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器官演化模型统一论医学论文.doc
7页器官演化模型统一论_医学论文 【摘要】 中医是以模型思维来构建其理论核心的这种模型表达为 哲学 模型、数学模型、模型数学公式推导等脏、腑、官、窍,都是相对独立的器官或器官群落的演化表达,它们却统一在同一个奇素数演化简式N=2 m+1,揭示出中医几千年来巨大的 科学 价值,那就是器官演化统一论 【关键词】 模型 公式 脏腑 官窍脏腑各有开窍,这是中医特有的医学认知《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问题是,五脏如何配七窍,中医从来没有从精确的数理模型中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是一脏开一窍,或是一类脏开一窍?无从而知 寻找器官脏腑背后统一的演化公式,对各个生命层次上的器官或组织进行统一说明,是确立脏腑演化研究的主要动机之一最终获得,生命在器官层次上,以奇素数演化公式N=2m+1而化演[1] 1 脏、窍元态演化与数学模型 当m = 0,代入奇素数演化公式N=2m+1,则N=1即表示同源生命器官的演化,高度统一于受精卵这个“道”体里统一的“太极”之精元或基因。
任何脏腑、官窍,都没有演生出来此为生命演化元态,或始态阴阳潜含不显生命处于高度自给、自足、自立的“一”态对应着模糊数学模型“1” 元态,生命差异完全消失或没有表达出来这里需要再探讨的是,元态的演生经历老子认为“道生一”,即“道(易)生太极(一)”,历代均无令人信服的解释其实,考究种子演生,一目一然如花生开花结果,刚开始扎根地下,结出稚幼的花生果实,内含清汁汪汪,不见种子模样,唯有一团清沏均匀的液态浆质此时正处于“有物混成”的“道”态此时生命之质“太极”这个“胚”还没见影子当时日渐笃,果实渐见种子模样,最后是种子形成,再成熟道”体里终于孕育出生命高度统一其中的“太极”───胚,实为胚中之基因从混元一“道”,到演出清淅可见的“太极”之胚,生命经历了“道生一”所以,“道”是生命载体,“太极”是生命演生的统一根源元态,既可指“道”体,又可指“太极”精源道”是整体,“太极”只是整体中有生命演化源的部分生命统一于“太极”,演于“道”体 “道生一”,是“气生精”的过程从而来推导出,有界膜存在的细胞(精),是从更细微的无形之“气”演化而来,如《管子·心术下》:“一气能变曰精”精是比气更精华的精微物质。
2 脏腑阴阳偶对演化 阴阳偶对演化,是脏腑最普通的演化它关注的是阴阳对待演化,并不关注演化的数量,反映出胸腹内成脏腑精气,千篇一律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举例如下: 2.1 结构性阴阳偶对模型如脏实、腑空脏多是实体器官,如五脏“肺、肾、脾、胰、肝”;腑多是空腔器官,如五腑“心、膀胱、胃、肠、胆”心,中空,所以应该为腑 2.2 功能性阴阳偶对模型脏腑功能阴阳偶对:藏而不泻为脏;传而不藏为腑如肝泌胆汁故为脏;胆纳其汁故为腑 2.3 方向性阴阳偶对模型脏器产生的精微物质在相表里脏腑间的流注,产生阴阳偶对:流出者为脏;流入者为腑如,肾泌液出,下纳入膀胱,故肾为脏,膀胱为腑 2.4 运动性阴阳偶对模型脏腑运动性阴阳偶对:相对运动弱者为脏,相对运动强者为腑如心动为阳,故为腑;肺被动而动,故为脏 2.5 序位性阴阳偶对模型脏腑序位性阴阳偶对:上位者为脏,下位者为腑表里关系的脏腑,肺上位、心下位;脾后上位、胃前下位;肝上位、胆下位;肾上位、膀胱下位;胰左上位、肠右下位 2.6 奇偶性阴阳偶对模型脏为阴多呈偶数演化,并位于中轴线两侧存在,如2个肾、2个肺、2个睾丸、2个卵巢等等;腑为阳多呈奇数演化,并位于中轴线存在,如1个心、1个胃、1个胆、1个膀胱等等。
