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0thYG2609.8M10型煤粉锅炉设计说明书.doc
11页YG-260/9.8-M10型煤粉锅炉 设计说明书 图 号:编 号: 编 制:校 对:审 核:标 审:审 定: XX锅炉集团有限公司 二00九年一月目 录一、设计要求二、技术特性三、技术依据四、锅炉结构1. 概况2. 锅筒及内部装置3. 水冷系统4. 过热器和汽温调节5. 省煤器6. 燃烧器及点火装置7. 空气预热器8. 炉墙及护板9. 钢架及平台10. 附属装置五、锅炉外形尺寸及水容积六、供货范围一、技术要求本锅炉是根据用户要求设计生产的,采用自然循环,“Π”型结构,四角切圆燃烧,加紧身封闭,固态排渣,半露天布置的煤粉炉二、技术特性1. 设计参数额定蒸发量 260T/H额定过热蒸汽压力 9.8MPa额定过热蒸汽温度 540℃给水温度 215℃空气预热器冷风温度 20℃排烟温度 135~145℃锅炉设计热效率 91.0%2. 设计燃料特性煤的元素分析:碳 Car 54.72%氢 Har 3.22%氧 Oar 7.78%氮 Nar 0.19%硫 Sar 1.53%灰 Aar 25.36%水 Mar 7.2%可燃基挥发份 V 21.97%低位发热量 Qnet,ar 21020KJ/kg灰溶点温度:t1 1180℃t2 1220℃t3 1250℃哈氏克磨形:68 3. 设计自然条件地震基本烈度 7度年平均风速 2.5m/s年平均气温 8.14℃ 极端最高气温 38.6℃极端最低气温 -10.7℃ 年平均气压 0.1Mpa4. 锅炉运转层标高:8m5. 不投油稳燃锅炉负荷范围为70~100%额定蒸发量。
三、技术依据1. 锅炉设计、制造、验收按《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6年版)和JB/T6696-1993《电站锅炉技术条件》2. 锅炉热力计算按《锅炉机组热力计算标准方法》苏联版(1957年版)3. 锅炉烟风阻力计算按《锅炉空气阻力计算》苏联版4. 锅炉水循环计算按《锅炉水动力计算方法》苏联版5. 锅炉过热器壁温计算按《锅炉机组热力计算标准方法》苏联版6. 受压元件强度计算按GB/T9222-1988《水管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7. 安全阀排放量计算按《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6版)8. 锅炉构架计算按JB/T6736-1993《锅炉钢构架设计导则》9. 水质标准按GB/T12145-1989《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标准》 10.锅炉安装按DL/T5047-1995《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机组篇)四、锅炉结构 1.概况本锅炉为单锅筒自然循环煤粉炉,钢制构架,呈“Π”型结构,半露天布置采用四角燃烧,固态排渣锅筒中心标高37900mm,炉膛深度8157mm,宽度8060mm,宽深度比0.99:1燃烧器在炉膛正四角布置假想切圆直径500mm。
炉膛采用膜式壁结构,下降管由4根φ377×25大直径管由锅筒引出后布置在炉前两侧炉膛上部的后墙水冷壁折焰角占炉膛深度的29.4%炉膛上部出口处布置屏式过热器,其后布置立式对流过热器对流烟道深度5380mm,宽度8060mm,分别布置三组省煤器,管式空气预热器锅炉采用钢制构架汽水受热面的全部重量悬吊在炉顶钢架上炉顶钢架通过K1,K2,K3,K4钢柱把荷重传递到锅炉基础上沿锅炉高度方向布置9层刚性梁,使水冷壁具有一定刚性整个锅炉由上向下自由膨胀炉墙表面采用波形金属护板,炉顶采用大罩壳该炉可露天布置本锅炉适应地震烈度7度2.锅筒及内部装置锅筒内径φ1600mm,厚度100mm,材料为PG355H,总长11624mm,重 50.29吨锅筒内部装置重2.78吨,锅筒总重52.63吨锅筒正常水位在锅筒中心线下180mm,最高最低安全水位±50mm锅筒内部装置由旋风分离器、给水清洗装置、顶部均流孔板、连续排污管、加药管等组成旋风分离器直径φ315mm,共36只由旋风分离器出来的蒸汽穿过上部清洗孔板(由省煤器来的50%的清洁水,在清洗孔板上保持30mm厚的水层,蒸汽流经清水层后其中部分盐溶入清洗水中),穿越锅筒顶部的多孔板,然后由8根φ133×12mm蒸汽引出管引到过热器系统。
