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粗缩病和瘤黑粉病.ppt
27页玉米粗缩病和瘤黑粉病玉米粗缩病和瘤黑粉病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u 概述概述 玉米粗缩病又称玉米粗缩病又称““坐坡坐坡””或俗称或俗称““万年青万年青”” 发病后,发病后,植株矮化,叶色浓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叶色浓绿,节间缩短,基本上不能抽穗基本上不能抽穗,许多地块绝产决收,尤其,许多地块绝产决收,尤其春春玉米和制种田玉米和制种田发病最重,甚至导致玉米种子的发病最重,甚至导致玉米种子的短缺,危害相当严重短缺,危害相当严重 在六、七十年代曾严重危害,进入在六、七十年代曾严重危害,进入2020世纪世纪9090年代后,河北、河南、山东、甘肃等北方地区年代后,河北、河南、山东、甘肃等北方地区发病逐年加重发病逐年加重 中国玉米产区分布图中国玉米产区分布图1、20世纪60、70年代,玉米粗缩病在西北内陆区和青藏高原区出现2、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玉米粗缩病在北方区、黄淮区大流行3、2009年左右,粗缩病在南方丘陵区出现u 症状症状有点与众不有点与众不同啊!同啊!这个很奇葩!这个很奇葩!这个更又矮又粗啊!这个更又矮又粗啊!u 症状介绍症状介绍Ø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苗期受害最重。
Ø 玉米5-6叶期表现症状,在心叶中脉两侧的叶片上出现透明的断断续续的褪绿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展至全叶呈细线线条条状状;叶背面主脉及侧脉上出现长短不等的白白色色蜡蜡状状突突起起,又称脉突;整株叶叶片片浓浓绿绿,基部短粗,节间间缩缩短短,有的叶片僵直,宽而肥厚,重病株严严重重矮矮化化,高度仅有正常植株的1/2,多多不不能能抽抽穗穗Ø 发病晚或轻的仅在雌穗以上叶片浓绿,顶部节间缩短,基本不能抽雄穗病原病原病原物:粗缩病毒,主要是(病原物:粗缩病毒,主要是(Maize rough dwarf virusMaize rough dwarf virus,,MRDVMRDV)病毒,另有)病毒,另有MRCVMRCV、、RBSDVRBSDV(中国)、(中国)、SRBSDVSRBSDV三种病毒三种病毒MRDVMRDV:植物呼肠弧病毒组,是一:植物呼肠弧病毒组,是一种具双层衣壳的双链种具双层衣壳的双链RNARNA球形病毒球形病毒粒体球型粒体球型左图为粗缩病病毒(MRDV)u 寄主范围广,寄主范围广, 除玉米外,还可侵染除玉米外,还可侵染5757种禾本科植物种禾本科植物u MDRV MDRV主要由灰飞虱传播。
主要由灰飞虱传播侵染循环侵染循环 越冬:越冬:主要在小麦和杂草上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体内越冬主要在小麦和杂草上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体内越冬传播:传播:传播循环传播循环小麦小麦或杂或杂草草生长中生长中的玉米的玉米灰飞虱携灰飞虱携带病毒带病毒玉米被玉米被感病感病禾本科禾本科作物或作物或杂草杂草晚秋灰飞晚秋灰飞虱再次携虱再次携带病毒带病毒秋后,携秋后,携带病毒过带病毒过冬冬灰飞虱灰飞虱寄在玉寄在玉米上米上发病条件发病条件u 灰飞虱的数量灰飞虱的数量前作麦田病株多,灰飞虱数量大发病重u 玉米播种期及栽培方式玉米播种期及栽培方式播种早,玉米苗期赶上灰飞虱发生盛期,发病重一般春玉米发病重于夏玉米夏玉米套种发病重于纯作玉米u 玉米靠近树林、蔬菜或耕作粗放、杂草丛生,一般发病都重,主要是这些环境有利于灰飞虱的栖息有利于灰飞虱的栖息活动u 种植感病品种种植感病品种,发病重防治措施防治措施u 选用抗耐病品种选用抗耐病品种 豫农704、鲁单50、鲁单053、农大108等u 加强和改进栽培管理加强和改进栽培管理 Ø 调整播期,适期播种,避开灰飞虱传毒高峰Ø 避免与蔬菜、棉花等插花种植Ø 对早播玉米发病重的,应尽快拔除改种,发病轻的地块应根据实际情况拔除病苗,并加大肥水,使苗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性,减轻发病。
Ø 改套种为纯作,并在播种前深耕灭茬,彻底清除杂草(包括地头、地边),减少侵染来源 u 药剂防治药剂防治Ø 药剂拌种:药剂拌种:内吸杀虫剂和种衣剂进行拌种,可以有效的防治灰飞虱的危害在播种前,还可以采用土壤消毒剂进行土壤消毒Ø 喷洒农药:喷洒农药:可分为3类,一是灭杀携带病原物的灰飞虱,如扑虱灵二是喷洒病毒A(一种植物病毒的克星)500倍液或植病灵800倍液防治病毒三是用除草剂消灭杂草,减少病毒寄主喷洒时间及方法喷洒时间及方法: :1:出苗前,可以蜱虫啉等药剂预防2:玉米三、四叶期,要及时喷洒扑虱灵之类的药剂防治灰飞虱3:玉米七叶前,每隔6——7天喷撒病毒A之类的药剂 防治玉米粗缩病是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二者防治玉米粗缩病是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二者不可或缺,核心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不可或缺,核心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 玉米粗缩病的抗病研究玉米粗缩病的抗病研究 玉米粗缩病的抗性研究,是选育抗病品种的前提 现研究表明,我国没有任何完全免疫粗缩病的玉米品种,只有少量的高抗品种,主要集中在PB亚群和塘四平头亚群,美国杂交种78599来源的自交系是抗粗缩病种质的一个重要来源。
