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县情简介.pdf
8页江西省泰和县简介一、简介:泰和县是江西省吉安市所辖的一个县, 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南的吉泰盆地腹地, 横跨赣江两岸 “泰和”之名寓“地产嘉禾,和气所生”之意全县面积 2666 平方公里,中部是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东部与西部则是山地和丘陵地区 2007 年底,全县人口 52.6 万, 99%为汉族当地通行的方言为泰和话,属赣语吉茶片乌鸡是泰和县最著名的特产二、历史:泰和县历史悠久,西汉豫章郡庐陵县县治即位于今泰和县城西南三公里处的白口城 [2]在此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泰和县境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代则属九江郡从沿革上来说,泰和县最早的建制是东汉兴平元年( 194 年)孙策所置的西昌县当时分豫章郡置庐陵郡,同时置西昌县,郡县同治白口城 [2]晋太康年间,庐陵郡迁治石阳县(今吉水县东北 10 公里) 泰和”之名则始于隋朝隋开皇十年( 590 年) ,废西昌、东昌、遂兴(今遂川、万安) 、广兴(今莲花县) 、永新等县,设安丰县次年( 591 年)安丰县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和县唐初更名为太和县元代升为太和州明初废州,复为泰和县清代则沿袭明制民国 28 年( 1939 年) ,因日军侵占南昌,江西省政府及各其各部门南迁至泰和城西的上田(现属县城澄江镇) ,泰和县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临时省会,繁华一时,同时亦成为日机轰炸的重点 [3] 。
1945 年 1 月江西省政府再迁宁都县,直至 8 月日本投降才回迁南昌1949 年 7 月 28 日,泰和县人民政府成立三、地理:1、区位泰和县位于东经 114 度 17 分~ 115 度 20 分,北纬 26 度 27 分~ 26 度 58 分,居赣江中游,北倚吉安县和青原区,西连永新县、井冈山市和遂川县,南与万安县接壤,东南与赣州市所辖兴国县相邻南北最长处约 57 公里,东西最宽处约 102 公里,面积 2666 平方公里2、地形与地貌泰和县位于吉泰盆地腹地, 基本地形为东西高、中间低 东南部为雩山山脉余脉, 西部属罗霄山脉余脉,山地占全县面积的 15.9%;中部是海拔较低、地势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占全县面积的 29.6%;河谷与东西两侧山地之间则是占全县面积达 54.5%的丘陵全县共有海拔 500 米以上的山峰 30 座主要山峰有玉华山、武山、十八排、天湖山、紫瑶山、五峰山、白云山等十八排位于水槎乡,海拔 1176 米,为全县最高峰泰和县河流众多 赣江为境内最大的河流, 自西南的万安县入境, 折而向东过县城南面,再向东北流入吉安县,将县境分为河西、河东两部分,境内流程 59.1 公里,古代因“水流澄澈”而被称为“澄江” [5]。
其他主要河道均为赣江支流,自东、西部的山地呈羽状汇入中部的赣江 自东南方向起, 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有东岸的仁善河、 仙槎河、 珠林江 (云亭河) 、东沔河、 (珠林江支流,又名水槎河) 、西岸的蜀水、 ?水(牛吼河) 、六七河( ?水支流) 、禾水境内无面积较大的天然湖泊,主要湖泊均为人工水库,包括南车水库(又名白鹭湖) 、老营盘水库、洞口水库、缝岭水库、芦源水库等四、气候泰和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四季变化明显,春秋季较短,冬夏季较长 多年平均气温 18.7 度,极端最高气温 41.5 度( 2003 年 8 月 2 日) ,极端最低气温 -6.0 度( 1991 年 12月 29 日) 相对湿度较大,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80%结冰期短,无霜期及日照时间长,多年平均无霜期为 288 天雨量丰富,但雨热不同步, 4-6 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 44%, 5、 6月份常因暴雨而形成洪水; 而农作物生长旺盛的 7-8 月份却高温少雨, 易出现伏旱而造成粮食减产五、自然资源土地与植物资源: 全县森林面积 1413.69 平方公里、 耕地 446.81 平方公里 ( 67.02 万亩)[1] 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树 89 种,是江西省木材重点生产基地。
