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安徽宿州的传统文化.pdf

1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5371560
  • 上传时间:2018-03-1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9.64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安徽宿州的传统文化08 广告 1 班吴小盼从自然地理环境说,安徽地区位于华东的西北部,兼跨长江、淮河流域,平原、丘陵、山地俱全,河流、湖泊交错其中全省共分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山地、皖中平原、皖南低山丘陵五大自然区在这些自然区中,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 其中差别最大的,则是淮北与皖中、皖南等地 就自然地理说, 淮北一带, 千里平川,一望无际,多为旱地,盛产小麦、杂粮;皖西、皖中、皖南一带,地形复杂,有丘陵、平原、山地、河湖,多水田,以产水稻为主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和物产的差别,给当地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安徽地跨长江和淮河,地区的差异和交通状况的不同,所以南北民俗丰富多彩,各有特色淮北多为中原官话;口味咸中带辣,汤汁口重色浓,惯用香菜佐味和配色;“席上无酒不进餐” ,喝酒猜拳行令,择筷打杠习以成风因地近黄淮,灾害频繁,住居简朴,衣着朴素(老人爱穿黑、白、蓝三色),民风剽悍, “即使走险,也群起响应”,因而多出英雄人物,诚如梁启超所说: “淮河流域,阳开阴合,为我国数千年来政治史的中心,其代产英雄,龙跳虎卧,为吾国数千年人物史的代表而江淮地区, 多为江淮官话; 传统膳用沿江菜系(扬州菜),口味偏甜主鲜; 但自清“两湖”等移民的到来,既形成许多“方言岛”,又造成辣味东移现象,未冲击地区仍然是“晨行茶肆,食喜鲜甜” (如天长等地) ;民风淳厚,言必包公余公(宋包拯、元余阙);逢年过节,生老嫁娶,待客择居,更是古今参半,各取所需。

      处于万山丛中的皖南山区,交通不便, 方言支派较多, 仅徽州一地而言,虽多说徽州话, 但“同山不同音, 问路带翻译” 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村落仍然保存唐、宋古音古俗, 有“中国古音活化石”之称宗族深薮, 崇尚儒风,“养子不读书,似如养圈猪”,已成为家规族训,所以千百年来,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 他们所走之路是:学—官—商,或学—商—官所以自宋以后,有“天下文人半徽州”之说由于商业的繁荣,以及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这里又创造了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的徽菜,闻名遐迩的徽剧,精美绝伦的徽州“三雕” (砖、石、木)艺术等成就,所以民俗尚文宿州民俗节日春节宿豫境内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其它节日有: 二月二、 上巳日、 清明节、 端午节、六月六、七月七、中元节、重阳节、十月朝、大冬、腊八等境内穆斯林除和汉族同胞一样欢度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以外,还有圣纪节、斋月、开斋节、古尔邦节等节日祭灶旧有“官三民四” 之说,即官宦人家夏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平民百姓二十四日祭灶,以显示官高于民但绝大多数人家均以二十四祭灶节日祭灶又称“小年”是日开始“忙年” 家家扫尘,清洗家具陆续购置年货,并烙煎饼、蒸馒头、制作饺、做五香菜,所备煎饼、馒头往往足够一个月食用。

      是日,家家更换灶君神像晚饭前举行送灶仪式,用香烛及祭灶饼、祭灶糖供于灶神像前,全家叩头膜拜,取下旧灶神像火化,再贴上新灶神像此习俗一直延至建国初此后贴灶神像习俗亦废除但是日吃祭灶饼和自是日起“忙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除夕夏历年中的最后一天,大年夜,俗称“三十晚”各家在外地的亲人,迟至是日都赶回家团聚忙年”至是日终止晚餐前,家家贴春联,在家用器具上倒贴“福”字,燃放鞭炮晚餐菜肴特别丰富旧时宿豫为旱作物产区,一般中等人家平时都很难吃上白米干饭,故除夕晚餐家家都以米饭作主食,颇为珍贵饭后,老幼齐集一堂“辞岁”点香烛,供神祭祖,全家人叩头膜拜随后,由晚辈向长辈叩着,长辈赐给晚辈“压岁钱”主妇主持包饺子、汤圆,开始“守岁”还有的人家为小辈点“长命香” 直至清晨,鞭炮声此起彼伏一般来说,欠债不能拖至次年,俗称“年关” 建国后,除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基本废除外,其他习俗仍在沿续春节夏历正月初一,旧称元旦是日指晓,各家燃放鞭炮中饭较平日为早,水煮除夕夜包好的饺子、汤圆,上供敬神祭祖,晚辈给长辈叩着拜年,是日,亲友一般不相互拜年,特别是女眷只在正月初二回娘家给父母拜年随着社会发展,亲友、女眷等己破此旧俗。