消化系统的脏多呈单体演化,如1个肝、1个胰而循环系统的脏多呈偶数演化,如2肺、2肾、2个性腺,等 3 脏、窍三才演化与数学模型 当m = 1,代入万有演化公式N=2m+1,则N=3即受精卵这个“太极”一精气,按三才模型而“一源三岐” 3.1 三胚层与三才在细胞这个“无形”精气层次上,受精卵先演出三胚层: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符合道生论演化公式,即奇素数演化公式:N=2m+1 受精卵的发生,是生命最小单位“细胞”的化生它符合“太极”模型演化公式:N=2m 所以受精卵以倍二化演化,依次演生出:2个细胞、4个细胞、8个细胞、16个细胞、32个细胞……所以,所谓八卦,只是倍二演化分式中,取了1个模型,即“一分为八的模式”,它只是统一太极演化模式中的一个特例 所以,卵细胞在细胞演化层次内,是以太极模型而化演,演化公式为N=2m;而细胞在向更高层次的器官或组织演化中,是以道生论模型而化演,演化公式为N=2m+1三才,只是道生论模型中的1个特例而已 3.2 势态三焦与三才对于脏腑演化,成脏腑精气,均从三胚层演生按三才而演形成三势精气:升势、中势、降势因肺金主肃降、肾水主润下,二者由降势之气所演故为阴主降;肝木主条达为升、胰火助消化吸收上达,二者由升势之气所生故为阳主升。
脾,中焦之枢,为中位成脏精气所演,承上达下,得土位占尽中势之优,故为中势故势态三焦为: 上焦:肺、肾精气;中焦:脾精气;下焦:肝、胰精气 势态三焦,较之部位三焦更具有临床意义中医强调的是功能意义上的脏腑精气,所以,定位于精气层次上,以精气的运动潜势来界定五脏精气类型,提出势态三焦说,意义重大在脏腑演化图谱中,我们显然看到,势态三焦更具有合理性上焦器官,多为循环系统的器官,如肺、心、肾、膀胱下焦器官,多为消化系统的器官,如肝、胆、胰、肠在上焦者方能降,肺、肾是也;在下焦者方能升,肝、胰是也下焦多升清,肝、胰将消化吸收的精微物质上达心肺而化宗气、营卫之气;上焦多降浊,肺、肾助血运下达而利水排小便 3.3 五脏演生与三才五脏,是脏腑精气按三才模型演化而来的所以,五脏精气,一定会在三才的构架中,形成空间分布五行,在三才模型的话语中,是两个三才共“中轴”串联的结果五脏,以“土”位为演生中心上焦“金、水”之精气,演生出两类脏:肺、肾;下焦“木、火”之精气,演生出两类脏“肝、胰”;中焦“土”类之精气,演化中位脾脏如果一个三才用一个三角形来表示,那么,五脏是由两个三角形模式演生而来 图1 五脏两个三才模型演化(略) 3.4 五官演生与三才五官:目、耳、鼻、舌、唇。
它是由表皮细胞经过几亿年的演化过程中,习得了与五行相符合的五类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如果在三才模型中讨论,五觉实为三类觉: 化学感觉——味觉、嗅觉 波类感觉——视觉、听觉(光波、声波) 触类感觉——触觉 而五觉均有触觉成分,所以,五觉实际可认为均由触觉演生而来,由相同的原始体表细胞,由于不同的外界刺激演化出了五类感觉五觉亦构成了两个三角形 3.5 相表里脏腑的“三角”式奇素数演化成脏腑精气,先呈“太极”一气而存在,再以“一阴一阳”而对待演出相表里的阴阳偶对:肺、心;肾、膀胱;脾、胃;肝、胆;胰、肠 每一对阴阳偶对的脏腑,又作为同源精气,以三才的“一源三岐”而呈三角式演化循环系统的相表里脏腑,呈典型的“三角式”演化演化模型:2脏+1腑2脏位于中轴两侧,1腑位于中轴线上如2肺、1心;2肾、1膀胱;2睾丸、1精囊;2卵巢、1胞宫即呈“两脏一腑”型的脏腑排列 在人体外观,也是呈“三角式”而存在:两乳房、一脐乳是乳腺小结分泌而出,乳腺小结呈实体的“脏”态,符合“实者为其脏”的定义而脐,在先天是人体营养通道,呈空腔状的“腑”态,所以符合“空才为其腑”的定义故两乳、一脐,实际是“两脏、一腑”排列模型,呈三角关系存在。
