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doc
6页冒顿射马图 (2)昭君出塞 公元前 85 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争夺权位的斗争,诸王纷纷自立,形成“五单于争立”的局面,匈奴内部混战不已公元前 51 年,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其他各部有的仍然游牧于漠北,有的西迁呼韩邪单于亲自入汉觐见汉帝, “赞谒称臣” ,塞北与中原始归一统 昭君出塞 西域: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现在新疆地区及以西的地方 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32―102) 2、打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亚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认识到张骞使西域有哪些历史意义? 1、加强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扩大了西汉的影响,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开发,两地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 3、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汉文化远播异域,影响深远,西域、中亚乃至欧洲文化亦传到中国 4、张骞是我国伟大的探险家他不畏艰险不辱使命的勇毅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职能: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西域各少数民族的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西部的发展. 对西域各国的行政、军事进行管理。
各国的王、侯以及大小官吏,都由汉朝任命,当时佩戴汉朝印绶的有 376 人之多至此,西域地区,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正式列入汉朝版图,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3.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公元前 60 年) 投笔从戎 4.班超经营西域 东汉初年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各国重新被北匈奴控制向他们勒索繁重的赋税,不许他们和东汉往来,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通 东汉明帝时期,东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政治趋于稳定73 年,东汉政府兵分四路,开始反击北匈奴班超也开始经营西域,西域与内地联系加强 第二年,重置西域都护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班超,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东北 人,父班彪、兄班固、妹班昭具有文名班超小时候家里较穷,他的哥哥班固被召为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来到洛阳,班超为官府抄书以养家日久劳苦,曾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应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遂投笔从戎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为维护中国边防,保证各族人民的安全,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和民族关系 颜灿玉制作 一、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发展较快 匈奴、乌桓、鲜卑 越族 西域各族 夫余 西南夷 二、匈奴的兴衰 (一)战国时的匈奴 (二)秦统一后对匈奴的措施 ①北拒匈奴,收河套、 建县城、迁民居住 ②大规模修筑长城 匈奴的社会发展状况 :战国时期,匈奴兴起于我国阴山河套地区,匈奴的经济生活 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居在与中原的长期交往中,匈奴已逐步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也从事农业生产,BC3 世纪,铁器的使用已深入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军事各领域,其物质文化已经进入铁器时代 .秦汉之际,约在公元前 209 年,冒顿自立为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在我国北方建立起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匈奴与秦的战争 1、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 西汉初期,匈奴实力空前强大,在冒顿单于的统领下,率士卒约三十万,不断侵扰邻族他们利用楚汉相争、中原战乱之机南越长城,袭扰掠夺今冀北、山西、陕西及河套一带公元前 201 年 ,刘邦亲率 30 万大军迎战,在平城白登山(山西大同东南)被匈奴精骑围困七天七夜,形势危急,后用陈平之计,使人暗中以厚礼疏通冒顿的阏氏,方得解脱。
白登山之围表明西汉尚无力抗御匈奴,鉴于国力有限,汉高祖刘邦采纳了娄敬提出的与匈奴“和亲”的建议,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的絮、缯、酒、食物等,并和匈奴约为兄弟,双方以长城为界,并进行贸易往来 (三)两汉和匈奴的和战 匈奴骑兵铜像 2、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公元前 127、公元前 121、公元前 119年) 汉初的和亲政策以有限的牺牲换取了整顿内政、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时间到汉武帝时,已经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西汉依靠强盛国力,对匈奴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军事反攻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领骑兵 5 万人,随军从者 14 万骑,步兵、重兵几十万人,分道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卫青出定襄塞外 1000 余里,与匈奴单于接战,单于兵败,精锐部队丧失殆尽霍去病出代郡 2 000 余里,同匈奴左贤王接战,大败匈奴东部兵,斩获 7 万余人,北抵瀚海而还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匈奴受到重创,势力开始衰败,再无力南下侵扰汉朝边境,被迫迁徙漠北,从此, “漠南无王庭” ,此后,双方争夺的重点转移到西部西汉建国以来近百年的匈奴边患至此基本解决。
