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麻栗坡县董干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荷叶 母亲》导学案.doc
3页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美好的母子深情二、学习重难点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鉴赏诗歌,并尝试借用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三、预习交流(一)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经历及其创作:冰心,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原名 ,笔名 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有散文集, 、 ,诗集 、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对母爱和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三个方面以宣扬“ ”著称,而 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2.给加点字注音:并蒂( ) 菡萏( ) 攲斜( ) 荫蔽( ) 姊妹( )3.解释词语:并蒂: 花瑞: 慈怜: 菡萏: 攲斜: 荫蔽: 4.这是一篇_ 的散文,写荷花是为了 __ ,写荷叶是为了 ,文中将我比作 ___,将母亲比作____ ,歌颂了____ _ 。
5.本文重点描写了__ 的情景,采用____ 的手法表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交流学习1、圈出你自己读不准的字或你认为应该积累掌握的美词2、文中的荷叶、红莲、风雨分别是什么形象?这是________ 写法 3、作者四次看红莲时环境不同红莲状态不同我的心情也不同,写出了层次美,完成下表: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环境红莲心情4、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 “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园里莲花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们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句话如何理解?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7、用“母亲是__ __ 我是______ ”写一句话,赞颂母爱四、展示提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请各小组对预习交流的交流学习部分的问题各自展示学习的成果,让同学们共同分享、交流五、达标测评1、本文的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爱,全文的点睛之笔是__________ 。
2、课文第 2、3 段交待了八九年前的事的作用是( )A、说明我喜欢莲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B、抒发自己对故乡院中红莲的思念之情,借以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念C、写一段趣事,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D、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主题的揭示埋下伏笔●语段阅读: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3、诗人为什么要“留着” “纸”?4、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诗人要“纸船”到什么地方去?5、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诗人为什么“含着泪”?6、诗人借“纸船”寄托了什么样的感情?六、课后反思:在课堂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借助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表现力,又提高审美情趣。
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在课堂上学生动脑还动手,运用同类写法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抒发对母亲的爱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要求尽最大可能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这堂课之后,我自己觉的轻松,学生也学的愉快我深切地感悟到,做为教育者,要跟上时代步伐,转变教学观念,使教与学成为一种生命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