泰和县属南方壤丘陵区,水力侵蚀赞成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是江西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电资源:泰和县水资源充沛,地表水多年平均总量 22.44 亿立米,过境客水量多年平均 380.93 亿立米,水能理论蕴藏量 6.75 万千瓦目前有 2 座大(二)型水库、 3 座中型水库 但由于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 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目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矿产资源:目前在境内已发现矿种 20 余种,矿点 50 多处其中钨矿(品位 1.5%)总储量 130 万吨,石灰石、瓷土、型砂和石膏储量也较大六、行政区划1、明代至 1982 年明代时,泰和县按顺时针方向划分为 70 个都,都以数字序号命名,再按地域归属于 6个乡乡仅为方便区分而设,不设官员,一般按流域划分 [7][8] 清代沿袭明制,变动较小民国时期因政局不稳,区划变动频繁 1949 年至 1958 年期间, 县以下区划反复变革, 撤并分立仍旧频繁 1958 年至 1982 年期间, 实行人民公社体制2、 1982 年 ~2001 年1982 年起,陆续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镇体制至 1984 年,全县设 2 个镇、 23 个乡:l 河西 12 个乡镇:澄江镇、碧溪、桥头、禾市、苏溪、马市、栖龙、螺溪、石山、南溪、上田、沿溪l 河东 13 个乡镇:小龙镇、塘洲、樟塘、万合、冠朝、上模、沙村、灌溪、苑前、水槎、中龙、上圯、老营盘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多数乡陆续改设为镇。
1990 年析沿溪、文田两个乡的 10 村委会设文田乡, 1993 年改镇 2001 年 12 月 3 日,文田镇、上田镇并入澄江镇,栖龙乡并入马市镇,樟塘乡并入万合镇3、 2001 年 ~2009 年(现行区划)2001 年 12 月 3 日至 2009 年,全县辖 16 个镇、 6 个乡,县人民政府驻澄江镇:l 河西 10 个乡镇:澄江镇、禾市镇、马市镇、苏溪镇、碧溪镇、螺溪镇、桥头镇、沿溪镇、石山、南溪l 河东 12 个乡镇:小龙镇、塘洲镇、沙村镇、冠朝镇、万合镇、苑前镇、灌溪镇、老营盘镇、上模、水槎、中龙、上圯七、人口与语言泰和县地处吉泰盆地,农业生产条件相对优越, 1851 年人口即已达到 58 万然此后自太平天国战争至第一次国共内战,泰和县历经战争破坏,人口损失巨大, 1936 年泰和县人口仅有 18.8 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卫生条件改善和生育率提高,人口增长较快2007 年底,全县人口为 16.41 万户, 52.6 万人其中乡村人口 43.6 万 [1] ,占总人口的83%, 城市化率较低, 仍是传统农业型人口结构 泰和居民 99%为汉族, 少数民族有畲、 苗、蒙等族共 5 千多人,散杂居住在偏远山区。
泰和话是绝大部分泰和居民使用的方言, 属赣语吉茶片, 由于赣江的阻隔, 河西与河东居民之间的口音有一定差异 另有少部分人说客家话, 总数约有两三万, 主要分布在邻近遂川县的碧溪、桥头和邻近兴国县的小龙、中龙、老营盘、上圯、水槎等乡镇的边沿山区在县城,普通话也开始通用,而 2000 年代起出生的城市儿童,家庭教育已经以普通话为主八、交通1、交通历史泰和县地处水陆要冲, “咽喉荆广、唇齿淮浙” , 自古即为南北通衢 秦代开辟的京师通往岭南的“通南越道”即经过泰和隋唐在县城东建有白下驿,沿用至明代宋代在县西南和县东北分别置浩溪水驿和淘金水驿,沿用至明清但在近代以来, 由于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转到湖广一带, 泰和县所处的吉泰盆地遂成了边远封闭地区,交通发展极其缓慢 1932 年才修建了境内第一条公路——赣粤线泰和段1950 年代末至 1970 