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医学论文-国际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定义、分层、诊断性评价的建议.doc
11页临床医学论文•国际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定义、分层、诊断性评价的建议【摘要】 本文根据近年发表的国际高血压(HT)指南资料,对HT的流行病学 情况,定义,血压(BP)水平分级,危险分层及诊断性评估等建议作一简要介绍【关键词】 高血圧定分层诊断性评估[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epidemiologicalstatus,definition,classification of blood pressure (BP) levels,risk st rat i ficat ion,diagnost ic evaluation of hypertension based on recent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data.【Key words] hypertension;definition;stratification;diagnoSticevaluation全世界公布了大量HT防治指南,本文复习近年发布的WHO/ISH11, 2]、美 国JNC7 [31、欧洲[4, 5]及我国等指南[6],对有关HT的知晓率、治疗率、 控制率、定义、分级及危险分层和诊断性评估等问题作一简要总结和介绍,供参 考。
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HT影响到美国500万和全球10亿人2002年我国卫生部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N18岁居民HT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己1.6亿,与1991年比 较患病率上升31%尽管FI前美国患病率已有改善但仍低于2010年健康人群50% 的H标,30%的个体仍不知道患有HTH前(1999-2000年)知晓率为70%、治 疗率59%、控制率为34% :31 o我国人群更不理想明显低于欧美等西方国家,分 别为 30・2%、24.7%、6.1% [6]2 HT的定义及BP水平分级2.1关于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及脉丿玉(PP) 根据61项约100 万无明显心血管疾病(CVD)人群的大型观察性资料荟萃分析提示SBP和DBP能 独立类似地预测卒中和冠心病(CHD)死亡率,PP影响则较小,尤其是<55岁者, 但有心血管(CV)危险因素或临床情况的中老年高血压病人,PP具有明显的CV 事件预测价值[7]故此在临床实践中,各国指南均主要根ffi SBP和DBP对HT 进行定义及BP水平分级和危险分层2007年ESH/ESC及我国等指南认为PP可 用来确定收缩期HT老年人处在特别高危的情况,这些患者中,PP增高是大动脉 僵硬度升高的标志,提示存在严重的器官损害[5, 6]。
2.2 HT的BP水平分级 根据Framingham心脏研究证据,即在所有年龄中 120~139/80~89mmHg者发生HT的机会明显高于<120/80mmHg者,因此JNC7将以 前指南分类的正常和正常高值组统一归类为高血圧前期组,并将2和3期HT合 并,即成人(M18岁)BP的分类为:正常<120/80mmHg, HT前期SBP 120-139 或 DBP 80~89mmHg, 1 期 HT SBP 140~159mmHg 或 DBP 90~99mmHg, 2 期高血压SBP^160mmHg 或 DBPNIOOmmHg [3]但 2007 年 ESH/ESC 指南认为 BP 130~139/85~89mmHg者发生HT危险肯定比正常BP 120~129/80~84mmHg者高,没 有必要将两者合并此外,HT前期一词可引起这部分人群精神恐慌,增加不必 要的药物治疗和检查,更重要的是这种分类方法将完全不需要处理的患者(如 BP 120/80mmHg的老年人)和必须治疗的极高危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合为-•类 不很合理,因此决定不使用这一术语该指南将HT定义和分级为:最佳V 120/80mmHg, .E常 SBP120〜129 和(或)DBP 80〜84mmHg,正常高值 SBP 130-139 和(或)DBP 85~89mmHg, 1 级 HT SBP 140-159 和(或)DBP 90~99mmHg, 2 级 HT SBP 160〜179 和(或)DBP 100〜109mmHg, 3 级 HTSBP^180 和(或)DBP211 OmmHg。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 SBPM140和DBP<90mmHg, ISH也可根据SBP水平分 为1~3组[5]我国指南也认为高血压前期有可能引起这部分人群精神恐慌, 但证据不足我国流行病学研究表明,BP 120〜139/80〜89mmHg水平人群10年心 血管病(CVD)发病危险较<110/75mniHg水平者增加1倍以上,BP120-129/80-84mmHg和130〜139/85〜89mmHgm年人群10年成为HT患者的比例分 别达到45%和64%,因此我国指南将120~I39/80〜89mmHg定为止常高值,其具体 定义分级类似于2007年ESH/ESC指南[6]2.3总CV的危险分层1999年WHO/ISH指南委员会根据Framingham研究 观察10年CVD死亡、非致死性卒中和心肌梗死(MI)资料,量化估计预后,提 出了 HT的危险分层[1]表1 1999年WHO/ISH指南的HT危险分层2003年ESH/ESC指南进一步强调:大多数HT患者存在另外的CV危险因素, 糖、脂代谢变化与BP升高严重性存在一定关系,BP与代谢危险因索相互促进将 导致总CV危险高于各成分的总合。