此外,从美国夏威夷大学引进的E13、E115均表现为高抗粗缩病在地方农家种中,四川农家种80322是一个重要代表 抗病QTL定位的研究 QTL:数量性状位点,QTL的研究,是克隆抗病基因、研究抗病机理的前提,同时可以用来指导抗病育种,提高抗病资源的利用率 Direnz等在BSLl4和M017的227个F3家系中通过复合区间作图定位了1.03 bin、 8.03/4 bin(19)两个位点 史利玉等利用514个SNP标记和72个SSR标记在X178和B73组配的89个F8代重组自交系中定位了一个粗缩病主效抗病QTL,位于8.03 binSNP/SSR,微卫星分析,可以提供从引物开发、引物筛选、批量扩增、测序仪检测到数据分析全方位解决方案 何龙、王飞、商伟、陈艳萍等也分别用不同方法对玉米粗缩病抗病基因进行定位 目前为止,已经对MRCV、RBSDV定位了2、22个基因 展望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像测序技术的进步和玉米全基因组SNP检测技术、分子辅助选择(MAS)技术、RAPD标记技术、 AFLP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会使其QTL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如李常宝等[261利用RAPD标记技术,发现两个与玉米粗缩病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s37+2000和s86—1300, 另外,在病毒侵染植物时,我们通过RNA干扰方式破坏病毒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这一方法也正用在玉米粗缩病的抗病研究中,通过转基因技术,从而培养出抗病品种 病毒侵染植物的过程中,病毒会产生Mi—croRNA作为效应分子(effector)攻击植物的靶基因,从而保证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增殖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正在参照病毒Mi—croRNA攻击靶基因序列构建表达载体转化玉米植株玉米瘤黑粉病玉米瘤黑粉病l 概述概述病菌侵染植株的茎秆、果穗、雄穗、叶片等幼嫩部位,所形成的黑粉瘤消耗大量的植株养分或导致植株空秆不结实,可造成30%—80%的产量损失玉米瘤黑粉病分布图都是黑色?玉米黑穗病玉米黑穗病玉米瘤黑粉玉米瘤黑粉病病l 症状症状 局部侵染性病害局部侵染性病害,在玉米全生育期任何,在玉米全生育期任何地上部分地上部分的幼嫩组织的幼嫩组织均可受害均可受害特征:特征:病株上形成膨大的肿瘤,有的单生、有的串生或叠生. 肿瘤表面有白色、灰色薄膜, 内部幼嫩时肉质、白色、柔软有叶.成熟后变灰黑色、坚硬。
肿瘤肿瘤l 病原物病原物Ø 玉米瘤黑粉菌,担子菌门黑粉菌属玉米瘤黑粉菌,担子菌门黑粉菌属Ø 孢子特征:孢子特征: 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暗褐色,厚壁,表面有细刺 冬孢子无休眠期无休眠期,在水中和相对湿度98%~100%下均可萌发,萌发的适温为26~30℃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的萌发适温为20~26℃,侵入适温为26~35℃ 分散的冬孢子不能长期存活,但集结成块的冬孢子,无论在地表或土内存活期都较长Ø 玉米瘤黑粉菌有生理分化现象玉米瘤黑粉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存在多个生理小种除玉米外还能侵染两种大刍草(墨西哥玉米简称)生理小种:该病菌有不同的形态,对同一作物有不同致病性Ø寄主范围:寄主范围:田间土壤、地表、病残株上以及土杂粪肥中 l 瘤黑粉菌瘤黑粉菌冬孢子担子担孢子l 侵染循环侵染循环 玉米抽穗前后为发病盛期玉米抽穗前后为发病盛期 l 发病条件发病条件Ø 雨水多和湿度过大有利于发病Ø 玉米抽雄前后遭遇干旱遭受暴风雨或冰雹袭击,植株伤口增多,也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发病趋重Ø玉米螟等害虫既能传带病原菌孢子,又造成虫伤口,利于该病的发生。