年代,全县发动群众大规模兴修公路,泰和至井冈山、冠朝至上模、古坪至竹山等山区公路都修建于这个时期,从而基本实现乡乡通公路铁路方面,直至 1995年京九铁路通车,泰和县才终于结束了境内无铁路的历史2、对外交通自 1990 年代后期起,泰和县的对外交通进入大发展时期,先后完成了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 泰井高速公路的修建和井冈山机场的改扩建, 如今的泰和已成为江西省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1)航空井冈山机场,又名吉安机场、泰和机场,位于县城西北 15 公里的螺溪镇境内因螺溪镇原名三都乡,该机场又常被称为“三都机场” 该机场于 1970 年开建, 1973 年竣工,原为军用机场, 2002 年扩建为军民两用机场,主要为吉安市、井冈山老区提供支线旅游服务目前有至北京、上海、深圳、厦门和杭州的航班 2)公路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道在泰和县城纵横交错,对外公路交通极其便利 2007 年底,境内公路总长 2053 公里G45 大广高速公路: 大广高速江西段一般称为赣粤高速公路, 从北至南穿越泰和县, 在县境内设有泰井枢纽和泰和两个出入口 [17] S50 泰井高速公路:泰井高速为自泰和至井冈山的省内高速公路,在泰和境内设有泰井枢纽(泰井高速起点) 、井冈山机场、禾市和碧溪四个出入口 G72 泉南高速公路(在建) G105 105 国道:自北部的吉安县进入泰和,途径泰和县城、马市、苏溪,南出万安县 G319 319 国道: 319 国道东接兴国县、西连井冈山市, 横贯全县一半的乡镇, 从东向西依次连接了老营盘、 上圯、 沙村、 冠朝、 塘洲、 县城、南溪、螺溪、禾市、桥头和碧溪,是县内最重要的公路。
3)铁路京九铁路自北向南穿过泰和县境,境内设有泰和站、 冠朝站、 沙村站等车站, 其中泰和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县级火车站,作为井冈山的门户,曾长期使用“井冈山站”站名 2006年改为现名邻近泰和的万安县、井冈山市(现井冈山站通车前) 也是泰和火车站的主要服务对象 4)水运纵贯全县的赣江是县内主要航道,上溯赣州, 下通长江, 历史上, 赣江水运曾泰和县最重要的对外交通方式, 在泰和县城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近年来, 受水电工程和降水量减少的影响, 赣江通航能力大大降低 再加上公路、铁路运输的冲击, 长途水路客运目前已经完全取消, 内河货运也有所萎缩,目前仅局限于木材、砂石、 石油等大宗货物的运输 [6]水运港口主要有上田码头、南门码头和永昌码头3、县内交通与目前县中心发达的对外交通不同的是, 泰和的县内交通仍然比较落后 县城直至 2002年才开通了公交线路,至今仍没有规范运营的出租车系统;农村(尤其是山地地区)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至 2006 年底,全县仍有 19 个不通公路的行政村, 136 个不通硬化公路的行政村 [18]但泰和农村的摩托车普及率比较高 1)短途班车从泰和县城到各主要村镇、圩市有短途客运班车往来。
2008 年以前,短途客运站位于城中心的农贸市场旁, 2008 年迁往城西,仍位于工农兵大道上另外,泰和火车站至万安县城之间也有短途班车 2)公共汽车目前有 1 路、 3 路、 6 路、 8 路和 9 路等,运营车辆主要是小巴士,主要运营路段包括:· 火车站—文田圆盘—长途汽车站(城中心)· 县政府—城中心—短途客运站—上田圆盘( 3)轮渡泰和县河流众多, 绝大部分城镇是依水而建, 渡船是河道两岸居民沟通的主要方式, 因此渡口众多在连接县城和塘洲镇的泰和公路大桥建成前,县城南门至塘洲镇永昌市还有319 国道汽车轮渡,大桥建成后即停止运营近年来,由于桥梁增多,短途班车班次增加,多数渡口的客流量都逐渐减少 赣江上的轮渡主要有南门至永昌市、 沿溪渡至朱家村、 印霞江至铜锣背等 4)其它交通工具目前,县内的出租车、人力三轮车(当地又称“黄包车” ) 、摩的(即出租用摩托车)主要是私人经营,尚未规范化,车费需自议九、经济总体上, 泰和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县, 当地年轻人大量外出到沿海打工 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 46.92 亿元,排吉安市第 1 位(除市辖区) ;人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