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伦比亚的倒影》读后感.docx
3页Word资料,仅供参考,下载后可编辑《哥伦比亚的倒影》读后感忆孩提时间 悟人生哲理 ——读木心散文《哥伦比亚的倒影》 张晓 木心的散文《哥伦比亚的倒影》这本书被我几度拿起又放下,因为我对最开篇的《九月初九》实在不感兴趣强忍着读完第一篇,随之而来的第二篇《童年随之而去》却引起了我的兴致,于是细细读完 木心,1__年生,原藉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__年定居纽约,20__年返回__镇一个学美术出身的作家,散文功力却令人称道据近些年来很火的陈丹青教授讲,1__年,他与木心先生在纽约结识,从此成为木心的学生 木心的笔路,是文白间杂,不喜俗词,机锋暗含,洁净畅快的本书共收录了木心的13篇文章,分为上辑和下辑13篇中内容又联系不大有些典丽古意,对于久失古典文化浸润的现代国人,自有耳目一新之感,但对我来说却觉晦涩难懂有些又以自身经历写成的文章,对我来说,读来颇为有趣 文中我最喜爱的便是那篇《童年随之而去”,朴实的标题却让人想读,细细读来,果然背后是一篇精巧的大手笔,儿时的流年片断得以逼真的呈现,在木心式的表达节奏下,跳切的镜头感十足,“叙事”散文在这里获得了小说般的质地。
文中儿时的“我”是聪明的,虽然玩心大,也有顽心,并且,孩童无常性,但毕竟他是简单的不满十岁就已知“寺”“庙”“院”“殿”“观”“宫”“庵”的分别这在“我”看来是幸福的,因为“我”认为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形成了童年的幸福小时的我就懂得思考,情愿思考,问母亲,为何“睡狮庵”里住的是和尚而不是尼姑他自说自是块顽石,不喜家庭教师的古板,只想翻阅稗书于是在桌上写个“逃”字一个顽劣可爱的孩子就这样呈现在我们眼前 而我的顽劣似也与母亲的“纵容”有关我作老夫子的文章,一阵瞎凑,凑到两百字,认为“轻舟已过万重山”,但等到发下卷子来,看着被老夫子批的“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卷子,我不禁也一阵惭愧,然而母亲阅毕没有训我,却暗指老夫子只是“胡诌”,并没有警句以及到后来我任性非要那只落下的盌一样,母亲由着我派人去取字里行间都是对母爱的思念与感恩 我认为那前面的“我”都是为后面的我做铺垫在睡狮庵我不愿吃斋,老法师送我一只盌,我从珍爱到遗落到得到最后再遗落并再也找不到,作者由此感悟:童年随之而去当我将盌遗落水中,心生难过之时母亲告诉我:“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
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最后这句话很轻,当时的作者并不知道什么意思而几十年以后回想起来,在一生中,确实多得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宝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他把自己的童年琐事与读者交代,他把自己一生的悲欢离合与母亲的话相结合,便融到文章去了只不过这么一融,把简单变复杂了,明明是在忆童年往事,让人读来却惴惴不安,压得人喘不过气特别是不同年龄,不同心境的人读文末这短短几句话,将往事在眼前轻掠而过也会感慨自己如同作者一样,慢慢的长大、成熟,缺了蒙昧,失了混沌,知了是非,明了界限,童年就此远远离去 虽文末让我思考许多,甚至多了几分悲伤,但又不禁开导自己:童年虽然离去,但童年的欢乐依旧在我心中每个人生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欢乐,就让童年时间的欢乐永存心底吧!我们要在反思成长的同时,去收获现在的欢乐呀!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