战争关系:汉武帝时 时间 西汉将领 结果 BC127 年 卫青 汉收复河南地 BC121 年 霍去病 匈奴退出河西走廊 BC119 年卫青霍去病 汉大破匈奴军,匈奴北徙漠北 公元前 127 公元前 119 年 公元前121 年 霍去病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县茂陵东约 1 公里处,是汉武帝茂陵的陪葬墓之一 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杰出青年将领他曾六次率军反击匈奴,打通河西走廊;深入匈奴腹地两千里,官至骠骑将军,并受有冠军侯等封号 公元前 117 年,年仅 24 岁的霍去病病逝汉武帝为了表彰他的功劳,为其举行隆重葬礼霍去病的坟墓形似祁连山,墓前陈列着各式大型石雕像这些石雕像成为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一批石雕艺术珍品 1961 年,霍去病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去病墓 卫青墓位于陕西兴平境内,是西汉时抗击匈奴著名将领卫青的墓地 卫青曾在汉武帝时多次率军深入漠北,出击匈奴,为西汉击败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 卫青于公元前 106 年去世为了表彰他的丰功,汉武帝将他的墓修建在了自己的茂陵外侧 卫青墓 3.昭君出塞 (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 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了愿与汉室通婚,结为亲戚的和亲请求。
汉元帝下令挑选一名宫女(即王昭君) ,嫁给呼韩邪单于当时,王嫱(字昭君)在塞外同匈奴人民和睦相处,爱护百姓,教给当地妇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人民的爱戴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汉与匈奴间有四十多年没有战争它在客观上促进和加强了匈奴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匈奴与汉族的友好与团结,巩固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 王昭君墓又名汉明妃墓、青冢,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的大黑河之滨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今湖北秭归人她是西汉元帝时的宫女,公元前 33 年,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汉朝和匈奴的亲善关系作出了杰出贡献;“昭君出塞”成为传诵千古的历史佳话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昭君墓地势平坦,从远处望,表面颜色青青,故称青冢墓的方向朝南,现高约 33 米,旁边有阶梯可以登到墓的顶端原来墓前有石狮、石虎、石马等巨型雕像 昭君墓前立有墓碑,董必武撰文刻于碑上;碑文写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 昭君出塞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 ――《汉书》 对昭君出塞历来评价颇多,评价各异,如有惋惜之情的: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青家”墓碑上 也刻有公允评价的: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4.匈奴的分裂与东汉大败北匈奴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内迁到河套地区陕西、山西北部,同汉族杂居,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人口增殖北匈奴退居漠北,居住在蒙古高原,仍然威胁着中原及河西,西域,并控制着西域,它割断了西域与东汉的交通,还经常出兵进攻东汉北部郡县,掳掠南匈奴人和汉人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东汉已具备了反击北匈奴侵扰的军事力量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他们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居住在东北的鲜卑族乘机占领了北匈奴控制的区域,居留在漠北地区的北匈奴后来融合于鲜卑 三、张骞通西域 1.汉初的西域 “西域”一名,是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在我国古籍中,使用西域一名有两个涵义,广义泛指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等地;狭义则是指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我国新疆地区。
汉文帝时,匈奴势力扩展到西域,汉武帝时期,大月氏几次遭受匈奴的攻击,被迫西迁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 138、公元前 119 年) 目的:为了反击匈奴,汉武帝募人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大月氏等国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 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带着朝廷给他的一百多个随从,第一次出使西域被匈奴兵捉住, ,被拘禁了十多年他历经种种困难,但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出使的凭证) 匈奴单于硬叫他娶当地女为妻,有了儿子,但仍没有动摇他完成使命的决心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到达了大宛,大月氏那时,大月氏由于土地肥沃,生活安定,不想再和匈奴打仗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回国又被匈奴俘获,扣留了一年多后来,匈奴发生了内乱,张骞逃回长安 他出使时带着一百多人,前后 13 年,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人回来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