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公子重耳之亡》分析.doc
10页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晋公子重耳之亡》分析.....精品文档......《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重耳出亡事件简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各据一方,逐鹿中原晋国是北方强国,晋献公时就极力向四周扩散自己的势力,并吞了许多小国当时各诸侯国内部往往存在着尖锐的政治斗争晋献公一家就出现了三个政治集团,即(1)骊姬、奚齐母子,(2)重耳、狐偃、赵衰和(3)夷吾、吕饴甥、卻芮,都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当时的太子原为齐姜所生的申生后来骊姬设计害死了申生,又进一步对重耳和夷吾进行迫害重耳、夷吾因此被迫逃离晋国 重耳出亡发生在晋献公二十二年,当时重耳四十三岁他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经过八个国家,历尽颠沛重耳出亡期间,国内政治很不稳定晋献公死后,奚齐还没即位就被杀害,由公子悼即位为王,不久又被杀害后来夷吾回国接位,是晋惠公晋惠公死后,他的太子即位为怀公 怀公元年,重耳六十二岁,在秦国的协助下攻回晋国,杀怀公,自立为晋文公,在位九年,七十一岁去世《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原文讲读】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 及于难,指晋太子申生之难《左传》记僖公四年十二月,晋献公听从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缢而死,其馀二子重耳、夷吾也同时出奔。
晋人伐诸蒲城 蒲城,今山西省隰xí县,重耳的据点当时公子重耳驻守蒲城,对晋献公形成威胁,因此献公决定对他进兵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 保,倚仗生禄,养生的禄邑,古代贵族从封地中得以养生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 校,同较,比较、对抗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 狄,古代中国北方的部族,散处在北方诸侯国之间从者狐偃、赵衰cuī、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史记·晋世家》:“其馀不名者数十人”,意谓随从者甚多独举此五人,贤而有大功也狐偃,重耳的舅父,字子犯狄人伐廧咎如 廧咎如qi=ngg 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蚕妾,采桑叶养蚕的女奴隶姜氏,重耳妻姜氏恐孝公怒其去,故杀妾以灭口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怀与安两句:贪恋享受,安于现状,是可以摧毁人的声名的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 骈胁piánxié,腋下肋骨连成一片欲观其裸浴,薄(靠近)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èr焉 盍,何不蚤,同早贰,不同;自贰,自别异于曹乃馈盘飱 飱sūn,食物公子受飱反璧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 天之所启,言重耳是上天所开导,所赞助的人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狐偃、赵衰和贾佗)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chái,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榖(“榖”,善,美。 不谷就是不善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馀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则为九十里)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mǐ、右属(佩带)櫜gāo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志向远大/心胸广阔)而俭(自我节制/谦逊),文(谈吐文雅)而有礼其从者肃(庄重)而宽(待人宽厚),忠而能力(能勤奋效力)晋侯无亲 晋侯,指晋惠公无亲,指惠公国内外关系都不好,不得人心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晋国始祖)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 怀嬴,秦穆公之女,曾嫁给晋怀公(晋惠公之子)怀公自秦逃归后,又嫁给重耳奉匜yí(容器)沃wò盥guàn(浇水洗手),既而挥之怒曰: “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ji?ng服而囚 降服而囚,重耳脱去上服,自己拘囚向怀嬴谢罪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 古代注家认为《河水》即《诗经》中的《沔水》,篇首“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暗示晋国归向秦国公赋《六月》 《六月》,《诗·小雅》:“六月棲棲,戎车既饬”,借尹吉甫辅佐宣王征伐,喻秦王护送公子还晋,让他辅佐周天子。 