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上半叶河南烟草生产及其运销格局初探.pdf
10页20 世纪上半叶河南烟草生产及其运销格局初探内容提要 :20 世纪上半叶, 烟草是河南经济作物的一大特色期间,河南烟草生产迅速发展, 形成了烟草种植区域化、 专业化的生产模式, 并成为全国三大烤烟产区之一,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南农业单一的种植结构;同时,河南烟草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不仅满足了国内外卷烟加工工业的市场需求,而且还扩展了河南农村市场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烟草集散市场的网络体系初步形成,烟草运销格局也因铁路运输方式的出现而发生重大变化近代河南烟草的产销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 且刺激了河南金融业的发展,并推动了豫中城镇的近代化进程,对河南乃至华北农村的近代社会转型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烟草是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其“自海外引进后一二百年间即风行全国,在作物引种史上实属罕见烟草“原产中、南美洲,1620 年我国始有直接进口,栽培之法,遂愈传愈广据蒋慕东、王思明先生研究:犷东、福建、辽宁是明代中国烟草种植的三个中心,, 康熙年间烟草己基本传遍中国”[3],清初,烟草己在河南农业生产中占据一席之地20 世纪上半叶,随着新式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和市场需求的激增,河南烟草生产更出现了高度区域化、商品化的趋势, 在豫中地区形成了以种植烟草和出售烟叶为主的烟业经济,进而对河南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术界有关烟草生产的研究成果并不鲜见,但对 20 世纪上半叶河南烟草的生产及其运销格局的研究十分稀少,鉴于此,笔者希望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拟对 20 世纪上半叶河南烟草生产格局的变化、烟草运销和集散市场的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各位方家一、烟草生产格局的变化20 世纪肇始,随着外来新品种的传播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再加上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旺盛,河南的烟草开始出现大规模种植的趋势1、烟草类型的改良———从晒烟到烤烟河南烟草种植, 首先是明末从东南沿海地区传入河南南部的邓州一带,当时烟草的调制方法都是晒制或晾制,通称为晒晾烟乾隆之后“北地烟叶大盛,种植面积广达数百万亩[5]许州晒烟曾被评为清代河南八大农产品之一( 许州烟草、豫省小麦、光固稻米、开封花生、太扶棉花、郾城芝麻、郑荥瓜子、怀庆山药) ,其制品曾远销京、晋、鄂、皖等地其属县长葛“于明万历年间亦开始种植晒烟,到乾隆年间己成为大宗商品由于种烟占用了大量的膏腆良田,黄河流域五省种大因“所减之粟米,较之烧酒所耗,亦十之六七清政府为了维护粮食供应,曾降旨禁止民间种烟,但未能生效清朝末年,随着政府禁止鸦片种植,而使烟草种植急剧扩大农民种植晒烟,为农家重要经济来源。
光绪二十四年“邓州纵横数十里,皆烟田,而伏前所晒者色微白,销路甚广,上至山西,下至粤省及吕宋 ;三伏后晒者微黄,则销湖北大小口岸”,此时邓州的晒黄烟“邓片”也曾驰名全国20 世纪肇始,随着国内外卷烟业的不断发展,而晒烟无论色和味,均不能达到制造卷烟所要求的标准, 晒烟的改良遂迫在眉睫 这时传入中国的美种烤烟经过科学培育, 其质量远优于晒烟, 为制造烟卷提供较为优质的原料,满足了卷烟厂的原料需求 民国六年, 英美烟草公司在襄城县颖桥试种烤烟成功以后,烤烟开始成为河南烟草生产的主要类戳“试验结果甚佳,烟棵繁盛,叶大味美,种之者多获利,故效之者日众,以致现在襄城全县产烟竟达300 车,许昌约200车,禹州 15余车,郊县100 余车随后,“豫中的长葛、许昌、临颖、哪城、禹县、郊县、襄城、叶县等,均大量种植美种烤烟,面积、产量与质量,均居全国之首此后,河南省在烟草种植面积、产量、品种上都有显著变化,其种植范围迅速发展到许昌周围的十几个县,到1933 年,许昌烟区己成为烤烟生产原料基地, 与山东青州、 安徽凤阳并称全国三大烤烟产区,当时许昌烤烟产量且居全国第一位与之相比,到20 世纪 40 年代,河南晒烟则由少至无。
