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拓展道路用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pdf
2页道路用建筑材料的发展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大致经过了五个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是原始人类直接利用自然形成的道路人类最早没有专门的道路,原始的道路是由人践踏而形成的小径远古时代,人们经常沿着动物的足迹或是最省力的路径即别人走过的路来行走,结果被经常践踏的地方就成为小径,逐渐发展成为一般的道路我国东汉训诂书《释名》解释道路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 第二个里程碑是古代人类主动利用天然材料加工的沙石或泥土路距今 4000 年前的新石器晚期,中国有记载役使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驮运道,为了便于车辆的通行,人们开始有意识地修建道路欧洲较早出现了碎石路,这比土路前进了一大步 第三个里程碑是烧土制品发明后,出现了石灰稳定土壤技术和砖铺路烧土制品包括陶器、砖瓦、烧制石灰和玻璃,是最早的人工建筑材料土坯最早见于公元前 8000 年左右中 东到埃及一带使用我国是西周时期(公元前 1060 年-公元前 711 年)开始使用黏土砖,到秦汉盛行,素有“秦砖汉瓦”之说烧制石灰是最早的胶凝材料,在西周时期陕西凤雏遗址中就发现有石灰、黄砂和黏土混合的三合土抹面商朝(公元前 16~前 11 世纪) 已经懂得夯土筑路,并利用石灰稳定土壤。
从商朝殷墟的发掘,发现有碎陶片和砾石铺筑的路面古罗马拥有庞大的道路系统,是世界古代最著名的道路之一,从罗马向四面八方延伸出 去,交通十分发达,因此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之说当时的筑路技术水平很高,罗马时期的路面材料主要采用天然石料、砾石、砂及其混合料,面层是厚度为 10-20cm 的天然块石,表面平整,并在缝隙间填充石灰砂浆;下面是由火山灰质胶凝材料、砾石和砂拌制而成的火山灰混凝土,拌合状态下具有塑性变形能力,硬化后具有强度和粘结力,一方面作为石块的垫层,可以调整石块的厚度,保证道路表面平整同时起到将块状石材粘结固定的作用,可以说是最早的水泥混凝土罗马时期石块道路的总厚度一般为 100-120cm,经过两千年左右车辆、行人的磨砺,至今仍然可以使用,足见石材的耐久性和当时道路修建技术的成熟秦朝(公元前 221~前 206 年) 修筑的驰道可与罗马的道路网媲美,部分道路路基土壤 采用金属锤夯实,以增加其密实度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车同轨”与“书同文”同样列为统一天下之大政,并推行馆驿制,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到西汉时设亭道路延续长达10 万多公里唐朝的朱雀大街宽达 150 米,街中 80 米宽,路面用砖铺成,道路两侧有排水沟和行道树。
清朝(1644 ~1911 年) 利用原有驿道修建了长达约 15 万公里的“邮差路线”在筑路及养路方面也有新的提高,规定得很具体在低洼地段,出现高路基的“叠道”,在软土地区用秫秸铺底筑路法,有如今天的土工织物,对道路建设有不少新贡献 第四个里程碑是近代西方道路技术的改进16-17 世纪,欧洲的贵族阶层对马车为主的交通工具使用越来越频繁,对道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法国、英国、俄国等国家将罗马道路进行改良,以卵石、碎石为主体材料,加入少量胶凝材料铺筑的路面,路面其连续性和平整性提高,适合车辆行走在砂、石原料较为贫乏的地区,人们甚至采用木块或砖块代替石块来铺筑道路1820 年,俄国的古烈耶夫在彼德堡首次用木块铺筑了道路,1872 年美国修筑了第一条砖块的道路18 世纪,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工程师特雷萨盖发明了碎石铺装路面的方法,并主张建立道路养护系统在他的影响下,拿破仑当政期间,建成了著名的法国道路网,为此特雷被尊称为法国现代道路建设之父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英国出现的特尔福特和马卡丹等热心研究道路的专家特尔福特认为:鱼脊型路面不宜过高,尽量避免修建陡坡道路;并采用一层式大石块基础路面结构,中间铺砌大石块,两边用较小的石块以形成路拱。
马卡丹认为:不需要最下一层片石,在路面上铺一层碎砾石,就可平坦而坚固实践证明:马卡丹式公路很适合当时的马车行驶此后,欧洲各国相继修建了这种公路 第五个里程碑是近代沥青材料的出现在碎石上铺浇沥青是公路史上一大突破1833 年英国开始采用煤沥青和碎石进行路面铺筑, 1854 年在巴黎首次用碾压法进行沥青混合料路面的铺装,这是采用路面整体铺筑法修筑道路的最初尝试19 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推动 了汽车工业的萌芽与诞生,1866 年,德国的卡尔.奔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迈入机动化时代与此同时,汽车与道路结合的快速、舒适的现代化出行方式很快被人类所青睐,道路的建设也就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 世纪初,汽车获得了飞跃的发展,采用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铺装路面的道路在欧美等国家得到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建立了高速公路 我国的机动车道路修建开始于 20 世纪初,1906 年,我国在广西友谊关至龙州之间修建了第一条汽车公路,全长 55km;1913 年,在湖南省采用新式筑路法修筑了长沙-湘潭的军用公路,全长 50.11km,路面宽 4.57km,面层平均厚度为 15cm,路面材料为砂土。
1935 年, 在南京附近采用了进口沥青修筑了沥青混凝土试验路面; 1942 年,昆明至缅甸的滇缅公路建成,全长 1200km,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最重要的国际运输干线,其中有 155km 长的段落采用了双层沥青混凝土路面抗战胜利后,我国在浙江省修筑了沥青贯入式及双层沥青混凝土路面层的宁杭公路20 世纪前半期,我国道路建设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到 1949 年建国时, 全国各等级道路总长度只有 8 万 km,其中大部分未进行路面铺装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公路建设,但由于受当时国家经济水平的限制, 主要是将过去的马车道路拓宽、战时的临时道路进行整备,恢复正常通车,同时向一些边陲地区,包括青海、西藏、新疆等地修建了公路1978 年我国采取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道路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从远古时期自然形成的人行土路,到罗马时期的石块道路,中世纪欧洲的碎石道路,再到现代社会沥青或混凝土铺装的高速道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汽车工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活跃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从而促进了道路及其材料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