在大直径下降管进口处布置了十字挡板,改善下降管带汽及抽空现象锅筒上除布置必需的管座外,还布置了再循环管座,吹灰管座,备用管座为了保证获得合格的蒸汽品质,锅炉给水(补给水为除盐水)应符合下列品质要求:总硬度 ≌0μmol/L溶氧量 ≤7ug/L含铁量 ≤30ug/L含铜量 ≤5 ug/LPH 8.8~9.3含油量 ≤0.3mg/L应保证蒸汽Si02含量 ≤20ug/kg锅炉的给水、炉水、蒸汽品质均应符合GB/T12145-1999《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标准》3.水冷系统水冷系统是由4根大直径下降管分为48根下降支管,及48根汽水引出管组成14个上升回路的循环系统14个回路分为前墙4个,左右侧墙各3个,后墙4个,结构特性如下: 回路名称 上升管数 下降支管数 引出管数 (φ60×5) (φ133×10) (φ133×10)前水冷壁 左 22 3 3 左中 22 3 3 右中 22 3 3 右 22 3 3侧水冷壁 前 24 4 4 中 32 4 4 后 24 4 4后水冷壁 左 22 3 3 左中 22 3 3 右中 22 3 3 右 22 3 3(注:后水冷壁引出管规格为φ133×12)上升管采用φ60×5,20G组成膜式水冷壁,管子节距80.5。
水冷壁上下集箱均采用φ273×35,20G前后墙水管在燃烧器区域组成水冷套管结构,以防止燃烧器喷口处结焦在水冷壁下集箱中设有加热装置,可通过外来低压蒸汽加热炉水,缩短升炉启动时间炉膛水冷壁为切角正四角布置,后水冷壁上部由分叉管分为两路,一路为炉膛折焰角,另一路垂直上升,起悬吊作用在炉墙四周布置了由工字钢组成的刚性梁刚性梁计算压力300Kg/m2,相对挠度f/L=1/200刚性梁随水冷壁一起膨胀前墙、两侧墙上集箱吊杆把前墙、两侧墙全部重量悬挂在炉顶钢架上后墙上集箱的12根φ133×12引出管悬吊后墙的全部重量,并由引出管吊杆吊于炉顶钢架上4.过热器的汽温调节过热器由炉顶过热器、包覆过热器、低温过热器、屏式过热器、高温过热器、悬吊管等组成其蒸汽流程如下:(见蒸汽流程示意图)锅筒→炉顶过热器→后包覆(下流)→后烟道两侧包覆(上流)→水平烟道包覆(下流)→ 对流烟道前墙→ 低温过热器(逆流) 一级喷水减温器 屏式 悬吊管过热器(顺流)→高温过热器(冷段逆流)二级喷水减温器 高温过热器(热段顺流)这样的过热器系统,蒸汽经过二次左右混合与交叉,改善了在烟道宽度上由于烟气温度不均匀而引起的过热蒸汽温度偏差。
采用辐射式、半辐射式及对流过热器,既提高了传热效果,节省了金属,又改善了当锅炉工况变动时过热汽温的调节性能减温器的两级布置,可保证屏式过热器壁温,又可增加蒸汽温度调节的灵敏度炉顶过热器采用φ38×4和φ38×4.5的20G管子,节距45mm,管中间焊以圆钢包覆过热器采用φ38×4的20G管子,对流烟道前墙管子节距90mm,其余节距均为45mm悬吊管用φ42×5的20G管子低温过热器采用φ38×4.5的20G管子,节距90mm,共88排,逆流布置进口集箱φ219×26,20G屏式过热器布置于炉膛上部出口处,垂直悬吊沿炉膛宽度方向分为10片,每片间距720mm,高8600mm,宽2032mm采用φ38×4,12Cr1MoVG管子,管间节距42mm管夹采用本身管子夹管子结构,该结构不易使管壁超温,又可节省奥氏体钢管夹材料为防止管屏在炉宽方向的左右晃动,在各片之间用定位管加以固定屏式过热器集箱采用φ219X30,12Cr1MoVG管子高温过热器分冷、热两段,管间节距99mm冷段(逆流)布置在烟道左或两侧共40排,热段(顺流)布置在烟道中间为40排,均采用φ42×4.5,12Cr1MoVG管子冷段进口集箱,热段出口集箱,锅炉集汽集箱都采用φ273×36,12Cr1MoVG管子。
喷水减温器两级布置采用文丘利式减温器一级减温器装设在屏式过热器入口,采用φ273X35,材料20G的管子二级减温器装设在高温过热器的冷热段中间,采用φ325X36,材料12Cr1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