Ø 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的田块,通风透光不良,玉米组织柔嫩Ø 玉米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l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减少菌源减少菌源 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秸秆用作肥料时要充分腐熟重病田实行2~3年轮作玉米生长期在病瘤未变色时及早割除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 积极培育和因地制宜地利用抗病品种例如:掖单2号、掖单4号、中单2号、农大108、吉单342、沈单10号、郑单958、鲁玉16、掖单22、聊93—1、豫玉23、蠡玉6号、海禾1号等加强栽培管理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时增施磷钾肥灌溉要及时,特别是抽雄前后要保证水分供应充足及时防治玉米螟,尽量减少耕作时的机械损伤种子处理种子处理 可用于种子处理的药剂很多,如用0.1%401抗菌剂、35%菲醌粉剂、25%粉锈宁WP等 药剂防治药剂防治 玉米未出苗前可用克菌丹,或三唑酮进行土表喷雾,消灭初侵染源 幼苗期再喷洒波尔多液具较好防效 在病瘤未出现前可喷三唑酮、烯唑醇等杀菌剂 花期用0.2%的福美双可降低发病率。
玉米瘤黑粉病抗性鉴定技术研究玉米瘤黑粉病抗性鉴定技术研究 玉米品种对瘤黑粉病抗性表现差异显著,利用抗病品种能有效的控制病害的发生目前,国内玉米抗瘤黑粉病田间鉴定接种方法为菌粉灌心法,接种时期为大喇叭口期,调查时期为灌浆期,抗性水平根据发病株率表示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采用该方法,品种发病率较低,且田间发病呈点、块状,受环境因素干扰大,可重复性及准确性差 最近几年,育种工作人员发现了集中新型的鉴定接种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及新型试验,大大提高了鉴定接种的效率其具体方法有:菌土灌心法、菌沙灌心法、注射法、孢子液灌心法 其具体试验方法及结论如下: 试验准备:试验准备: 菌粉:菌粉:冬孢子团充分碾碎,用50目细箩过筛,使病原菌成为均一的菌粉 菌土:菌土:每100 g菌粉拌100 kg过筛的细土 菌沙:菌沙:每100 g菌粉拌100 kg过筛的细沙 孢子液:孢子液:100 g菌粉对水4 L,充分搅拌后将菌液用300目筛网过滤接种:接种: 菌土灌心:菌土灌心:将菌土撒人玉米心叶中,接种量控在5 g/株。
接菌土前用手指捏喇叭口内的幼叶,以造成伤口,促进病原菌的侵染,播种时接种,菌土撤在地表层 菌沙灌心:菌沙灌心:将菌沙撒入玉米心叶中,接种量控制在5 g/株接菌沙后用手指隔着喇叭口轻捏幼叶,以造成伤口,促进病原菌的侵染;播种时接种,菌沙撒在地表层 注射法:注射法:用连动注射器吸取制好的菌液,把针头刺人玉米植株的中下部,注入菌液1 mL左右,见心叶中冒液即可 孢子液灌心法孢子液灌心法::用滴管吸取制好的菌液,滴人心叶中,每株1 mL滴前用手指捏喇叭口内的幼叶,以造成伤口,促进病原菌的侵染 接种时期及方法:接种时期及方法: 采用分期播种,在玉米播种时3叶1心、6叶1心、8叶1心及大喇叭口期,采用心叶撒菌土、心叶撒菌沙、注射法、孢子液灌心法同时接种瘤黑粉菌 试验结果:试验结果: 结果分析:结果分析: 4种接种方法中注射法接种发病率最高,平均为42.5%;撒菌沙法发病率次之,为28.7%;撒菌土法发病率为19.3%;孢子液灌心法效果最差,发病率平均为10.8%1对照发病3.3% 最佳接种时期为6叶1心期,注射法发病率为56.7%,撒菌沙法为46.7%,撒菌土法为40.0%,孢子液灌心法为20.0%;其次为3叶1心期,注射法发病率为50.O%,撒菌沙法为43.3%,撒菌土法为36.7%,孢子液灌心法为13.3%;8叶1心后接种效果显著下降,大喇叭口期接种效果最差,注射法发病率为20.0%,撒菌沙法为6.7%,撒菌土法为6.7%,孢子液灌心法为0。
结论结论: :注射法接种发病率最高,平均发病率为42.5% 孢子液灌心法效果最差,平均发病率为10.8% 最佳接种时期为6叶1心期,其次为3叶1心期,8叶1心后接种效果下降 孢子液灌心法在各个时期接种均达不到高感标准均达不到高感标准;注射法接种效果(除大喇叭口期接种外)均达到高感标准均达到高感标准撒菌土法除在6叶1心期接种外,其它时期接种发病率均达不到高感标准均达不到高感标准撒菌沙法在3叶1心期和6叶1心期接种,发病率为43.3%和46.7%,8叶1心期和大喇叭口期接种均达不到高感标准 在试验中观察到:3 3叶叶1 1心期接种心期接种,黑粉瘤易在叶片和茎秆发生且注射法接种造成36.7%的植株畸形、不生长;8 8叶叶1 1心时心时接种接种,黑粉瘤易在雄穗上发生,造成小花畸形;大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接种造成的畸形较多,部分雄穗抽不出来,黑粉瘤易在叶上发生;播种播种时撒菌土或菌沙时撒菌土或菌沙,黑粉瘤多发生在茎秆和雌穗上;6 6叶叶1 1心期心期接种效果最好,黑粉瘤多发生在茎秆和雌穗上,畸形较少 结果分析:结果分析:谢谢家家家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