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十三论述类文本阅读.pdf
31页1 考点集训十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26 分) (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 题18 分) 谈动情情是诗之魂感受于外,情动于中先有感,后有情,情不是飞来的感受是被动的受,情动是主动的动由感而情,由情而诗,这个程序我们都得遵守为什么说感受是被动的受?人活在世界上,由不得他自己万事万物,每日每时,乱纷纷都到他的眼前来,一一逼入他的感官,叫他回避不了,不受也得受,难受也得受,所以说是被动的受为什么说情动是主动的动?感受既多,叠累在心,人非草木,哪能无情情是有的,看你怎样处臵熄下去了,就不会有诗了;燃起来了,就可能有诗了或燃或熄,主动在你如果那一缕情是合理的,是健康的,那就让它燃起来,“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何其芳《生活是多么广阔》)动情在先,下笔在后,这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郭沫若年轻时求学日本,雄姿英发,写了 《地球,我的母亲》 ,开启一代豪风那天上午,他在福冈图书馆看书,诗兴忽来,激动得很,难以静坐攻读他走出图书馆,到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去,脱掉木屐,跣脚乱走若狂,乃至“率性倒在路上睡着,真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 ’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
晚辈庸才如我者,从来没有雄姿英发过,更不会在下笔以前动情如此偶有一二幸获献丑之作,都是在下笔以后才逐渐动情的对一般初学者,要求他们动情在先,下笔在后,那是苦人所难真能做到先有感受,下笔以后逐渐动情,就很不错了为了使自己动情于笔下,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必须排除周围环境诸种干扰,对眼前与主题无关的事事物物,一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求视听寂然,如入无人之境视听寂然之后,你就从现实的人境跃入笔下的诗境设想你要写的那些场景事物一一复活,一丘一水都能用灵眼看见,一笑一啼都能用2 灵耳听见让模糊了的清晰起来,清晰得可触可感,纵然你写的是朦胧诗在笔下忘却现实,在诗境忘却人境写初恋就得忘却鬓边的白发,写黑夜就得忘却窗外的阳光此时最怕的是邻居吵架和小儿哭叫,或你的贤妻叫你去捅蜂窝煤写作过程就是醒着做梦,梦被打断,使人心烦意乱,怪不自在,甚至难以重温听说过可恶的催租人打断诗人的梦,使他未能成篇,只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 ”一句的故事吗?常人在床上睡着做梦,梦中笑,梦中哭诗人在纸上醒着做梦,也会笑,也会哭完全入梦以后,你的情就会在笔下动起来,你就有可能写出一首感人的佳作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 ”,这是狄德罗的话。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白居易的话中国新诗无论怎样变来变去,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也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也好,民歌体也好,现代风也好,明朗也好,朦胧也好,你下笔的时候,总要动情才好情永远是诗之魂,不要忘记了才好选自《流沙河诗话》,有删改) 1.第三段以郭沫若和作者自己的创作为例,论证什么观点?这样举例有什么作用?(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画线句中“诗境”的内涵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情是诗之魂”?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18 分) 绝顶聪明与额外愚蠢3 陈子展郑板桥有一句常常爱说的话:“难得湖涂 ”我曾藏过他写的这四个字的横幅,对于他那种篆隶兼行的字,字里面所含的意义,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郑老先生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他要装糊涂,自然不免几分做作但在一般仅有世俗之见的读书人看来,他有官不做,有财不发,有福不享,偏靠卖画卖字过活,老死江湖,又未免额外愚蠢了偶然和周谷城先生论到当代人物,他以为绝顶聪明的人,同时额外愚蠢话是好像矛盾,其实有大道理在不过这个道理懂得的怕不见得十分多,就是懂得,未必有人会自己承认自己额外愚蠢倒是自命绝顶聪明的人太多,每每把人家看作额外愚蠢,此所以人人自命什么天才什么才子,个个被人骂做什么低能儿什么傻子什么笨伯等等也老子说: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他还教训孔子道:“良贾深藏财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