      欢度春节主要是开展文娱活动,到处鼓乐喧天,十分热闹财神日相传正月初五为财神日,家家从财神像,吃水饺和面条,称为“钱串穿元宝”是日,商店正式开门营业,称为“晾财神门”今私营商店大致沿习元宵节夏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日是传统的“城隍盛会”会期一早,城厢居民和附近农村参加文娱活动的人群,都自发的集中到项羽故里北首的城隍庙,侍侯城隍老爷“出巡”城隍老爷为木制神像 “出巡”伴以花样繁多的游动文娱节目,有高跷、旱船、狮子、黑驴、蚌精、抬阁、架阁等锣鼓、胡琴、嗽叭、笛、箫齐鸣,有唱有耍扮演的节目有《西游记》、 《西厢记》、 《水漫金山》、 《空城计》、 《时迁盗鸡》 、 《铁弓缘》、 《八仙庆寿》等特别是儿童演员扮相俏丽、服饰鲜艳、天真烂漫,深受欢迎建国后,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取代城隍“出巡“的庙会晚上的灯市和花样繁多的文娱演出活动仍沿续至今正月十六“走北边” 、 “扣百子”传统习俗家家吃“马蹄糕”,以祈“高升”还有的人家带着儿女到东大街北端财神庙门前,给一对石狮子烧香叩头,认其为干爷、干娘晚饭后,人们一路燃放爆竹,从南向北,经校军场灯市,直到马陵山北“百子堂”,地势越来越高,以“走北边”喻步步高升,传说能祛百病,俗说“正月十六走北边,腰不疼来腿不酸”。

      有些没有儿子的父母借机到百子堂烧香拜神求子,并花钱买个男泥娃带回家,谓之“扣百子”校军场杰市至十六日达到高潮,新年娱乐活动逐降下帷幕建国后, 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认石狮为干爷、干娘及扣百子等活动不复存在但看灯会发言人较前兴旺,有关厂家曾在八一路一带借灯会赛作广告宣传活动二月二夏历二月初二,谷称是日“龙抬头”即百虫出洞,百姓习俗吃豆芽、以豆芽喻蝎子,借此消灾上巳日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一般人家把出嫁女儿接回来,让她们结伴踏青,到河畔游赏春光此习俗至今己消失清明节夏历清明节日及前、后三天为祭祖扫墓的节日,又称“鬼节”此期间家家门前插柳,并备酒菜率儿孙为祖先坟墓添土祭祀,又称“添坟”,焚化纸箔建国后,机关,学校,团体集体到烈士陵园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民间家庭祭祀祖先和添坟化纸的习俗延续至今,唯祭扫多前三日始端午节夏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晨起,家家门前插艾条和菖蒲,主屋门前挂“五毒”纸饰,屋内床边悬判官钟馗画像,以辟邪祛病家家吃粽子小儿穿老虎鞋,手腕及脚脖均系五彩绒线,肚脐和肛门涂雄黄,用艾叶、菖蒲等“百草头”浸泡的热水洗澡,意为防止毒虫为疾病为害成年人多饮雄黄酒,并把雄黄、粽子、红糖、黄瓜、萝卜、咸蛋等置于阳光下,“晒正午”。

      午后,老幼成群结队到东关口京杭运河西岸观赏“划龙船”,船后斜一长杆,有杂技演员在上作各种惊险动作划龙船”习俗一直延至建国初其它习俗一直延至今日六月六夏历六月初六传说为小白龙探母的日子,是日多雨, 家家早晨多吃炒面,无雨则翻箱晒衣,谓之“晒龙衣” 今吃炒面的习俗己不多见,但“晒龙衣”习俗仍在沿续七月七夏历七月七为七巧节,亦称乞巧节, 传说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之日,姑娘们要在这天夜晚向织女乞讨技艺此习俗今己不复存在中秋节夏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晚餐后家家在院中敬月赏月,以月饼及菱角、石榴、 柿子等为供品,点香烛叩头行礼此举己不复存在)这天为家人团聚之日,故亦称为“团圆节”次日,家家接己嫁女儿回家团聚重阳节夏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这天家家吃重阳糕,以彩色三角小旗插在糕上,称为“重阳旗” 文人多于是日集友聚宴,持螯饮酒,赏菊赋诗,游乐登高,极尽雅兴建国后,吃重阳糕习俗仍在一定范围内沿续是日,多由有关部门举办菊花展览1988 年,江苏人民政府定重阳日为敬老日十月朝夏历十月初一称为“十月朝”,亦称为鬼节,家家给亡人烧化纸钱,亦有烧送寒衣,上坟祭墓的,此习俗今仍在一定范围内沿袭大冬夏历冬至称为“大冬” 。