2、种植区域的集中—从豫西北到豫中明末清初,河南烟草种植主要集中于豫西北的邓州、襄城、博爱一带乾隆年间,大别山区的新县一带也引进了烟草,继后烟草在豫西的襄城县、 郊县和禹州等地也较快发展起来, 豫西烟草产区以邓县最为突出,清末时期, 邓县的烟草种植面积曾发展到万亩左右,有“看不过邓州烟”的评价,与襄城、清化(属博爱县)并列为河南省三大土烟种植区域,可见,有清一代,河南烟草种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一带20 世纪之前,河南中部种植烟叶的地方,只有襄城、叶县两处1913 年许昌英美烟草公司成立之后, 先后发给农民英美种籽, 传授其肥料的改良、 熏烟的方法,并最终形成了以豫中许昌为中心辐射周围12 个县的烤烟主产区,故河南烟草有“许州叶”之称豫中地区“这时除了佃农、雇农以外,几乎每家必种烟叶” 1923 年邓州、许昌、襄城一带烟叶产区年产量为“邓州何家庄840 担,许昌颖桥 52000 担,襄城巴家庄 28600担” 200世纪 20 年代“烟叶,沁阳亦产出数万斤” 300年代豫中地区的烟草种植仍是河南烟草的主产区,“许昌、禹县、襄城、郊县、临颖诸县,为著名的产烟区”1936 年“河南产烟县份39个,年产量总计为75 万余担,其中襄城、禹县、临颖、长葛、舞阳、许昌、郊县、鲁山等豫中八县所产烟草合计为35 万余担,约占总产量47 %。
表一 1935 年河南 19 县份烟叶作物面积及产量统计表县别面积(亩)产量(公斤)县别面积 (亩)产量(公斤)县别面积(亩)产量(公斤)全省845000 56200000 许昌39000 24900000 临汝1200 123000 襄城100000 7500000 鲁山29000 20300000 渑池3400 214250 郏县63000 4595000 舞阳19000 18900000 宜阳300 53000 临颍63000 2340000 长葛13000 13900000 卢氏400 48150 禹县51000 3562000 宝丰4000 1750000 孟县240 36000 沁阳3000 120000 博爱8000 41400 伊阳40 3000 武陟1600 122100 陕县15000 15200 资料来源 : 河南省政府秘书处: 《河南统计月报》1936 年 2 卷 8 期,《农林统计》第49 -67 页据上表一显示 :第一、 1935 年河南省 19 县共种植烟草面积41. 918 万亩,占河南全省总种植面积84. 5 万亩的 49.6%,全省一半的烟草种植都分布在豫中地区,且商品化程度较高 ;第二、当时豫中烟叶总产量2450. 7万公斤,占全省总产量 5620 万公斤的 43.6 %,其产量也是居于全省总产量的大约1 /2,由此可见,豫中地区是 20 世纪上半叶河南烟草的集中产区,河南烟草生产空间格局呈现出“中心团式”的分布特点。
3、商品化程度的增强河南烟草生产“在 20 纪最初的三、四十年间所经历的商品化程度,至少相当于过去的三个世纪[18]20 纪以前,河南许昌、襄城一带,农家种植烟草的面积微不足道在1919 年后,由于种植烟草具有高额的经济收益,豫中地区烟草种植面积迅速扩张,“现在( 1934 年) 种烟的各区中,差不多有24% ~40%的耕地都种植烟叶” [19]有的县份种植烟草的比例更高, “襄城农村中,种植烟叶之农户比例高达63.7%[ 20]据相关资料统计, 1933 一 1936 年间,河南烟草平均总产量为3650 ×104 ㎏,占全国总产量44.4%,1937—1945 年,抗日战争期间,年尚产2900 ×104 ㎏, 1946—1947 年,平均总产量占全国 61.4%[21]烟草是商品化比率最高的经济作物,[22]农民所获烟叶,除运往市场销售以外, 别无出路 因此,烟草产量逐年迅速增加即意味着烟草商品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根据上图数据显示,可以得出 :第一、从 1916一 1937年,河南烤烟产量总体呈不断增长趋势二十多年间河南烤烟产量竟然增加了28 倍,从最初的250万磅增加到最多时的7000 万磅。