他要孔圣人去掉一点骄气孔子毕竟是圣人罢,他自愧浅薄,以为老子高深莫测,把老子比作一条龙自然,龙是被人家作为一种神物,同时它也被人家认做一种聋虫据说聋字从耳,龙耳,本是形声字,却又兼有意义,说是龙没有耳朵,拿角来听的,这就可见龙顶聪明,可以比作圣人,又顶不聪明,连耳朵都没有,真可算得是一种聋虫了拿这东西来比喻老子,真是再好没有了孔子既然到过老子那里,登过龙门,他也就沾了一点龙气,学了一点乖他虽然不肯学像神龙一样的老子,见头不尾,逃开这个人间,出关而去,不知去向,可是他在当时能够鬼混过去,做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大龙头,还得被人家称作圣人,他是懂得神龙变化、左右逢源之法的他有时做圣人,有时又做蠢物他称赞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他自己也会看风使舵,绝顶聪明额外愚蠢兼而有之,此所以有人恭维他是“圣之时者也 ”!孔子难学又最好学,所以自古以来圣人之徒最多是学孔子又智又愚,时时变化的哲学(文言叫做中庸之道 )好,还是学老子原来是上智,偏偏要做下愚的好?当代不是没有圣人,不是没有绝顶聪明像老子孔子一流的人,好歹由他自择至于在下呢,孔子既不学,老子学不到,原是额外愚蠢的人,安分守己,还是额外愚蠢的好吧。
选自 1935 年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版《人间随笔》,有删改) 4 4.文章开篇从郑板桥写起,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为什么说“孔子难学又最好学”?(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0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 题。
18 分) 论读书林语堂①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向来被称为雅事乐事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诸如此类,皆非读书本旨,在我是看不起的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②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 《易》,又是一种味道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也许我们幼时未进小学,或进小学而未读过地理,或读地理而未觉兴味;然今日逢闽变时翻看闽浙边界地图,便觉津津有味或是叫许钦文在狱中读清初犯文字狱的文人传记,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子谓《论语》读者有此等人与彼等人,有读了全然无事者,亦有读了不知手5 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凡人读书必找一位气质相近的先贤作为老师,这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一家不可昏头昏脑,听人戏弄一人同时爱庄荀,或同时爱苏程是不可能的事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必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尼采师叔本华,萧伯纳师易卜生,虽皆非及门弟子,而思想相承,影响极大当二子读叔本华、易卜生时,思想上起了大影响,是其思想萌芽学问生根之始④诗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苏,或好韩,读其所好,说得好的道理出来或竟苏韩皆不好,亦不必惭愧,亦须说出不好的理由来或某名人文集,众人所称而你独恶之,自己学力、见识未到,或己是而人非等过几年学力已到,仍己是人非,则将来必发现与己有同感之人刘知几少时读《前后汉书》 ,怪前书不应有 《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责以童子轻议前哲,乃“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后来偏偏发现张衡范晔等,持见与之相同因其读书皆得之襟腑,非人云亦云,所以能著成《史通》一书如此读书,处处有我的真知灼见,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才不会落入圈套选自林语堂《论读书》,有删改) 7.简要概括文章第①段的论证思路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林语堂看来,应如何读书?请简要概括。
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2 题18 分) 6 崇尚简单国风读刘大 櫆《论文偶记》,上面写道: “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洞观古今世事,大凡至善至美,皆简单土地质朴无华,能养育万物;真水无色无香,能孕育生命一部《周易》,玄而又玄,变幻无穷,离不开阴阳二卦《老子》被誉为哲学的哲学,只有五千言阿拉伯数字只有十个,能算尽人间的全部数量关系电子计算机每秒处理上百亿兆的数据,原理只是数学上的二进制所以,要求得真谛,就应向简处着艰圣雄甘地说:“简单是宇宙的精髓 ”简单是一种美德当领导的人简单,就会减轻下属的负担,引领出好的作风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各种讲话、汇报、文件,上面一页纸,下面就会一本书,“文山会海 ”就是这样形成的生活简单的人,目标会更明确,志向也会更坚定。
诸葛亮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司马光教育儿子:“奢则多欲,多欲则居官必贿,居乡必盗俭则必简,简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