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蔬菜温室大棚建造中注意事项.怎么建设温室大棚?.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xh****66
  • 文档编号:55856410
  • 上传时间:2018-10-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28M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蔬菜温室大棚建造中注意事项蔬菜温室大棚建造中注意事项.怎么建设温室大棚?怎么建设温室大棚?最近很多的农户都开始建立温室大棚,但是仔细观察就发现有很多的温室大棚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大致总结为以下四点:一、两棚之间空地太少 有些农户为了节省土地,两棚之间距离过窄,给大棚留下了隐患首先,冬季前面大棚对后面遮阴太大,使大棚的前半部分蔬菜生长不利其次,对排涝害处也极大,并且还会出现冬季下雪时,扫雪棚前堆不下的情况所以两个温室大棚之间空地的距离以 7—8米为宜,这样既不互相遮阴,又可防风 二、温室大棚缺少雨季排涝系统 很多农户建造温室大棚时没有考虑排涝问题,以至于在夏季下大雨时,棚面上留下的雨水汇集在棚“前脸”处,甚至出现了大棚前沿被冲垮的现象正确的方法是,棚前脸处挖一条东西走向与大棚同长的排水沟,排水沟宽约半米,深约 30 厘米左右好让大棚面上留下的水随时流走,防止水流入棚内 三、温室大棚土墙后坡缺少保护措施 一些农户在后坡这个部位没有遮盖设施,以至于夏季常被雨水冲刷,从而影响大棚的使用年限有些棚户虽在后坡上覆盖了一层塑料布,但常常是经过风吹日晒,一年不到,后坡就又裸露了所以最好在温室大棚后坡包上一层塑料布,再在外面包上一层无纺布。

      并每隔 10 米左右用钢丝封一下,这样可以延长使用寿命 四、棚内最后两排立柱间距太大 温室大棚内后两排立柱之间,其顶上的棚面部分常常是停放被卷好的草帘及卷帘机的部位,这个部位可以说是接受压力最大的地方,常常会使上面的骨架变形最好将这两排立柱间隔尽量缩小,80 厘米左右最为适宜,中间只建一条东西走向的水泥沟兼人行路即可蔬菜大棚建造中的注意事项 近几年,各地兴建蔬菜大棚的热情高涨但是,部分地区在建棚时,往往是照着葫芦画瓢,忽视了当地的自然条件,结果出现了很多问题,不仅缩短了蔬菜大棚的使用寿命和实用性,还降低了蔬菜的产量及品质,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就当前蔬菜大棚建造中存在的注意事项做一些分析,提醒各地菜农注意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注意事项一:棚内下挖过深 此为当前蔬菜大棚建造中的突出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近几年菜农为了追求种菜效益,加大投入建造“高标准”蔬菜大棚,使得棚室高度越建越高(有的甚至棚室内高度超过 6 米) ,大大增加了棚室墙体(北墙和东西两墙)的土方量,需要在棚内大量取土堆砌墙体,下挖也就越来越深其二,部分菜农误认为,棚内下挖越深越保温,越利于蔬菜生长,以至于在和顺县等地出现了“地窖式”蔬菜大棚(棚内距离地表 2.5 米深) ,这些都是不合理的。

      其三,建棚者为了省工省时,在堆砌墙体的过程中,直接从棚内下挖取土,棚前土壤却没有利用,更增加了棚内与棚前地表的高度棚内下挖过深不利于蔬菜生长大家都知道,大棚之所以能够进行反季节蔬菜(瓜类、茄果类等喜温蔬菜)栽培,是因为棚室能够为其创造适宜的温度、光照等条件这与大棚覆盖薄膜后,白天接受太阳光照,棚内蓄热,晚上散热,反复进行的“温室效应”密切相关棚内下挖过深的害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必然会造成棚前脸处出现较长的遮阴带据了解,和顺出现的“地窖式”大棚正是由于冬春季棚前脸处见不到光照,无法进行蔬菜生产或蔬菜长势极差而得名棚内温度(气温+地温)因接受太阳光照而提升,处在遮阴带内的蔬菜则会因温度过低而出现“低温障碍” 同时,蔬菜生长因缺乏光照而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面黄肌瘦” ,甚至“饥饿”而亡另一方面,建棚者把棚内熟土堆砌墙体利用后,裸露地表的是一层生土,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有益微生物匮乏,透气性差,如果不加以改造,当季蔬菜生长必受影响此外,蔬菜大棚下挖过深,对于一些地下水位过浅的地区更不适合,棚户建棚下挖过深,会使种植的黄瓜等普遍出现沤根、死棵现象,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那么,一个适宜于反季节喜温蔬菜生产的棚室该如何规划建造呢?经过不断摸索、试验,根据当前菜农建棚资金投入的有关情况,我们认为,一般情况下,采用钢管作骨架,棚内最高立柱选用 5.8 米(下埋 60 厘米左右) ,后墙高度 4.5 米左右,棚内下挖 0.5—1.2 米的棚室最为恰当。