      俗说“新冬大如年” 亦于是日祭祀祖先,晚餐丰盛亦如过年冬至后白昼渐长,此日起有“日长一线”的说法腊八夏历十二月初八称为“腊八”家家一般都吃 “腊八粥”以米、 豆、之类加红枣、 桂圆、莲子、花生等煮粥,以显示岁末五俗丰登粥的取米粗细粮不限,配为品种可多可少,别具风味此习俗今己淡然宿州的乡情习俗灵璧五月二十八古会的来历今年的五月二十八古会开始热闹了起来南关光明街道路两旁,已经搭满了简易凉棚,至此商贩云集, 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每年灵城五月二十八古会算是民间最大的盛会但你知道这个古会的来历吗?灵城农历五月二十八古会,沿承于由来已久的城隍庙会城隍, 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神祗文化之一, 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究其来历应可追溯到周朝周朝的祭祀,除夕要祭祀 8 种神,包括水(即隍)和庸(即城)城隍作为神明来崇拜,据说就是由此衍化而来的灵璧的城隍庙始建于何年?据清康熙《灵璧县志》记载:城隍庙“设庙于元,及至明,知县周荣重建,在县治东北,万历四十七年,知县陈泰交又更新之国朝康熙十二年,知县马骕又新之 ”庙会兴起当在庙宇建成之时,可见我县元明清都有祭祀城隍的活动据老人讲:文革前县城城隍庙街南端有占地四亩规模宏大的城隍庙,文革中被撤除。

      城隍庙里的塑像与配神是:正殿之中祀奉城隍大神,两旁分列八大将、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钟鼓神以及十殿阎王、十八司等地狱塑像,府城隍庙里则有更多的配神按照城隍神的官府祭祀时间,不仅每逢正月元宵、城隍寿诞、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这些大日子,官府衙门要循例举行官方祭祀,同时或他时举行的民间庙会活动更是香客云集,热闹非凡灵璧五月二十八日的城隍庙会,则是城隍寿诞(五月十九日)之祭后的民间庙会之日,因灵璧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小麦已经收割,农忙结束赶庙会,既是祭祀城隍, 也是庆祝丰收 城隍神在民间被认为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它的职权范围相当于人世间的县官老爷道教也把城隍当做“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说它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 涝时放睛, 保谷丰民足 所以,灵璧县从明成祖加封灵璧城隍与州府同等级别以来,民间就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在农历五月二十八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一直延续至今五月二十八古会如今年年举办,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灵璧悠久的历史文化 古会自形成以来,几百年没有间断过现在的古会变成了纯商业的集会或商品的展销会,工商部门每年组织古会期间的商品交流活动,近年也成了政府招商引资对外交流的一个平台。

      目前, 五月二十八古会已经列入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们将积极申报省、国家级保护名录,使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砀山丧葬习惯过去, 本县丧葬礼仪繁杂,且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老年人临终前,大都先将病床移至主房堂前,穿好寿衣寿终时刻烧化纸钱,称“烧倒头纸”尸体入棺材时,称“成殓”棺柩前一般放一盏油灯,叫做“引魂灯”;一个土盆,称“老盆”,以备亲友吊唁时烧纸钱用;一个小土罐,罐用面饼盖上,饼中间插一又筷子,此称“阴阳罐”另放若干根缠巾白纸穗的柳棍,长2 尺许,叫“哀棍” ,待儿孙祭奠死者,叩拜亲友时用丧屋门前搭灵棚,居中放一供桌,上置供品,纸扎的童男童女放在灵棚两侧家门上贴白纸,大门旁插一白纸幡,男左女右,以示乡邻死者的儿子、儿媳、女儿、孙子等皆称“孝子”,儿子称“重孝子” ,戴白孝帽,穿白孝袍,麻绳束腰,穿白鞋儿媳、女儿头顶白巾,穿白孝褂,白布带扎裤脚,穿白鞋族内其他人男戴白孝帽穿白鞋,女头顶白巾穿白鞋孝子日夜守候在棺柩两侧,男左女右, 此称“守灵” 亲友吊唁时,孝子行跪拜礼,男孝子拜男客,女孝子拜女客,并陪哭事主家结男客送白孝帽,女客送白巾,女婿、孙女女婿和外甥另送白布腰带,此称“破孝”。

      死后第三天“磅盘缠” 、 “坐棺口”傍晚,家人备香烛纸钱,按死者岁数每一岁包一个扁食,煮熟后连汤放在一桶内,前往村外十字路口祭奠,此称“送盘缠”送时唢呐在前,两人抬着盛有扁食的桶在其后,沿途用勺子陆续将扁食和汤拨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