第二、烤烟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20 世纪上半叶河南烤烟商品化程度之深二、烟草运销格局及其市场结构19纪末期以前,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河南农民所生产的经济作物大都仅流通于农村附近的集镇市场圈, 在性质上仍属于小农业生产者彼此间的互通有无,其“真正进入长距离贸易网络,流向国内市场者,至为有限1、烟草运销格局的变化20纪之后,河南烟草运销的迅速扩张,主要得益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1906 年平汉铁路通车, 1909 年陇海路汁洛段完工,这两大交通干线纵横交会于河南境内, 使河南烟草运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平汉铁路未通之前, 许州及襄城、叶县、长葛等县的晒烟及烟丝产品,主要集中禹州销售,‘平汉路通车后,,, 周围四十多县的商品供销在此中转,(许昌)一度为闻名国内外的烟叶市场 20 纪上半叶河南烟草除部分供本省卷烟公司自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被运往上海、 汉口等通商口岸及国外市玩 “河南烟叶行销外省以上海为最多,汉口次之,但是均由汉口输出,因东部烟叶产地多在平汉路沿线,有铁路为之运输,西南部如内乡、邓县等地近汉水,则由水道转运汉口[25]与棉花运销相比,20 纪上半叶河南烟草的运销网络比较简单‘河南农民运入市场的烟草绝大多数均由中外各卷烟厂所收购,再经铁路运至汉口及上海等处加工制造。
[26] 表二 20 纪上半叶河南烟草集散市场、运输路线及终点口岸┌───┬──────┬─────────┬──────┐│方位│集散市场│运输路线│终点口岸│├───┼──────┼─────────┼──────┤│豫中│周口│淮河水系│宁波、上海│├───┼──────┼─────────┼──────┤│豫中│许昌、襄城│京汉南路、京沪南路│汉口、上海│├───┼──────┼─────────┼──────┤│豫西南│邓县│汉水水系│汉口、上海│├───┼──────┼─────────┼──────┤│豫中│开封、郑州│陇海铁路、京沪南路│上海│└───┴──────┴─────────┴──────┘资料来源 : 上海国营中华烟草公司编印: 《上海卷烟工业概况》,上海,1950 年 2 月,第 94 页根据表二资料显示 : 总体来看, 20 纪上半叶河南烟草运销网络已经初步形成,从产地集散市场,再通过便利的水路运输,最终可达需要烟草的终点市场具体来说,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20 纪上半叶河南烟草集散市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豫中地区, 尤其是以许昌为中心的集散市场已经形成,其他地区集散市场分布不明显。
许昌、襄城“烟草,每年约六、七千吨,由铁路输出约二百余车[27]第二、20 纪上半叶河南烟草的运输路线主要以铁路运输为主,辅之以水路运输, 便利的交通运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烟草运输的速度,增强了河南烟草市场与通商口岸的贸易联系正是由于平汉铁路的通车, 才促成河南烟草运输线路的改变,形成了以许昌为中心的集散市场据统计,“1934 年,河南仅从铁路运出的烟叶就大约有80,000,000 磅[ 28]第三、 20 纪上半叶河南烟草运输的终点市场是上海、汉口等通商口岸, 表明了河南烟草主要是为通商口岸和国外卷烟工厂提供原材料,形成了烟草生产在河南、 烟草加工在外的畸形农业发展状况,不利于河南烟草的长远发展河南烟草“每年产量约达2100 万至 2600 万磅左右,为汉口市场的主要供应来源[29]同时,“许昌所产烟草销路以英美烟公司为最重要,约占总数 80%,烟叶较次者, 才销售考城、杞县、太康、陈留等县[30]2、烟草集散市场层级结构的形成20 世纪上半叶河南烟草的迅速商品化活跃了农村商品经济,烟草集散市场的层级结构开始形成 如许昌位于京汉铁路线上, 具备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以确保烤烟所需要的燃料; 因此,附近县份的烟草以及英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