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立德树人的实践逻辑与推进机制.docx
14页论立德树人的实践逻辑与推进机制 张铭凯 靳玉乐Summary: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有效落实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立德树人实践的理论追问,要以认识论的澄清确认根本旨趣,回答立德树人“为了谁”;以价值论的引领达成价值认同,回答立德树人“是什么”;以方法论的协同践行知行合一,回答立德树人“怎么办”,据此明晰立德树人实践的理论根基立德树人是复杂的系统实践,需以整体的、联系的、协同的思维方式统筹谋划,其实践遵循教育主导、文化助推、制度保障和生活渗透的“四位一体”逻辑体系因由此,推进立德树人实践,有必要深入探究并发挥好五大机制的作用,即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衔接机制、家校深度合作的互渗机制、文化生态系统优化的辅助机制、理念引领与行动跟进的整合机制和测评体系牵引的反推机制Key:立德树人;实践;理论根基;实践逻辑;推进机制:G434:A:1006-9860(2020)08-0007-07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际上,“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根本上明确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做什么的问题”"。
正因此,立德树人成为了学界热切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这些讨论对我们深人认识和理解立德树人何以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命题具有重要的启迪就当前来看,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已不言而喻,然而,这一根本任务究竟如何落实,还处在迷思阶段换言之,如何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还有待深入讨论毕竟,难以落地的实践不仅会阻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而且会为新时代教育育人旨趣的实现蒙上阴影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试图从立德树人实践的理论根基剖析中,进一步诠释立德树人实践的实践逻辑,据此探寻立德树人实践的推进机制,以期有助于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和持续深化一、立德树人实践的理论根基理论是实践的指引,一般而言,没有清晰的、适切的、有效的理论为基础,实践将会模糊、失序、盲从在这个意义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实践,亟待进行理论的追问与慎思实际上,一切教育的问题都可以聚焦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三大议题上来,而这又基本对应教育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维度由此,对立德树人实践的理论追问可以围绕三大议题和与此对应的三个维度展开,具体来看,就是要基于认识论的澄清确认根本旨趣,回答立德树人“为了谁”;基于价值论的引领达成价值认同,回答立德树人“是什么”;基于方法论的协同践行知行合一,回答立德树人“怎么办”,(一)认识论澄清:根本旨趣的确认“认知是行动的前提,这表现在认知对实践的指引、规范、修正等方面”[2]。
正因此,如何认识立德树人的实践直接决定立德树人实践的品性和效能关键问题在于,“认识的主体既是社会又是与社会相统一的个人主体既在类(社会)的表现之中,又在个人的表现之中”这意味着,处于不同时代、境遇、认识水平中的主体,其对立德树人实践的认识可能会有天壤之别由此,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亟待阐明立德树人这种任务的落实“为了谁”这一根本认识问题换言之,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已被确立,但究竟如何认识立德树人的实践,依然还有个根本旨趣澄清的问题,即立德树人实践为了谁的问题诚然,新时代教育处在经济社会方方方面面大发展、大变革的特殊境遇中,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如何认识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既关系到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格局,也关系到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性质为此,重新澄清并厘定立德树人实践的根本旨趣,明确回答立德树人实践为了谁的根本指向问题,是推进立德树人实践的前提之思其一,立德树人实践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立德树人实践的底色和初心只有坚守这种底色,秉持这种初心,立德树人的实践才可能驶人正途、驶向远方因此,立德树人的一切实践必须始终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展开。
其二,立德树人实践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追梦人的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劾力同心追求的梦想,需要持续不断努力、持之以恒求索,立德树人的实践就是要源源不断培养这种追梦人因此,立德树人实践就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持续开展其三,立德树人实践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践行培养时代新人的实践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深度融合、命运与共的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越来越深人人心,立德树人的实践就是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担当的时代新人因此,立德树人实践就是要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襟开放推进二)价值论引领:价值认同的达成“教育领域的价值纷争直接影响到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可以说,在教育决策、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中的各种争论都有其价值论的根源”4把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在根本上是基于对新时代教育任务的价值认识,反映了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价值追求、价值实践在新时代教育发展各项任务中的基础性、中心性和引领性定位,这是一切立德树人实践的基本或整体价值共识诚然,不同历史境遇中立德树人的初衷和要求并不相同,教育场域和语境中的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具体所指大相径庭。
就当前而言,“构建和夯实道德价值共识事关社会的稳定、改革的成败和民族的复兴”[5],有必要充分探究立德树人的价值指向,确立立德树人的价值坐标,在此基础上达成立德树人实践的道德价值共识,深人回答立德树人实践的内涵和要义概括地说,立德树人实践在价值论层面就是要基于对新时代教育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明确应答求解立德树人实践到底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进人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立德树人实践既要有大视野、大格局,也要有高站位、高境界,既要明扬大德,也要严守私德这意味着,新时代立德树人实践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准绳,并以此达成价值认同,将国家大德、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统一起来,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具体而言,一是培养深明国家大德的人就是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一种大德倡导,并且使其深人学生之心,这种大德的弘扬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觉担负并践履时代使命,更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培养弘扬社会公德的人个体社会化是社会发展对每一个个体提出的基本要求,努力创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良好社会环境和风尚,不仅有助于促成个体社会化,而且有助于个体为弘扬这样的社会公德努力奋斗三是培养持守个人私德的人。