      在建造该类棚室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墙体用土也要从棚前空地下挖取土,下挖深度视情况而定,一般要在 0.5 米以上如此建棚,可使得大棚前脸处仅有不足 0.6 米的深度,减少了遮阴带面积,同时又能提高棚室的保温性能 建棚始终要坚持 “因地制宜”的做法比如对于一些耕作层浅、地下水位低的地区,就要避免建造“半地下式”蔬菜大棚,不能出现“地窖式”棚室应尽量减少下挖深度或直接在地表建棚 对于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建成的下挖过深的棚室,我们建议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一是可以在能够保证棚室整体牢固性的前提下,将棚前脸处的土层挖取一部分,增加透光面积二是将水渠规划在棚南端,并做走道,而将蔬菜定植到棚北墙根,从而提高种植效益 对于棚内易发生涝灾的棚室,我们建议:一是蔬菜种植要起高垄(35 厘米左右) ,增加土壤耕作层,利用根系生长,避免沤根、涝根二是要在棚后下挖深坑,降低棚内的地下水位该做法已经在很多地方广泛应用,效果不错 注意事项二:墙体内外坡太陡 这是蔬菜大棚建造过程中的一个细节问题一些菜农建造的蔬菜大棚墙体内外坡太陡,有的甚至无坡向,呈垂直墙体据当地菜农讲,蔬菜大棚墙体建成带坡向的,必然要多占用棚与棚之间的土地,棚内的种植面积也减少了不少。

      从占用土地多少考虑,菜农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若从蔬菜生产的角度考虑,棚墙体内外坡太陡就显得不合理了 其原因有二:一是墙体内侧坡太陡或无坡度,减少了墙体的总表面积,进而降低了白天墙体的蓄热量,棚(夜)温易受影响,不利于蔬菜的正常生长、发育二是东西墙内侧坡太陡或无坡度,一天之中,早晨或晚上棚内光照易被东西墙所遮挡,并且遮挡的时间和面积随着墙体坡度的减小而增加棚内光照不足,将影响蔬菜的光合作用,降低其产量及品质另外,墙体内外两侧有坡度,墙体呈梯形,又可增加棚室的牢固性 那么,如何建造蔬菜大棚墙体更符合蔬菜生产呢?我们的试验证明,蔬菜大棚墙体堆砌好后,可以用挖土机在棚内进行“切墙” ,使得墙体呈梯形,墙体上部与下部之间的距离在 0.5 米左右而东西墙在切制时,为了提高棚内的光照条件,除了蔬菜大棚选址要北偏西 5°-10°外,还可在堆砌时向东或向西分土,使得东墙或西墙分别偏外 10°此外,为了提高蔬菜大棚的保温性和利用下雨下雪流水,墙体外侧也要留坡 注意事项三:棚内立柱埋设不当 在蔬菜大棚内,立柱的主要作用是支撑拱杆,防其弯折可是,我们在下乡的过程中发现,不少蔬菜大棚刚刚建成半年,就出现了立柱断裂现象。

      经我们考察,该情况与立柱埋设不当有关 分析原因为,出现断裂的立柱为(从北往南数)第四排,断裂的位置在立柱下端 40 厘米处,立柱裂痕呈横向,由南侧向北侧扩展造成如此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埋设该立柱时未将其向南倾斜,而是垂直于地面,结果在不断使用后置式卷帘机卷拉草苫的过程中,形成的巨大推力通过拱杆作用于该排立柱,进而使其折断(注:垂直于地面的立柱所能承载的作用推力要远远小于稍微向南侧倾斜的立柱) 受蔬菜大棚建造的制约,一旦棚内立柱出现断裂,重新更换立柱的难度比较大在此,我们建议,如果仅仅是立柱出现轻微断痕,可以采取在其一旁增设加固短立柱的方法 那么,在蔬菜大棚建造中,该如何正确埋设棚内立柱呢?我们建议,蔬菜大棚埋设立柱,可分三大步骤进行,即先布线,再定“标尺” ,最后分次埋设立柱 第一步:规划布线以蔬菜大棚内径 100 米长为例通过实地规划可知,100 米长的地块,按照 3.5 米一间(因 3.5 米一间,不仅利于蔬菜做畦整地,可定植 5 沟蔬菜,而且能提高大棚的整体承载力) ,地块中间可规划出 28 大间,棚东西两头剩下各 1 米的两小间按照此规划,分别用卷尺测量出每一间的具体位置,而后南北向进行布线。