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二十四年春,王(周天子,指周历)正月,秦伯纳之,不书,不告入也 不书,不告入也:秦穆公送重耳回国在《春秋》中没有记载,是因为晋国没有来通告鲁国及河(黄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有如白水,黄河的水可以作证投其璧于河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cuH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师退,军于郇辛丑,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Xún壬寅,公子入于晋师(接管了晋国军队)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不书,亦不告也吕、郤(吕甥、卻芮)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责备)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回国)也,其知之(知晓君臣之道)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难道就不会发生“蒲、狄”遇难的事情)乎?齐桓公置(放下)射钩(箭射衣钩之仇)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有别于桓公),何辱命(何必劳烦大王下令驱逐)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 公见之,以难告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三月的最后一天),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实纪纲之仆初,晋侯之竖(宫中供役使的小臣)头须,守藏(管理财物)者也其出也,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帮助晋公子回国)及入,求见,公辞焉以沐(洗头)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甚众矣仆人以告,公遽见之 狄人归季隗于晋而请其二子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子馀辞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请,许之,来,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自欺欺人)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以罪为义),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过失)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使晋文公知道你的想法)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緜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晋公子重耳流亡路线图】令狐-桑泉-臼衰-郇城-曲沃【重耳流亡过程的细节分析】地点事件评论晋、浦城· 晋献公听信谗言,杀害太子申生,并举兵攻重耳所在的浦城· 浦城人民准备迎战,重耳制止· 重耳认为享有父亲的封赏,却对抗他,是大逆不道的事· 重耳出逃公子深得民心饮水思源,忠于君臣父子之道狄· 狄人献叔隗、季隗· 公子娶季隗,赵衰娶叔隗· 重耳即将投奔齐国,季隗承诺将等待公子· 重耳在此待了12年才离开季隗忠贞不二卫· 卫文公不礼· 五鹿野人献土侮辱重耳 · 狐偃把“献土”诠释为“天赐”,公子于是稽首接受写狐偃之贤与重耳纳谏的雅量狐偃的智慧:机智地把负面的事情转化为正面的事情齐· 齐桓公把本族女子(姜氏)嫁给重耳,赠送80匹马· 重耳随从密谋离开齐国,姜氏杀告密的采桑女· 重耳安于现状,姜氏与狐偃把他灌醉,带离齐国· 重耳耽于安逸,表现出正常的人性弱点,人物形象有现实性· 姜氏:高瞻远瞩,行事果断曹· 曹共公趁重耳沐浴,窥望他的裸体· 僖负羁之妻论重耳将称霸诸侯,劝丈夫以礼待之。 · 僖负羁赠食物、宝玉,重耳退还宝玉· 僖负羁之妻:高瞻远瞩,有知人论事之明· 重耳:行事光明磊落,不贪取非分的财物宋· 宋襄公赠80匹马郑· 郑文公不礼· 叔詹论重耳:1. 父母同姓,却平安无事2. 晋国不安定3. 三贤士追随* 是上天所保佑的人叔詹:高瞻远瞩,有知人论事之明楚· 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然后把他遣送秦国· 重耳与成王约定,如果成功回国,他日两军相遇,晋将退避三舍;若楚军进逼,晋军必倾全力与之周旋· 子玉劝楚成王杀重耳,成王不许· 楚成王论重耳:o 志向远大而不放纵自己o 说话温文有礼o 随从态度庄重而待人宽厚,忠诚且能勤奋效力重耳的思想性格日趋稳重借楚成王侧面描写重耳的为人楚成王重视国际道义,不趁人之危,同时有知人论事之明秦· 秦穆公把五个女子嫁给重耳,并答应护送他回晋国· 怀赢斥重耳无礼,重耳谢罪· 重耳与秦穆公在宴席之上以诗歌唱和赵衰机巧地借《六月》诗意,促成了秦穆公护送重耳回国的决定· 怀赢:性格刚烈,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赵衰:机智而擅于辞令· 秦穆公:性格豪爽晋· 过黄河,入桑泉、曲沃,朝武宫,杀晋怀公· 狐偃献玉请辞,重耳弃玉河中,表示绝不离弃追随他流亡19载的功臣。 · 在秦国的帮助下,重耳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成功回国做了国君,证明了秦国势力强大· 重耳:饮水思源、重视贤能其他相关事件的分析】人物事件意义寺人披· 曾参与浦城战役与到狄国刺杀重耳· 对晋文公晓以君臣大义,并举齐桓公为例,论证晋文公应该不计前嫌,重用人才· 告知吕饴甥、郤芮焚烧宫室以杀害文公的阴谋,使文公免于杀身之祸披、头须:深明大义,直言敢谏文公:有纳谏的雅量头须· 曾经盗取宫廷财物以便资助重耳回国,但不成功· 留守国内等待晋文公归来· 谴责晋文公: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