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通过立德树人实践培养一个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守私德的学生,才可能助力社会公德的弘扬和国家大德的实现,因此,促成学生的德性发展是立德树人实践的基本内涵三)方法论协同:知行合一的践行“一种真正的人的教育就在于按照社会境况的种种可能性和必然性给天生自发的活动以一种理智的指导”向,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自然应该在方法论层面探索这种“理智的指导”何以可能,这是立德树人任务能否落到实处或者将以何种方式落实的基本要求一般而言,方法论的探究内含着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指导思想层面,即为何采用某种方式、办法、举措等背后的原则、理据;二是具体方法层面,即对具体方式、办法、举措等的诠释,明确其具体所指;三是方法运用层面,即对选择的特定方式、办法、举措等如何具体使用进行说明简言之,方法论探究就是要回答方法为什么、方法是什么、方法如何用三个基本问题正因此,方法论问题的澄清可为实践行动的展开提供路线和支架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理论层面阐明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之后,亟待探索如何立这种德、树这种人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办法、举措等,这就是立德树人实践的方法论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方法论探究并非圈囿或纠结于具体方法的摸索,而是要深人方法之后,超越方法本身,凝練一种立德树人的实践智慧,其“展现为应当做什么的价值关切与应当如何做的理性追问的统一”[7]。
具体而言,就是要明确如下几个问题:一是立德树人实践的指导思想立德树人作为一种育人实践,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综合性,因此,这种实践必须秉持全息的、系统的、协同的思维方式二是立德树人实践的具体方法基于不同的立场、视角、条件等,可能探索出立德树人实践的不同方法,这实属正常,关键问题是能对这种方法做出解释,以便可以被推广和示范,这才是方法的生命力所在三是立德树人实践的方法限度任何方法都有其使用条件和限制,对于立德树人这样的复杂实践而言,很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因此,必须基于对具体方法使用限度的把握推进这种方法的实践在这三个问题中,前两个属于“知”的层面,后一个属于“行”的层面,立德树人实践的推进在方法论意义上,就是要追求这种知与行的统一二、立德树人的实践逻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基于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系统认知和新时代教育创新推进的价值诉求做出的科学决断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最终要通过具体生动、可行有效的实践,但这种实践又必然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这是保障实践效能的内在要求当然,立德树人作为一种复杂实践,“立德树人的实施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例,不可能寄希望于单一的实践逻辑就可以完成预期任务,达成预期目标。
因此,以系统、关联、整合的思维方式重新理解立德树人的实践逻辑,以解码立德树人的实践图像、推进立德树人实践深化基于此,我们从教育、文化、制度、生活四个维度构建并诠释立德树人的实践的一体化逻辑系统,为立德树人实践展开提供思考视角一)教育主导逻辑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好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发挥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使教育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主导力量需要说明的是,立德树人语境中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从场域而言,其必然是学校、社会、家庭等教育场域的共生和作用的聚合因为,“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发生矛盾时,学校的教育作用就会受到严重的干扰,降低以至抵消它的教育效果”以更为严重的是,在立德树人教育中,“本应协同一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间甚至出现了隔膜与对抗”[10]在这个意义上,立德树人实践的教育主导逻辑包括学校教育引导、社会教育促动和家庭教育在场的三位一体逻辑其中,学校教育引导逻辑指的是学校通过课程教学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和教师言传身教等一系列学校教育活动,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一切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不标新立异、矫揉造作,也不随心所欲、脱轨失序,以“人无德不立”的高远认识谋划学校教育发展。
社会教育促动逻辑就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关联,在社会资源的利用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中,一方面盘活立德树人实践的单调局面,另一方面让立德树人实践真正在社会真实情境中得以深刻体悟家庭教育在场逻辑就是要把家庭纳入立德树人教育的整个体系中,使其成为推进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帮手,密切家校合作,以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增强立德树人教育的合力,让学校和社会立德树人实践通过家庭教育得以巩固、彰显总而言之,发挥教育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落实中的主导作用,就是要破除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教育的各自局限,使三方在相互衔接和系统整合中实现优势互补,最终推进基于教育主渠道的立德树人实践二)文化助推逻辑文化具有浸润、涵泳、滋养、哺育等作用,对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而言,文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比于教育的直接、文化的作用发挥往往是潜隐的、悄无声息的但文化的作用并非都是积极和正向的,因此,有必要认清文化的真相,以更健康、更适宜的文化助推立德树人的实践,是彰显文化对立德树人内在价值的理应考量问题在于,文化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文化无论从存在形态、生成时序还是作用发挥方式而言,都不可能自觉发挥其滋养、助推立德树人实践的积极作用。
这意味着,有效发挥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落实实践中的作用,必须重新认识文化的特性及其作用机制,否则,恐怕不仅难以发挥文化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