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州论文.doc
8页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州高二(4)班课题组长:林丹晴副组长:陈秀课题成员名单:林婷婷、陈瑶、叶丹、林烁、林鹏宇、金秀梅、林玉敏、吴秋凤、李婕指导老师:叶世农完稿时间:2011年6月13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州 高二(4)班作者:林玉敏论文简介: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福州,它是中华文化之中不可缺少的一一部分福州的历史文化体现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呢?接下来,请在论文中寻找答案关键词:城市概况 历史文化 名城 三坊七巷城市概况福州,自南朝陈朝开始的1000多年时间内大部分是福建地方的行政中心南朝陈朝年间在今天的福建设置闽州(州治今天的福州),后改名作为丰州(州治今天的福州) 福建省省会,江南名城,传统上是福州十邑(包括闽侯县、福清市、长乐市、连江县、闽清县、古田县、永泰县、平潭县、罗源县、屏南县)的统称,是祖国大陆离台湾省最近的省会中心城市,也是中国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地区之一福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初具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风貌,被评为中国持续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
福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祖籍福州的海外华侨、华人多达300余万人,分布于五大洲的102个国家和地区福州地区的归侨、侨眷人数多达200万,港澳有福州乡亲近30万在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几乎都有福州人的足迹不仅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西欧各国,在发展中国家如印尼、马来西亚等国有为数众多的福州乡亲,而且在一些落后国家、小而偏僻的地区如巴巴多斯、马绍尔、安提瓜、塞拉利昂等也有福州人的足迹福州与台湾水相连、地相望、语相通、习相近,民间交往源远流长,历来关系十分密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福州去台人员达3万人,现在台湾地区有27个福州同乡会、60多万福州乡亲;在福州居住的台湾省籍同胞有1300多人,台属12万人 福州因市区城内有屏山、福州乌山、于山三山鼎立,别称“三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亲自在衙门前种植榕树2棵,并号召百姓普遍种植后满城绿荫蔽日,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之美称现辖五区、六县、两个县级市和一个经济区,即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5个区,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6个县,福清、长乐2个市和琅岐经济区全市土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181平方公里,全市户籍总人口约635.95万人,其中市区户籍总人口约186.68万人。
全市设34个街道办事处、105个镇,48个乡(含2个民族乡和马祖乡),2795个村(居)委会、社区居委会通行闽东方言福州话 福州历史悠久,夏代属扬州地域,殷商为七闽之地,战国时归越国,秦时为闽中郡,汉高祖封闽越王,福州,自南朝陈朝开始的1000多年时间内大部分是福建地方的行政中心南朝陈朝年间在今天的福建设置闽州(州治今天的福州),后改丰州(州治今天的福州)隋开皇九年(589)改名为泉州,大业三年泉州废,改为建安郡,领闽、建安、南安、龙溪4县,闽县,郡治在今天的福州唐武德元年(618)改郡为建州,六年(623)复称泉州,八年(625)又改名丰州,置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再改名为称泉州,属岭南道,景云二年改为闽州唐玄宗时设福州都督府,为出现“福州”之名之始天宝元年(742)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复称福州,领闽、侯官、长乐、福唐、连江、长溪、古田、尤溪8县五代汉乾佑元年(948),地划入吴越,分出尤溪、德化2县宋太平兴国三年属两浙西南路,六年(981)由闽县分立怀安县,雍熙二年(985)属福建路,为治所 元朝设置福建行中书省,省治在福州,称福州路,领闽、侯官、怀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9县及福清、福宁2州,属福建行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领闽、侯官、怀、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福清10县,清顺治三年(1646)仍为福州府,属福建行省,领县仍旧,清朝前期开始隶属宁福道(下辖今天的福州地区、今天的宁德地区)雍正十二年(1734)析古田县增置屏南县 1912年废府,设东路道(1914改闽海道),领闽侯、长乐、古田、屏南、闽清、永泰、连江、罗源、福清、平潭、宁德、霞浦、福鼎、福安、寿宁15县,为福建省省会1962年连江、罗源2县划入,1963年又划出1968年9月鼓楼、台江、仓山更名红卫、赤卫、朝阳区,10月设郊区1970年撤郊区,市郊设北峰、马江2区1971年闽侯县划入莆田地区1973年闽侯县再划入后增设晋安区、马尾区 福州宗教文化丰富,有“佛国”之称,重点佛教寺院有6座(涌泉寺、西禅寺、林阳寺、地藏寺、万福寺、雪峰寺),为全国城市之最,福州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最多的城市 福州背山依江面海,气候宜人,地理环境优越,温泉资源丰富有温泉城之雅称,还有“江南胜地”之美誉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9℃左右,最佳的旅游季节为每年的四至十一月。
