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经验和做法.pdf
4页山西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 主要经验和做法山西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撬襄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山西省水土流失治理取得很大成就,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的治理方略和方法,并在小流域治理开发的机制、技术、管理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经验本文总结了山西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经验和做法,以供其他省( 自治区、直辖市) 借鉴关键镧小流域综合治理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1 5 .6 万k m 2 ,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 0 .8 万k m 2 ,占总面积的近7 0 %,多年平均输沙量4 .5 6 亿t ,其中输入黄河的泥沙3 .6 7 亿t ,占入黄泥沙总量的近1 /4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山西省水土流失治理取得很大成就,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的治理方略和方法,并在小流域治理开发的机制、技术、管理等方面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1山西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历程回顾2 5 年来山西省小流域治理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 0 世纪8 0 年代初期到9 0 年代初期1 9 8 0 年4 月,水利部在吉县召开了全国小流域治理工作座谈会,推广吉县的经验在会上提出了“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管理办法”,办法中对小流域的含义作了界定,并对小流域治理的标准和管理办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这是小流域治理的一个指导性文件,从此“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和治理方针被认可和固定下来,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全国迅速推开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标志,山西省水土保持由零星的分散治理转变为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治理,由单一措施转变为多项措施优化配置综合防治,由防护型治理转变为生态经济型治理1 9 8 2 年,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山西省河曲县农民苗混瞒率先承包治理小流域,成为全国户包治理小流域第一人由于户包治理小流域直接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较好地解决了以往水土保持工作中责权利分离和治管用脱节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迅速形成了“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生动局面这一阶段是山西省小流域治理的起步阶段,也是全面推行户包治理小流域的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每年用于水土保持的资金不足4 0 0 0 万元,主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力量,推动全省年水土流失治理度超过1 %第二阶段是从2 0 世纪9 0 年代初期到中后期这是全面推行“四荒”拍卖的时期,也是小流域治理进入综合防治、规模经营、集中治理、深度开发的阶段随着户包治理小流域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投身到小流域治理之中,同时群众也对政策会不会变产生4 7 2四、成效与经验熟了越来越多的担心。
由政府对“四荒”使用权进行拍卖,解决了群众普遍存在的怕变心理,强化了农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属观念,推动了山西省小流域治理发展到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集中规模经营、发展商品经济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国家投资逐年增加,汾河上游水土保持项目、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项目相继实施,与此同时,引进外资,实施了世界粮食计划署无偿粮援“3 9 2 3 ”项目和世行贷款水保项目到1 9 9 7 年,全省用于水土保持的资金投入达到1 .6 5 亿元,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西山县( 区) 全部纳入了项目治理范围这一时期,充分发挥国家投资的引导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推动全省水土流失年治理度超过2 %,最高年份达到2 .6 %第三阶段是从2 0 世纪9 0 年代后期到现在随着国家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陆续启动2 1 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水土保持、环京津风沙源治理、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入到发展势头最好、建设规模最大、推进速度最快的时期到2 0 0 3 年,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投入超过4 亿元,水土流失严重的东西两山及晋北风沙区全部纳入到治理范围。
当前,根据新的形势,山西省在总结2 5 年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把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导人“以大流域为规划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新的发展轨道,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如果说,前两个阶段山西省小流域治理是以农民投入为主,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话,那么这一阶段则是以国家投入为主,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全省水土流失年治理度超过了3 %2山西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总结山西省2 5 年来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 不断强化对小流域治理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始终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山区贫困的根源所在正是基于对这一基本省情的深刻认识,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小流域治理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一届接一届,一任接一任,始终牢牢抓在手上从1 9 8 6 年开始,坚持每两年在基层召开一次小流域治理工作会议,从政策、机制、投入、技术等各方面大力推进小流域治理。
从1 9 8 8 年至今,省财政每年拿出2 0 0 0 万元,用于汾河水库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于国家实施的重点治理项目和外资项目,山西省都坚持按比例匹配资金,按要求及时到位应该说,山西省之所以能有“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生动局面,首先得益于全省上下对小流域治理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推进小流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在山西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必须不断强化认识,始终把小流域治理和生态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地位来抓 2 )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不断创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机制和组织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在小流域治理中,注重引入市场机制,不断创新生态建设的政策机制和组织形式从2 0 世纪8 0 年代的户包治理小流域,到9 0 年代的拍卖“四荒”,再到现在的民营水保大户购治“四荒”,用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用利益引导群众投身到小流域治理和生态建设中来8 0 年代和9 0 年代,山西省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多项推进小流域治理4 7 3十释≯G惫鹱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和“四荒”拍卖的政策和办法2 0 0 5 年8 月,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发展民营水保大户的资金扶持办法》,首次规定水保重点项目国家投资可以直接到户,省财政每年安排5 0 0万元用于扶持民营水保大户治理。
