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制梁行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报告.docx
15页预制梁行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报告完善注册建筑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和注册造价工程师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注册人员权利、义务和责任推进职业资格考试、注册、执业、继续教育等制度改革,推行注册执业证书电子证照提高注册人员执业实践能力,严格执行执业签字制度,探索建立个人执业保险制度,规范执业行为在部分地区探索实行注册人员执业行为扣分制,扣分达到一定数量后限制执业并接受继续教育弘扬职业精神,提升注册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一、 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建筑品质和使用功能不断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和验收平稳有序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智慧化建设初具成效工程抗震防灾能力稳步提升质量安全技术创新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二、 完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一)提升工程建设标准水平完善建筑工程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安全标准,强化工程质量保障的标准化措施进一步完善建筑性能标准,合理确定节能、室内外环境质量、无障碍、适老化等建筑品质指标研究制订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标准体系,完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及评价标准,编制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相关标准。
二)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全面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及项目负责人质量安全责任,进一步明确责任边界,构建以建设单位为首要责任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体系完善责任追溯机制,加大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力度,依法依规严肃事故查处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实法定代表人授权书、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和永久性标牌制度研究制定施工安全风险防控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建立健全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完善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探索推行全国一证、分省管理方式三)全面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健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制,完善省、市、县三级监管体系,厘清层级监管职责,严格落实监管责任依托全国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和地方各级监管平台,大力推进互联网+监管,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和差异化监督方式,实现智慧监督完善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衔接机制,提高精准执法和服务水平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队伍建设,加大专业人员培训力度,强化层级监督考核机制,提升监督队伍标准化、专业化水平组织开展全国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专项治理行动,规范检测市场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四)构建工程质量安全治理新局面加快工程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质量安全信用信息归集、公开制度,加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力度。
完善安全生产处罚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事故一票否决制度大力发展工程质量保险,积极开展质量保险顶层设计研究,以城市为单位启动新一轮质量保险试点,加快推动全国工程质量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制定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投保理赔事故预防机制推动建立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制度,形成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机制,鼓励通过购买服务,委托具备条件的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质量评价推进实施住宅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约束作用推动建设工程消防技术服务市场化,规范技术服务行为五)强化勘察设计质量管理健全完善勘察设计质量管理制度,修订勘察质量管理办法,制定设计质量管理办法强化施工图审查作用,全面推广数字化审查,探索推进BIM审查和人工智能审查推动建立勘察设计质量监管信息系统,加强勘察设计质量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加大对违反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问题的查处力度,建立施工图审查关键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和改进消防设计审查管理,探索推进技术审查与行政审批分离,推动消防设计技术审查第三方服务发展推动将消防设计技术审查和施工图审查同步开展,提高审查质量和效率六)优化工程竣工验收制度完善住宅分户验收制度,鼓励购房者参与分户验收,按户留存影像资料,作为住宅交付档案。
细化《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定发布示范文本,明确两书规范格式和基本内容试行建设单位按套出具住宅质量合格证明文件规范消防验收管理,推动消防验收纳入竣工联合验收,统一出具验收意见七)推进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化和信息化全面推行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加快健全手册体系,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制度研究制定装配式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部品部件生产质量可追溯管理,加强竖向节点连接等施工关键环节质量安全管控深化施工安全领域证照分离改革,推进涉企、涉人证照电子化,实现建筑施工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信息联网和一站式查询制定建筑工程材料、工艺、设备鼓励应用和限制淘汰名录,推广安全先进适用的建造技术,限制淘汰落后工艺三、 健全建筑市场运行机制(一)加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政策体系,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建筑市场监管机制完善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工程业绩、质量安全事故、监督检查、评奖评优等信息的归集和共享,全面记录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行为推进部门间信用信息共享,鼓励社会组织及第三方机构参与信用信息归集,丰富和完善建筑市场主体信用档案。