闽菜常列为国宴之一,福州人的口味偏甜、酸当地的风味小吃有鱼九、扁肉燕、虾酥、蛎饼、光饼、鼎边糊、春卷、炒粉、福州线面等数十余种 主要游览景点有鼓山、乌山、于山、三坊七巷、西禅寺、闽王祠、林则徐祠堂、西湖公园、江滨公园、华林寺、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会展岛)、平潭岛等、名山有鼓山、旗山、青云山、于山、乌山、屏山名墓有王审知墓、李纲墓、林则徐墓名园有西湖、南公园、烟台山等名塔有白塔、乌塔、罗星塔、瑞云塔、三峰塔名桥有万寿桥、回龙桥、龙江桥名居有林翰尚书故居、郑振铎故居、陈绍宽故居、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萨镇冰故居 福州特产:有橄榄、福桔、龙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寿山石雕、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 历史文化 福州是历史名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 秦置闽中郡福州历为汉闽越国都,三国建晋安郡,南朝晋平郡、闽州、丰州,隋泉州、建安郡,唐泉州、闽州、福州、长乐郡,五代闽国都长乐府,宋福州、福建路、福安府,元福建行中书省、福州路,明、清福州府的治所1913年为东路道(1914年改闽海道)驻地、福建省省会、闽侯县治。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属“闽海省”省会设此,为特别市,旋废1946年正式设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为福建省省会、省辖市 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进入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原始渔猎活动,并开始饲养畜类和从事简单的农业劳动,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历次考古调查和发掘,福建省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数以百计,出土了大批遗物,其中以平潭壳丘头、闽侯昙石山等遗存最为丰富,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考古发掘证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福州地区就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闽人”就是当时的土著居民距今约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纪末至公元前16世纪初的夏朝时期,这里的闽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有了联系至周代,这里与中原的关系更加密切它不仅向周朝进行朝贡,而且也进入了奴隶社会战国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击败杀死,越国开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闽,与闽族融合成为闽越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福建进军。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在福建地区设闽中郡秦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无诸率闽越族人先是反秦,继而佐刘邦攻项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复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福州成为闽越国的都城无诸依冶山建城,人称“冶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今建瓯市)侯官、东安二县设晋安郡,福州为晋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严高改建郡城,时称“子城”南朝、隋唐时,福州曾作为丰州、泉州、闽州的州城唐武德六年(623),析建州闽县等地复设泉州(即今福州市)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设福州都督府,从此,福州就定了名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随其兄王潮率兵南下,占领福建全境,创立闽国,定都福州王审知安置中原移民,选用贤能,兴文重教,浚湖拓城,减税撤卡,发展海外贸易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在子城外环建大城,设八城门、九便门、三水门,称“罗城”,全部用印有“钱纹”图案的城砖砌城罗城内除官吏居住外,还让百姓按规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围以高墙,称之为坊,这便是“三坊七巷”的雏型开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筑月城,大城夹在其中,人称“夹城”因南门外一带地势低洼,又建城墙以防洪。
是时全城略呈圆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于山)、乌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别称三山后来,王审知的儿子王延钧立国号“大闽”,避乱者渐次而来,典章人物,极一时之盛南宋末,益王赵昰登基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行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福建行中书省于泉州,三年后迁返福州明代,统治者轻徭薄赋,奖廉肃贪,鼓励垦荒,发展生产,福州经济恢复,纺织业、商业、航海业复苏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夹城与宋代的外城基础上砌石城以防倭,此为府城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后才陆续被拆除明末,清兵入关,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称福州为天兴府,又称“福京”,作为行都明清时,福州为福州府府治清代时,福州为闽浙总督(总督福建,浙江二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兼巡抚事)的驻地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城市日益扩大城内、南台和仓山连成一片,上杭、下杭、中亭、台江成为商贾云集的街市,仓山成为外国领事馆区在近代史上,福州曾经是我国海军、造船业的发祥地,为我国培养出一代早期著名的海军将领英才福州三坊七巷福州气候 宜人,绿树长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 气候 年平均 气温 为19.6℃,最冷一月平均 气温 为10.5℃,最热七月平均 气温 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
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 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 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 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 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