此外,高危患者BP阈值治疗H标与低危患者 不同,应根据总CV危险对HT的诊断和处理进行分层[4] o 2003年WHO/ISH指 南合并了高危和极高危使分层简化[2]但2007年ESH/ESC指南认为极高危患 者不仅危险程度更高,而且不管BP是否升高均需多种治疗,为了保留II级预防 独立的空间,既预防CVD的发生,仍维持高危和极高危的分层[5]表2 2007年ESH/ESC指南的HT危险分层注:MS代谢综合征,OD亚临床器官损害我国指南认为Framingham资料不一•定适合我国,暂时按危险度将患者分为4组,即低危组:男<55岁,女<65岁,HT 1级,无其它危险因索,典型情况 下10年发生主要CV事件危险<15%中危组:HT 2级或1~2组同时有1~2个危 险因素,典型情况下10年发生主要CV事件危险约15%~20%若属HT 1级兼有1 种危险因索,10年发生CV事件约15%高危组:HT 1~2级,兼有M3种危险因 素,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或HT 3级,但无其它危险因素,典型情况下随后 10年发生主要CV事件危险20%-30%很高危组:HT3级,同吋有Ml种危险因 素或兼有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或HT 1〜3级兼有临床相关疾病,典型情况下随 后10年发生主要CV事件$30%[6]。
JNC7没有对HT进行危险分层,但提出了 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糖尿病HT、慢性肾病、脑血管病6个强适应证[3] o2.4危险分层最常见的临床参数2007年ESH/ESC指南对WHO/ISH和2003 年ESH/ESC指南所列危险分层最常规临床参数进行了补充,包括以下儿个方面2.4.1危险因素SBP和DBP水平;PP水平(老年人);年龄(男>55岁、 女>65岁);吸烟;脂代谢异常(TC>5.0mmol/L或LDL・C>3.0mmol/L或HDL・C: 男<l・0mmol/L 女<1.2mmol/L 或 TG>1 ・7mmol/L);餐前血糖 5・6〜6.9mmol/L, 糖耐量实验异常;腹型肥胖,腰围:男> 120cm (我国285cm),女〉88cm(我国M80cm) [5] o2.4.2糖尿病 重复检测参前血糖M7・0mmol/L或参后血糖$11.Ommo1/Lo2.4.3 OD ECG左心室肥厚(LW) : Sokolow-lyon>38cm,Cornel 1 >2440mm Xms; UCG LVH : LVMI 男2125g/m2,女>110g/m2;颈动脉厚度(IMT) >0.9mm 或斑块;颈■股脉搏波速率>12m/s;踝/臂BP指数<0.9;血Cr轻度升高:男 115~133umol/L (1.3~l・5mg/dl),女 107-124u mol/L (1.2-1.4mg/dl);评 估GFR下降V 60ml/ (min* 1.73m2)或Cr廓清率< 60ml/min;微量蛋白尿 30~300mg/24h 或蛋白/ Ci•比率男^22mg/g,女^31mg/g [5]。
2.4.4并存CV或肾脏疾病包括 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卒中、脑出血、短暂 性脑缺血发作;心脏疾病:ME心绞痛、冠脉血管重建、CHF;肾脏疾病:糖尿 病肾病、肾功能损害,Cr:男>133umol/l,女>124umol/l,蛋白尿〉 300mg/24h;周围血管疾病;严重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视乳头水肿[5] 我国指南也建议了类似的临床危险参数[6]2.5常见高危和极高危临床情况2007年ESH/ESC总结高危/极高危类型 包括:(1)SBP2180 和(或)DBP^llOmmHg; (2) SBP^160mmHg 伴 DBP<70mmHg;(3)糖尿病;(4) MS; (5) $3个CV危险因素;(6) 21个以下OD: ECG (特 别是劳损)或UCG (尤其呈向心性)LVH; UCG有IMT增厚或斑块形成;动脉僵硬 度升高;血Cr小度升高;估计GFR或Cr廓清率降低;微量蛋口尿或蛋口尿[7], 并存CV或肾脏疾病[5]3 HT的诊断评估诊断程序的目的包扌G (1)确定BP水平;(2)鉴定HT的继发原因;(3)通过研究其它 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并存疾病及伴随临床情况來评价总CV危险。
诊断步骤 包括:反复BP检测、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3.1血压检测3.1.1正确地检测诊所血压3.1.2动态BP通常临床以诊所BP作为参考,但动态BP能提供日常活动 和睡眠吋的BP情况,是评价无器官损害情况下(白大衣)HT的有效手段,也有 助于评估明显耐药的患者抗HT药物引起的低BP综合征、阵发性HT以及自主神 经功能失调[3]动态BP监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优于诊所BP,能提高患 者总CV危险预测价值现已发现夜间BP的预后预测价值优于白昼BP,非勺型 BP器官损害发生率高,且预后差[5]JNC7强调,大多数人夜间BP应下降 10%~20%,如果无这种下降现象,发生CV事件危险将增多[3]我国及2007 年ESH/ESC指南强调临床价值判断应主要参考24h白昼和(或)夜间平均BP值 [5, 6],其它动态BP衍生信息(如BP晨峰、BP标准差等)有前途,但仍处 于研究阶段[5]动态BP与诊所BP水平常低于诊所BP, 2007 ESH/ESC指南定 义的BP阈值分别为诊所140/80mmHg,动态125-130/80mmHg,其中白天 130~135/85mmHg,夜间 120/70mmHg,家庭自测 130-135/85mmHg [5] , JNC7 认 为通常HT患者清晨BP^135/85mmHg,睡眠时^120/75mmHg :31,我国指南推荐 国内参考标准为:24h评均值<130/80mmHg,白昼平均值<135/85mmHg,夜间平均 值< 125/75mmHg [6]。
2007年ESH/ESC指南推荐下列情况24h动态BP监测有更多临床价值:(1)诊所BP变杲大者(同次或不同次就诊);(2)总CV危险 低于诊所HT者;(3)诊所BP与家庭自测BP差别明显者;(4)怀疑线物治疗 无效者;(5)怀疑有低BP发作,尤其是老年人和糖尿病者;(6)诊所BP升高 的妊娠和怀疑先兆子痫者;(7)研究需要[5]3.1.3家庭自测BP指南鼓励家庭自测BP,以了解服药间期完整的治疗有。