可见人体的奥秘,远远不止于内在脏腑的三角式关系,在外在的体表,亦可表达的这种三角式关系 图2 感觉两个三才模型演化(略) 4 脏腑五行演化与数学模型 五行,是当m =2,代入万有演化公式N=2m+1,则N=5此时,同源物质演化系的“太极一气”,演化出五气、或五类气,即“一源五岐”或“一气五态”,这就是中医的“五行”演化模式此时有两对阴阳部分,一个中轴(或中心)部分“1” 可见,中医的元气、三才、五行,都统一于同一个老子万有演化公式N=2m+1中,三者同源精气之“道”而演化只是五行,是比三才更高级的演化模型中医的五脏、五腑、五指、五趾、五官,均是五行模型演化的器官五脏,是五类脏,不是确数,是与五类精气“金、木、水、火、土”相对应的五类脏五类脏的真实还在于,“五”是男、女胸腹腔里继“一源三岐”之后最小的公约数虽然男、女各有两个性腺亦符合“脏”的定义,但男性之性腺在形成后却下纳于腹腔处的阴囊只有女性卵巢还置于盆腔中故统而言之求其同,男、女胸腹腔内共有的只有五类脏“肺、肾、脾、肝、胰” 五行模型,是人体任何脏腑或脏腑演化群落至今也没有突破的一个极限所以,它是素数演化简式中一个很重要的解值。
5 脏、窍演化总的图式表达 五类脏没有突破,但五类脏中演化出的脏腑精确数量,却远不是五个如脏演化有精确个数在胸腹腔内是七脏:左肺、右肺、左肾、右肾、脾、肝、胰五官演化的却是七窍:口、左鼻孔、右鼻孔、左目、右目、左耳、右耳五脏、五官,是属性意义上的大致界定而七脏、七窍,是从“五”的模型,跳跃到“七”的模型脏、窍数量的高度统一,只有一个解释正确:窍确实是脏气所通之窍道《灵枢·脉度》的“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可表达为“七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五脏、五官;七脏、七窍,都是不同意义上的数学表达属类不等于数量的确数但均是奇素数,统一于同一个素数演化简式N=2m+1中 至于何脏开何窍,经过详确的研究后,结果如下: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目;肝开窍于右耳;胰开窍于左耳 这些结论的意义在于,七脏是个确数,正好符合七窍;脾是中位之脏,对应于消化道,上开窍于口显而易见;以肺呼吸,鼻翼煸动,故肺开窍于鼻易知最难分晓的是,肾、肝、胰三脏,如何开窍中医命门概念,从目追到肾,说明目与肾肯定有更相关的密切联系目瞳孔之“黑”,与肾水所主之“黑”同目流泪为水,亦合肾之“水脏”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肾在中医是生命最重要的承载之脏。
所以,肾开窍于目,至少在中医文化中也能“自圆其说”更重要的是, 现代 胚胎学的研究,已经找到更为详尽的证据,来安排肾、肝、胰的最终开窍肝、胰等消化腺体,与中耳、咽喉管,均发生于胚胎内胚层演化出的原肠中;而肾上腺髓质与视网膜神经,则分别演化于胚胎外胚层演化出的神经嵴、神经管中[2]这说明,肝、胰开窍于耳,肾开窍于目,更有 科学 依据 中医拘于“有效”来得出的开窍,不符合胚胎学与发生学的考证本课题的观点是:有效又符合科学解释,才是中医研究的必然我们只记得了“肝与目”的关系,没有研究在肝病中,肝与耳是否更具有相关性肾病同理肾虚患者耳的 听力 弱,但此时肯定“目”也好不哪里去所以,传统的有效定开窍,缺乏更为科学的研究参量而现代胚胎学恰好弥补了这一点 根据同气相求,同侧相应的原理,左、右窍与左、右之脏对应所以,七脏与七窍对应关系如下:脾开窍于口;左肺开窍于左鼻孔;右肺开窍于右鼻孔;左肾开窍于左目;右肾开窍于右目;肝开窍于右耳;胰开窍于左耳口、脾,均演于所在空间里的“中位”可以看出,七脏是以消化道为演化中轴线;七窍是以过“口”的位线为演化中轴线 七脏,可认为是以中位“脾”为演化中心,演化出的三个三才模型:左肾、脾、右肾;左肺、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