实行信用信息分级分类管理,加强信用信息在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市场准入等事项中应用,根据市场主体信用情况实施差异化监管加大对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资质资格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完善和实施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开展失信惩戒,持续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二)深化招标投标制度改革完善招标投标制度体系,进一步扩大招标人自主权,强化招标人首要责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投资工程按照建设、使用分离的原则,实施相对集中专业化管理优化评标方法,将投标人信用情况和工程质量安全情况作为评标重要指标,优先选择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投标方案积极推行采用评定分离方法确定中标人完善设计咨询服务委托和计费模式,推广采用团队招标方式选择设计单位,探索设计服务市场化人工时计价模式,根据设计服务内容、深度和质量合理确定设计服务价格,推动实现按质择优、优质优价全面推行招标投标交易全过程电子化和异地远程评标,加大招标投标活动信息公开力度,加快推动交易、监管数据互联共享规范招标投标异议投诉处理工作,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依法严肃查处规避招标、串通投标、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及时纠正通过设立不合理条件限制或排斥外地企业承揽业务的做法,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三)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深化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修订出台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标准,大幅压减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放宽建筑市场准入限制下放企业资质审批权限,推行企业资质审批告知承诺制和企业资质证书电子证照,简化各类证明事项,实现企业资质审批一网通办加强企业资质与质量安全的联动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依法从严处罚,并在一定期限内不批准其资质申请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资质审批后动态监管,将违法违规行为、质量安全问题多发或存在重大质量安全隐患的企业列为重点核查对象,不符合资质标准要求的依法撤回四)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管理完善注册建筑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和注册造价工程师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注册人员权利、义务和责任推进职业资格考试、注册、执业、继续教育等制度改革,推行注册执业证书电子证照提高注册人员执业实践能力,严格执行执业签字制度,探索建立个人执业保险制度,规范执业行为在部分地区探索实行注册人员执业行为扣分制,扣分达到一定数量后限制执业并接受继续教育弘扬职业精神,提升注册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五)推行工程担保制度加快推行投标担保、履约担保、工程质量保证担保和农民工工资支付担保,提升各类保证金的保函替代率。
加快推行银行保函制度,探索工程担保公司保函和工程保证保险落实建设单位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大力推行电子保函,研究制定保函示范文本和电子保函数据标准,加大保函信息公开力度六)完善工程监理制度进一步夯实监理责任,明确职责范围,提高监理能力,整顿规范监理市场,优化市场环境鼓励监理企业参与城市更新行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建设鼓励监理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参与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强化工程监理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在铁路工程等领域推广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监理向报告工作制度推进监理行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组织行业协会、监理企业研究制定工程监理相关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和示范文本,推进BIM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监理中的融合应用七)深化工程造价改革完善工程计价依据体系,从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做法,改进工程计量和计价规则,优化计价依据编制、发布和动态管理机制,更加适应市场化需要搭建市场价格信息发布平台,鼓励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通过平台发布人工、材料、机械等市场价格信息,进一步完善工程造价市场形成机制加快建立国有资金投资工程造价数据库,加强工程造价数据积累,为相关工程概预算编制提供依据。
强化建设单位造价管控责任,严格施工合同履约管理,全面推行施工过程价款结算和支付完善造价咨询行业监管制度,构建主导、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协同监管新格局四、 加快建筑业走出去步伐(一)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加强与有关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化战略、政策和规则制定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编制和管理工作,积极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加快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外文版编译,鼓励重要标准制修订同步翻译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多边双边工程建设标准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或区域标准加强我国标准在援外工程、一带一路建设工程中的推广应用二)提高企业对外承包能力鼓励我国建筑企业、工程设计等咨询服务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开展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支持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推动对外承包业务向项目融资、设计咨询、运营维护管理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逐步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加强对外承包工程监督管理,规范企业海外经营行为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签订双边工程建设合作备忘录,加强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共同推动建筑企业走出去推进注册建筑师等工程建设领域执业资格国际互认,拓展青年人才交流合作渠道,加快培养熟悉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五、 商品混凝土行业进入壁垒(一)商品混凝土行业资质壁垒我国对商品混凝土生产实行资质管理根据住建部《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生产商品混凝土须经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许可,取得预拌混凝土专业承包资质,构成了进入本行业的生产资质壁垒二)商品混凝土行业地域性壁垒受商品混凝土和PC构件运输半径的限制,行业内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因此在特定区域内的先发企业拥有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成熟的销售渠道及市场资源,对后进入企业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三)商品混凝土行业资金壁垒商品混凝土和PC构件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一方面投产所需的土地、厂房、生产及运输设备等初期投资规模较大,另一方面由于下游建筑施工行业的项目建设和结算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受产业链传导及结算政策影响,行业内企业呈现销售回款较慢、应收账款较大的特点,因此新进入企业市场开拓和业务增长需要相当规模的流动资金支撑以上行业特点对后进入企业形成了一定的资金壁垒四)商品混凝土行业品牌壁垒商品混凝土及PC构件生产企业客户主要是各类建筑总包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商品混凝土和PC构件的产品质量及供货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以保证项目施工的连续性和工程质量的稳定性一般而言,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往往会优先考虑选择经营时间长、业务经验丰富、品牌形象和口碑较好的生产企业,因此形成较高的品牌壁垒。
五)商品混凝土行业技术与工艺壁垒混凝土是建造建筑物的主要材料之一,混凝土的质量将直接决定建筑物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