,共106页 6.攻坚(gōngjiān)汤l方剂组成:l王不留100克,夏枯草30克,苏子30克,牡蛎30克 l适应(shìyìng)证:l一切肿瘤,囊块,肿物,顽固疮疡第一百零四页,共106页 7.祛风(qū fēnɡ)利湿汤l方剂组成:l浮萍30克,苍耳子30克,土茯苓30克,苦参30克l 适应症:l湿疹(shī zhěn),荨麻疹,各种皮肤病等 第一百零五页,共106页。
谢谢谢谢(xiè xie)!!第一百零六页,共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