      第二步:定“标尺” “标尺”是指用于其他立柱埋设时参照的标准立柱一般是以棚东西两头的立柱作为“标尺” 以在山东寿光建棚为例,假若大棚后墙内高 4.5 米,可选用的各排立柱高度分别为:第一排加重立柱 5.5 米(偏北斜) 、第二排加重立柱 5.8 米(直立) 、第三排立柱 5.5 米(稍微偏南斜) 、第四排立柱 4.8 米(偏南斜) 、第五排立柱3.6 米(偏南斜) 前两排之所以选择加重立柱,是因为大棚建成后,该处将承受卷帘机和草苫的总重量在选好立柱之后,再根据布线图,分别把棚东西两头的两列立柱埋设好即可注意:立柱的下埋深度均为 60 厘米并且,第一排立柱要偏北一些,从而能使得后墙上的斜立柱(菜农俗称“后砌柱” )探出 40 厘米,其与水平线夹角 45°左右,一方面是为了提高第一排立柱的承载力,另一方面是增加棚内冬季的日照时数 第三步:分次埋柱以棚东西两头的“标尺”为准,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进行依次埋柱方法:埋设第一排立柱时,先将用于第一排的立柱,从其上端往下测量并标记出 3 米的位置然后,在“标尺”立柱(从其上端往下)3 米处东西向拉一条标线,立柱埋设后,标线要与立柱的 3 米标记处重合。

      按照此方法,再埋设第五排立柱,最后,埋设内部的各个立柱即可 注意事项四:棚膜覆盖有误 蔬菜大棚只有通过覆盖棚膜后,才会真正发挥“温室”效应因此讲,选购适宜于蔬菜大棚的薄膜,并通过正确的棚膜覆盖方法,延长棚膜寿命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前不久,我们下乡走访时,发现不少农户棚室的棚膜覆盖存在问题首先是棚膜的选购有误一般而言,蔬菜大棚薄膜共分两幅,一幅为屋面棚膜,另一幅为放风棚膜前者我们建议选购透光率高、无滴消雾性强、寿命长的聚氯乙烯或乙烯-醋酸乙烯高温复合膜,后者建议选购使用聚乙烯成分棚膜可是,不少农户却用聚氯乙烯成分的棚膜作为了放风棚膜其中,一菜农的蔬菜大棚长 100 米,由于聚氯乙烯成分的棚膜伸缩性大,故而他仅仅使用了 90 米长、2.2 米宽的这种棚膜结果,本来在放风口处,屋面棚膜与放风棚膜重叠 30厘米,可保证“闭风”效果,可是,时间一久,具有伸缩性的聚氯乙烯棚膜“收缩”了,进而导致闭风不严实的结果出现,假若是冬季夜间,闭风不严实,易造成蔬菜冻害发生故此,我们强调,不要选用聚氯乙烯的棚膜做放风棚膜 此外,我们还发现,棚膜覆盖后的压膜绳固定有误压膜绳的主要作用就是“压住”棚膜,而不是破坏棚膜。

      不少农户棚室的压膜绳是从上至下倾斜式拉放的,而不是上下直着拉由于压膜绳倾斜式拉放,使得其横跨在(大竹竿或钢管)拱杆上,时间一长,再通过拉放草苫,压膜绳与棚膜来回摩擦,结果导致棚膜出现破损,得不偿失 注意事项五:棚高、棚宽不成比例 棚高指蔬菜大棚的高度,一般测量时以棚内(从北墙数)第二排立柱的高度为准;棚宽指蔬菜大棚的跨度,一般测量从棚内北墙根处的水渠边至大棚前沿俗话说, “有高度才会有跨度” ,可是我们走访发现,不少棚户为增加蔬菜大棚的种植面积,将其越建越宽如一农户新建大棚的棚宽达到了 15.5 米但受水泥立柱和墙体承载力的约束,他家蔬菜大棚棚高 5.5 米左右,如此便影响了棚屋面的采光性同时,由于棚体跨度太大,立柱承载力增加,使得他的棚室仅可使用重量较轻的保温被,而无法使用物美价廉的草苫此外,因棚太宽造成放风困难,尤其是冬季棚的前脸处,难以将湿气放出,病害容易侵染,成为棚内蔬菜的“病源区” ,灰霉病、霜霉病等病害易发生那么,在建造蔬菜大棚时,该如何规划其棚高、棚宽呢?理论上讲,蔬菜大棚的高度与其南北跨度应根据当地的纬度来定首先,要明确蔬菜大棚的高度与其跨度决定着棚室采光面的角度,而棚室采光面的角度制约着太阳光入射角的大小。

      其次,测量证明,太阳光的投射率与光线入射角关系密切其入射角在 0°—40°范围内,太阳光线的入射率变化不明显,当入射角大于 40°以后,随入射角增大,其透光率急剧下降 再由棚室采光面的角度公式:棚室采光面的角度=90°-太阳高度角-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