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郊联体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18页郊联体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试题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用2B铅笔将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这类的话已经成为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而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乡土中国即指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确切地说,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
从历史变迁的经验事实看,从20世纪40年代到今天,中国乡村社会已经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历史变迁,即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如今,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 “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理论的发展,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 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由此看来,如今的乡村社会,虽然村落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共同体内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 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农户的主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
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村民生活力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乡土文化的变迁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C.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并不能适用于法理社会 D.“后乡土中国”是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出的一个概念,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已经荡然无存 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3分) A.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乡村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特征变化4分) 5.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铁凝 安然是个地道的女孩儿尽管她爱和人辩论,爱穿夹克衫,爱放鞭炮,爱大声地笑,有时候还爱趁人不备吹一两声口哨看起来全是男孩子的秉性,可是,有谁规定过女孩不许对这些发生兴趣呢 作为一个女孩,她还喜欢什么﹖喜欢快节奏的音乐,喜欢足球赛,她知道马拉多纳,还知道鲁梅尼格。
喜欢黄梅戏(怪事儿),喜欢读短篇小说,喜欢集邮,喜欢练习针灸,喜欢织毛袜子,喜欢体育课上的跳“山羊”,喜欢山口百惠她随着山口百惠朴实、动情的歌声,抄下中文的谐音:“希啦呀瓦哩卢达塞,撒里希多奎哇,希啦呀瓦哩卢达塞……”这首《温柔的歌唱》叫她给学得惟妙惟肖 也许因为她具有异常惊人的模仿力,她学外文像是得天独厚她没有当什么大“家"的奢望,只想做个好翻译她常指着电视里风度翩翩的翻译说:“那就是我她对其他功课也挺认真,各科成绩都算突出,她总是一边听录音机,一边写作业尤其思考物理题时,听着录音机,思维相当活跃、灵敏 可是安然从初一到高一,从来就没当选过三好学生 今天是周日,欢乐的安然突然有些黯然,低下了头:“明天进入复习,一星期后就要期末考试了" “当学生总要考试你可不像个害怕考试的人 我完全明白安然害怕的不是考试,而是考试后的三好学生评选 铺在林荫道上的树影就像一架走不到头的梯子,我一步步地攀登着突然有人喊我了我发现面前站着的是韦婉她是安然的班主任,我的小学同学 “安然在班里表现怎么样 "我问 “怎么说呢,其实我是准备专门去家里和你谈谈的。
韦婉语气郑重,像是在模仿着我们哪位老师的神情 “她很聪明,也很用功就是……"当然我等的就是这个“就是” “用形容成人的话来说,就是群众关系不怎么好" “她爱讽刺人 ”我试探着 “怎么说呢 "这似乎是她新添的口头语,“安静,你作为安然的姐姐,作为我的老同学,应该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 “你是说安然她……"我的心一阵紧跳怎么说呢﹖安然除了唱歌讽刺同学,最近还有……,比如……”韦婉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我又在等待那个“比如"了,“比如她总和一个叫刘冬虎的男生在一起还有,过去她挺朴素,现在也打扮起来了上星期她好像穿了一件大红衬衫,对了,没有扣子,背后带一条拉链 “那是……新买的"我差点说出那是我给她买的 “对,问题就在这儿你不觉得它很刺眼么 要防患于未‘燃’,燃烧的‘燃’……”韦婉正要说下去,但她要等的人来了我顺林荫路往回走着,难道她真认为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刺眼吗﹖它真能和“问题"这样的字眼连在一起吗 路灯夹杂在高大的杨树干里,把树干上那些眼睛模样的疤痕照得很清楚我在“众目睽睽”下,继续走自己的路 人要是真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走自己的路,那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啊。
它显得荒诞可笑,却又其乐无穷 拿我爸爸来说,他就是一直在走自己的路,尽管老是像个醉鬼(他不喝酒)一样跌跌撞撞他是风景、静物画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在省画院搞专业创作可他的画连省美展都通不过人家说他的画无法为工农兵服务,画面上看不到社会主义的脉搏在跳动,他的画面上不常有人,没有甩开膀子开山的队伍,没有站在棉田里用手背擦汗的大嫂,没有人伸出胳膊做指向前方的姿势有的是北方深秋棕红色的大山,明丽爽朗的蓝天,缠绵散漫的河滩、流水,缠绕在山腰间的毛茸茸的小路,和那随风战栗的羽毛扇似的小白杨;有的是早春充满生机的果园,那鼓鼓的花苞缀满枝头,正默默地等待时机,只等大自然一声令下,好像就会同时爆炸出颜色和芬芳…… 总之一句话,他的画起不到齿轮和螺丝钉的作用甚至有人暗中埋怨:画院怎么供着这样一个废……物 不管怎样被议论、冷落,爸爸的画依然是那奔放、朴拙的笔触,热情、斑斓的色彩画面上大自然的生机,生活的节奏和旋律,就在你耳边眼前洋溢这些节奏和旋律对我们产生了强烈的诱惑,也成为我和安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可我有时也希望爸爸的画应时一些,也许那会一下改变他的处境。
爸爸,您不妨画一些说明性较强的东西" 爸爸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