在政策机制的驱动下,不仅广大的农民群众,而且很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机关干部,广泛参与到生态建设的方方面面现在,全省承包购买治理的户达到3 9 万户,总面积达到2 1 9 5 万亩其中,承包或购买5 0 0 亩以上的大户发展到4 4 7 4 户,总面积达到1 5 0 0 万亩同时,为适应生态环境建设大规模推进的需要,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水土保持专业队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小流域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全省从事水保建设的专业队伍已发展到7 1 5支2 .4 万人,拥有固定资产I .8 5 亿元其中,经过工商部门注册登记、通过资质认定的 专业队有2 7 1 个 3 ) 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不断提高治理质量这些年,面对越来越多的水土保持建设投资,面对日益繁重的建设任务,怎样管好、用好这笔资金,让这些工程长期发挥作用,分别采取了如下措施:借鉴了世行项目的资金管理经验,对重点项目实行报账制管理;借鉴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经验,对重点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总结I | 缶汾市淤地坝建设和管护中的成功做法,推行了淤地坝管护实行“护坝田”制度通过采取这些责权利明确、清晰的管理措施,初步建立起适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符合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要求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形成了群众参与、专家论证、主管部门审批与检查验收相结合的项目立项决策与监督机制,有效地提高了生态建设的质量。
4 ) 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切实加强对生态的保护过去比较重视对水土流失的治理,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不够,导致了边治理、边破坏,很多建设成果很难保留下来这些年,在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牢固树立“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观念,把保护提到了与治理、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制定出台了《山西省实施 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政策,严肃查处违法案件,认真审批水土保持方案,严格征收水土流失补偿费和治理费,加强对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项目区的监督管理,大大遏制了生产建设中破坏地貌植被、随意弃土弃渣等违法行为,推动了工矿和工程建设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把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控制在最低程度2 0 0 2 年,基于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提出实施封禁治理,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修复生态目前全省水保重点县基本出台了强有力的封禁管护办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面对今后长期的小流域治理和繁重的生态建设任务,面对越来越多的生态建设成果,山西省将进一步加强监督保护力度,使山西省的生态环境更快地得到改善 5 ) 重视同国内外水保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科技应用推广,不断提高山西省水保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山西省加大同国内外水保科研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力度1 9 8 8 年山西省与中科院地理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联合合作开展了为期8 年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课题,建立了汾河水库上游“3 S ”地理管理信息系统,并逐步推广应用到全省各地的水土保持工作中2 0 0 0 年,山西省同国际泥沙研究中心联合开展了“汾河流域水沙变化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课题,通过综合分析汾河水沙变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成果,为治理黄河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山西省研究的山地集雨微灌、水力冲填筑坝、等高植物篱、径4 7 4四、成效与经验熟流水保林、坝系工程建设、机修梯田复式生物经济埂等实用技术也得到全面推广2 0 0 3年以来,山西省同中科院在大同、朔州联合开展了5 项水保科技示范项目,为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首都水资源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当前,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地球定位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山西省水土保持监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全面提升了小流域治理的科技含量2 5 年来,山西省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总的来看,山西省的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据水利部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表明,山西省水土流失面积中水蚀面积、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和中度侵蚀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比例,都排在全国的前列全省现在还有5 万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没有得到治理,加之山西省又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开矿建厂、修路筑桥等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仍急剧增加,治理和保护的任务依然相当繁重为此,山西省还将继续按照水利部提出的治水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力争使全省水土流失年治理进度达到4 %,年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 4 0 万亩以上,生态自然修复面积达到1 0 0 0 万亩以上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初步建成永定河上游、汾河上游、三川河流域、偏关平鲁片、昕水河流域、县川河流域、桃河流域、湫水河流域、小浪底和三门峡库区等九大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努力向全社会提供一个山川秀美的生活环境,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4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