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可重新编辑.doc
31页心理学心理学填空题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与 教育学 之间的交叉学科3、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来体现的 4、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 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 教学风格5、教学环境包括 物质环境和 社会环境 6、教学环境中的物质环境主要指课堂自然条件 、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7、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实际效果的 预测和评判、监视和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8、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 解释、预测和 控制的作用9、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 人类的本性第二步部分是 学习心理 第三步部分是讲个性差异及其原因第二章1、个体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称之为 心理发展 2、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 心理特点和 主导活动3、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 情感成分和 意志成分。
4、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展的角度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 社会自我再到 心理自我的过程5、学生借以获得信息、 作出计划和 解决问题 的心理过程称之为认知过程6、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其不同的 认知方式 和 认知能力而造成的7、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 加工 和 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认知方式8、智商(IQ)等于 智力年龄与 实足年龄 之比乘以 1009、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其 先天禀赋 和 后天环境 相互作用的结果10、个体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 个体差异和 群体差异11、个体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 类型差异、水平差异、 表现早晚 的差异12、智力的群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的 性别差异、年龄差异、 种族差异 等1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 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 行为方式 14、性格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 性格特征差异和 性格类型差异 两个方面15、依据心理活动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 外倾性 与 内倾性16、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的标准是 反映时间与 精确性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1、人类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 正规学习和 随机学习 两种类型。
2、美国心理学家加涅依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类型3、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和 行为规范的学习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 心智技能和 操作技能两大类5、教育心理学领域最典型的两大学习理论派别是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和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6、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流派有桑代克的 尝试-错误说和斯金纳的 操作条件说7、尝试一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学习规律有效果律、 练习律和 准备率8、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 应答性行为 和 操作性行为9、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是强化,强化可分为 正强化和 负强化10、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流派有苛勒的 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说及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说 11、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接受学习与 发现学习 12、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 机械学习与 意义学习第四章1、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信息及其 组织2、根据反应活动的深度,知识可分为 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3、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 感知和 表象两种水平4、理性知识是对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其形式包括 概念和 命题5、依据反映活动的形式,知识可分为 陈述性知识和 程序性知识6、根据加涅的观点,程序性知识包括 心智技能和 认知策略 两个亚类7、依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 符号学习 、概念学习和 命题学习8、依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分为 上位学习、 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9、知识学习过程一般包括 知识理解、知识保持和 知识应用三个阶段10、知识的理解主要是通过 直观和 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11、直观教学的形式主要有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12、依据学生对知识概括的抽象程度,知识概括可分为 感性概括和 理性概括13、包含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称为 正例或肯定例证14、不包含或只包含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称为 反例或否定例证15、比较的形式主要有 同类比较和 异类比较16、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体系分为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17、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一般包括 直接记忆和 工作记忆两种成分。
18、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遗忘规律为: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 先快后慢19、根据干扰理论,产生遗忘的干扰主要有 前摄抑制和 倒摄抑制20、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的教学形式称为 变式 21、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是指称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的单位的进程,称为 组块22、学生知识应用过程包括的环节有 审题 、通过课题类化找到解答方式、联想与有关知识的重现及解题与验证23、一种学习对另一种活动的影响,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 学习迁移24、日常教学中所谓的“举一反三” 、 “触类旁通” 、 “闻一知十”等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 迁移25、垂直迁移表现在 自上而下的迁移和 自下而上的迁移两个方面26、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 关系转换说27、现代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是强调 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以后总是强调 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28、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 促进和 阻碍两种29、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 结构化、一体化、 网络化 。
第五章1、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 操作技能和 心智技能2、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 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3、操作技能练习中的反馈一般来自 内部反馈和 外部反馈两个方面4、我国心理学家根据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的研究而提出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为 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和 原型内化5、我国心理学界通常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要经过的步骤为创拟确立模型和 检验修正模型6、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合乎法则的 操作活动方式7、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第六章 1、态度的结构包括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 心理特征和 倾向3、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4、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 道德观念、形成 道德信念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 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 伦理的道德情感三种6、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 道德认识指引和 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7、道德行为包括道德 行为技能和道德 行为习惯两个方面8、依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可分为 他律道德阶段和 自律道德阶段9、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通过大量研究将儿童道德判断分为 前习俗、习俗和 后习俗三个水平10、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惩罚服从取向和相对功利取向11、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 寻求认可取向和 遵守法规取向1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 社会契约取向和 普遍伦理取向13、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中学生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 自律性和 言行一致的特点14、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依次为 依从、认同、 内化1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道德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对个体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是 认知能力和 社会关系第七章 1、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包括 目的性、认知性和 系列性2、问题解决的两种类型是 常规性问题解决和 创造性问题解决3、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明确问题、 提出假设和 检验假设四个阶段4、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出假设的常用的方式有 算法式和 启发式。
5、检验假设的方法主要有 直接检验和 间接检验两种6、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有: 流畅性、变通性、 独创性7、一般认为,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主要有 环境、智力和 个性8、常用的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发散思维训练、 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和 头脑风暴训练9、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 新奇独特的、 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第八章 1、直接引起、维持和指引个体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是 动机2、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3、奥苏伯尔把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归结为 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4、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高尚的动机与 低级的动机5、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把学习动机分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6、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内部学习动机和 外部学习动机7、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8、根据马斯洛的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 认知、审美和 创造的需要9、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 力求成功的动机和 避免失败的动机 。
10、班杜拉的动机理论把强化分为 直接强化、 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11、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成败经验12、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形成的途径主要有 直接发生途径和 间接发生途径13、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称为 问题情景第九章 1、一般认为,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三个方面2、学习的认知策略由复述、 精细加工策略和 组织策略3、常用的组织策略由 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4、再利用组织策略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常用的图形有 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5、在利用组织策略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常用的表格有 一览表和 双向表6、元认知策略包括 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监控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7、 元认知是关于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知识的能力8、元认知具有的三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即 认知过程、元认知体验与 认知行为9、学习策略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 元认知、学习的调节与控制和 学习方法第十章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活动的影响,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 学习迁移2、日常教学中所谓的“举一反三” 、 “触类旁通” 、 “闻一知十”等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 迁移。
3、垂直迁移表现在 自上而下的迁移和自下而上的迁移两个方面4、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 关系转换说5、现代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是强调 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以后总是强调 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6、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 促进和 阻碍两种7、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 结构化、一体化、 网络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